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这岸的果实已经采尽,他们打算渡过青鱼河,对岸有一片茂密的透着隐隐红光的山丁子树,挂在枝头的果实仍然可观。
③青鱼河河水流急,深不可测,因而很少有人在夏秋之时到对岸采浆果。一般来说,青鱼河被寒风冻僵了之后,才会有人拉着爬犁从它身上走过,去柳树丛中拾捡干枯的枝每当柴烧。
④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高烧,大病一场。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⑤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一个说撞见蛇了,一个说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小孩子的哭声。另一个嘟囔着倒霉,眼皮被蚊子叮肿了不说,半新的裤子还被树枝划了道口子。可是当他们拿了钱后,谁也不发牢骚了,他们带着喜悦回家。
⑥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⑦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熏的霜,去了大草句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雷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⑨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雪没有停的意思,仍然漫天飘舞着。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又吆喝起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窗前,看着苍茫的大地,一个个目瞪口呆。
⑩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阍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壤嵌。
(节选自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城市商人出高价收购浆果时,正忙于秋收的金井人竟扔下农具,采摘浆果去了。这一事件,可视为以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社会对农耕文明的一种侵蚀。
B.大鲁二鲁这对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崇奉先辈的生存经验,恪守先辈的生活方式,对此,作者给予了应有的批评与否定。
C.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渡河,最终无果而返,这种结局寓示了大多数金井人的共同命运,也暗示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D.全篇流淌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文字如行云流水,构思也颇有特色,悬念勾魂夺魄,情节跌宕起伏。
E.这篇小说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是一篇出色的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
【小题2】文中⑧⑨⑩段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采浆果这个故事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紫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流着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得意地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选自《小小说精选》 2011年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内容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C.“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照应题目,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
D.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E. 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地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两段对“猎貂”的介绍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用了哪些技巧?试举两个例子进行赏析。(6分)
【小题4】关于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药砚
练建安
河头城是汀江水路的一处大码头大墟镇。千里汀江发源于武夷山脉南段,流经闽西诸县,众水汇集,至粤东三河坝后称韩江,过潮汕入海。河头城往下走,险滩密布,流急浪高。土洋山海货物,在此集散驳运。往来船只,俗称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
石坝码头石阶顶端的左侧,多有卖客家风味小吃的摊点。右侧,是一长溜的松木厚案板,竹狼叉撑起,谷笪搭棚。屠户石钵头拳头大,这头一张肉摊,铁定是他的。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每逢四乡八邻迎神打醮抬菩萨,他总要摇头晃脑地高声吟唱他那又长又臭的文辞。他教蒙馆。刻薄者当面叫他华昌先生,背后就不客气了,叫他老穷酸。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晡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华昌先生“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因为他想让人们知道他也能买得起肉,这一处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爱慕虚荣的特性。
B.石钵头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霸道,没有文化,不知礼数,瞧不起穷困的华昌先生,处处为难于他。但他对自己的母亲又非常孝顺,因此这个人物显得丰富立体。
C.华昌先生的朋友李半仙多年未见,却在一个夜晚到访,还带来了卤猪蹄,主要是因为得知华昌先生受辱于屠户,前来安慰,同时也与华昌先生谋划用药砚治病这一计策。
D.华昌先生徒手分砚时,作者对天井热辣阳光和后龙山蝉声的描写主要为了烘托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时想要断砚又担心不能将其断开的紧张心理。
【小题2】文中华昌先生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征?请试作分析。
【小题3】小说中关于药砚的叙述较少且集中于后半部分,为什么还要以“药砚”为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陌生
魏金树
他说他不认识我。
他竟然说他不认识我。
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办公室是斜对门,低头不见抬头见,他怎么说不认识我呢?
昨天下午,妻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位姓张的中年人,妻子那过于肥胖的身子被这位老张误以为是孕妇而忙不迭地让座,妻子感谢地点点头,并主动同他聊起来,当问到工作单位时他回答说是××局的,妻子眼前一亮说:“那么你认识我丈夫肖伟吗?”谁知他扶了扶眼镜轻轻摇头,说不认识。妻子给他作了一些提示,比如说我长得多高多胖什么模样等,他还是没有丝毫的印象,显然,我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根本就没“存盘”。
当妻子回家说起此事时,我心中不免有些不快,这个老张,怎么说不认识我呢?在单位里我们虽无多少业务来往,但见了面招呼总要打的,更何况,前不久单位聚餐时大家还在一起称兄道弟地喝过酒!老张也太健忘了吧!
几天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因为我太默默无闻了吧!不,不会!我自以为是单位的活跃分子,工作中常得到领导的表扬,业余时间常跟同事打麻将、下象棋、玩扑克等,与群众打成一片,尤其是我的文学功底好,文学作品屡屡在全国获奖,在全局上下更是一枝独秀,为本单位赢足了荣誉。然而这个老张,即使是个木头人,也不应该不知道身边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吧!
既然我的知名度够高,那么老张为什么说不认识我呢?哦,对了,也许他是故意这么说。也就是说,我在某个时候得罪过他或他的亲友,他故意给我妻子难堪。要是这样,那可就不太妙了。我可不愿让任何人在背后怨恨我。于是,我静下来,认真地将脑海中的人和事打捞了一遍,丝毫想不起自己做过任何对不起别人的事。我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左右逢源是我的强项,从不跟任何人结怨,所以在全局上下有着极好的口碑。
我跟妻子和儿子又多次探讨和分析过此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愈发感到困惑和别扭。
后来我又跟不少亲朋好友也谈及此事,他们也没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一天,我来到街上,又遇见一位熟人,便又禁不住谈起这个让我耿耿于怀的话题,老张说他不认识我,这是为什么呢?
“老张?哪个老张?”熟人问。
“就是我们××局的老张嘛!”
“他叫什么名字?”熟人刨根问底。
“嗯,对了他叫张什么呢?本来挺熟悉的名字,怎么一时记不起来了呢?——哎,我想起来了,他好像叫张什么刚。”
“你是说张金刚吗?”
“对,就是张金刚!”我一拍巴掌,顿觉豁然开朗。
谁知熟人双眉紧锁,定定地看着我迟疑地说:“可是,张金刚是我的名字啊,怎么,你不认识我了吗?”
我看着眼前这位熟人,恍然觉得陌生起来。
【小题1】如何理解“我看着眼前这位熟人,恍然觉得陌生起来”?(5分)
 
【小题2】文中写了“我”对“老张”说不认识自己的种种“困惑”,“困惑”的具体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讽刺的不是“老张”,而是“我”,你怎样理解本文的讽刺对象?(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①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著述颇丰,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⑤1969年被下放宁夏,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
⑥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一个世纪不可能没有惊险和挫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和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当支付学费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
⑦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⑧“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有光住在德国教授的小洋房里,光线不好,门槛破烂,地板咯吱咯吱响,说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贫和淡薄。
B.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是因为他早年在“五七干校”时已经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储备材料。
C.“文革”时期,周有光和林汉达这两位老先生在高粱地里高声交谈的情景,成为特别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厄中依然有着高远追求的精神。
D.文中说周有光一生中有很多惊险和挫折,尤其是遭受家庭变故,意在表明周有光比一般人的阅历更多、见识更广,所以心胸更开阔,心灵更旷达,思想更深邃。
E.文章结尾一段很好地呼应了文章标题,形象地表现了周有光既是仁者又是智者的形象。
【小题2】文中写了周有光人生中的许多事件,请概括出反映他乐观豁达的事件。
【小题3】这篇传记在表达方式与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周有光老人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他这样的人生准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十年砍柴
1901年秋天,清廷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1903年,已有秀才功名的21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程潜毕业,入四川新军任混成协参谋。
辛亥革命成功后,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对此程潜颇为不平,但为了湖南的太平,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协助谭延闿裁军,安定湖南政局。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大总统袁世凯。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以军事反抗袁世凯,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南北再次大动干戈,是为“二次革命”。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国民党大败,程潜化装潜逃到上海,尔后再流亡日本。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1916年年底,黄兴、蔡锷接踵而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回到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12月8日,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中山先生也十分仰仗程潜的才干。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是北伐时期,他于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但攻克南京城成了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可在5月21日,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此后,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他基本上是旁观者。
1948年年底,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守住三湘四水。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即将挥师南下时,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他签订《长沙和平协定》,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早在1928年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他登上岳麓山,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写下了五古《岳麓山礼黄蔡墓》:“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此时,程潜刚刚46岁,掌一省之政,可谓意气风发。哪曾想到,他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有“沉忧”相伴,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此前两年的1966年,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豆萁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釜下早成尘。”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①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宋教仁、黄兴、蔡锷)皆英年早逝,从此,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地边缘化。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②作为革命元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程潜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上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1924年,程潜回醴陵招生,很多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家门,投考军校。
(《程潜:纵横南北的“湖南大家长”》)
③父亲生前有件遗憾之事,未能见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程潜女儿程瑜)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说明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遭受排挤埋下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炯明发生争端时,他坚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 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重视,即便是程潜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小题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重要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是“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