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里,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可就是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了,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于是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是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有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来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见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田地十余亩,渐扩充至百余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生搞阴谋,商人们终生搞欺骗,情种终生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生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有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是就什么事情而言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小题2】结合前三段内容,分条写出作者对种花草一事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小题3】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而世界上的确又有好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当前,我国有2100多种报纸、9400多种杂志,数以千计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每年数以万计新增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特别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科学、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提上日程。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的学生在五年级课程中就已加入媒介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的“综合教育”科目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然而,对我国公民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面对形形色色传媒的重重包围、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冲击,在强调“媒体传播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媒介素养”在我国还处于“陌生概念”的状况下如何逐步推广是重要的课题。首先,传媒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群众增进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特别应重视正确、理性地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的教育,使公众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其次,向国外学习,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和基本常识有充分的了解,帮助群众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比如,向国外学学习,传媒的信息怎样采集又如何制作和传播、传媒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应否分开又如何区分,从而增强社会公众对传媒信息及传播方式的判断能力,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形成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自觉。再次,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美国有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等传媒教育组织:智利有“教育普及中心”、“文化、艺术表达与研究中心”等组织;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以筹办会议、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导传媒教育,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重视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广,是为了使人们从小就拥有一定的媒体素养,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并提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虽然开设了媒体课程,但主要侧重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较为忽视关于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人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将内涵更为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选自谭泓《媒介素养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的大背景下提上日程的。
B.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培养人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包括制作、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C.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媒体自身运作、构架现实的能力,以及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的能力。
D.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尚未起步的阶段,而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导致公众对媒介信息失去科学、理性的判断,因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B.具有媒介素养的人,往往能够对繁杂的媒介信息作出合理的选择与评估,能自觉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
C.传媒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正确、理性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的教育,帮助公民成为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力的人。
D.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阶段,忽视媒介素养教育可能会影响其对大众传媒的正确判断,影响其健康成长。
【小题3】在我国,我们应该如何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请分条梳理。(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小题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人胡四 (赵明宇)
元城东门外胡家捏泥人的手艺传到胡四这一辈儿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每日里,胡四扛着一副挑子,前头是小板凳、雨伞和杂七杂八的工具,后头是一坨掺了棉絮之后,揉得像面团一般的胶泥。胡四来到城里某个街巷的繁华处,放下挑子在小板凳上坐了,很快就会有小孩子围拢过来,掏出从大人那里掏来的铜钱,让胡四捏一个憨态可掬的戏曲人物或者小猴子、小乌龟一类的玩艺儿。也有的妇女让胡四给捏一个泥娃娃,祈盼早一天抱上贵子。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来凑热闹,让胡四捏一个金元宝、小猫小狗之类的,就纯属找乐子寻开心了。
除了捏泥人,胡四还塑神像。从元城护城河边上挖出来的胶泥,经过胡四的一双手就似乎有了灵性,塑出来的神像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胡四最爱去的地方是莲湖巷,为了一个名叫罗天香的富家小姐。
那一年,罗老爷请胡四来家里塑财神,胡四就在罗府里住了七天七夜。神像塑成了,将要喷彩时,环佩叮咚,异香袅袅,闪出一个娇艳的靓姐儿。这靓姐儿就是罗老爷的千金罗天香。
罗天香看过神像,拍手叫绝。又看胡四,目光里有了春水荡漾。
胡四的目光和罗天香的目光相撞的一刹,一团火焰烧得胡四要爆炸了。
罗天香咯咯笑,胡四才回过神来,在挑子后头抓了一把泥,顷刻之间手里就魔术一般有了两个鸳鸯鸟。罗天香双目含情地接过胡四的鸳鸯鸟,朝着胡四娇羞的一瞥,咯咯笑着,掩面而去。
把个胡四看呆了。
胡四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青色的粗布衫浆洗得新崭崭的,换了一块干净头巾,买了一双千层底的靴子,为的是看到罗天香。胡四心里明白,自己是一个穷手艺人,哪里能攀得上罗家的小姐啊。尽管这样想,胡四还是浇不灭心中的那一团火焰,哪怕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也是一种享受啊。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直到罗府门前树叶泛黄,胡四也没有看到罗天香,却听到罗天香和东街绸缎庄吴老板儿子结婚的消息。胡四就没有心思捏泥人了,像霜打的葫芦一样扛着挑子,落魄地回家来。
不久,胡四又听说吴老板儿子被枪杀了。吴老板的儿子是大名七师的学生,参加了共产党。
胡四早过了婚嫁年龄,高媒婆为他介绍刘石匠的女儿,胡四断然拒绝了。那就到罗府提亲吧?胡四叹一口气说,咱不配,哪里能玷污了罗小姐的美貌。这一拖,十几年过去了。
胡四再一次见到罗天香是在莲湖巷口。罗天香回娘家,腋下夹着小包袱。胡四忍不住喊了一声罗小姐,罗天香回过头来,胡四就见罗天香消瘦了许多,虽然面色苍白,却掩不住少女时期的美丽。罗天香冲着胡四笑笑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溜细碎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踩得胡四的心里酸酸的,胡四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望着罗天香的背影呆若木鸡。
胡四一生未娶,每天天一亮就扛着挑子到城里捏泥人,生意依然是红红火火。隔三差五的到东街绸缎庄扯几尺花布,偶然还能看到罗天香。解放后,公私合营,罗天香做了站柜台的售货员。胡四进进出出,在罗天香眼前闪动了几十年。几十年下来,胡四的头上就像落了一层雪。
最后一次踏进罗天香商店的门,胡四说,夫人,我为你捏一个泥人吧,和你做做伴。罗天香说别了,我不寂寞。罗天香说着从抽屉中拿出一对泥捏的鸳鸯鸟。
胡四心里咯噔一下。回家,病倒了。
胡四的三间上房分为厅堂和卧室,卧室的门常年挂一把锁。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下来,胡家族人多日不见胡四出门,硬是把胡四的卧室撬开了。
人们惊呆了,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
胡四躺在床上,身体已经冰凉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很快围拢过来的小孩子,祈盼抱上贵子的妇女,找乐子寻开心的公子哥儿,看过神像拍手叫绝的罗天香,都侧面烘托了胡四的技艺的精湛。
B.因为羞涩,胡四虽然心中有一团火焰,却只敢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只期望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并把这当成一种享受。
C.罗天香跟吴老板的儿子结婚了,而吴老板的儿子却因是共产党而被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揭露了反动派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学生的罪行。
D.小说结尾胡四莫名生病死去,荒诞的虚构,独特的真实,使作品意蕴更加深刻,艺术感染力更强,给读者造成更大的心理震撼。
E.赵明宇这篇小小说故事性强,趣味浓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那人性美的光辉使他的作品放射出异彩,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小题2】小说中那对泥捏的鸳鸯鸟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胡四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说“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作品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⑵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⑶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⑷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⑸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⑹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于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猫的规律,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高考资源网
⑺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在校园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⑻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兰开花的时候,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⑽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婉如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加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⑿到了今天,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⒁我年届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是我成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成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
(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小题2】文中两次描绘了二月兰“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第5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两个亲人和两只猫,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有哪些。(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
  1988年,尹卫东当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年23岁的他是56位“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19岁,发现“以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分离一株甲型肝炎病毒”;22岁,完成“甲型肝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研制。尹卫东搞科研的大路似乎明亮而平坦。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再次把北京科兴和来到北京科兴任总经理的尹卫东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面对非典,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但是,百年未遇的疫情确实让大家感到了害怕。
  “怎么办?”听说老百姓们已经开始抢购中药,深谙疾病防控的尹卫东知道这种方法实在行不通。首先,中药只是心理安慰,不会对预防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如果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那么,没有任何一种药是够量的,必将引起更大的恐慌。焦急的尹卫东立刻写信,通过中关村管委会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表示“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
  尹卫东给市政府的信发出后,中关村管委会非常重视。时任管委会主任的戴卫拨给北京科兴100万元当做“路费”,使他得以开始找实验用的猴子、找P3实验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用一整天的时间,亲自陪尹卫东在北京找合适的P3实验室。时任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的刘谦、副院长何维一路绿灯地支持尹卫东这种“站出来”的勇气和决心。在北京科兴的办公室内,刘谦与尹卫东半小时便谈妥SARS疫苗的研发部署,并同意由北京科兴牵头研发。
  虽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成SARSⅠ期临床的单位,但在尹卫东嘴里,当时的北京科兴却是个“小破公司”,因为“融资的1亿元全都盖了厂房”。可就是这样规模的公司,却足以让“中国向世界宣称,我们防治非典取得成功!”
  那是非典末期的一天,尹卫东去一个发廊理发,当天的青年报刊登了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一位理发员高兴地对周围人说,“这下可好了,有疫苗了,不用再害怕了,咱们的生意也该好了”。那一刻,尹卫东深深地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欣慰。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发现首例人感染甲型H1N1病例。十多天后,美国CDC确认在美发现20起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H5N1在动物间是100%感染,100%死亡,对人感染率低,但病死率高。H1N1引发的是流感大流行,病死率低,但传染性强,而且病毒存在很大的变异可能,乃至引发第二轮传染高潮。
H1N1也是尹卫东面临的一场战役。它考验的是北京科兴对于一种新发传染病疫苗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
从6月8日获得由世卫组织提供的疫苗生产用毒株,到9月2日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获得生产批准,短短87天的时间,北京科兴证明了自己能行。
  作为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研发公司,北京科兴再次震惊了世界!CNN记者采访尹卫东时提出:是不是因为北京承办了奥运会,所以人人都有争第一的精神?
  “争第一?不!那些都是虚的。我只是在想,美国只有3亿人口,而疫苗生产能力是6亿;我国有13亿人口,而我们的疫苗生产能力是1亿。所以我们比他们更加紧迫。”尹卫东私下对记者说。
“支撑胆大,靠的是科技力量。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尹卫东讲起2003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公司缺少一名做SARS疫苗DNA的研究人员,发出招聘启事后,10月3日马上就有一名博士前来面试,面试完的当天就开始上手做了。“那是在十一休假期啊,而且这位博士的专业水平确实非常高,一周就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非典来临时,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尹卫东对此感到非常担心,担心这会引起中药价格的上涨,使本来感到害怕的人们更加恐慌。
B.“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用中药不能解决非典疫情的道理。
C.发廊一理发员看到报上刊登的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后,就高兴地对周围人说的话,从侧面反映了SARS疫苗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D.第七段写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病死率高,是为了衬托尹卫东在短短87天的时间内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
E.“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关心科研的人很多。
【小题2】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请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文章写了尹卫东哪些奇迹?各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6分)

   

    

【小题4】文章题目是“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但文章大写尹卫东的奇迹,有人认为应改为“尹卫东的奇迹”,你认为哪个题目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