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 声
陈奕纯
无声,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孤独。
山水万物,有大美丽,但游历其中,如果能找出你最养眼的一物,恐怕得花费一番脑筋呢。这一物,往往被我们熟视无睹,往往和我们擦肩而过,而这一物,恰恰正是你要找的一种小美丽。半生飘零中,我不知到过多少高山大河写生,收获了数不尽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我特别关注那些郁郁葱葱中的小细节、那些呼之欲出的小美丽、那些被我们忽略掉的小孤独。
穿行在巍峨迤逦的大巴山南麓,一种寒气逼人的静直袭上我们的肺腑,暗含了某些古典主义的怀旧气息,潮湿的无声感开始在心底展开,到对它的迅速集结、抗议,无声里的大无,是虚无,是竹。更准确一点说,是大竹的竹、五峰山的竹。
在五峰山上,迎接我们的,是漫山遍野跳着、舞着、站着、拉着、唱着、喊着、笑着、跑着的竹子,青衣翠衫的水灵灵的竹子,大大小小的高矮胖瘦的竹子,宛如“棒棒军”,他们不管天下不下雨,不顾什么漂不漂亮,全都跑出来欢迎我们来了。这一幕,亲切、温暖、久违,我们一下子感动了!竹,以一种山里人的大胸襟向我们伸出了手,以一种山里人的大粗犷给我们倒满了酒,以一种山里人的大气魄将我们一个个灌醉,以一种山里人的小动作把我们一个个叫醒。这一刻,整个世界简直疯掉了,整个肺腑都舒展了!这一刻,我们不上五峰山看竹、不上五峰山听竹、不上五峰山吻竹,我们岂不白来一遭了吗?
雨不紧不慢。打开一把伞,拣了一条歪歪扭扭的山路,顺着湿漉漉的石阶爬了上去。越往上爬,竹子越多,我们的视角也慢慢从仰视变成了平视、俯视,乃至于后来,都有些鸟瞰了。竹的阵势越来越大了,他们三五成群、四下散开,他们不拘小节,不卑不亢,雨“哗啦哗啦”地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特别像是某个人偷偷嗑瓜子的声音,末了还傻乎乎在偷笑,仔细一听,其实什么声音也没有。在偌大的竹海里,很多声音聚集在一处,显得杂乱无章,你根本分辨不出哪一种声音像嗑瓜子。竹林幽深,竹叶遮天,一丛丛,一棵棵,从来都是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
山下伸出了一条水泥路,沿山势而上,连接竹海内外。水泥路的上下左右,挂满了歪歪扭扭的细窄的山路,宛如一个浑身挂满电线的超人,在绿浪翻滚的大山中穿越、飞翔,好不自在。山上有山,高峰不断,但谁不想“一览众山小”呢?激情之下,我甩开众人,随便拣了一条小路就朝上爬去,潜意识里,路的尽头应该就是五峰山的最高处了。一时间,我紧紧盯住前面那些湿漉漉的石阶,一鼓作气地往前爬,耳边所有的声音仿佛都不存在了,眼里所有的景物仿佛都蒸发掉了,爬到山顶去!那里的世界将更加壮美!这样想着,脚步也不知不觉地加快,汗水和着雨水往下乱淌,举伞的一只手渐渐开始酸疼,索性合上了伞,只身朝前头爬去。
果真,我到达了山顶,但这顶,并不是最高的顶,也许此行中,最高的顶不会遇见。不过,这样也好,今天我不是收获很多小美丽、小幸福了吗?人生当中,有舍才有得,有泪才有笑,有苦才有甘,有恨才有爱,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刻都是最美的风景。雨开始下大了,一阵紧跟着一阵,和着瘦瘦的山风,化作云雾散开了,那情形,不叫一粒、一颗,也不叫一滴,而是一股股、一抹抹的空气,把你一点点融化,直到把你变成一滴小小的、小小的雨水。
突然之间,全世界所有的声音都不见了,天地混沌一片,空荡荡的竹海里,只剩下我孤独的一个人。世界变得很小很小,小得宛如一颗心,在无声中日夜漫游。此刻,一片竹海的无声让人失忆,岁月在无声地流淌……
转身望望,有人复尘而来,想必他应该是另外一种心境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围绕五峰山的竹,采用由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在描写中表现出作者的多重感受。
B.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对五峰山竹子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C.“无声,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孤独。”这样开头,不仅照应了标题,而且增强了散文的文学性。
D.第六段中描写水泥路“在绿浪翻滚的大山中穿越、飞翔,好不自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E.“有人复尘而来,想必他应该是另外一种心境吧。”这样结尾,可见,作者已经悟透了后来人的心境。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分析什么是“小美丽、小幸福”?作者收获了哪些“小美丽、小幸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笔下的竹是“无声”的,但有人认为作者这样写不真实,风雨中的竹应该是有声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沙 林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
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进而反叛封建社会和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向革命。
1958年,姚文元等人对巴老发起“拔白旗”运动,指责巴老的作品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说“觉慧出走以后肯定是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是革命者”。围攻了半年多后,有意思的是,《文学知识》登出了批判中的来稿统计,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以后又来了1000多篇来稿,还是这种比例。这说明一直到了1958年,巴老在中国青年心目中还是受欢迎的,青年们还是不避风险地为他说话。一直到了“文革”前夕的1963年,巴金的作品还是文艺类中出借率最高之一。
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这是他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有些人认为这部作品老谈“文革”,没有多少艺术性,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还有人认为这是右的代表……巴金知道这是种种来自上面和下面的非议。他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文革’的教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都跟‘文革’的恶果有关。但没人去清算。巴老为此紧抓住这个不放,顶住了压力写出《随想录》。许多文章只能被删改或是先拿到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但收入《随想录》时,巴老坚决要求恢复原样。”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反思真是很艰难:“我现在走的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在《随想录》中至少有4篇以“小骗子”为名,反反复复说这件事。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他对陈丹晨说:我们当时听了话,批判胡风,后来说批错了,但没人出来负责,反而让我们内心经受煎熬。不忏悔,这是我们民族的弱点。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像德国人学习。他们不认为法西斯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德国民族的耻辱,而我们却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
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他早已在内心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他反反复复苛刻地解剖、鞭挞自己“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的行为。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巴金有两个梦想。他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念馆的建成。他的另一个梦想还没实现,那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   
(选自2005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巴金勇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的精神。
B.1958年,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这说明巴金的作品绝大多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但是极少数不能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被否定。
C.巴金也曾“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但正因为他不断忏悔,所以才具有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D.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E.巴金的《随想录》故意写了我们社会现在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等,这是不可取的,因而这部作品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小题2】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综合全篇,巴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表述。(6分)

同类题2

散文阅读

读曹操的诗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小题1】从本文看,曹操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从本文中找出“今人也难以做到”成为楷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本文,请你围绕“人生”写两个比喻句,表达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穿过生命的眼睛
简默
①老人临窗端坐,环着雪白披肩,在读《庄子》。那只唤做咪咪的大白猫跳上书桌,偎依在她身旁,入定似的守望着她,仿佛是她形影相随的亲人。阳光像一把折扇,到了下午扬手收了收,一股脑地都涌向了西边,漫入窗内洗亮老人,她沐浴在了灿烂柔和的光影里。
②这样的秋日,是一杯下午茶,恰好适合边饮边读《庄子》。我是这样想的。
③她没有起身,由于腿脚不灵便。她将一天时光分成了两部分:坐的和躺的。前者比后者多,一直到永远。即使是坐,她也在读和思,像现在。
④我最先迎到了她的眼睛。从我放轻脚步进门,这双眼睛就从书上收回,缓缓地抬起,柔柔地注视着我。我读懂了它的歉意、关切、爱护……
⑤我尽量放轻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坐在她桌旁的一张椅子上。现在我离她如此近,仅仅隔着一杯茶,我随时可以轻巧地端开它。这让我能够仔细地打量她:头稍稍向后仰,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发丝不乱像仿宋字,嘴角俏皮地向上微翘,微笑漾在了那儿。最美的还是这双眼睛。这是一双真正的丹凤眼,浅浅眯起,明亮而清澈,像庄子的一点点秋水。我奇怪她有这样的眼睛,在我的经验里,只有孩子才有类似的眼睛。上帝给了孩子一颗童心,让他去触摸善良,又给了他一双眼睛,让他去发现美好。这双眼睛纯净闪亮,没有一丝儿杂质,像草尖上的露珠,又像被双眼皮夹住的黑葡萄仁,到了最黑的夜也同样扑闪流转,像没有皱纹的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星星。而我印象中老人的眼睛是混浊模糊的,那里面储满了太多的记忆与经验,像一盘有声有色的录像带,忠实记录的是生活的情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声音。
⑥一个人的老去,是从心和眼睛开始的。心,我们轻易看不见,它像果仁儿被包裹在了黑暗的壳里。但,眼睛可以。一个有着这样一双眼睛的人,她是不会老的,透过她的眼睛我从她的心得到了求证。是这双眼睛,和它背后的心,让老人年轻如小女孩,永远。
我也渴望拥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因为我不想老。但借助别人的眼睛,我看到圆滑与世故浸染了我的眼睛,它们像硫酸腐蚀我的眼睛,让它逐渐地混浊黯淡,流不出清亮的泪水。我悲哀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一天天地变老,我在现实横流中贪婪地取,吝啬地舍。
⑧老人平静地说,我不喜欢名片。我一直注视着她,她说这话时眼睛洒脱地眨了眨,像是在强调。这双眼睛阅尽沧桑,包括人和事,一个国家一百年的记忆都可以在这儿找得到。但她偏偏说到了一张纸片,一张可以随意涂鸦传递假与空的纸片,谁能相信这双眼睛容不下一张纸片呢?但,一张纸片有时就像一粒沙子,以尖锐的虚假揉痛了眼睛。
⑨我要走了,在她温柔地注视我吃完蛋糕以后。我吃得很慢,似乎有些害羞,还有些斯文,怕发出声音似的,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想让这双眼睛多注视我一会,哪怕是一分一秒。我尽量慢慢地吃,她爱怜地盯着我,却没说话。我读懂了,她仿佛在说:慢慢吃,喝点水,别噎着了!
⑩我尽量放轻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像来时一样。我觉得背上有什么贴近了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天哪,她竟然在柔柔地注视着我,瞳孔像火焰最明亮的内核,温暖地照着我。我一步一回头地望着她,与她对接着眼神,我似乎丢掉了面具似的圆滑,摆脱了阴影般的世故,一点一点地纯净和透明了起来。她仿佛觉察到了我的变化,似乎努力向上要拔起自己,肩头耸了耸。我忍住了泪水,快步走了出去。
11我们活着都是一个容器。老人也是。但她长长的一生盛满了爱,任我们随时在里面清洁内心,洗涤灵魂。
12因为,她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13她的容器就是这双眼睛。
14老人叫冰心,一个在爱中寻找、求索和收获的人。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大白猫和阳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联系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也渴望拥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因为我不想老。
(2)一张纸片有时就像一粒沙子,以尖锐的虚假揉痛了眼睛。
【小题3】作者直到结尾才点明老人就是冰心,请赏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4】文章以“穿过生命的眼睛”为题,眼睛如何能“穿过生命”?结合本文,谈
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B.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C.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较为熟悉,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包含内容符合生活的本质,也含着小说在结构上潜伏者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小题3】“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雪狼王
杨亮
“簌簌”的,一大坨雪从松枝上落下,打破了黎明时林海间的宁静。引起这声响的,是一只名叫罗尔的狼。它健硕的体格、机警的神情时刻昱示出一种王者之气。而它浑身和积雪别无二致的颜色,又表明它是一只不折不扣的雪狼。
在它的身后,渐渐闪出二十余只大大小小的雪狼。它们都谨慎地尾随着罗尔,尽量不让自己的脚爪发出任何声音,同时,用锐利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寻找着什么。
罗尔是这由三个家庭组成的族群的头狼,最近的大雪和严寒使惯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它们也断绝了食物,难耐的饥饿促使罗尔决定带领整个族群出山觅食。
很久没有外出了,几只小狼兴奋地跑起来,跑在了罗尔的前面。
罗尔并没有表示不满,它知道它们是族群未来的希望,应该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但眼下,它还有必要担心它们的能力。
突然间,狼群不远的前方蹿出了两个灰影,一前一后,闪电般地奔逃着。
罗尔猛然低吼了一声,跑在最前面的两只小狼愣了一下,立刻意识到了什么,扭转身朝着目标飞奔而去。
那是两只野兔,在这种严寒的天气和整个世界都在冬眠的时候,能看见野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一两只小狼都使出全力追赶。眼看拉近了一些距离,野兔忽地三蹿两蹿,消失了。
机会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消失的。
罗尔不动声色地踱到两只小狼面前,猛地抬起前爪,将两只小狼掀翻在地。
一只公狼从斜刺里猛冲出来,拦在罗尔的面前。
它叫鲁,是其中一只狼的父亲.目光犀利的眼里,透射出来的不仅仅是愤怒,还有罗尔从来没有见过的杀气。
罗尔没有料到自己对失败者的小小惩罚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罗尔毕竟是狼王,它没有惧怕过任何场面。正如它所料,在它刚刚摆好应敌架势的一刹那,鲁便闪电般冲了过来,张开的满口獠牙之间散发出的腥气也随风 而至。罗尔将头一扭,便轻松地躲开了鲁的攻击。两只狼刚一接触便各自散开。孰优孰劣已显而易见。可惜鲁是个顽固的家伙,稍喘了一口气便又挺身而上,两只狼 再次扭在了一起。群狼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围在一旁,静观其变。
鲁挂彩了,雪白的地面洒下几滴殷红的血,但这反而进一步迸发了它的斗志。就在它试图再次反击的时候,罗尔张口咬住了它的脖子。鲁猛然间感到了死亡的 恐惧,但狼特有的高傲驱使它继续挣扎。没想到的是,罗尔将那锋利的牙齿慢慢地松开,退到了一旁,用凛然的眼神盯着鲁,发出了一声震慑山川的嚎叫。
群狼也纷纷应和,充满野性的声音充斥着这个冰冷的世界。
忽然间,“砰”的一声,整个山谷都为之震动。与此同时,一只母狼发出一声惨嚎,痛苦地倒在地上。
群狼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那声音再次响起,又一只狼惨遭厄运,和刚才一样,抽搐着的伤口汩汩地流出鲜血,染红了洁白的皮毛,染红了洁白的大地。
“嗷”的一声,罗尔发出了逃跑的命令。六神无主的群狼这才在罗尔的带领下,拼命地奔跑。
“砰、砰”的枪声却从身后不绝于耳地追袭过来,很快,又有一只狼嚎叫着倒下。罗尔在喉咙里发出低吼,本来临危不乱的群狼开始四散奔逃。
鲁带着它的家族向丛林深处跑去,直觉使它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罗尔,发现罗尔也在远处昂首眺望着自己,充满希望而又有些忧郁的眼神仿佛正试图说明什么。风吹起它无瑕的鬃毛,像白浪一样翻卷着。
鲁低吼了一声,扭转头,步履甚至有些蹒跚。
人类的气味再次飘到罗尔的鼻子里,它开始朝另一个方向飞奔。清晨的微光下,罗尔的身影犹如一缕白色的烟。
罗尔时跑时停,以引诱那些追袭者将目标锁定在自己身上。
当风吹得连罗尔都觉得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它已经穿过那片广袤的针叶林,来到了一个深深的山谷。
罗尔稍事休息,打算回去找寻自己的伙伴。它还没走出山谷口,灵敏的嗅觉已经感受到风中飘过来的一股异样的味道,它不得不再次提高警惕,悄悄地退回到山坳里。
几个背挎猎枪的人毫无戒备地走了进来。罗尔远远地看见,有人还背着它同伴的尸体。它隐隐地感到这几个人对它的族群的威胁,罗尔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了。
当那一行人逐渐走进山谷的深处,罗尔向着山的高蜂,发出了平生最高亢的一声嚎叫。
山谷内传出雷鸣般的回响……
那几个人的脸上立刻现出惊恐的表情,平时连高声谈话都不敢的他们非常清楚这样一嚎叫在这一地域有可能带来的灾难。他们试图找到声音的发出点,但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寻找一匹雪狼又谈何容易。
这时,罗尔的吼叫产生了效果,一些冰碴儿和雪块渐渐从高处滑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碎裂、崩塌、滚落,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铺天盖地的 积雪已经逼到面前,雪狼王反而兴奋地吼了起来。它一跃而起,冲到漫天飞舞的晶莹雪花中,最后一次呼吸着那些真切的雪地的气息,然后咆哮着,奔向它涅篥般的 新生。
当一切重归寂静,辽阔的雪原上,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几声小狼的欢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动物的眼光着笔,生动地展现了狼群自身、狼与自然、狼和人之间的多重冲突,塑造了罗尔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   
B.小说以冰天雪地为背景展开,大雪和严寒凸显了雪狼生存的艰难,洁白的雪地衬托出雪狼被猎杀的惨烈,辽阔的雪原见证了生命的悲欢。   
C“步履甚至有些蹒跚”这一细节,生动地表明鲁在读懂罗尔眼神后内心的沉重,因为父爱和对权威的憎恨丽引发的激烈矛盾得到了化解。   
D.小狼是未来和希望的化身,训练、惩戒、保护小狼是罗尔的使命和责任,结尾通过“小狼的欢叫”照应前文,昭示出罗尔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E.小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品中的人类是狩猎者,也是不和谐的入侵者,他们的贪婪和自私给狼群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
【小题2】从文中看,“雪狼王”罗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六神无主的群狼这才在罗尔的带领下,拼命地奔跑”一句中,“这才”二字有什么好处?(3分)   
(2)画线句“山谷内传出雷鸣般的回响……”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着意描写“雪崩”这一场景?请任选角度结合文章加以探析。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