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百岁学人缪天瑞
李煞
  有幸见过缪先生是在2006年老人99岁寿诞之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国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进京求学的后生满怀激动、渴望踏入缪先生的家门。初见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他的个子不高,身着一件深蓝色中式对襟上衣,老式的布鞋,一身简朴。虽已满头白发,依然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周身透着一份儒雅,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从他高高的鼻梁,开阔的天庭,饱满的双颊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不禁看到他年轻时俊朗的影子。
  大家落座在缪先生周围,与其攀谈起来,先生神态平和、慈祥,缓缓的叙说,使我们迅速摆脱了内心深处因过于崇拜和敬慕而带来的拘谨、不安。气氛由最初的紧张沉闷转而活跃起来,对于接连不断的问题老人家均给以耐心而认真的解答,虽然他的听力已下降很多,但对于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仔细的侧耳聆听,当遇到无法轻易作答的问题时时常抱歉地说“对不起”,一句句诚恳的抱歉反倒使我们这些晚辈后生无所适从。在座的每一位无不被先生那种通达谦和、宁静致远的大家风范所折服!
  缪老先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易谦和的品格,而且一生学贯中西,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极广,开创出了中国音乐学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尤其在律学研究、音乐教育等领域里创下辉煌业绩与独特建树。
乐律学是音乐学中技术最繁难的领域,长期以来被误认为“绝学”、“玄学”。缪先生在学术领域的代表作《律学》中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超脱,对世界各民族“音体系”的平等叙述,使民族性的学术理念彰显出来,揭示出律学背后的规律,撩开其神秘面纱,极具提纲挈领,揭秘示滞之功。
  缪天瑞萌发写作《律学》的初始念头源起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弦乐器和键盘乐器上#C和bD两个音不解的困惑。难以置信的是,对这一音高现象的困惑,竟让缪天瑞苦苦探寻了10年,并从此开始了他在律学领域长达60年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律学”也永远与缪天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缪先生从1926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耕耘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1949年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他为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建设立下了殿军之功,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缪先生已不记得指导过多少篇学术论文,也不记得写过多少篇指导评语,更不记得资助过多少穷苦学生,但一代一代曾深受其教导、恩惠的晚辈后学始终铭记他的鼓励之词,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以他为人生典范。 
如今,缪先生已达百岁高寿,仍然笔耕不辍,在跨入21世纪后的几年间写出十余万字,更令人惊叹的是,值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地亲自将自己80年来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逐字修订、逐篇归类为《缪天瑞音乐文存》。
“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是缪天瑞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近百岁的缪天瑞仍然鹤发童颜、神清气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使得初次见面的学生们十分拘谨,但他的平和慈祥让学生们迅速摆脱了拘谨。
B.被认为“绝学”、“玄学”的律学不仅是音乐学中技术最繁难的领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但是缪天瑞通过艰苦的研究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C.缪先生《律学》中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超脱,对世界各民族“音体系”的平等叙述,既揭示出律学背后的规律,也彰显出民族性的学术理念。
D.在音乐贡献方面, 缪天瑞不仅在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建设中发挥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音乐人才。
E. 文章在写缪天瑞在音乐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的事迹时,既有生动的场景描写,也有客观的叙述,还有恰倒好处的议论抒情,使得人物形象饱满。
【小题2】请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中画线的第3段与上下段落的关系。(6分)
【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缪天瑞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你对“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反省城市规划
骆 新
冯骥才说: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三个作家。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第二个是《卡门》的作者梅里美,他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这种对传统的保护意识,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而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究竟是应该感到自豪呢,还是自卑?
“自豪”是正常的,比如前几年,“出国旅游”的人回国之后,总愿意拿着各种照片四处炫耀:“您看看人家的城市,多发达啊!多现代啊!”但这几年说这话的人少了,就是因为大家发现,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差不多——什么雅典、罗马、柏林……还有被用滥的“曼哈顿”和“香榭丽舍”,到处都有“皇家”身影,关键是这些“皇冠”也都是外国的——什么“拿破仑皇家别墅”、“伊丽莎白皇家小区”、“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反正您能想到的外国名字,差不多都给用尽了!
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其实,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所谓的“暴发户心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打“房地产”被抬高为所谓“支柱产业”之后,大规模抹去城市历史的肌理、简单地复制出一幢幢西方风格的房子,就是大量房地产商们最热衷干的事儿!一个城市的景观和特征,究竟是由谁说了算呢?现在,肯定是由房地产商们说了算。而这些不断抄袭、克隆出来的西方商业建筑,在被我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低劣的模仿,人家倒替我们担忧了: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而按照冯骥才先生的话说: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过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保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但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却没有“文化政绩”,这是很大的遗憾。
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摘编自2013年7月《文苑》,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对“反省城市规划”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巴黎的历史保护得这么好,要感谢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三个作家。
B.马尔乐夫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先提出要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都要很详细地登记。
C.雨果、梅里美和马尔乐夫都用实际行动使法国成为文化上的超级大国。
D.作者认为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人,面对着日益长高的城市和各种华丽的大楼,应该感到自豪。
B.出国旅游,其实跟在家门口转悠也差不了多少,我们的高楼大厦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的逊色,甚至连楼名也都跟国外的完全一样。
C.越是热衷于追逐西化,并因此而炫耀不停的人,越是对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
D.中国的城市规划者深刻地认识到:东方的感性、情绪、自由与天人合一,正在被这些“无文化根基”的复制品扫荡殆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在考察官员的政绩时没有“文化政绩”,所以城市的规划完全随着长官意志而决定,几个人就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形态。
B.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有四合院和胡同,上海有里弄和石库门。
C.中国现在六百多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D.我们中国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在学会反省“我们该承担什么责任?”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
【小题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D.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小题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 )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D.“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D.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 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小题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小题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学生的提问循循善诱,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
【小题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传承古典文化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
【小题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
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截然不同的美
郑也夫
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人类,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其实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一个美女可以唤起男人的渴慕。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愫,但那是同异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的情绪。就是说,它们各自的性质不同,它们是作用于人的不同的感官系统的。
为什么一个“美”字会和十个百个对象挂钩,用以表达不同感官上的良好评价?我的猜测是,这些感觉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难忘的。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感受。于是,“美”以一当十。这种语言习惯一旦定型,就难以更改了。在日益完善的语言中,固然逐渐增添了作为“专用钥匙”的词汇,但“美”成了几把“万能钥匙”中的一把。
我确实以为“美”所指的人与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能够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祖先用一个词汇概括它们。它们纠缠在一起太久了,乃至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不是一回事,也仍然有比较美人与美物的必要性。
我以为,无论是看待人还是物,在审美上都有一个通则: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既然是“之一”,就是说,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再好的东西,泛滥了,就不美了。稀缺了,才有冲击力。工业的本质是什么?是物品的复制。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被大量复制,遂使这种物品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而美人不能复制,固可以保持其稀缺,稳定人们对人之体貌的审美。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人的体貌上不存在物品崇拜中的问题。在这一范畴中美与稀缺牢固地结合,美不会被复制品冲击。人类对体貌之美的共识跨越了年龄、阶层和种族,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牢固地保持为一个物种,意味着人类在极大比重上共享基因。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并且分歧越来越大,这将意味着各民族通婚的可能越来越小,人类最终将分裂成多个亚种。而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更无这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
B.一个美女、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虽然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但都可以用“美”来表达,对其评价。
C.因为人类早期语言不够丰富,所以用“美”这个词表达多样感受,用“美”来指陈人与物,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D.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表达不同感官的良好评价,于是,“美”以一当十。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一旦大量复制,即使再好,泛滥了,就不美了。
B.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美的要素是稀缺,这是人们在审美上的一个通则。
C.美人不能复制,同美的物品相比,因可以保持其稀缺,从而稳定人们对美人之体貌的审美。
D.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将美的物品大量复制,这时物品就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的美感是复杂的,但各民族之间在美感上有着共通性,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各民族通婚的可能性就小。
B.“专用钥匙”指和某个特定对象挂钩的词汇,“万能钥匙”指和多个对象挂钩的词汇,“美”是可以与多个对象挂钩的。
C.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今天就更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D.如果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就好了,“美人”与“美物”的稀缺是相同的,这就显现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