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小题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
【小题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
【小题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来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鲁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规律时曾说:“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其实,吸取外来成分以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并不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整个文化发展史的通则。
梁启超说中外文化每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言之。事实上,这次文化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那么,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过,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但其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心及魏晋时期浒的玄学。因此,佛教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化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宋、明时期,新新儒学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如程颢、程颐宣扬的“理”,即来自佛教的“真如佛性”,不过赋予了更多的封建伦理道德意蕴。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思辨。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 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的转化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形象地提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均发生变迁,从中产生出具备双方文化要素的新的文化组合。在改造了的儒学与发行了的佛学相糅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宁明理学,正是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组合。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其他文化系统。8世纪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然而,正是在七八世纪,佛教在中国长足发展。大量的佛教译着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日本曾出版《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这部巨型书籍有23900多卷,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学都所译或所著。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能够在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
B.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通过吸取外来文化,从而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
C.中国文化能够使外来文化系统从中汲取营养,因此,外来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中国文化。
D.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综合创新的过程。
【小题2】下列是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外来文化中,不管是西域文化还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宋 明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只要主体文化或客体文化任意一者发生变迁,就能为新的文化组合的出现提供基础。
C.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不加以待地照搬,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后,就便得佛学本土化。
D.禅宗、天召宗、华严宗、净土宗相继崛起于唐、宋以后,它们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闫立本、李思训等画家吸收佛用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金碧山水画。这一过程也是不同文化融合创新的体现。
B.中国文化系统吸收并发行了印度的佛教哲学,让遭到毁灭的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延续并且发展壮大,这就是文化流动“输入——输出”的体现。
C.整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只有不断地交流融合,才能有所创新。
D.任何一种文化系统,当其能接受、吸收、发行别系文化,并且能将其营养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时,才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

同类题2

教训的回顾
黄永玉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
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美德”,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纯真”。
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纯真”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和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的诚实。
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
五常相信权威,他是在真正权威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天分,把自己弄成如假包换的权威的。
我从小靠自己长大。一路上,只相信好人。权威当前,没有办法的时候,口服心不服,像个木头。雕成厂表面老实,实际调皮复杂的“皮诺曹”。历史的因袭太多,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在我的一生中,略堪告慰,艺术上还算吃苦耐劳。但吃苦耐劳不是艺术成果。
俄罗斯寓言家克雷诺夫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要去旅行,问他的朋友,要不要雇佣他的男佣人?这个人虽然不会做事,但是他不抽烟、不喝酒……朋友回答说:“其实,抽一点烟,喝一点酒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会做事。”
画不好画,光提劳动精神是无济于事的。
我自己在翡冷翠的工作劳动有余,画画上碰到的钉子却像掀起了旧疮疤那么难过和丧气。
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写一次生。
他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展延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出来了,懒散疏落的橄榄树也出来了,草地出来了。太阳落西,9小时的工作,开车回家。
在客厅重新把写生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晚饭后直画到半夜2点,兴致十分高昂,心里对莱奥纳多·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可以把这块生长乱草的地面改成鲜花怒放的花园岂不更好?不假思索便动了手。为了痛痛快决地玩一场鲜艳的颜色,为了塑造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非同凡响,画面上出现了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草。
临近完成的时候天已黎明,我仿佛从梦中醒来——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达·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心情如挨了几棍子——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文庙”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纳多·达·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真是见了鬼。
一整天加上一整夜的劳累,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达·芬奇呢?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我几乎受伤似的躺倒了。什么地方也不去,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
三天之后决心带上行头再上一次芬奇镇。天已经很冷,山风飘起了衣服,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对不起,莱奥纳多!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群孩子刚从“故居”参观出来,围在我的周围,一边看,—边不停地轻轻叫好,还和我照了相。你看,莱奥纳多要他们来安慰我了。
过了几天,占美从香港打电话来,问画画进度如何?我还在生自己的气,恨不得一口把电话机嚼了:
“太艰难了!”
“艰难?”他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
(选自《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有删节)
【小题1】“我”在文章开头引用好友张五常对自己的评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我”在为达芬奇故居写生时得到了怎样的“教训”?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结尾,占美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结合全文,你认为他“恭喜”“我”的原因是什么?(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据《悉尼先驱早报》22日报道,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内陆的满谷国家公园发现大批冰河时期的人类足迹,年代在1.9万年到2.3万年前,是全球所发现最大一批、也是至今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远古人类脚印。
这批脚印共有457个,位置在新南威尔士州满谷国家公园的威兰德拉湖附近的潮湿的粘土区,时间是在地球上一次冰河时期的高峰期,足迹中包括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长度在13厘米到30厘米之间,从脚印的形状和深度可以看出,当时这些人有的在跑,有的在走,有的足迹显示有人在打猎,包括一个身材可能高达2米的男性,他当时奔跑的时速在20公里左右。
土著人----穆西穆西人中一位名叫玛丽·帕宾的人于两年前发现了第一个脚印,引起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随后,邦德大学的考古学家斯蒂夫·维博教授于是率队前往进一步挖掘,又发现了450个同一时期的人类脚印,维博说,这些脚印让人们得以一窥当时居住在潮湿内陆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情况,这是通过其他考古证据无法做到的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这些脚趾缝里挤出的泥巴。
考古队根据脚印的数量、步伐距离等推测留下足迹人类的身材,维博说:“他们很有运动能力,很强壮,我推测此处部分男性的身材相当类似。”维博日前在脚印发现地6公里远处另外挖掘出两具17000年前的人类遗骸。
这一地区传统的管理者是威兰德拉湖地区世界遗产区三个传统部落年长者社团成员,他们对于这一发现感觉相当高兴。帕宾女士是穆西穆西人的长老,她介绍说,沿着这些脚印走,就象与一个家族一起散步一样,他们是同样的人。她认为:“这些脚印从沙丘下显露出来,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人知道我们的人是多么聪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生存。”
恩吉亚姆帕亚部落长老罗伊·肯尼迪表示,这里很早就是他的部落举行特别会议的地点:“它是沙漠里的绿洲。”大约2万年前,现在已经干涸的湖泊里可能有鱼、贝类和小龙虾。考古小组通过脚印的大小和他们的步幅,推断出这些古人的身高。维博教授最近还在大约6英里以外的地方发掘出两个17000年前的头骨碎片。他说:“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非常强健,身材很好。我认为,在这里的那些人都非常熟悉。”
该州环境部长德布斯说,这些脚印显示,当时有一大群人在此走动、活动:“我们看到在父母脚印之间有小孩子跑步的足迹,父母以直线前进,小孩子则绕着他们跑。”这些脚印记录了约2万年前新南威尔士州住在这座湖边的原住民生活中的某些时刻,这是很重要的纪录。维博21日先公布了其中124个脚印的研究所得,完整报告将在《人类进化》杂志上发表,参与研究的还包括墨尔本大学以及新英格兰大学的考古学家。
【小题1】对这批“脚印”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目前全球所发现的最大一批最古老的远古人类脚印。
B.是考古学家维博教授最先发现的。
C.脚印长度在13厘米到30厘米之间,包括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足迹。
D.脚印是在1.9万年到2.3万年前的地球上第一次冰河时期留下的。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尼迪认为当时的人善于运动,身体强健,身材很好,我们对那些人非常熟悉。
B.维博认为当时的人善于运动,身体强健,身材很好,那些人之间都非常熟悉。
C.维博认为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身体强健,我们对那些人是非常熟悉的。
D.肯尼迪认为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身体强健,身材很好,那些人之间非常熟悉。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兰德拉湖及其附近地区在大约2万年前是湖泊,里面有鱼、贝类和小龙虾。
B.考古队员根据脚印的数量、步伐距离等可以推测出留下足迹的人类身材。
C.根据发现的这些脚印,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这些脚趾缝里挤出的泥巴。
D.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部长认为,这些脚印显示,当时有一大群人在此活动。
【小题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穆西穆西人就是属于恩吉亚姆帕亚部落的人。
B.这批脚印共有457个,维博教授等人只研究了其中的部分脚印。
C.维博发现的人类遗骸和头骨碎片证实了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非常强健,身材很好。
D.这批脚印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居住在潮湿内陆地区的人的身体情况和他们的生活情况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都没晴雯生得好。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方才太太说的倒很像他,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乱说。”王善保家的便道:“不用这样,此刻不难叫了他太太瞧瞧。”王夫人因叫自己的丫头,吩咐他到园里去。
小丫头子答应了,走入怡红院,正值晴雯身上不自在,睡中觉才起,正发闷,听如此说,只得随了他。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故晴雯不敢出头。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亸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一听如此说,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他。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他本是个聪敏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他便不肯以实话对,只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信以为实了,忙说:“阿弥陀佛!你不近宝玉是我的造化,竟不劳你费心。(你)既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我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因向王善保家的道:“你们进去,好生防他几日,不许他在宝玉房里睡觉。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他。”喝声“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只得出,这气非同小可,一出门便拿手帕子握着脸,一头走,一头哭,直哭到园门内去。
王善保家的道:“太太且请养息身体要紧,这些小事只交与奴才。如今要查这个主儿也极容易,等到晚上园门关了的时节,内外不通风,我们竟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想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自然这个也是他的。”王夫人道:“这话倒是。若不如此,断不能清的清白的白。”因问凤姐如何。凤姐只得答应说:“太太说的是,就行罢了。”王夫人道:“这主意很是,不然一年也查不出。”于是大家商议已定。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内去,因迎出凤姐,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亲自打开。袭人因见晴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删节)
【小题1】从上面节选部分看,王夫人为何要撵走晴雯?请简要作答。(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简析袭人和晴雯对待抄检所表现出的态度及各自性格特征。(4分)
【小题3】《红楼梦》第八回脂砚斋评道“晴有林风”,清代徐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说“晴雯,黛玉之影子也”,说明黛玉和晴雯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根据你对林黛玉的了解,结合选文内容,对她们的主要相似之处加以简要概括。(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四九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其次,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过去我不爱读《论语》,现在却卖劲儿读《论语》,而且是当做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来读。
我先讲不爱读《论语》是怎么回事。
这本书,我中学就读,但不爱读。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这是第一。
第二,予生也晚。我是生于旧社会,长于红旗下,崔健唱的,“红旗下的蛋”。我不爱读《论语》,不是因为我只见过批孔,没见过尊孔。近百年来,尊孔批孔,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经常翻烙饼。它与中国备受欺凌的挫折感和郁积心底的强国梦,有着不解之缘,跟意识形态有关,还有民族心理推波助澜,忽而自大,忽而自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拿孔子说事儿。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
我总觉得,不问世道好坏,上来就说好人多,既无标准,也无统计,这种说法,极不可靠;好人活着做好事,做了好人好事,注定有好报,也是陈词滥调。事情哪有这么巧?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
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
( 注:本文有删节,作者李零为北京大学教授。)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作者认为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狗,为什么?(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道德重要,还是秩序重要?你的观点是什么?谈谈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