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1〕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粲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粗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⑻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皇皇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⑼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⑽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⑾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⑿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⒀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⒁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⒂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粝,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⒃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仔细阅读文章(1)~(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联系全文并结合句式特点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2分)
【小题2】前四段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河西走廊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文中反复出现“空旷”一词,而又说“绝非只有空旷”,这样说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4】在⒁自然段,作者说,“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河西走廊这片荒凉之地有哪些地方值得美丽的月亮垂青?(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回答小题。(15分)
耕堂荷韵布衣人
周伟
(1)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2)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3)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4)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5)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6)孙犁至性至情。“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游子难归,孙犁晚年思乡心切。他曾托朋友去他老家走一趟,拍下他家几间老屋的照片。关于老屋,村支书曾来信催问处理意见。孙犁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后来,孙犁在《老家》文中解嘲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7)再后来,村里来了几个人找到他,说村里建小学,县里不给拨款,资金困难。孙犁二话没说,建小学,每个人都有责任。他拿出一本刚刚出版的散文集,说写了一年多,人家才给八百元。村里来的几个人都不言语,一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看。孙犁考虑良久,就说:“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我给你们两千元;一个是你们回去把旧房拆了卖了,我再给一千元。”后来,村里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从此,故园消失了,老屋存于孙犁的记忆之中、念想之中。
(8)在文艺界,孙犁尊重妻子、疼爱妻子是出了名的。他和妻子是旧时代典型的媒妁之婚,却一直不离不弃。……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孙犁在《亡人逸事》的结尾处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有人说,孙犁与妻子的感情是一颗无花果。没有艳丽的花,却有甜甜的果。
(9)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孙犁更是一介布衣。孙晓玲写父亲的书就叫《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她在写父亲的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
(10)有一年冬天,孙犁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观访问,带回很多照片,他妻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他,后来对亲戚说:“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
(11)孙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2)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13)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小题1】试分析本文题目《耕堂荷韵布衣人》的好处(5分)
【小题2】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三段说“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句话矛盾吗?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①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岐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①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作出了极大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道中庸”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能避免走上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鼓殇
陈永林
山子是个十乡百村出名的好鼓手。一只小小的牛皮鼓,被山子敲得出神入化。人们从他的鼓声中能听到风声雨声,鸡鸣狗吠;能看到旭日徐徐升起,雪花漫天飞舞;能嗅到鲜花的芬芳,稻谷的馨香;能触到情人柔唇的烫热,刚垦的土地的湿软。
因而十乡百村谁家办喜事丧事,以能请到山子敲鼓而觉得脸上有光。
这天一大早,山子背着鼓刚要出门,村长来了。村长说,山子,你去哪儿?山子说,这还要问?村里德高望重的七根去世了,今天安葬,他当然得去祭奠七根。即使七根家没人请他,他也会主动去。七根对他有恩。山子自小失去父母,七根极怜爱他,家里好吃的总给山子留一份,一年也总给山子缝两身新衣服。过年过节,山子也大都在七根家过。山子的这只鼓,都是七根送的。山子说着就要出门,村长拉住了山子,说,你不能去。山子说,我咋不能去?村长说,乡长的儿子今天结婚,想让你去助兴。山子说,我干吗去?难道凭他是乡长?山子甩脱了村长的手,就出了门。
村长喊,山子,你难道不想要宅基地?山子立住了,说,咋不想?山子快三十了,可没哪个女人肯进门。女人嫌山子住的是低矮的泥坯屋。山子想拆了老屋重盖,可老屋地基太小。山子为这事不知找了村长多少次。村长总拖,说乡土管所不批。山子心里痛恨,但没法。村委会的章绑在村长裤带上,你总不能强迫他盖。
山子呀,你的鼓给乡长儿子的婚事驱了邪,他一高兴,跟土管所所长一说,你的宅基地不就批了?那女人不也有了?你岁数也不小了,不能再拖。要不,岁数一大,更找不到女人。村长又从口袋里掏出山子的宅基地申请书,说,进屋,章我这就给你盖,待会儿就给乡长。
山子冷冷哼一声,又迈开步子走。村长跑上前拉住了山子,说,就算你不想要宅基地,但你也该为乡亲们的利益着想。山子定定地望着村长。村长说,你知道我们村想修条路。村里人集的资远远不够。我想让乡里拨点儿款。这事,我已给乡长说过,他说可以考虑。到时,你的鼓敲得他高兴,我再一提,他的笔一挥,不就签了字?山子还有点犹豫。村长又说,要知道乡亲们待你不薄。你可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
山子就背着鼓来到乡长家。
新娘坐着宝马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热热闹闹地响个不停。山子起劲地敲着鼓,鼓声时而高亢如雷鸣,时而温柔如情人私语。人们被山子的鼓声吸引住了,不时发出赞叹声。
乡长也欢笑着看山子敲鼓。喝酒时,乡长给山子敬酒,说,你辛苦了,谢谢。晚上闹洞房时,还得辛苦你。山子就笑说,不辛苦。乡长说,宅基地的事,你村的村长也给我说了。你放心,这事还不是我一句话?山子说,那乡里能批给村里多少修路款?什么修路款?村长没给你说?我村想修条路,可村里集的资不够。哈哈,你别听村长瞎起哄。乡里的工资都发不出,哪有啥闲钱拨给你们修路?
山子握酒杯的手抖起来,他被村长愚弄了。山子仿佛瞧见七根怨恨地望着他。山子就起劲地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乡长劝住了,说,你晚上还要敲鼓,敲完鼓再喝个够。山子说,不碍事。
晚上敲鼓时,山子再找不到感觉。鼓敲得杂乱无章。人们很失望,也感到怪,这是山子敲的鼓?乡长也说,山子,你敲的啥鼓?山子很尴尬,我也不知怎么敲的鼓。你喝多了酒?乡长问。没呀,我以往喝那么多酒,鼓仍敲得那么好。
山子的鼓敲得更是一塌糊涂,山子索性住了手,灰溜溜地回家了。
晚上,山子背着鼓来到七根新落的坟前。山子又敲起鼓。忽而,刮起狂风,狂风呼呼地叫。片刻又下起雨。雨很大,噼里啪啦地响。猫头鹰在风雨中凄凄哀哀地叫,狗也惶惶不安地吠。又传来数百个人的嚎啕大哭。
村人奇了,都打开门,并没刮风,也没下雨。一轮被湖水洗了似的圆月好端端挂在那儿。
村人都拥到七根的坟前。山子拿鼓槌的手挥舞得让村人眼花缭乱。
(选自《名家名篇情感小小说》,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排比句来突出山子的敲鼓技术,这不仅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村长请山子去乡长家敲鼓做了铺垫。
B.“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的细节描写,表明山子被村长为乡亲们着想的心意感动,觉得不去乡长家,村里就拿不到钱,他就对不起乡亲们。
C.村长对乡长巴结逢迎而不关心群众生活,是个庸官形象;乡长则平易近人,关心像山子一样没有宅基地的普通百姓,瞧不起“瞎起哄”的村长。
D.山子晚上在乡长家敲鼓时敲得一塌糊涂,不是因为他的敲鼓水平突然下降了,而是因为他感到十分对不起七根,为没有给七根敲鼓而心生愧疚。
【小题2】主人公山子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画线部分是对山子在七根坟前敲鼓情形的描写,试从艺术手法、形象塑造、结构方面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习题。(17分)   
野花为谁而开
曾纪鑫
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天柱山山道上,没有风声、虫声、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⑤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花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融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命本身,在于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⑥于是,不禁想到了一则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就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不就是那释迦牟尼和迦叶的微笑呢?
【小题1】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3分)
【小题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4分)
【小题3】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4分)
【小题4】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