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小题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4 08:3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染发剂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世纪,古罗马人就学会了用一些天然植物色素,如苏木、茜草、紫草茸等进行简单的染发。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们已开始使用天然染发剂,首开先河的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自我国唐代开始至清代漫长的历史中,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天然中药染发剂,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至少有20种以上,如覆盆子“榨汁涂发不白”、婆罗勒“可染髭发令黑”、郎耶草 “可染须发”等等,数不胜数。

在人类呼唤天然、崇尚自然的当代,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制成的植物染发剂颇受欢迎。针对天然植物在染发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法国、印度等已相继研制成功了以苏木精为原料的植物染发剂。日本也竞相推出了以辣椒素、虫胶酸、胭脂红酸等为原料的植物染发剂。虽然这些天然植物染发产品价格昂贵,但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耀眼。

植物类染发剂的主要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而得的有机物质。按照天然植物染色剂染发的原理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色素吸附型染发剂,它主要是通过提取的各种植物性染料,有效地沉积覆盖在头发表面,利用染料本身色泽达到染发效果。此类植物染料主要是一些色素含量较高的植物,典型的代表有桑葚、甘菊兰、红辣椒、红花、高粱等。另外一类是植物活性成分与金属盐结合型染发剂。它主要是提取植物中的活性成分与金属盐类结合显色,渗透进入头发表皮或头发皮质。此类物质主要为富含多元酚和富含单宁酸的植物。洋苏木树作为多元酚类植物是目前所采用的最成功的植物染发剂原料。富含单宁酸类代表性的主要有石榴皮、何首乌、黑豆、柿子叶与甘草等。

源于植物的染发剂,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染发剂,对人体基本无害,并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能发挥抗菌消炎、养发护发、生发健发等作用,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植物染发剂的染发效果尤其是染黑着色效果不尽人意,又缺乏精确的色素提炼技术,天然染料色谱不全,耐光耐洗色牢度大多不够理想,因此现今大多天然纯植物的染发剂尚处于研发阶段,市场上基本上难以找到理想的植物染发剂,已零星开发的部分产品使用范围不广,少数产品鱼龙混杂,实施概念炒作植物染发剂在兴风作浪,也让一些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不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难关逐一攻破,毒性小、无污染的天然植物性染发剂将以它无与伦比的优势,掀起染发化妆品市场新的革命。

(选自《科技日报》2009年9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植物染发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染发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就掌握了用一些天然植物色素进行简单染发的技术。
B.在我国,植物染发剂的应用与西方相比要晚一些;唐代以后我国对植物染发剂的研发曾与中药研究相结合。
C.可用于染发的植物在自然界数不胜数,在《本早纲目》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20多种,有的还有药用价值。
D.在当代,对植物染发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虽然它价格不菲,但各国的研究热情并未因其价格问题而降低。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够成为植物染发剂制造原料的植物,并不一定都是本身色素含量高的植物,但都含有染发需要的有机物质。
B.制造天然植物性染发剂的原料,有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还有一些是我们常见的植物的叶、茎、花、果。
C.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天然植物性染发剂都是由纯天然的植物原料生产的,但都有毒性小、无污染的基本特点。
D.天然染料色谱不全,耐光耐洗色牢度大多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精确的色素提炼技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对植物染发剂的保健功能的认识,有一些可能来自《本草纲目》对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的明确记载。
B.价格昂贵,却又在国际市场上显得十分耀眼的植物染发剂要想拥有广泛的市场,还将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C.从安全性和抗菌消炎、养发护发、生发健发等生理功能上看,色素吸附型染发剂更具有优势。
D.从目前看,天然植物性染发剂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造技术上的难关,相信在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免费的未来
高邦仁
“免费的含义从来不像字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曾经缔造了“长尾理论”的克里斯·安德森又一次开始呼喊。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免费”就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究竟什么是免费的商业模式?安德森在其新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中介绍,新型的免费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独有的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或者干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近于零。
  但免费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真正的免费如何赢利。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创造了新的价值,当免费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到这份创新价值,免费才是可行的,赢利的。
  譬如说Google,其免费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同时巧妙的把流量变现,成为了互联网领域最大的赢家。
  在祖国华诞60周年之际,考虑“免费”别具意义。如果免费模式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它能否为中国的信息化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正在给人以新的希望。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腾讯、盛大、阿里巴巴、巨人网络都在利用“免费”盘活自身增值业务,从而开辟了第三赢利空间。
  然而,互联网公司并非“免费”的专利。安德森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创意并熟稔的种种手法。比如男性剃须刀厂商金·吉列,采用“买刀片,送刀架”的模式,迅速成为畅销品;或者大大小小餐馆门口挂着的活动标语“满100,送30”、“啤酒免费畅饮”……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或者称其为互联网模式。“免费”是互联网的精髓之一,也是营销的精髓,免费背后往往隐藏着多条价值链。信息化则让这些价值链更快的彰显出来。电子商务就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甚至在有些情况,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但这背后,则是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如今,最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免费”来赚钱。不论早晚,各家公司都要找到各种方法来利用好“免费”或者与它竞争。“免费”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就像安德森说的那样,赢家面向大多数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折本,通过向少数客户提供有效服务弥补损失,搭便车问题属于免费午餐的阴暗面,但对于互联网来说,搭便车远称不上问题,因为大量消极顾客正是对少数做出贡献者的回报。
  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要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企业家最需要思考的,或许就是“免费”的未来。
——《互联网周刊》2009年第18期
【小题1】下列对“免费的商业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的商业模式
B.代表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C.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
D.它的成本和价格趋近于零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免费的商业模式”对中国的信息化的意义的一项是()
A.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新模式正在让“免费”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B.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理解并采纳“免费”模式。
C.电子商务把沟通与物流的成本降到最低,物流成为了交易的“免费”附属。
D.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藤蔓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免费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间或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免费”获取共赢。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于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免费,而是利用免费创造更多的价值。
B.免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现在首创,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已经熟练使用这种手法。
C.免费的商业模式会促使各家公司去寻找各种方法来利用“免费”或者与它竞争。
D.因为免费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度远远高于与美国文化的兼容度,所以免费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远好于国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献通考》有“旷荡之恩,洵千古所未有也”的评价。虽然有偿征收的土贡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种性质上的转变,在中国土贡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清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庞大,名目纷繁。《通典》所列唐代天下贡物详细清单,有洋洋四千余言,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清代考虑到内务府贡中新增东北特产的庞大比重,对前代土贡有所减免。清代东北土贡大幅增加,除典章中记载的人参、貂皮、东珠三项外,尚有粉子蕨菜、蜜饯山楂、蘑菇、野菜、蜂蜜、米面制品、熏制肉食、兽类、鹰隼、各种活体观赏动物、军器原料等品种,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清代土贡,各省每年入贡次数不等,承担的贡额亦不等,承担种类较多的省份,每年每次所贡的物品也不尽相同。贡品既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的东西,其规格自然非比寻常,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当贡品的品质、大小等不合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饬令补换,严重者要追究承办官员的责任。
一般来说,贡物抵京,会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固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查收,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皇帝同意收取则贮库留用。种种贡物的备办、起运到抵京贮库,皆有定制,解员的安置和返回也各有规矩。贡物收讫,大体有消费、赏赐、祭祀和售变四种用途,而同一贡物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让他们“先赴银库交价,后赴皮库领取”。
(摘自2015年3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的部分土贡由无偿交纳变为有偿征收,此种变化在《皇朝文献通考》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土贡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B.土贡到秦汉时已独立于赋税之外,其形式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
C.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
D.明代时,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贡物折银的方法也得到推广;清代土贡制度又不断改革,乾隆年间方大体趋于稳定。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代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大、名目多,如《通典》所列唐代贡物清单即有四千余言,种类繁多;清代则有所减免。
B.清代内务府贡中新增的东北特产比重庞大,品种也较多,这就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其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C.清代的贡物抵京后,一般是先进行检验、查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收取后,再贮库留用。
D.清代贡物有多种用途,如东北所贡动物毛皮,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自上古时期即已存在,后经各朝代的不断改革,至清代已渐趋成熟。
B.在中国历史上,土贡制度有过多次较为重大的变革,如明代推广贡物折银的做法、清代部分土贡实行有偿征收。
C.土贡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由于这些贡品都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使用的,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
D.清代土贡或征实物或折银征收,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以前的朝代少,但并不能说明清代百姓的土贡负担都较以往朝代百姓的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的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
从此,水杨酸钠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不过水杨酸钠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室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赖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的名字给此药注了册。
阿司匹林最初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做很多广告。拜耳公司起初只是免费将它提供给医生使用。由于它效果好,立刻获得患者的欢迎。医生们对此药也十分欣赏,仅仅两年时间里,各出版物上有关它的文章就达到了160篇,使它在全球的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一度因为头痛烦恼不已。但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卡鲁索称,阿司匹林是“唯一能够减轻他病痛的药品”。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把阿司匹林看得更加神奇。他认为,这是“少有的几种能减轻人生痛苦的药品之一”。
近年,除了解热镇痛消炎等药效,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1982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1988年美国2万多名男性医师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44%,掀开了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的新篇章。由于其确切的疗效和低廉的价格,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的玛格丽特•赫克勒向媒体宣布“一天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2007年,美国预防学会将阿司匹林、儿童免疫接种和戒烟并列为目前最有效的三种预防医学措施。因此,在新药不断涌现、老药渐被淘汰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被用得最多的药物。1994年,全世界消耗阿司匹林的药片、胶囊丸、栓剂等数量多达362.5亿颗,总重量高达1.16万吨。1997年,全世界产量增加到5万吨,如果做成500毫克的片剂排列起来至少有100万公里,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走一个来回。
阿司匹林的神奇还不止于此,1988年澳大利亚的G .Kune教授根据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2007年,一项针对近8万名美国注册女护士、随访长达24年的研究再次证实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正如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的专著《阿司匹林的时代》中所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
(摘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阿司匹林”药效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降低风湿病患者的体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B.具有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还能抗血小板过度凝集。
C.能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等。
D.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可预防癌症,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
【小题2】作者借用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话,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对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司匹林是人类通过搜集治疗病例,实验研究等科研活动才逐步认识并最终生产出来的。
B.阿司匹林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还因研究其疗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在人类认识、生产阿司匹林的过程中,有大量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科学智慧。
D.阿司匹林用途广泛、疗效显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得最多的药物,有效维护了人类的健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司匹林的最初发现源于民间,人们用柳树叶汁或柳树皮来镇痛和退热是其最原始的疗效体现。
B.当科学家们从柳树皮中制备出水杨酸钠后,人们才初步认识了柳树中具有药物疗效的化学物质。
C.由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在美国阿司匹林受到高度重视,被置于“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的高度。
D.在一项涉及人员多、随访时间漫长的研究中,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的疗效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