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高原与民歌
20090708
20090708
 
刘志成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太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表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颠动起来。
⑦我一下子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 “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j匕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予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⑧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高原和民歌的关系。(6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①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小题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尾段有什么含意?(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陌生
魏金树
他说他不认识我。
他竟然说他不认识我。
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办公室是斜对门,低头不见抬头见,他怎么说不认识我呢?
昨天下午,妻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位姓张的中年人,妻子那过于肥胖的身子被这位老张误以为是孕妇而忙不迭地让座,妻子感谢地点点头,并主动同他聊起来,当问到工作单位时他回答说是××局的,妻子眼前一亮说:“那么你认识我丈夫肖伟吗?”谁知他扶了扶眼镜轻轻摇头,说不认识。妻子给他作了一些提示,比如说我长得多高多胖什么模样等,他还是没有丝毫的印象,显然,我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根本就没“存盘”。
当妻子回家说起此事时,我心中不免有些不快,这个老张,怎么说不认识我呢?在单位里我们虽无多少业务来往,但见了面招呼总要打的,更何况,前不久单位聚餐时大家还在一起称兄道弟地喝过酒!老张也太健忘了吧!
几天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因为我太默默无闻了吧!不,不会!我自以为是单位的活跃分子,工作中常得到领导的表扬,业余时间常跟同事打麻将、下象棋、玩扑克等,与群众打成一片,尤其是我的文学功底好,文学作品屡屡在全国获奖,在全局上下更是一枝独秀,为本单位赢足了荣誉。然而这个老张,即使是个木头人,也不应该不知道身边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吧!
既然我的知名度够高,那么老张为什么说不认识我呢?哦,对了,也许他是故意这么说。也就是说,我在某个时候得罪过他或他的亲友,他故意给我妻子难堪。要是这样,那可就不太妙了。我可不愿让任何人在背后怨恨我。于是,我静下来,认真地将脑海中的人和事打捞了一遍,丝毫想不起自己做过任何对不起别人的事。我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左右逢源是我的强项,从不跟任何人结怨,所以在全局上下有着极好的口碑。
我跟妻子和儿子又多次探讨和分析过此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愈发感到困惑和别扭。
后来我又跟不少亲朋好友也谈及此事,他们也没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一天,我来到街上,又遇见一位熟人,便又禁不住谈起这个让我耿耿于怀的话题,老张说他不认识我,这是为什么呢?
“老张?哪个老张?”熟人问。
“就是我们××局的老张嘛!”
“他叫什么名字?”熟人刨根问底。
“嗯,对了他叫张什么呢?本来挺熟悉的名字,怎么一时记不起来了呢?——哎,我想起来了,他好像叫张什么刚。”
“你是说张金刚吗?”
“对,就是张金刚!”我一拍巴掌,顿觉豁然开朗。
谁知熟人双眉紧锁,定定地看着我迟疑地说:“可是,张金刚是我的名字啊,怎么,你不认识我了吗?”
我看着眼前这位熟人,恍然觉得陌生起来。
【小题1】如何理解“我看着眼前这位熟人,恍然觉得陌生起来”?(5分)
 
【小题2】文中写了“我”对“老张”说不认识自己的种种“困惑”,“困惑”的具体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讽刺的不是“老张”,而是“我”,你怎样理解本文的讽刺对象?(6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发展需要健全的版权保护制度
版权也称“著作权”,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所享有的与自己的作品有关的权利。版权制度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如何看待版权保护推进文化发展呢?
首先,版权的激励功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化强调个体的灵感和创造力,作品是作者生命的体验,是激情的创造,是智力的结晶,而版权保护制度正是一种对这种创造活动从法律角度进行激励的制度,它以激励创新、保护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为基本出发点,以维护作者的权益为基本目标,其实质是通过保护权利人,激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受益。对创作者而言,创作作品既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同时也是其赖以谋生的手段。智力成果的使用应当遵循一定的市场交换原则和规则,使创作者能够得到回报。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进行新的创作活动。版权保护充分体现了对智力创作的尊重和肯定,目的是激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版权的规范功能为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提供了广泛的途径。为了使大众更广泛地享受文化,版权制度通过给予作者适当的权力,允许作者让度权利,以及对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以此来促进作品更有序更广泛地传播。而作品的广泛传播不仅使公众得到更多地享有获得知识文化的权利,与此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作品的产业化。
再者,版权的经济属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版权作为“智力成果权”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特征。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这种以智力成果为资源,以知识创新为动力,建立并依赖于受版权保护作品的创新、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之上的产业形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方面的关注,现在国际社会不仅重视版权的经济特性,而且在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定量地描述版权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版权的激励功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重和肯定创作者的热情,使创作者有了灵感和创造力。
B.维护智力创造性劳动的权益,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C.激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使公众在最大程度上享受优秀文化。
D.维护文化市场的公正性,使创作者得到应有的回报。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作者有权力对自己的作品权益进行转让或者授权。
B.未征得作者同意,就任意传播作品,属于违反版权保护制度的行为。
C.版权保护制度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复苏和繁荣。
D.版权激励创新,规范市场和推动产业发展,是现代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之所以有灿烂悠久的文化,应当归功于版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
B.文化作品离不开版权保护制度,文化的表达与传播都只能以版权的规范功能为前提才能实现。
C.就文化发展而言,版权的经济属性远远大于文化属性,版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产业收益。
D.如果文化作品得不到版权保护,将会影响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有删节)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3)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6)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B.本文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4段作者实写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雪景,用了虚写的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
C.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小题2】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7)自然段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分)
【小题4】请用简练的文字概述文中的四幅画面(每幅画面文字不超过5个字)(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属于我的马
李娟
有一个人欠了我们家很多钱,现在却死了。按穆斯林的札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但他的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我妈,要求抵债。我妈很为难,打电话来同我商量该怎么办。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那个!”
我说:“那就不要了呗!"
她说:“可是我又想要得很……"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我:“……①”
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那马我留下了,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里去啊?!”
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
“有自行车骑就可以了。”
“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
我:“……②,它认识红绿灯吗?”
挂上电话后我又仔细想了想,别说阿勒泰市里了,就是在阿克哈拉村,我们家也无法养马的。首先我们草料不多,那些全是给鸡鸭准备的,鸡鸭都可能不够吃,哪还能顾得上马?到了冬天,草料就会贵得要死,哪里买得起啊?而冬天又那么漫长。
再说,院子虽然大,杂七杂八堆满了东西,哪里还有地方拴马?
我估计,马牵进家后,处理它的惟一方法大约就是宰掉吃肉……呜呼!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生活该索然无味到什么地步?
还在两年前,妈妈还一心想买匹马的。那时家里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好,到了冬天,河面冻了厚厚的坚硬冰层,去挑水除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昨天破开的那个冰窟窿一夜之间就会仍冻得结结实实。
我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如果套牲口拉水的话,既不费人力,而且一次就可以管够拉三四天用的,又省了麻烦。
那一年夏天非常热,蚊虫像浓浓的黑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可是,为了给将来的马或者小毛驴准备过冬的草料,一家人仍然要出去拔草,那个罪受的!
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
在大地上打出一个深深的洞,然后遇见水,这真是神奇的事情。一个人在井底用短锹掘土,另一个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来。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
至于马,已经可要可不要了。
但是,哪怕到了现在,拥有一匹马——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至于被一匹马带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阿勒泰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但是我就曾经就看到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敲击清脆急促的声音。两边车辆那么多,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车来了,骑马的人都会立刻勒马让到路基下面的,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我看着那人驾着马一直消失在街道拐弯处,才意识到他们刚才闯红灯了。
虽然是牧业地区,但转场的大批牲畜是不允许上街道的,牧业经过时将远远绕过城市。但对于马,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特别的规定。因此在奇怪完为什么会有人在街上骑马之后,很快又开始奇怪为什么没人在街上骑马。
富蕴县则不一样,有人高头大马地经过身边,是极寻常的情景。至于阿克哈拉,就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我妈也不该会有那种想法,搞一匹马给我让我骑着上下班?太酷了。想像一下吧:有朝一日,自己骑着马去行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让人叹为观止。
假如我有一匹马,我能为它做到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我得把房子搬到城郊阿勒泰牧场上,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来盖房子。得开垦出一块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N多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真正能拥有一匹马。
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画线句“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能真正拥有一匹马”的含义?(3分)
【小题2】文章主要围绕“马”来写作,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3】文中①②两处都使用了省略号,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4分)
【小题4】作者当时并不拥有那匹马,为何文章题目却是“属于我的马”? (5分)
【小题5】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我”为什么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你觉得“我”最终会同意妈妈的意见接受那匹马吗?请予以探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