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橱窗里的幸福
[意大利]莫拉维亚
每天,傍晚时分,退休的老公务员米隆内就会带上体态肥胖的老伴儿埃尔米妮以及已是青春年华但心情忧郁、脸色苍白的女儿乔万娜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去溜达。
一家三口,跟着埃尔米妮笨重、蹒跚的脚步,从他们居住的自由广场出发,沿着长长的安佐大街的人行道,慢慢悠悠地逛去,认真地欣赏着每一家商店的橱窗。踱到复兴广场,便转向对面的人行道,仍然是那样仔细地观赏着商店的橱窗,最后再折回到自由广场。
这样的散步每次大约持续两个小时,回到家里恰好是用晚餐的时间。对于经济拮据、久已未有福分进电影院和咖啡店的米隆内一家来说,这种散步委实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一天,像往常那样,他们沿着安佐大街溜达,快要走到复兴广场的时候,突然,三个人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商店出售商品——幸福。和世上所有的人一样,米隆内一家,对这种货物闻名已久,却至今未有缘分真正见到。如今,在这家商店里,人人都可随意买到幸福了,这确实是不能理解的。米隆内一家三口在橱窗前伫立时流露出了痴痴发呆的神情。
这家商店宽敞的玻璃橱窗四周用华丽的大理石镶边,闪烁出异样的光彩;招牌、柜台是最摩登的式样,所有的内部装饰都亮闪闪的。在橱窗里边,幸福犹如复活节的鸡蛋。花色繁多,每一只幸福的样品都附着精致的标签,上面用优雅的字迹标明售价。
终于,米隆内老头用长辈的口气,说出了共同的感想:“多少年了,我们听人说,意大利没有幸福,幸福在我们这儿供不应求,从国外进口又贵得要命……现在却突然开了一家专门出售幸福的商店。”老头儿有点生气。
“也许是发现了新的幸福产地。”女儿说道。
“什么新的幸福产地?在哪里?”这会儿老头儿发火了。“不是一直向我们宣传什么意大利地下资源贫乏吗?没有石油,没有铁砂,没有煤炭,没有幸福……不,这样的事情是瞒不了人的。你想一想,要真是那样,报纸不早就吹开了,不,不……这一定是外国货。”
“不过,”母亲温和地说,“这有什么不好呢?他们那里的幸福太多,而我们一点儿也没有,所以向我们输出……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吗?”
老头子愤怒地耸了耸肩膀说:“女人家的浅薄之见……可你知道什么是进口?这意味着要用宝贵的外汇去交换……这些外汇应当用来购买粮食……如今大家都饿着肚子……粮食才是急需的东西……不,太太,不能这样,才积累了这么一星半点的美元,却糟蹋掉去换这种商品。”
“可是我们也需要幸福啊。”女儿在旁边提醒。“我多么想买这样一件小小的幸福呀。”
“走啦!”老头儿阴沉而又坚决地说道,“走啦!”
老头儿的怒气还很旺盛:“你也知道,像幸福这类货色只有投机商人、大亨、百万富翁才购买得起……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无力购买也不该贪图幸福……你说你想买一件,这证明你至少是太无知无识了……再说,我们的房子是花钱租的,退休金总是到月初才能领到。而你……唉!你一点儿也不知道体贴我,丝毫不懂人情世故。”
女儿的眼睛慢慢润湿起来,灌满了泪水。母亲开始为女儿打抱不平:“你瞧,你这是干什么?你老是伤她的心。她年纪轻轻的,什么世面都没有见过,想买件幸福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自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她的爸爸没有幸福也对付着过了一辈子,她没有幸福也照样能活下去。”
他们走到了复兴广场。老头子一反惯例,硬要顺着原来的人行道走回去。再一次踱到幸福商店跟前的时候,他停了下来,久久地盯视着橱窗,然后断然说道:“你们可知道,我在想什么?——这是假造的商品!”“我昨天刚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最小号的一件幸福在美国也价值数百美元,在这儿以这样低贱的价格出售,怎么可能呢?光运费也比这贵好几倍,这是假的幸福,人造货……一点儿也不错。”
“可是许多人都在购买。”母亲怯生生地说。
“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人不拿来做买卖的?……买到家里过几天,他们就会后悔的……骗子!”
散步在继续。乔万娜在悲伤地哽咽。可是她心里仍然坚持着:她需要幸福,纵然它是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叙写米隆内一家人驻足橱窗进行争论的故事,再现了意大利当时对立的社会现实——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B.通过一家三口的争论,可以看出埃尔米妮对女儿乔万娜想买一件幸福的做法是支持的,而米隆内老头的思想是矛盾的。
C.小说描写了这家商店装潢豪华、商品品种繁多,是为了衬托社会的巨大变化,为下文叙写一家三口的思想冲突埋下伏笔。
D.小说写米隆内老头多次发火,其中一次是对政府利用报纸等媒体钳制思想,欺骗民众,扼杀民众追求幸福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E.小说以橱窗为线索,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了温顺善良的母亲、追求幸福的女儿和不满现实的父亲三个人物,形象鲜明。
【小题2】小说一开始叙写米隆内一家三口每天傍晚时分到大街上去溜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橱窗里的幸福”为标题?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叙写了米隆内老头“一反惯例”的行为,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
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
【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一生傲然苦不谐
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狂于阮步兵”的曹雪芹,孤怀难鸣,周汝昌自信是他的旷世知音。
正是他感觉到“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所以“要为雪芹鸣冤”,因此,“我不幸之至——当上了‘红学家’。”周汝昌在媒体界已经成为红学泰斗,而他则说红学正是他不幸的选择。为什么不幸?“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至于此?”
可是他又不后悔,并且“永远不悔”!正像在大多数场合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一样,个性倔强的他向来是一副坚毅面孔,傲然不群。他认定,因为不但是“悔则无益”,而是“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侮伤害又算得什么?”
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以红解红”不是他的路数。周汝昌“研红”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诗性浪漫,这里抒情大于说理,心灵对话超越了形式逻辑,散论并不来自严格的层层推理。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余裕自如,触境生春!他以《红楼梦》为依托,追求的是崇情文化,一种新创的文化,一种存在于诗性创造中的文化。他在中华大文化的背景下,将一部小说和民族的历史、人生的价值、美好的信念等结合在了一起。他一直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这个“真”的《红楼梦》存在在他的感悟里。
所以,与其称周是一位红学家,不如称他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偏爱后一个名字!
诗人是个大艺术家,也时常有点儿“怪”,与世俗人不甚谐调。他总有被人误会和嘲谤的遭遇。
(摘编自韦科《一生傲然苦不谐——纪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初出茅庐即蒙胡适垂顾,足见其作品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年近九旬,目盲耳聋,一年内能有八部著作出版,更见其超人意志与精力。
B.周汝昌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存在于他的感悟里,表明他“研红”诗性浪漫的特点,而这种诗性与浪漫并未脱离中华大文化的背景。
C.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不幸之至,当了红学家,悔之已晚。
D.面对学术异己的无端攻击,周汝昌自嘲对手是用从他身上撕下的碎片,为自己编制了华丽盛装,实指对手以学术争论之名,行学术剽窃之实。
E.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的片断经历,以及他“研红”的方法与主要成就,表现了一位学术泰斗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伟大精神。
⑵周汝昌自信他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认为自己在好多方面与曹雪芹相似。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⑶周汝昌能够最终成就为一代红学大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⑷文章题为“一生傲然苦不谐”,似乎“傲然”则“不谐”,“谐”则未必“傲然”,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建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啬,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自述《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池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上世纪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摘自《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
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池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
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C.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
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
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
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2)【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小题4】作为一位享誉海外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里的泥瓦匠
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呢?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
  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临行前留下字条:两天后一定回来。
  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
  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我去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
  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
  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女人割了一会儿说:“他们心咋那么黑呢?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 
  “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
  女人说:“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
  “去。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 
  女人说:“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不也是我一个人么?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 
  “他们跑不了!”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
  “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
  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 
  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 
  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
  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
  然后,他又去了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他对着稻子说话。
  泥瓦匠又到了工地。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情况。
  他说:“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
  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
B.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其他泥瓦匠与天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不想念家里的庄稼,是一群被城市文明异化的农民形象,而天丰并不看重金钱。
D.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
【小题2】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秋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
美国库•冯尼格
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
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
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
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
“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
“唔。”哈里说。
“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
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
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
“唔。”哈里说。
“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
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
“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
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
他们生活得好像满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
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
“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
“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她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

注:“奥瑟罗” “浮士德”“巴里斯”都是剧本中的人物。

【小题1】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5分)

【小题3】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