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09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小题2】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小题3】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5:4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2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铁东花园隧道顺利贯通,京张高铁建设再次提速。作为我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首次应用350公里时速自动驾驶、北斗导航系统保驾护航、物联网新技术随时体验、高速网络全覆盖等智能技术。按照规划,2019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应用格局初步形成。

十几年的时间,从追赶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智能高铁。中国智能高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可以使高速铁路运营更加安全高效、更加绿色环保、更加便捷舒适。

(摘编自齐慧《智能高铁正加速驶来》、胡俊《北斗导航+物联网“体验”中国高铁变变变!》等)

材料二:

2018年7月,由我国主导的物联网参考构架ISO/IEC30141,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后一轮投票,即将发布,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指针。

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沈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物联网标准可以说来自中国制造!这是全球新兴热门技术领域第一次由中国牵头主导顶层架构标准”,“物联网顶层架构标准,好比我们盖大楼时搭的框架,是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础”。物联网标准不统一会导致跨界融合创新受限、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掌握物联网构架标准的主导权,将改变互联网时代“受制于人”的困境,对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联网体系结构架

(摘编自新华日报《中国物联网“标准”引领世界》、张冀英《物联网导论》)

材料三:

我国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直流输电规划设计、实验研究、设备研制、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在国内国际上全面推广应用,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不断提升,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得到了全面验证,实现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引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特高压同时在为世界提供着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国家电网公司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送出±800千伏直流一、二期项目,实现了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标准、装备、工程总承包和运行管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输出。已投运的一期工程,标志着中国特高压“走出去”的首个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摘编自亮报《特高压直流输电领跑世界的“中国标准”》)

材料四:

随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其海外投资,范围广泛的技术应用将愈发“听命”于中国。为此,中国正通过正义并输出从人工智能到水力发电在内的所有技术标准,改变全球竞争版图。

几十年来,美国制定国内标准并将其扩散到全球的能力,令其经济受益非浅。正如美国东西方中心近期的一篇论文所言:“准标在创新和使其实现市场化及工业化之间架起桥梁。”专利是该进程的关键“通道”,例如,拥有通信关键专利的高通近年来以收取巨额专利费,仅在2014年就从中国吸金近80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采用从建筑到金融乃至数据管理等所有中国标准相比,一个港口或一条铁路的投资回报远没那么重要。例如,中国正在为其高铁建设输出关键技术标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绕过其西方同行制定的标准。

(摘编自安德鲁•波尔克《中国正在悄悄制定全球标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张铁路是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其建设应用了物联网、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B.物联网现在感知层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再通过网络层交换和传递所获取的信息,之后在应用层进行分析处理,并实现各种智能应用。
C.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继智能高铁后又确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标准,全面掌握了特高压关键技术,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D.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在输出高铁、特高压技术标准后,将逐渐扩大“中国标”准输出的领域,打破西方技术标准的壁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物联网顶层架构标准将有助于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物联网和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B.人工智能已经在我国交通、电力等行业实现应用,中国的高铁和特高压就是应用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典范之作,已成为行业国内外标杆。
C.通过物联网推进中国的高铁、特高压技术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中国的海外投资,都能促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D.从“制造”到“创造”的高铁、物联网和特高压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而中国技术标准成为了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皮尔洛:我不想躺在你的钱上睡觉
看看这位“富二代”,是否让很多中国的“富二代”汗颜呢?
2012年夏日,欧洲杯的热潮席卷全球,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巅峰对决,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意大利队凭借皮尔洛精确如导弹的传球,先拔头筹,最终与世界足坛霸主西班牙握手言和。赛后,意大利媒体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评价:“永远都是皮尔洛。”而西班牙媒体也不无嫉妒地说:“皮尔洛是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相较于足球运动员大多出生贫寒,皮尔洛是个另类。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到足球以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的道路。
离开了豪门的生活,他开始独自在风雨中闯荡。众所周知,意大利足球以坚固的防守著称于世,因此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皮尔洛,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教练找他谈话:“你如果继续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你。其实以你的资质,只要严格按照球队的要求踢,打上主力并不难,打上主力,你的薪水将会高很多……”他固执地说:“我是因为热爱才开始足球生涯的,或许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违背内心的声音。”
他不想“被”成功,这注定了他一直被安排在冷板凳上,一度被排挤为边缘人物。在事业的低潮期,他却收获了爱情,21岁那年,与相爱多年的恋人结了婚。一有空便回家与妻子团聚。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其实有着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
两年后,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这是一种放逐,却让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巴乔是一代意大利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意大利足球辉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探讨意大利足球的未来,皮尔洛说:“世界足坛发展到今天,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巴乔深表同感,并鼓励他:“你就是那把匕首。”皮尔洛神色黯然,“可是我的足球思想始终不被主流理念所接受。”巴乔坚定地说:“会有懂的人发现你的。”在巴乔的指点下,皮尔洛迅速成熟,在联赛中一次次上演惊艳的表现,连意大利人自己都怀疑:“我们也能踢出这么美妙的足球?”
2001年,绿茵豪门AC米兰向皮尔洛伸出了橄榄枝。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委以重任。2006年夏天,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盛宴上,皮尔洛在点球大战中一蹴而就,最终帮助球队登顶,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意大利媒体赞誉道:“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如今,皮尔洛宝刀未老,在2012年欧洲杯上,继续大放异彩,带领意大利队披荆斩棘。
一代足坛巨星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皮尔洛出身豪门,却拥有足球梦想,他认为“如果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的”,他看不上父亲的钱。
面对教练提出的做主力、加薪水的诱惑,皮尔洛不改初衷,体现了他蔑视名利、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巴乔认为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而皮尔洛就是这把匕首,并单独对皮尔洛进行训练。
D.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可以说,他是发掘皮尔洛的伯乐,他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并委以重任。
E.皮尔洛的成功给当今依靠父辈财富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一个很好的成功示例:追求梦想,不懈奋斗,就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价值的认同。
【小题2】如何理解“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这句话?(6分)
【小题3】文中说,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另类的方式有哪些?(6分)
【小题4】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会永远是坦途。当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你是选择想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梦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小题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小题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地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得以浮现,或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小题1】本文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侯仁之成功的自身因素,并联系现实就其中—个因素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烟台大学62岁保洁员吃学生剩饭:不缺钱怕浪费
央广网烟台11月19日消息(记者 李谦 刘颖超烟台台记者 张斐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10月20日,《新闻纵横》关注了“烟台大学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和他六位同事的故事”。这7位保洁员在学校食堂里看到学生们吃剩下不要的馒头和米饭,实在不忍心丢弃,就装到塑料袋里,留着自己晚上吃,生怕浪费了粮食。而这种做法,当时他们已经坚持了5个月了。
“舔干净不丢人”是烟台大学4层食堂里最新挂出的海报。下午5点半,记者和刚下课的学生们一起来到了生意红火的窗口前。“烟台特色小吃,淄博特色小吃,台湾美食,韩国料理”,各个窗口都向外飘着香味,价格几乎都不会超过15块钱。62岁的保洁员吴明华,推着小推车穿梭在吃饭的学生中收拾餐具。把剩汤、剩饭倒进车上的泔水桶中,再把盘子摞好放进车里,这些动作吴师傅做得熟练而又迅速。只是偶尔,他会把盘中看起来还不错的主食留下,放进车上一个最小的塑料袋中。
晚上7点半,学生们陆续离开了餐厅,吴师傅看见工友罗师傅和其他几个人已经坐下吃饭,便也带着装着剩米饭的塑料袋走了过去。虽然只有几步路,但看到旁边桌上还有一盘学生刚刚剩下、看起来还很完整的炒茄子,吴师傅顺手拿起来,没人疑问,没人抬头,甚至没有任何停顿,大家夹起了还冒着热气的茄子,就着桌上的洋葱、豆腐、卷心菜,开始吃饭了。
第一个带头吃剩饭的吴明华是吉林省伊通县人,曾经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孩子定居烟台后,他也搬到了这里。吴师傅说家里并不缺钱,这么做就是不想浪费。
吴明华:就是不挣钱孩子也给钱,他们不同意出来干活。
烟大4层一共十多名保洁员中,陆续有6人开始效仿起吴师傅的做法。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53岁,都来自农村,经历过艰苦生活。他们中甚至有人的孩子就在这里上班。比如,罗玉龙的儿子罗国胜从一开始就很反对爸爸吃剩饭。
罗国胜:他说怪可惜的,他说他们那些人都能吃,我也能吃,担心老人吃凉的不好,这么大岁数捡着吃也不好。
但孩子们的反对并没有阻碍老人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现在食堂的剩菜剩饭和以前相比,显然有了改观。
食堂经理刘建新:通过他们这些工人的身体力行可能让学生感触很深,剩的比以前少很多。
老板娘杨燕:改善多了,大学生过来要半碗米饭、半个馒头,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介绍了这变化背后的新规定:现在学生可以买半份菜、买半份饭,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保洁员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勤俭节约的课。
快要离开时,记者不经意间问了吴师傅一句:如果有一天没有剩饭了会怎样?
吴师傅的回答几乎没有任何思考:没有剩饭那不是更好了嘛!但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尽管认为浪费避免不了,但说起自己的行为,吴明华也丝毫不含糊。
吴明华:一粒粮食一滴汗,一个餐厅一天要节约几斤粮食,一年呢?一个学校节约这么多,一个省的呢?全国呢?就这么寻思自己该这么节约点。
从节目播出吴明华和他同事们的故事到现在,已经又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期间,很多同学在表示深受感动的同时,更加强了自我约束,也自发地对节约粮食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和倡议。
除了在校学生,更多的年轻人也在网络上发起了讨论。现在的物质生活如此丰富,像吴明华那个岁数的人,他们经历过的那种物资短缺、甚至饿肚子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状况几乎无法想象。像吴明华这样的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观念,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微博上有位网友说:节约已经是传统的、过时的观念了,还有多少人愿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认识也不同了。
微博用户“刘书礼1947”也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说,吴明华62岁,应该跟我一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知道得深,体会得深。中国人民向来是勤俭节约的,“食求果腹,衣求蔽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现在改革开放了,物质享受是丰富了。但祖先的传统美德不能丢。
微博用户“越看阿信越帅的小白”说,我们宿舍就会买了饭带回来,大家一块吃,不会剩。
“潮流人生韩董”说:作为一个城市孩子,从来没有体会过农民伯伯的艰辛,但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
【小题1】.吴明华等保洁员吃剩饭的举动促使学校和学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
【小题2】.这条新闻曾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试结合文本,从新闻的社会价值角度分析它获奖的原因。(5分)
【小题3】.有人认为保洁员吃剩饭是一种“悲情教育”,不可取;也有人认为保洁员的行为在传递着正能量,值得赞赏。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