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25分)
不染  
袁炳发 
高三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的,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只五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的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  
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经历生活中的困境,对某些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对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来说,更是对他们心智的重大启迪,能“不染”的学子会成为栋梁之才
A.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是教育好子女、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要,还是自己图快活、挣钱重要?这是这篇小说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的一部分。
B.家长会以及牌桌的叙述,从容不迫,但有些闲笔之感,与本篇小说的主题扣得不紧,虽然生活中确实有杨直这样的例子,但还不能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C.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有杨直这样的定力、秉性实在难能可贵。这篇小说,只为青年人而写,目的就是激发青年人奋发有为、努力向上的精神。
D.这篇小说文字清淡,叙述和缓,语言简练,有一种素淡天成的味道。小说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决定命运的是什么,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青年人的成长。
【小题2】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杨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指的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的时候采取作用在受众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从古到今,人们都了解传播所产生的威力,在远古时期,人们便会利用歌声、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然而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大了,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的限制。如果没有音乐的传播方式,那么就没有人类音乐的活动与音乐。它的本质是用来传递音乐信息,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音乐的传播还可以让音乐的创造者和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从而及时地向创作者进行信息的反馈,让其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一些音乐作品。
对于传播活动发展的历史来说,也就是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然而音乐之所以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是和音乐特有传播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来进行的。而在音乐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也即“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它是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并且也属于早期音乐传播的一种原始形态,也是在电子音乐、唱片以及乐谱等方式诞生前最普遍、快捷的一种传播方式。例如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用诗词和歌谣这种口头传播方式来抒发感情、传达意见。
其次是媒介传播,最开始的媒介传播是乐谱的传播,这个传播时期也标志音乐的传播进入到了媒介传播的一个时期。对于乐谱来说,它能够清晰的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能够让流动音乐从此固定下来。
而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传播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对于先前存在的一些媒介有着很强大兼容性,不但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等都兼容到自己的一种轨道之中,当前的一些网络音乐、电子期刊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网络音乐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到演奏到传播,能够轻易地修改或者抹去屏幕上的一些东西,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然而一个音乐创作者的传统作曲是以手稿为主,这样才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一种真性情,所以,网络创作的乐谱与传统的相比,传统的乐谱手稿就变得更加真实,且具有收藏和保存价值。
(选自韩益民《试谈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音乐传播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是早期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既是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又是一种最普遍、快捷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古诗词和歌谣得以传播。
B.乐谱传播是最早的媒介传播。乐谱能清晰地记录音长和音高,它的出现标志着在传播过程中“口耳相传”的流动音乐可以用乐谱的形式固定下来。
C.网络传播方式相对来说具有很强兼容性,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可兼容到自己的轨道之中。
D.无论何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时向受众传递音乐信息的一种具体方式,有利于音乐的创作者和听众进行双向交流。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交流和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以此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的限制。
B.各种音乐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通过音乐来进行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C.音乐特有的传播方式,使音乐得以传承而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这也说明了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的。
D.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演奏、传播,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这样与传统乐曲相比更难反映出创作者的真性情。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能保存一些音乐信息,但音乐作品仍处于流动、变化中,导致同一乐曲的乐谱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之处。
B.电子音乐、CD(唱片)可以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储存声音信息,这是音乐传播方式中的媒介传播,能较完整地保存音乐信息。
C.音乐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到媒介传播,再到网络传播,每次都在变化,都在进步,而网络传播方式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D.网络音乐传播方式会导致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而用网络创作的乐谱却没有真实性,也降低了其收藏和保存的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扬州:三月烟花(节选)
陈世旭
①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
③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青石砌成的桥洞,逸出陈年的酒香。如此的意境,无须渲染。走进的是画卷,溅起的是诗行。蜂蝶荡漾春光,柳莺笑语春风。一泓曲水,轻飏妙曼束腰;一湖千娇百媚,比美人瘦。
④巷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流水人家,悠长在史卷深处。独自徜徉,疏远了尘嚣。白墙黑瓦,款款人影衣香。一把纸伞,撑起细雨霏霏。谁家的女儿,在屋檐下捡拾花瓣,侧肩回眸一场邂逅。三月的眸子,透出嫩绿的遐想。曲径落红成阵,掩埋着谁的相思?雨滴敲打门楣,隐没了谁的叹息?是晓梦,惊破了一瓯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密语藏在窸窸窣窣的衣袂。栖居在芳华深处的心,从馨香里悄然苏醒。
⑤三月最宜于酝酿故事,扬州最宜于缅怀古典。
⑥缅怀古典的春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劫。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虚掩的门,等着推敲。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
⑦缅怀古典的性情。少时仗剑漫游,壮年散发弄扁舟,白首便与青松做伴。人生泛乎若不系之舟,诗和远方,永远是最高的主题。佳人在旁美酒在握,以风流倜傥与闻天下。流连风月而忘却功名,视官冕君王如同无物。静则无人野渡,蓑笠渔翁;闹则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叹一声人生只合扬州死,写诗不避讳曾经的薄幸荒唐。一个引杯添酒,一个把箸击盘,白居易刘禹锡惺惺相惜,驿外听见马嘶,南风不识故人心;禅智寺的台阶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晨曦里蹒跚着酩酊的杜牧之。年轻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欧阳修呵护琼花,苏东坡罢黜牡丹会,同是文章太守,名士风骨岂止五百年。
⑧缅怀古典的诗情。唐朝是诗的海洋,《春江花月夜》是海上明月。月光君临海浪,涛声飘逸。闪动的长歌,有些许神秘。乘着海风的恢弘,在海天间缭绕。云浮于最远的天边。辽阔,宁静,星光闪烁于苍穹。月下的高崖,智慧和孤傲熠熠闪耀,照亮了灵感的神殿。人来人往只在须臾,月圆月缺永恒不变。而时光的背后,有张若虚,定格在语言的阡陌,守望诗歌的瑰丽田园。
⑨三月,我在扬州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
⑩东风得意,芳草斜阳,王维画中。酒旗在水村山郭临风,寺庙与楼台笼于淡烟。雕栏玉砌,亭榭重重,堆石懒卧。薰衣草一片明亮,虞美人娇若西施。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语。拈香细读经卷,诗意浸染了青衫。几分惬意,几分微醺,几分悠然散淡了情绪。数声鸟啼,卷帘无语。春灯如雪,一茶一偈,且随了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在行云流水间寻找远古的情怀,在绿色的律动中明了人世的意义。抚琴对月,静待一轮盈缺。
⑾可以错过天堂,不可以错过扬州三月。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也看不见凋谢。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的原因。
【小题2】 请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 请简析第⑩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豁然开朗。
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弱小得像潺潺的溪流,也是埋没不了的,也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肆意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技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着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
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无比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九曲回肠、长袖舒卷的小溪水,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节选自《音乐欣赏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小溪巴赫”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2】请解释划线句“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的意思。(4分)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小题4】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艺术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小题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小题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