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业在线化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正如家长所说,比如英语,跟读和反馈的功能都挺好,孩子也比较感兴趣。它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很多家长辅导达不到的。但与此同时,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其实也对家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也间接成为对家长的考验,比如老年人因为不能熟练操作手机电脑,通常就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另外,家长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严格把握好正常作业与玩手机的界限。这种必须需要家长进校监督和帮扶的家庭作业,某种程度上已成了另一种“家长签字”。
更为重要的是,在线化作业的两点额外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在线作业的“低龄化”趋势,可能使得孩子过早对网络产生依赖,比如通过网络搜索现成的答案,再比如,由于必须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全程帮扶,对孩子的自制力培养不利;另一方面,在教师角度,在线作业虽然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但在家长角度,这种效率的提高,却可能是建立在家长投入更多时间成本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投入,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两者理应有更好的平衡。
在线化作业的本质,应是利用技术手段,在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能变得相对更轻松,起到一种减负的效果,而不是相反让彼此都变得更为“繁忙”。然而就现实来看,过多的在线化作业,却使得从学生到家长,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付”。这显然不是在线化作业所希望实现的初衷。
(摘自朱昌俊《家庭作业电子化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华西都市报》2017年9月20日)
材料二:
无论是回家作业还是课外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非兴趣使然,而是学校要求。类似作业APP这样的智能化学习应用很普遍,有的应用已成为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课堂的组成部分。
以受访家长普遍提到的一款知名APP为例,该应用据称已于今年2月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走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学校,超过3000万小学师生在用这款APP布置和提交作业。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坚持不用各类APP布置回家作业。校长吴蓉瑾说:“学校里用电子产品,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作为作业布置,时间就无法控制了,一旦形成依赖就是坏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认为,凡事皆有利弊,学校无论使用电子产品还是应用软件都要适当,建设信息化校园不能“一买了事”“一装了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摘自潘旭 吴振东《不用电子产品,孩子做不了作业?》,《半月谈》2018年第19期)
材料三:
目前涌现出的一些在线教育产品,不仅用形式多样的趣味学习形式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度,还能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将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在缩减作业时间的同时缓解了孩子的用眼压力。
在线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标,与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中小学作业减负政策不谋而合,但就在在线作业刚刚在互联网勃兴的黄土大地上冒出新生的嫩芽,教育部一则“电子限制令”却又快让它干渴而死。
与其关上在线教育的门,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做的却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去阻挡一个新事物的进步,而是找到问题的源头,从游戏时长限制、家长引导监督、增添户外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用眼习惯等多个方面去解决视力下降的根本成因。
(摘自《正确对待作业电子化趋向,不能因噎废食》,《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作业电子化对于英语跟读和反馈来说,效果远比许多家长的个人辅导要好得多。
B.作业在线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使得“低龄化”的孩子过早依赖网络。
C.作业在线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其中某知名APP师生用户超过了3000万。
D.在线教育缩短了学生作业时间,减轻了学习负担,故有人对教育部的限令存有微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业在线化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对他们的考验,有些老年家长通常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
B.在线化作业的实质并不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而增加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
C.在线化作业在当下应用已非常普遍,但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对用APP布置家庭作业有些担心。
D.对于作业在线化的现象,学校、家长、社会见仁见智,因为作业在线化有着明显的好处,但弊端也很突出。
【小题3】“凡事皆有利有弊”,作业在线化也是如此,但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弊病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7 10:3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摘自《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材料二:

2005-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情况

(注)“老年抚养比”是指每百人抚养老人的数量,是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的重要指标。

(摘自《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杨雨奇) 日前在北京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显示,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

这份报告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劳动力人口比例缩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供给格局和影响技术进步,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呈现劳动力资源短缺、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人才与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报告称,为老年人提供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通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来极大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

报告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倒逼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长期照顾和老年健康服务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并促进养老产品、保险产品、医养产业等繁荣发展。

报告还提出,科学看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全面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老龄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报告:健康老龄化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给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内容,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依照国际上通常的看法,说明我国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B.根据材料二,总抚养比大体上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十年来总抚养比变化相对不大,后两者有升有降。
C.中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这种老龄化社会现状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挑战。
D.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会越严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05年以来,我国少儿抚养比一直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婴儿出生率在下降,这种情况与原来的一胎化政策有一定关系。
B.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供给格局并对技术进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C.由于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D.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会使我国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并能促进相关产业繁荣。
【小题3】健康老龄化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
稳定
医疗
保健
文化与
环境
教育
基础
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材料二中两个表格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C.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浩如烟海。其品种之多,数量之众,质量之精,皆令世人叹为观止。由于工艺品制作多为手工,尤其是高档工艺品都是艺人辛劳数月甚至数年制成,其生产过程很值得参观,游人也以一睹艺人精湛技艺为快。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针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湘、粤、蜀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很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是以江苏省苏州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盛产丝綢,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游客参观了制作过程,也就领略了“东方艺术明珠”的风采。

湘绣,是以湖南省长沙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配色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也不乏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的日用品。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为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

蜀绣,是以四川省成都为中心的手工刺绣产品的总称。亦称川绣。以日用品居多,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整齐,色彩鮮丽。

(摘编自中国华侨出版社《国学常识大全集•四大名绣》编委会)

材料二:

南宋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是一幅典型的田园风俗画。共四幅,合裱为一卷。春牧融怡,夏牧蓊郁,秋牧萧散,冬牧肃杀,画面细节真实生动,清新自然。如同上好佳酿,令人闻香下马,饮之微醺;观之则流连忘返,余味不尽。

中国画史上画牛的大家有作品传世者,唐有韩湟的《五牛图》,北宋有祁序的《江山放牧图》,南宋有李迪的《风雨牧归图》和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中国人是应该画好牛的,农耕民族,牛是人的得力帮手,因而也是丰足的象征,何况田园牧歌的情趣更是美的理想境界。这样说来,古代画牛的作品真是太少了。韩湟《五牛图》生动之极,但画的是五头牛的“肖像”,未将牛置于大自然中描写。祁序《江山放牧图》画十几头水牛,在众多牧童的照看下,在辽阔的草地吃草、饮水,因场面较大,牛显得不够突出,画面略显松散。李迪《风雨牧归图》是无比精湛的杰作,幅面又较大,水平绝不亚于阎次平。但李迪只存一幅画两头牛,怎比得上阎次平四幅画九头牛,竭尽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牝牡老幼,行走坐卧,各种生恣情态跃然纸上,它是一首完整的自然的赞歌,农耕生活的赞歌。

(摘编自荣宝斋出版社《古代名画赏析•醉人的田园牧歌》,郑奇)

材料三:

河北剪纸。我国广大农村有很多民间工艺品,如花灯、核雕、竹刻、泥捏、布娃娃、剪纸等。这些质朴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品都是就地取材,原材料也很简单,但是经过村民精思巧慧,就能化平凡为神奇。比如春节前,如果到河北农村去,因时值农闲,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块很大的场地上,背倚高山,面临小河,数十个妇女团团而坐,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也不用笔来勾描底样,随手就能剪出人物、动物、文字等,其速度之快,花式之多,构图之巧,令人赞叹不已。比如十二生肖,她们能以故事为题材,将人物和动物和谐搭配。关云长骑马横刀过五关(马)、苏武牧羊(羊)、武松打虎(虎)、时迁偷鸡(鸡)、牛郎织女(牛)、苏轼赋鼠(鼠)、哪吒闹海揍龙王(龙)、孙悟空偷吃蟠桃(猴)、嫦娥奔月(兔)、白娘娘显蛇形吓坏许仙(蛇)、樊哈屠狗(狗)、八戒招亲(猪),12个故事组成生气勃勃的画面,线条朴实,形象生动。其乡土气息吸引中外宾朋纷至沓来,有些人身不由己,参与其间,自娱自乐。

贵州蜡染。蜡染,是长期生活在贵州山区的苗族和布依族妇女的普遍技艺。这里的妇女,从小就学习蜡染,图案、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如花鸟虫鱼等。不过,由于各人观察角度不同,世世代代相传的技艺风格亦不同。粗细、大小、疏密不同的蜂靖点于布上,以植物蓝靛做染料,点蜡处为布的本色染不上色,则形成花纹,由于多次染色后,蜡层自然龟裂,蓝靛随裂缝渗透,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图纹,千变万化,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现在丹寨地区已将此作为旅游项目,游客参与其间,兴味十足。类似的村寨很多,如白族蝴蝶花蜡染,贵阳花溪苗族挑花,彝族七色挑花手帕,苗族织花带,傣族织绣挎包等。游客到此驻足观览,一边赞叹姑娘们心灵手巧,一边欣赏充满少数民族审美习俗的织品,纷纷慷慨解囊,作为纪念品带回自己的家乡。

(摘编自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文化•工艺美术》,潘宝明、朱安平)

材料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有着民族传统的内涵,它是物质观念的,又是社会的、文化的综合概念。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给玉定义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艇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甫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他把玉的物理特征比附为五德,这些物理特征是:光泽滋润而柔和;表里一致,从外可知内;声音舒畅而清扬,远远可以听到;质地坚硬,不能弯曲,只能折断;断口有棱角,但不很锋利。什么样的玉具有“仁、义、智、勇、洁”这五种特征呢?专家研究表明,只有新疆的和阗玉具有这五种特征。

元、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对外贸易兴旺,新疆处于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交通畅达,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和阗玉的开发步入鼎盛时期,玉器工艺美术也发展至高峰。自然吸引了无数赏玉人。目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藏馆,仅历代精美玉器就收藏了数万件之多。

此外,“唐三彩”“青花瓷”“紫砂壶”等都是精美绝伦的专题工艺美术品。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窥见,中华工艺美术,博大精深,魅力永恒。

(摘编自《新疆两千年》,刘逊、刘迪)

【小题1】下列各句的语序排列,不符合汉语审美感觉的一项是
A.就刺绣工艺而言,我国的煞绣、湘绣、粤绣、蜀绣在其产地苏州、长沙、广州、成都都是家家户户绣,姑娘个个绣,十分普及,艺工也是各有高招,精益求精,作品争奇斗妍。
B.阎次平《四季牧牛图》是典型的田园风俗画。四幅画九头牛,竭尽春夏秋冬之时,寒来暑往之变,行走坐卧之态,画面清新自然:春牧融怡,夏牧蓊郁,秋牧萧散,冬牧肃杀。
C.河北剪纸妇女巧妙地展示12生肖故事:关羽走马,苏武牧羊,武松打虎,时迁偷鸡,牛郎织女,苏轼赋鼠,哪吒斗龙,悟空偷桃,樊哙屠狗,八戒招亲,嫦娥唤兔,素贞变蛇。
D.《说文解字》对于玉的解释,或许亦能这样认为:泽润喻之仁、色纯喻之义、钝敛喻之礼、声扬喻之智、质硬喻之信,也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工艺美术作品一般都是手工制作,早先多是在家族式作坊内,以耳提面命的方式,传授相应的制作工艺。
B.工艺美术作品大都取材于生活与自然,因其扎根于民间,民俗味很浓,大多由民间技艺精湛者挑头制作。
C.工艺美术作品除了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风格的独特性,品种的多样性,还具有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前卫性。
D.工艺美术作品需要精雕细刻,虽制作工艺复杂细密,制作工期长、难度大,却拥有比较稳定的粉丝群体。
E. 工艺美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经典代表作,比如:苏州双面绣,宜兴紫砂壶,扬州玉器山子雕,苗族织花带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角度思考,简单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山大学调整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18个本科专业,引发关注。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专业首次亮相,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高校专业设置并非一成不变,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或“瘦身”,或新增,这既能使学科建设更加科学,也是为了培养契合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的人才。但开设新专业并非城门大开,而是要经过申报、答辩、公示、审议等流程。如何让专业增减与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教学设置、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绕不开的课题。

材料二:

破除高校专业设置随意之弊,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本身责无旁贷。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看,一定要考虑开设新专业的基本办学标准,比如师资条件、科研条件和物质保障条件,要明确最基本的专业设置国家标准。而从高校角度来说,开设一个专业,要看是否与高校的办学经历相吻合。比如,一所中医药大学,如果过多开设管理类专业或外语类专业,就与高校的办学宗旨不相吻合,这就是有问题的。同时,高校也要考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匹配度,以及高校所在地其他高校是否有类似专业,其已有的招生人数、就业分配都要综合考虑。

大学专业设置有两个逻辑结构:一是专业的逻辑结构,即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来设置专业;二是社会需求的逻辑,即社会对哪些方面有需要。这一需求不是像商店购物、点餐那样全部满足,而是要对社会需要进行筛选,进而确定哪些专业可以被设置。还要考虑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考量学生特定方向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很多高校仅根据以上某一方面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这种过度简化专业筛选、较少思考背后的专业逻辑,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整和精简专业时,也应该有专业评估,应整体考虑这个专业是不是有专业优势、社会需求、师资和学术上的独特性。如果是简简单单根据行政指令进行操作,仅因为某个专业招不到学生、就业率不好就撤销专业,大学专业设置随意的问题仍然不会根本解决。

材料三:

当前学生在中学阶段拼命学习应试内容,职业生涯的课程近乎为零,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名教育人士建议,应主动介入,引导青年择业观的形成,如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对年轻学子如何选择未来大学的专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择业价值观等,提前进行规划引导和指导。

而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可以在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细选方向,为不少对生涯规划还存在迷茫的考生预留缓冲期。对于高校来说,则有利于招到适合本校的学生。因此,继续扩大大类招生的高校范围,让大类招生的学生在大二才进行专业分流,更利于学生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最终专业的选择打好基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大学开办了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的专业,引发关注。
B.高校专业设置应该与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教学设置、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C.开设什么专业,如何开设,虽然高校也是参与者,但主要责任在教育主管部门。
D.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考虑专业的选择,而不能只是选择社会上认为的热门专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等学校开设新的专业,需要经过申报、答辩、公示、审议等流程。
B.大学专业设置要按照专业知识结构设置专业,其次才兼顾社会需要。
C.学生如果没有职业生涯的规划课程,难以正确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
D.高校继续扩大实行大类招生,是解决学生专业选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让中学生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请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个人三个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