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  思
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利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的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②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③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④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和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海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⑤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⑥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而临的危险。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名诗无意引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⑦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⑧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低价。
⑨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吸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⑩竹海是听竹是一种人生的工作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时,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小题1】文章开头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利益彰的一种文化”,请结合文意回答:“竹文化”与“儒文化”是怎样“相得益彰”的?(6分)
【小题2】第④段中“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如果改成“直若化身为一只鸟儿”,效果怎么样呢?请结合文意简述你的看法。(5分)
【小题3】结合上文回答第⑧段“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比谁“少得多”?结合下文回答第⑨段“土层下的竹根们”为什么“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4分)
【小题4】本文题为“竹思”,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就竹子作了哪些思考?(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陌生人
(法)普鲁斯特
多米尼克坐在熄灭的炉火旁边等待他宴请的宾客。每天晚上,他都要邀请几位爵爷和一些风趣的人跟他共进晚餐。由于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他从来不会孤单。火把尚未点燃,屋子里的日光已经颓然消逝。突然间,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声音对他说:“多米尼克。”——他分明听到那声音在呼唤,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呼唤:“多米尼克。”他吓得浑身冰凉。他从未听见过这种声音,可这声音多么熟悉,他清楚地分辨出那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已经死去、出身高贵的受害者的声音。他寻思自己究竟犯下了哪条旧时罪孽却又想不起来。然而这声音的语调分明在谴责一种罪恶,一种无疑是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而又负有责任的罪恶——他的悲哀和恐惧便是明证。他抬起眼睛,看见他面前站着一个严肃而又亲切,模样混沌不清而又动人心魄的陌生人。多米尼克用几句充满敬意的话向他的那个忧郁而又自信的权威致意。
“多米尼克,难道我是你唯一没有邀请参加晚宴的人吗?你想用我来弥补旧日的过失,那是错误的。当你衰老的时候,我要给你介绍从未来过这里的其他人。”
“我邀请你参加晚宴。”多米尼克带着他也不明白的诚挚回答道。
“谢谢。”陌生人说。
他的戒指底座没有印刻任何徽饰,他通过言语传递的思想不曾结出锋利闪光的寒霜。然而多米尼克对他那亲如手足而又强劲有力的目光一见如故,陶醉在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之中。“不过,如果你想把我留在你的身边,你就必须打发走其他客人。”
多米尼克听见客人在敲门。火把尚未点燃,屋里一片漆黑。
“我不能把他们打发走,”多米尼克回答,“我害怕单独一人。”
“其实,跟我在一起你还是单独一人,”陌生人悲哀地说,“可是你必须挽留我,你从前错怪了我,你必须弥补。比起他们来我更喜欢你,让我教你怎样谢绝他们。当你衰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
“我不能。”多米尼克说。
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遵奉的是一种不可推脱而又庸俗不堪的习俗,他为服从这种习俗所付出的代价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赶快选择吧。”陌生人傲慢地恳求道。
多米尼克去为客人开门,与此同时他头也不敢回地问陌生人:
“你究竟是谁?”
已经消失的陌生人对他说:
“你今天晚上牺牲我去服从这种习俗,到了明天你给我造成的伤口流出的鲜血将会更多。你遵奉的习俗一次比一次专横,它每天都使你离我更远,迫使你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你很快就会杀死我,你再也见不到我了。然而比起其他人来,你欠我更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抛弃你。我与你融为一体而又始终离你很远,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是你的灵魂,我就是你本人。”
客人们进来了,他们走进餐厅,多米尼克想把他与失踪的来访者的谈话讲出来,然而,看到晚宴主人的一脸烦恼和显而易见的疲惫,他的朋友吉罗拉莫不想让大家和多米尼克本人扫兴,他用这样的结论打断多米尼克的话题:
“永远不要单独一个人待着,忧郁是孤独的产物。”
接着,大家重又开始饮酒;多米尼克毫无喜悦地与人交谈,然而他却得到了所有到场的显赫贵客的一致恭维。
(选自《普鲁斯特随笔集》)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词语“幸福”和“习俗”的含义。(4分)
幸福:  
习俗:  
【小题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答: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陌生人”改为“孤独与热闹”,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小题4】赏析文中多米尼克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
 
 
 
 
 
 
 
 
 
 
 
 
 
 
 
 
 
 
 
 
 
 
 
 
 
 
 
 
 
 
 
 
 
 
 
 
 
 
 
 
 
 
 
 
 
 
 
 
 
 
 
 
 
 
 
 
 
 
 
 
 
 
 
 
 
 
 
 
 
 
 
 
 
 
 
 
 
 
 
 
 
 
 
 
 
 
 
 
 
 
 
 
 
 
 
 
 
 
 
100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桥边的老人   何君华
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仿佛知道我们无论等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所有人都不理会驾船佬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或建议他打一条新船时,驾船佬总是说这船没问题,肯定能坐人,保证淹不死你。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他的船舱。
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怎么还不开,莫非等酒喝?”“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动不动。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元渡费。
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吊死鬼,还不赶快!”听了驾船佬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也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我肯定赶不上渡船了,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加快步伐。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渡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他要是把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去上学呢?
这个驾船佬!
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渡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他父亲死活不肯,他说:“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渡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渡娃儿们去上学呢?”
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驾船佬。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孩子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因此,大家都是每天早早赶到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B.看着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驾船佬总是大声斥责,但他的斥责并不严厉,所以孩子们都不理会,还是急不可耐地往船上蹿。
C.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孩子们常常质疑驾船佬的旧船存在安全隐患,但驾船佬尽管愿意却无力打造一条新船。
D.尽管孩子们支付的渡费并不能使驾船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驾船佬还是为了心底的愿望留在清溟桥边坚持渡孩子们去上学。
E.发生在驾船佬身上的故事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却又充满感人的力量,其中蕴涵着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小说在刻画“驾船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驾船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应该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老爹的命运
澳大利亚斯蒂尔·拉德
老爹总是说我们的松木瓦房选在了达令草地区最好的地方,但除了干旱季节的气候和老爹的那匹老母马,这里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房子建在一个山谷里,因为这样,地方办事员就不容易发现。歪歪扭扭的栅栏,从门前绕了一圈,然后从后门延伸到荒凉的山岭上,这些山岭曾经是流浪汉露宿的地方。除此之外,就只有天空、丛林、胶树、几英亩的农田了。但他看到的远不止这些,否则他不可能每天傍晚收工后就盯着那些荒林看。老爹曾背着行囊从澳大利亚这头流浪到那头,没有什么苦活没干过,而走遍澳大利亚也没让他看到比这里林木更加茂盛的地方。
在我们屋子后面,是属于政府的一大片土地,其实是一大片山区。“风景宜人的乡村,”老爹想,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方案的初步轮廓!那天,天气特别热,蚊子多得吓人,吃完晚饭,老爹和戴夫来到屋外,他俩白天挖了一天土,现在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两人都没说话,旁边一只拉货的马啃着草,在他俩周围转悠。远处山脊和孤寂的山谷传来蛙嘴夜莺的阵阵凄凉叫声。老爹说:“我一直在想屋后的那块地。如果我们可以买下那块地的话,我想一定可以赚到钱。”“是啊,如果能买到的话。”又是一阵沉默。
“当然,我打算买下它,很早就打算啦。” 戴夫抬起头,看看老爹。“你们中的四个都长大了,可以拥有土地了,就放牛而言,你们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地方吧?千亩良田加上成群的牛,一定可以赚钱。”戴夫抬起头说:“是啊,如果有牛的话。”:
“就是这样(老爹一下子来了热情,坐了起来),但是首先得买下这片地,一切就很简单了。(老爹声音低了下来)一切都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周边的人知道。然后,(老爹坐起来,身体向前倾)在周围围上几道金属线,把我们现在的几头牛圈进去,等到麦子熟了卖钱后,再买一两头牛,让它们繁殖。”
“但开始得有几头牛才行呢!”“看看墨菲家,开始只有两头小母牛——就是你看到的他家的现在已经很老的红色的牛。他们繁殖了一大群牛呢。安德森家也是……啊,天哪,我们的起步绝对比他们好!”
显然是受到老爹激情的感染,戴夫也坐起来了。“一旦牛成群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照看照看栅栏,清点清点牛的数量,挑出肥胖的公牛,赶到市场上去卖,每头卖个七八镑。”“是啊,我们怎么可以在这里混日子呢?”老爹身体前倾,“要知道,我真不满这种整天混日子的状态!也没关系,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现在不一样啦,只需去放手做就可以啦。为何不去做呢?”他在等戴夫的回答。“好,我们明天就开始。”
12个月过去了,店主在屋子里等着见老爹。老爹不在家,每当店主来的时候,他总是设法不在家。店主等了一个小时左右,老爹也没出现。然后,当他走后,老爹就回来了,妈妈坐在沙发上,满脸愁容,“最迟下周就得付清款,”妈妈流着眼泪,“否则这块地就要卖给别人。”老爹背对着火炉站着,双手紧扣在背后,看着桌子上成群飞舞的苍蝇。戴夫来了,他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情况,他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了。小比尔将头放在妈妈腿上,问妈妈要面包。“孩子,家里没有面包了。”她说。“妈妈,我要嘛……”
老爹走出门,戴夫也跟出去了。他们背对着谷仓蹲下来,认真研究起这块地来。
“总是这样,”老爹说,“年复一年,还是账单问题!”
“去年这时候,原以为,现在一切都变好了。”
“是,本应该可以的……现在也还可以的,只要把那块地买下来;并且,我还是认为,有了这些奶牛……”
老爹看到店主远远地来了,就赶紧走进了谷仓。
6个月后。
准备吃饭了。“买上一千英亩地,”老爹在说,“买下后……”
一个来人打断了他的话。“您是拉德先生吧?”老爹点头。“我这里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
老爹没听明白。地方官从他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开始读:
“致地方办事员威廉·詹姆斯先生:现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兹命令你前去执行。根据强制执行规定,对本辖区住在松木瓦房的塔夫·乔瑟夫·拉德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没收其家所有有形财物,现金、有形存款以及其他财产,连同利息共计40镑10先令。”
老爹明白了。办事员拉走了全部的牛和马,老爹和我们一家靠在栅栏上,看着一匹匹马被最后一次拉出活动栏杆外。
“一切都完了。”老爹郁闷地说。
老爹再也没说过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戴夫是构思不可或缺的线索人物。
B.小说满怀悲悯之情,围绕买地,讲述老爹“生梦——追梦——梦破”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对土地的向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
C.“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这里的动作描写暗示父亲更有理想,而儿子则更关注现实。
D.小比尔要面包的细节含蓄地揭示老爹一家生活的窘境,与后面父子继续研究买地的计划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老爹对家人生计的漠不关心。
E.地方官的出现将小说推向高潮,也使小说突转。“强制执行法令文件”将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更具张力。
【小题2】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方案的初步轮廓”,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个“伟大方案”最终没能实现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德国心理学家格林曼特曾做了一个著名的“电梯实验”。他让自己的一名学生扮演“患病者”乘坐电梯,当电梯里只有2个人(“患病者”和一名同乘者)时,“患病者”晕倒后,那个唯一的旁观者通常会立即上前施助;当电梯里有3个人(“患病者”和两名同乘者)时,晕倒的“患病者”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通常是一个人负责安抚,另一个人打电话向警方或者医疗机构求助;当同乘者增加到4人时,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有人借故离开,尽管“患病者”仍处于危险中;当同乘者增加到7人时,选择离开的人会更多,最严重的一次,只剩下一人照顾“患病者”,其他6人一声不响地走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实验结束后,格林曼特追问冷漠的“离开者”为什么选择离开,“离开者”的回答大同小异:        
格林曼特认为,当有人在车站或马路上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并非完全与旁观者的品德有关。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一种群体性“依赖心理”的弥漫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有一部分人的冷漠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起了作用——跟随其他人一道离开,内疚感和自责感会在无形中减弱。
格林曼特在另外的一些研究中,还有一些颇让人意外的发现:在地铁车厢和马路上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多数人都想去帮他们一把,但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害羞;而在一些车祸现场,有人袖手旁观。大都是因为血腥场面让他们感到害怕;还有一种情形,受困者得不到及时救助,是因为旁观者侥幸地认为对方无大碍。
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    
【小题1】请列举两种“离开者” 大同小异的回答:(2分)

【小题2】格林曼特的研究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