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行员的抉择
美国 亨特·米勒
在两百尺高的地方,救援机从暴风雨中颠簸地逃出,然后在汹涌的海面上平稳下来。救援小组还要过一百里以上才能到达出事地点。两个小时前,一架往檀香山的班机坠机了。只要风向一转变,只要救援过程出了问题,回到他们在阿第拉的基地的风险就愈高。前面,白色的浪头不停地翻涌。一里外,另一阵暴风雨正在云端伺机而动。五分钟后,水淹上挡风板,雨也打在机翼和机身上。布莱第听到通讯员大叫:“收发器坏了,我们没办法联络基地。”
“最好把它修好,我们会用到。”
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
一小时后,他们到达出事地点。他向下飞到五十尺的地方,感觉到下面凶猛的浪正往上拍打着。有个男人坐在艇上虚弱地向盘旋的飞机挥手,另一个男人脸向下躺着,动也不动。布莱第再飞低了些,到十五尺的地方,海浪拍打着飞机的外壳,他感觉到其他人员都在等他下令。任何活着的人都不会怪他丢下补给品然后飞回基地,他只需要报告救生艇的位置就可以了。二十四小时内一定会有一艘船经过这里,然后把他们救起来。有五个人在这个救援小组里,他有什么权利拿他们的生命冒险,在大海上降落?要在下面的怒涛中将飞机安全降落似乎太离谱了。多了两个人的重量后,要重新起飞似乎更不可能。但布莱第知道他必须帮助他们——毫无选择的。飞机降落到海面上时引起一阵颠簸。泰勒松开他的安全带爬到舱尾去。当一股浪扫过驾驶舱时,飞机又晃了几下。在舱里,通讯员和两个技师连脚都伸到水里了。布莱第看到一条绳子被丢到救生艇上。另一阵大浪又冲上机舱,引擎也开始不稳地摇晃。布莱第敲一敲节流器才让它稳下来。舱尾幸好一切正常,但水还是愈来愈多。往后看,布莱第看到泰勒把第二个男人也拉上机,然后关上舱门。
“我们走吧!”当将节流阀往前推时,布莱第发现他们还是在水面上,飞机只穿过一道浪。然后,另一股大浪打在机身旁边,救援机就动也不动了。现在有七个人漂在水面上而非两个人了。外面,水几乎高到布莱第前面的窗口了。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每有一阵浪过来,机首就沉低一些。布莱第抓紧轮盘。
头两个浪很小,然后布莱第看到滚滚大浪正冲向他们而来,他感到一股恐怖的寒意。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当飞机开始有了速度,骑在浪上,局面才算控制下来。机首又抬得更高一些。然后有一股相反方向的急流冲向大浪,飞机就被抛进空中。布莱第把机身稳下,开始缓慢地爬向安全。他把控制器交给泰勒,虚弱地,走出驾驶舱检查生还者——机尾,生还者中的一人正躺在铺位上,盖着一条毛毯。另一个人则拿起一杯咖啡凑到颤抖的嘴边。
“我很高兴我们成功了,你的伙伴还好吧?别担心,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就会到达阿第拉了。”
那个男人盯着布莱第。
“你没有收到从基地传来的消息吗?”
“消息?”
“最后一个小时他们一直呼叫。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都淹没了。你的同伴几乎差点就没有及时离开那里。”
“我们的收音机坏了。但是,你们怎么得到消息的呢?”
“我们从救生艇上的收发器听到的。”
布莱第转身拖着自己回到驾驶舱。
“把地图给我,”他告诉泰勒。
“我们转向往约翰斯顿开。”
布莱第坐进他的座位,然后看着地图标着阿第拉的黑点。如果他当初取消了搜救,那么现在安全坐在后面的人还在救生艇里漂泊,无助地等死。他和他的同伴则很可能飞回基地,绕着那曾经叫阿第拉的地方盘绕回旋——没有收音机的信息,一直盘绕在空中。一小时之后,他们会用光所有燃料,无法再飞到其他地方去。他们会不停地找寻阿第拉,直到他们的燃料用完——然后坠入海洋。布莱第想着,不禁发起抖来。现在,他们还有足够的汽油到约翰斯顿岛,只因为他们所救的人碰巧听到消息。布莱第想到一些他曾经念过的东西。跟飞行无关,却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需求有关。
(原文有删节)
【小题1】作者用“飞行员的抉择”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作分析。(6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1)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 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
(2)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许多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请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举例,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合乎科学
欧阳中石
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世间天然的“美”,是“造物者”所为,是朴素的。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类摸索到可以“自为”的办法,由此,“艺术”诞生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追求者愈盛,得之者愈夥(huǒ“多”义),“风借火,火借风”,自然而然,艺术便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固然,艺术不比吃饭、喝水是生命的必需,然而人生毕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活“必需”。那么,什么是艺术呢?它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方式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手段。艺术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情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们在和外界在接触中得到满足的一种构建。
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赏。因此,艺术是人生离不开的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光凭想象,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无法体现出想象的程度。艺术把它们具体出来,展示出来,画出来可以看得见,变成声音就能听得见,艺术把它落实了。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一点展示出“艺”的功力。甚至说,艺术是人类生活走在前头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不断向前。
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不是科学,但离不开科学。艺术要有灵感。灵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放光”。人们唯有能感受世界,才有可能认识世界。“灵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体现出艺术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对灵感可以期望,人力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尽人所能作出充分的储入准备,随着人们对客观外在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解对不断加深,灵感“放光”的契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交融之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期望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实现。
人们常说“艺海无涯”,既说艺术形式之多,又说艺术魅力之强,也说艺术理论之深。所谓的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神乎其神之类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之所以能够“夺天”,比“神”更“神”,就是因为人类有“艺”之“术”,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可以夺“天”的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套有体系、有序列的理论。这就是艺术的科学性。
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有一整套系统的科学设计,来认识、分析、培养、完成、达到。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章走弯路。以书法为例,东汉赵壹写过一篇《非草书》,批评“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它说明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乱写乱画,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儿童学习书法,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强调的是素质的培养,科学的培养。虽然方法应不断地提高,理念应不断地充实,但从初步的、现有的为基础,才有可能向更高的艺术方法和理论发展。换言之,艺术怎样才能升华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支持,就需要更高的理论来启发、指引,需要哲学、美学原则的指引,科学方法的指导,具体科学成就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才有可能和其他学科同步地一道向前发展。一句话,对于艺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节选《魅力中国》2009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风借火,火借风”,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艺术。
B.由于人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命“必需”。
C.“艺”的功力体现在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D.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艺术人才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折走弯路。
E.儿童学习书法,是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不必要求他们把字写好。
【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对“艺术”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是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摸索到了可以“自为”的办法而诞生的。
B.艺术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构建。
C.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D.学习艺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否则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
【小题3】 结合全文回答,艺术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为什么说艺术离不开科学?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花鱼
刘醒龙
(1)一个人终其一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一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触发了,才会明白。
(2)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曾经奔着桃花鱼而去,那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为桃花鱼最后一次涨水。秭归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诫,这几天不来看,就只能永远地遗憾了。依照家在三峡的朋友们的说法,桃花鱼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排除了当地人,许多专门奔桃花鱼而来的人,两眼空空来与去的实在太多了。朋友所指人与桃花鱼的缘分,不是俗来俗去的所谓桃花运。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辰,同样的水流,体态婀娜的桃花鱼有时候出来,有时候却不肯露面。我去的时候,小妖一样的桃花鱼,偏偏一身小资气质地现形了。多年以后,只要有审美的需要,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此种细细的九亿年前的尤物。譬如柔曼,譬如玉洁冰清,譬如款款盈盈,再也没有比得过这汪洋蓝碧之中所荡漾的了。
(3)现在,我当然懂得,任何的绝色无不属于天籁。人的荒唐就在于,不时地就会冲动,想着那些非分之想。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偶尔谈论或者是在书文中阅读桃花鱼,总也免不了会猜度,没有见过桃花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当他们与那早已成为虚空的桃花鱼相逢时,传说中由王昭君涕泪洒入香溪河中幻化而生的精灵,是否会被想像成北冰洋边人所尽知的美人鱼!
(4)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出一块标示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出,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一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
(5)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让城市永远无法企及的成份,随风入怀,汪洋肆意,毫无顾忌地游走在总是渴求一片冰蓝的情怀里。
(6)于是,我在想,在桃花鱼古老的生命里,真正古老的是那份不与任何尘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宁可死于每一点来历不明的污染,也不改清洁的秉性。宁可葬身万劫不复的沧浪,也不放弃尊严随波逐流。与柘林湖水同游,时常有滴水成线的细微瀑布,送来深厚修养的轻轻一瞥;翡翠玛瑙散开的小岛大岛,也会端明了九百九十几个情爱,没有任何阴谋地坦荡说来。高贵是桃花鱼生命中惟一的通行证,舍此别无选择,这一点常常让人类汗颜。有桃花鱼的柘林湖,理所当然值得每一个有心人去景仰,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它,用怡情的清洁,用梦想的冰蓝,用仰止的浩然,在大地苍茫的时刻,为滋养一种高贵,细致地保养着她所必需的墒情。
注:桃花鱼,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类,学名桃花水母,主要呈淡粉红色、淡紫色、白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屈原、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境内。据研究称,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浮上江水表层,桃花殒落之时潜入水里,故称“桃花鱼”。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桃花鱼“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3)节说“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4】作者写桃花鱼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小题1】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慰藉,令人回味不尽。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小题2】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什么?(请列出要点)(6分)
【小题3】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小题4】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小题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小题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小题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各种培训活动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