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题1】文中②③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4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3分)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C.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D.《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小题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祭父
贾平凹
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
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还有你两个妹妹……”
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
B.第一段中父亲对母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
C.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
D.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但也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
E. 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
【小题2】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小题3】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4】请简要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不折腾”
“不折腾”,一句百姓俚语,成为国际国内热议的新的政治词语,似在意料之外,实乃情理之中。这句最寻常的老百姓自己的话,却最不寻常地反映了历史演进的规律,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凝练了为实现伟大目标而持守真理的坚强决心!
百姓俚语用于政治领域,也使得“不折腾”成为汉译英的难题,在现代英语词汇中,确实找不到能够达意又传神的对应的词语,于是不得不将“不折腾”的汉语拼音“buzheteng”直接用于英译,人们甚至预言,“buzheteng”将成为一个新的英语词语收入英文词典。“中国因素”在世界的显现,这又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其实,在中文的语境中,特别是在中文的政治语境中,“不折腾”的含义,干部群众和政治家一样,都是心领神会的,人们相互的会心一笑,表达的是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这就是******所说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积近代以的历史教训,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伍,从先进国家一步步衰败为落后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百余年间没有获得安稳和平的发展环境,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人民在被“折腾”中从根本上丧失了使自己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机会。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共和国赢得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机遇,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一扫内忧外患的衰败国运,国家的发展进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然而,“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又一次中断了快速发展前进的步伐,又一次与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又一次延缓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文革”结束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近代以中国最少“折腾”的时期,从而成为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民得实惠最丰厚的时期,综合国力增长最快捷的时期,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时期。
在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总的看,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甚至不同立场的人士对中国的这种历史际遇的看法也越越具有共识,在国际媒体上,还不乏认为中国面临的是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大机遇的声音。历史留给中国的大的发展机遇并不很多,机遇稍纵即逝。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机遇,本质上是如何选择好未的发展路径。
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史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是不通之路;新中国建立以的历史告诉我们,教条主义的封闭发展之路,对于中国也是不通之路。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搞社会主义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世界近代以的发展史,看看所谓发达国家的世界版图。当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是当时的发达国家,今天,八国联军中的八国,去掉奥地利,换上加拿大,就是7加1的八国集团。这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以,世界强国和弱国的格局总体上保持了一种超稳定结构。
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制度之争,即中国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封闭僵化之路,就不可能发挥中国特殊的制度、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势,就不可能打破近代以被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牢牢控制的强国与弱国的超稳定结构。另一方面是国家利益之争,即中国的发展,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从资、市场到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对既有的世界格局的重组。归根到底,国家利益之争是西方世界压制中国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中国不会因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消解西方国家的压制,而中国一旦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再经受一次极大的“折腾”,最终将彻底失去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何弃阳光大道而不行,却择泥泞歧途鹜趋之?我们没有这样的道理,也没有这样的权利!
(2009年01月19日《红旗文稿》)
1.【小题1】下列关于“不折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折腾”是一句表达老百姓心声的寻常俚语,又是我们国家新的政治词语。
B.“不折腾”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不折腾”就是不屈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压制。
D.“不折腾”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折腾”虽是一个朴素的词语,却表达着祖国人民操守真理的坚定决心。
B.中国近代以逐渐由先进国家沦为落后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之苦。
C.“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实现现代化的机会。
D.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因为那是近代以中国最少“折腾”的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是走不通的。
B.只要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封闭僵化之路,就一定能打破近代以被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牢牢控制的强国与弱国的超稳定结构。
C.西方世界之所以压制中国发展,就是怕中国对既有的世界格局进行重组。
D.我们要想不再经受一次极大的“折腾”,专心致志地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就必须不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核辐射,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早期核辐射主要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后期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人类历史上关于核辐射的惨痛记忆已经太多……2011年3月14-1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核电站相继发生爆炸,形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事态的发展目前仍在关注之中。
【小题1】关于核辐射的理解,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辐射被称为电离辐射,可分为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前者带电,后者不带电。
B.原子核从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就是核辐射。
C.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都存在杀伤性。
D.核辐射有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这两种射线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小题2】关于核爆炸所释放的早期核辐射杀伤破坏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核辐射可能从裂变产物中释放,也可能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是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
B.早期核辐射对人员造成的损伤程度与他们的吸收剂量成正比例,只要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便会发生急性放射病。
C.电子器件同样不能抵抗早期核辐射。高剂量率核辐射作用会造成它们的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
D.早期核辐射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并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光学玻璃变暗等。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核辐射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它们对人没有危害,一点也不用害怕。
B.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所以我们进入核辐射污染地区时,应该要用手帕、毛巾捂住口鼻,戴眼镜、手套和穿靴子都可以有效防止放射性污染。
C.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此时,日本乃至全世界各国都应该深刻反思核电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D.一旦发生核爆炸或核泄漏,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各国必须一致抵御核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绿色能源的研发才是唯一出路。
【小题4】根据原文简要回答:从产生的源头来看,核辐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所造成的危害有什么不同?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球液体望远镜
①  2008年10月,一组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和光学家宣称,他们或许已经找到了在月球上建造“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望远镜的“很简单”的方法。
②牛顿早就指出,置于转速恒定的浅容器中的任何液体,都会自然形成抛物面形状——这与望远镜镜面将星光汇聚到焦点所需的形状是一样的。对于建造巨型月球望远镜来说,这可能是关键之所在。
③在地球上,大多数液体望远镜都使用水银。水银在室温下为液态,可以反射大约75%的入射光,效果几乎和银一样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体望远镜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型天顶望远镜”,直径为6米,建成于2005年,造价不到100万美元,只相当于一架同样直径的固体望远镜造价的百分之几。事实上,成本低廉正是促使科学家下决心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的最大动因。
④不过,使用水银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却是行不通的,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使得发射载荷太大,而且水银还很昂贵。更重要的是,水银在月面的真空环境中会很快蒸发。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尝试用被称为“离子液体”的有机化合物代替水银来制作液体望远镜。所谓离子液体,基本上就是融解的盐,其蒸发率几乎为零,即便在月面的真空下也不会蒸发。此外,离子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液态。目前,科学家还在设法合成能在液氮温度下保持液态的离子液体。
⑤离子液体的密度比水银低得多,比水略大。尽管离子液体本身的反射率不高,但却可以在离子液体望远镜的表面形成一层超薄的银,厚度仅为50~100纳米(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如此薄的厚度实际上使银固化了。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具有极薄银层的液体望远镜既不会蒸发,也不会生锈。如此一来,液体望远镜不就成了“固体望远镜”?
⑥为了保持液体镜面的形状,现在的液体望远镜还只能水平放置,否则液体就会流出来。这是否意味着液体望远镜不能调整方向?实际上,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几种使液体望远镜能够倾斜的方案,比如在液体望远镜的上方悬浮二级固体望远镜,又比如让液体望远镜的镜面本身略微弯曲。
⑦一个非常诱人的想法,是将大型液体望远镜放置在月球极地的一个永久无光照的陨击坑的底部附近,那里的温度很低,对于红外(热量)天文学观测来说很理想。当然,还需要在永久有光照的附近山顶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为望远镜旋转提供能量。
⑧未来的月球液体望远镜的直径有可能达到100米,也就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如此巨大的望远镜,可以一直回望到宇宙的年轻时期,即大约50亿年前,那时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正在形成。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天体。这真激动人心!
【小题1】文中关于“液体望远镜”的说法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牛顿关于液体运动的学说是建造巨型月球望远镜的理论基础。
B.地球上的液体望远镜都以水银为材料。
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型天顶望远镜”是世界上至今最大的液体望远镜。
D.成本低廉,远远低于同样直径的固体望远镜的造价
【小题2】对科学家尝试用“离子液体”代替水银来制作液体望远镜的原因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银的密度很大,且很昂贵。
B.水银在月面的真空环境中蒸发很快。
C.离子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液态。
D.离子液体能在液氮状态下能保持液态。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液态望远镜的性能相当于“固体望远镜”。
B.现在还只能采用水平放置的办法,保持液体镜面的形状。
C.为使液体望远镜倾斜,就要在液体望远镜的上方悬挂二级固体望远镜。(是设想的方案之一,不是唯一的办法)
D.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月球液体望远镜收集的信息,探寻到宇宙的历史和起源。
【小题4】请根据第⑦段内容概括在月球上架设大型液体望远镜的两点必要条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