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橱窗里的幸福
[意大利]莫拉维亚
每天,傍晚时分,退休的老公务员米隆内就会带上体态肥胖的老伴儿埃尔米妮以及已是青春年华但心情忧郁、脸色苍白的女儿乔万娜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去溜达。
一家三口,跟着埃尔米妮笨重、蹒跚的脚步,从他们居住的自由广场出发,沿着长长的安佐大街的人行道,慢慢悠悠地逛去,认真地欣赏着每一家商店的橱窗。踱到复兴广场,便转向对面的人行道,仍然是那样仔细地观赏着商店的橱窗,最后再折回到自由广场。
这样的散步每次大约持续两个小时,回到家里恰好是用晚餐的时间。对于经济拮据、久已未有福分进电影院和咖啡店的米隆内一家来说,这种散步委实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一天,像往常那样,他们沿着安佐大街溜达,快要走到复兴广场的时候,突然,三个人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商店出售商品——幸福。和世上所有的人一样,米隆内一家,对这种货物闻名已久,却至今未有缘分真正见到。如今,在这家商店里,人人都可随意买到幸福了,这确实是不能理解的。米隆内一家三口在橱窗前伫立时流露出了痴痴发呆的神情。
这家商店宽敞的玻璃橱窗四周用华丽的大理石镶边,闪烁出异样的光彩;招牌、柜台是最摩登的式样,所有的内部装饰都亮闪闪的。在橱窗里边,幸福犹如复活节的鸡蛋。花色繁多,每一只幸福的样品都附着精致的标签,上面用优雅的字迹标明售价。
终于,米隆内老头用长辈的口气,说出了共同的感想:“多少年了,我们听人说,意大利没有幸福,幸福在我们这儿供不应求,从国外进口又贵得要命……现在却突然开了一家专门出售幸福的商店。”老头儿有点生气。
“也许是发现了新的幸福产地。”女儿说道。
“什么新的幸福产地?在哪里?”这会儿老头儿发火了。“不是一直向我们宣传什么意大利地下资源贫乏吗?没有石油,没有铁砂,没有煤炭,没有幸福……不,这样的事情是瞒不了人的。你想一想,要真是那样,报纸不早就吹开了,不,不……这一定是外国货。”
“不过,”母亲温和地说,“这有什么不好呢?他们那里的幸福太多,而我们一点儿也没有,所以向我们输出……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
老头子愤怒地耸了耸肩膀说:“女人家的浅薄之见……可你知道什么是进口?这意味着要用宝贵的外汇去交换……这些外汇应当用来购买粮食……如今大家都饿着肚子……粮食才是急需的东西……不,太太,不能这样,才积累了这么一星半点的美元,却糟蹋掉去换这种商品。”
“可是我们也需要幸福啊。”女儿在旁边提醒。“我多么想买这样一件小小的幸福呀。”
“走啦!”老头儿阴沉而又坚决地说道,“走啦!”
老头儿的怒气还很旺盛:“你也知道,像幸福这类货色只有投机商人、大亨、百万富翁才购买得起……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无力购买也不该贪图幸福……你说你想买一件,这证明你至少是太无知无识了……再说,我们的房子是花钱租的,退休金总是到月初才能领到。而你……唉!你一点儿也不知道体贴我,丝毫不懂人情世故。”
女儿的眼睛慢慢润湿起来,灌满了泪水。母亲开始为女儿打抱不平:“你瞧,你这是干什么?你老是伤她的心。她年纪轻轻的,什么世面都没有见过,想买件幸福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自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她的爸爸没有幸福也对付着过了一辈子,她没有幸福也照样能活下去。”
他们走到了复兴广场。老头子一反惯例,硬要顺着原来的人行道走回去。再一次踱到幸福商店跟前的时候,他停了下来,久久地盯视着橱窗,然后断然说道:“你们可知道,我在想什么?——这是假造的商品!”“我昨天刚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最小号的一件幸福在美国也价值数百美元,在这儿以这样低贱的价格出售,怎么可能呢?光运费也比这贵好几倍,这是假的幸福,人造货……一点儿也不错。”
“可是许多人都在购买。”母亲怯生生地说。
“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人不拿来做买卖的?……买到家里过几天,他们就会后悔的……骗子!”
散步在继续。乔万娜在悲伤地哽咽。可是她心里仍然坚持着:她需要幸福,纵然它是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叙写米隆内一家人驻足橱窗进行争论的故事,再现了意大利当时对立的社会现实——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B.通过一家三口的争论,可以看出埃尔米妮对女儿乔万娜想买一件幸福的做法是支持的,而米隆内老头的思想是矛盾的。
C.小说描写了这家商店装潢豪华、商品品种繁多,是为了衬托社会的巨大变化,为下文叙写一家三口的思想冲突埋下伏笔。
D.小说写米隆内老头多次发火,其中一次是对政府利用报纸等媒体钳制思想,欺骗民众,扼杀民众追求幸福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E.小说以橱窗为线索,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了温顺善良的母亲、追求幸福的女儿和不满现实的父亲三个人物,形象鲜明。
【小题2】小说一开始叙写米隆内一家三口每天傍晚时分到大街上去溜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橱窗里的幸福”为标题?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叙写了米隆内老头“一反惯例”的行为,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大的文明观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普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这表明,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差异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这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C.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间差异的尊重、差距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D.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 爱
赵 鲁
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挤在狭长的冰岛上,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站立在冰面上,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孵着托在脚蹼间、用厚厚绒毛盖着的那枚企鹅蛋。整整64个不能进食的白昼、不能安眠的黑夜,换来小企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爱子如命的企鹅爸爸,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块没有知觉的冰砣。
南极,一个冰清玉洁、银妆素裹的世界。天空蓝得有几许神秘,企鹅一对对钻出海水,登上岩屿。它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企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雍容。圆圆的瞳孔里透出一派天籁的安详。阳光给它们洁白的氅衣上敷上夺目的金黄,一如皇帝的龙袍。它们头顶上那一抹浅蓝和肚腹上那些个粉嫩,使那寒冷的画面有了些许鲜亮和温和。此时严寒使海洋敛住轰鸣和喧哗,崖上冰山上一道道奇妙无比的冰褶和瀑纹借了风的力量,塑造出各种姿态凝固了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坏境里,母企鹅产下一年中仅有的一枚珍贵的卵。
为了恢复产后虚弱的身体,也为了给64天后将来到南极的小生命预备下口粮,她们不得不和丈夫分离,把孵卵的重任交给雄企鹅,依依不舍地踏上遥远的觅食之路。出发前,夫妻俩搂抱在一起,母企鹅把蛋从肚嚢下移到雄企鹅的脚蹼间,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要知道那蛋若不小心滚到一边,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几秒钟蛋壳就会冻裂,活活断送掉一条小生命。南极的生存规则是严酷的,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于是,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
它就这样,怀抱着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的责任,吃力地安详地等待着,实现着做父亲的承诺,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它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是孵化中的小生命的惟一依靠。企鹅孵化后代的方式异常枯燥艰辛,在两个月里不能挪动身躯、不能睡觉、不能吃任何东西,天晓得它哪来的这般好耐性好脾气好体力,浓浓的父爱抑制了它所有的欲念,不吃不喝,身体各个器官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然而它又不能沉入梦乡,那枚又薄又脆的卵需要百倍清醒的呵护,它只能依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保持身体的热量,用来维持孵卵所需要的温度。
南极的冰阪辽阔空旷,风在冰川间狂暴地奔驰,有一种呼啸长空的力度和一种穿透金属的震撼力。肆无忌惮的朔风包裹着冰屑,挟带者雪末,遇上阻挡,就像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剑,逼得你无处躲藏。企鹅爸爸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为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而守候着、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圣洁的爱呵,这种情形让每个心中有爱的人都会泫然。此时的企鹅爸爸是那样的慈爱,柔情不输母性,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世间不求回报的爱,都源于每一颗做父亲母亲的心。这份老牛舔犊的亲情地老天荒永远不变。
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之极又欣喜之极的爸爸。此时的企鹅爸爸已是形销骨立,瘦得不成样子,在稚鸟啄壳的“哔剥”声中,它享受了真正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要给予。雄企鹅怀着这样的喜悦,仔细地将胖乎乎像个灰白色绒线团的小企鹅捂在自己的肚腹下,感受着儿女的每一束呼吸。既怕严寒冻坏了它,又怕贼鸥掠走了它,更怕顽皮的小家伙一旦走失,会被那些因稚子夭折而痛疯了的老企鹅在争抢之间误伤致死。如果是这样,企鹅爸爸在找到被冻成冰砣的孩子时,依旧会小心翼翼地把幼子保护起来,那种痴痴的爱没法不让人长叹。
雌企鹅终于成群结队地回来了,它们凭声音和气味找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看见了挂念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小宝贝,急急地从嗉子里吐出小鱼小虾喂孩子。刚刚团聚又要分手,雄企鹅不得不告别妻子,因为南极洲的海面马上就要被冰封堵起来,如果再不去觅食,它就会饿毙在妻儿面前。企鹅爸爸实在舍不得心爱的小企鹅,一步一回头,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眷顾和难舍难分的情愫,最后企鹅爸爸们还是跳进了大海,向大海深处游去。在它们身后,是企鹅妈妈和小企鹅的呢喃声。吮吸着父母的爱,小东西会很快长大的,长成南极洲新的骄傲,走过冰川,去仰望新的太阳。
(选自《中国作家网》)
【小题1】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⑴作者为什么要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
答:     

⑵联系全文看,“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是什么?
答:     

【小题2】作者在第六段中极力渲染南极气候的严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3】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E.最后一段“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向大海深处游去”,含蓄地表现出企鹅爸爸为爱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答:[  ]和[  ]
A.这篇散文选取新颖的题材表现父爱,表达了作者对为儿女甘愿牺牲自我的企鹅爸爸的高度赞美。
B.全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把企鹅爸爸孵育孩子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C.第四段中“南极的生存……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进一步反衬出企鹅爸爸执著奉献爱的高贵品质。
D.第七段“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以此来看,父爱有时比母爱还要深沉、伟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 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小题2】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你对此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千米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20世纪80年代西藏通麦一次大塌方造成87辆汽车和5辆装载机被埋,我们经过塌方区时也很紧张。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在109国道,沙子被吹到道路当中,堆积起来,经常能看到推土机在这里清沙。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C.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小题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
A.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这些对立面的统一。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生活要素(注:“要素”,即“基本原则”。)。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自己的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于他就成了人。从此可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在这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他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的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这条原则既适用于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就肯定了文艺的现实主义,排除了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意识(即自觉性)。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人类一个成员,而且根据这种认识来生产。动物只在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片面地生产,人却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这就肯定了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具体的实例是蜜蜂营巢和建筑师仿制蜂房的分别。
“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而美有美的规律。这句话前面有“因此”连接词,足见是总结全段上文。“此”显然指上文所列的两条:一条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标准就是由每个物种的需要来决定的规律。动物只按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直接需要来制造,人却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能运用每个物种的标准,这就是前一条的要求。另一条比前一条更进了一步,“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这本身固有的标准是属于对象的,也就是根据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恩格斯论述“从猿到人”时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可见“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也可以说就是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
(选自《谈美书简▪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美的旋律”的一项是
A.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对象固有的规律对自然界进行统治。
B.人按照自己所属的那个五中的标准和直接需要进行生产。
C.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精神和物质生产,创造出对象世界。
D.人有自意识,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
【小题2】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
B.第二段指出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与自然的统一,还提出了艺术的美的规律。
C.第三段将人的全面生产与动物的片面生产作比较,意在证实生产的人是一种存在。
D.最后三段,是对第三段的具体阐述,进一步说明物质生产的和精神生产的一致性。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对于人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因此,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才存在。
B.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加工改造,本质力量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
C.人的充分发展和自然的充分发张是相辅相成的,自然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D.只有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变成人性的存在,自然才作为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