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离层与天气预报

地球最底层大气是“对流层”。对流层是指从地面开始,到离地面10~12公里高处的这层大气。在对流层中,集中了地球大气总量的绝大部分和几乎全部水气。所以云雾、降水、下雪、彩虹等天气现象,才发生在对流层。

然而,一个全新的、由“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又渐渐浮出水面,人类不得不关注地球大气的更高层次——“电离层”的变化。原来,在距离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的,科学家称这层大气为电离层。对短波无线电讯号来说,电离层中不仅充满带电离子,而且像一面高悬天上、能反射无线电波的大镜子。由于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袭击,电离层中的电磁分布经常发生变化。虽说电离层的扰动,与地球上刮风下雨无关。但是它干扰人造卫星、飞机上的电子设备。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电脑的集成度、灵敏度、功能均越来越高,体积却越来越微型化,这就给电脑中的开关电路带来更多不确定的风险,有可能在外界干扰下出现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例如,太阳在1994 年的一次喷发中,加拿大“阿尼克”卫星上的通讯电路,就被高能粒子击穿报废。2003年,国外一台投票表决机出问题,它为某参选代表多记了4096张票。后经调查显示,表决机上一个电子开关遭宇宙射线袭击,出现切换故障,结果多记了4096张票,4096正好是2的12 次幂。

电离层的扰动,还可能造成短波无线电通讯,甚至电力传输中断的事故。在2003年发生的那次剧烈太阳风暴中,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数以千计的家庭陷入黑暗。

这些事过去闻所未闻。今天不同了,电脑部件日趋微型化,任何电子设备都可能成为宇宙射线的牺牲品。在宇宙射线轰击下,心脏起搏器、高速列车、ABS 防爆制动系统的芯片均存在失灵风险。所以电离层“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在,美国科学家正引入一种新的气候预报体系,对距离地面8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实行监控,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与对流层进行的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气候预报主要关注距离地面80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磁变化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乔纳森•迈克拉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展开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一种叫电离气流成像仪的装置,捕捉大气层中一种叫“气辉”的微弱冷光的变化情况,从而提前对电离层扰动做出判断。“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微弱冷光,它随电离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迈克拉等人通过设在智利的电离气流成像仪,拍摄天空中“气辉”留下的痕迹,从而作出预报。

迈克拉教授说,他们希望制作出和常规天气预报一样效果的动态云图,供电视台或互联网用户使用。他们每天都通过互联网上传数据,及时更新。目前,这种预报方式还相当初级,只能预报一两个小时内的变化情况,这相当于50年前的天气预报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准确的预报电离层状况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家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电离层”有关情况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电离层”是在对流层以上,距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层。
B.“电离层”中充满了带电离子,且能反射无线电波。
C.“电离层”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几乎不带水汽。
D.“电离层”中的电磁由于受宇宙辐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和扰动。
【小题2】下列有关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降水、下雪、刮风,与电离层的扰动无关。
B.电离层影响天气的问题,国外早已开始关注和研究。
C.电离层扰动会给越来越微型化的电脑带来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的问题。
D.2003年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根本原因就是电离层扰动。
【小题3】下列对电离层“天气预报”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离层气候预报关注的是距地面80公里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离子的变化情况。
B.“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一种微弱的冷光,科学家们通过捕捉它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离层的扰动。
C.与对流层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天气预报主要是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
D.科学家迈克拉等人通过电离气流成像仪,已找到了电离层中“气辉”留下的痕迹,开始做出预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小题3】88888888888888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伏老》不是关汉卿自然主义的自述,而是故作轻狂以冲淡政治色彩。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 “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学家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中文版2001年初首次面世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少棠作序称:“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英文著作《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这部力作“使当时流行英语世界的其他汉学史著不得不重新反思他们研究背后的文化观点”。
徐中约先生已于2005年作古,但是这部《中国近代史》,英文原著已出到第六版,中文译本也已经十余次印刷,被美国四百余所大学的历史系定为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徐中约出生于二十年代上海一个殷实之家。但是,他刚上中学,就遇到时代和社会剧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家国不保,从此他不得不走上一条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由于战乱,他就读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日本飞机随时来袭,警报拉响时大家不得不到郊外,或农家、或小庙躲避,食物稀少,庙里老鼠乱窜,困扰不堪。
四十年代末,带着对民族灾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徐中约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师从费正清教授。当时的哈佛历史系,大家云集。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兰格的学问为他打下一个世界历史大视野的底色。徐中约曾很动感情地回忆说:“我那时年轻,天天在哈佛图书馆看书,兰格教授已经高龄,还是天天颤颤巍巍地到图书馆来,翻开一本本落满尘土的大地图册,用放大镜在上面仔细查找。我当时非常感动,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用功一生。”
徐中约在海外几十年中,成年累月、独自孤寂地行走在极其浩瀚的历史档案、统计数字、文献材料之中。为了西方世界读者的理解方便,他甚至把中国和西方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也一一列出,终成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他在做这些工作时,经常外受变动中的中美关系的干扰,内受自身健康状况恶化的煎熬。
当年哈佛大学历史系东亚研究阵容强大的教授团体,形成了一种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即在阐述西方与东亚,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时,用“冲击——反应”模式来概括。强者冲击弱者,似乎是天经地义。这一思想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学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明显地另辟蹊径。他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1980年春天,徐中约曾到北京讲学。他说,为什么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呢?主要是从几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个问题必须要想,即中国的“国格”(identity)是什么? 这个“国格”,现在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还在继续探索。“identity”一词,后来多被翻译为“身份”“个性”“特性”。在全球多元文明激荡交融的过程中,这个被徐先生称之为“国格”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
徐中约曾无数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一遍又一遍出现,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古今中外,尽在其中。
“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首先就是外部世界之巨变。讲中国近代史,必须说透中外关系史这一层。《中国近代史》在中外关系史上的着力描述中,透着一种很大气的融通和连贯。因为有着对当时的世局和中国国内之局的双重了解,徐先生在谋篇布局中,也就将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打通了写。要对付“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必须要有这个大格局。
2001年一月,《中国近代史》中文版面世之时,徐中约在美国加州的家中写下了以下文字:“汉唐元清盛世,国人向以为荣,但该时之天下,只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而已!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具有庞大潜力,足以推进中国更上层楼。”而在英文版第六版的序言中,他收笔之言是:“在太平洋两岸都需要有睿智贤明的治国之道。”
(摘编自袁明《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相关链接】
①《中国近代史》全名《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通常我国学界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而这部近代史却是从1600年(明万历年间)到2000年,长达400年。(百度百科)
②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大,仅就徐中约对近代史上限的确定来说,很难让人完全信服。徐中约的结论,即中国的近代仍旧是未完成的“近代”,显见作者醉心于长时段历史写作的雄心,事实上作者也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全新范式。(《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徐中约就读的哈佛大学历史系大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兰格的学问为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开阔了视野。
B.西方汉学界有一种文化偏见,即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看作促使中国回应并发展的动力,这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看待中国近代史。
C.徐中约之所以多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是因为他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穷。
D.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针对西方读者写的,是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而中美关系不断动荡对这部书中他的学术观点也产生了影响。
E.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上限推到400年前,是想强调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背景,这与他否认中国近代史是对西方的被动反应的观点相吻合。
【小题2】徐中约写出煌煌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在徐中约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中包含着他对历史研究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中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大概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极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皮擦亮。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作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子昂着光采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坐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廊檐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即使怎样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被他—一地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桔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
他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他急匆匆地说定,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中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在教员身后面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出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从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教员当作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熏黑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莫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化,想起这个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看竖看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说: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曾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
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定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句,请赏析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糖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观望。
(2)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小题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请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4分)
【小题3】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的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
【小题4】结合小说的具体描写,举例分析小说在刻画清兵卫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手法。(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的有些变形。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小题1】结合原文,回答问题。(6分)
(1)第二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一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作解释。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本文容量大,但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请说出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并分点概括作者对秦淮河的感受。(5分)
【小题4】文章题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看,“桨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昵,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
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昵!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4分)
【小题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小题3】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