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麦黄草枯说布谷
李明官
①芒种时节,南风悠悠,熟麦飘香,一声声布谷鸟鸣如急促的上工号子,催得农人们脚板子不沾地.割麦如救火,他们和布谷鸟一样懂得这种简朴而精深的哲学。
②在乡下,最令人快慰的莫过于在一阵阵麦香里感知布谷鸟一声紧似一声的敦促。那是一种自由、舒散,让人怀着感戴的心情去凝听的天外之音。刚从这一片林子里响起,又在另一处田垄上回荡。隐隐悠悠,或徐或疾,在仲夏的西南风中润染开来,又悄然隐于窸窸的麦浪之中,如清清渠水渗入干裂的土地。那种充满灵性的喊叫,纯净坦然,深沉凝重,远不似麻雀檐下之语的琐碎,喜鹊枝头之噪的乖俏,更不若娇怯的黄莺,仅为一己的情爱而歌。它关心着农事,没有半毫私心。它的焦虑的啼鸣不是以喉管轻巧地吟出,亦不是自舌尖悄然滑落,那急呛、紧迫的上工号子浓缩了人世间太多的忧患,是用心血写出来的,膜拜土地的人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③布谷催种,始于春分,麦熟尤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麦收一场是要让人脱一层皮的。嘎巴嘎巴弯下的古铜色脊梁,鼓凸的青筋和干裂的嘴唇,无不诠释着稼穑的艰辛。而农人们一颗颗疲乏的快乐之心却随着布谷鸟的兴奋之鸣,在高大结实的麦草垛上舞蹈。一个寂静的夏日正午总如一幅精美的油画般,在我记忆的晴天里翻晒。那时,太阳的神辇从一望无垠的麦地上驶过,饱满的麦粒在明艳的阳光下发出响亮的簌簌声。这一片庞杂浩瀚的庄稼之音间以一两滴布谷鸟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清啼,真让人不知其情之何以移,其神之何以旷。
④夕暮时分,谁家乖巧的孩子挎着竹篮,拎着水罐,为在地里挥汗如雨的父母送饭茶来了。孩子一放下手中的东西,便懂事地蹲上畦子,细心地捡拾割落的麦穗。忽然,头顶上灵性的布谷鸟以一串精绝的号音诱惑着,孩子拿着麦穗的手慢下了,他按捺不住天性的好奇,歪了草帽,眯缝着眼,迎着刺目的阳光去搜寻这灵物。坐在田埂上嘎吱嘎吱嚼着咸菜下饭的父母,以一种和悦而憔悴的神情幸福地望着。这场景,总使我怀念起优雅的《诗经》里“以其妇子,饁彼南亩”、“有嗿其饁,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这样古朴淳厚的图景,古今的劳作竟是这样令人心动地一脉相承呵。
⑤布谷鸟作为季节的信使,一直在农业这部厚厚的辞典中穿梭忙碌。而把它作为一种物候,一条农谚,一句良言并与之厮守了整整一辈子的庄户人家,却鲜有能准确地道出它的真名实姓的。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甚而近乎残酷了。桑梓父老惯常以“麦黄草枯”称之,盖因其鸣相类也。我曾拽住斜对门深谙农事的麻老队长搭在肩头油腻腻的粗布大褂,讨教这忧心如焚的生灵的名字,麻老队长一脸茫然,最后不耐烦地丢了句:“连噗咕噗咕都不晓得,真是的。”我愣愣着,恍然有了一种被朝夕相伴的朋友遗弃的失落。
⑥其实,布谷鸟是从远古洪荒,从厚厚的线装书中扑愣着翅膀,诚心诚意地向我们啼唱过来的。《曹风》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桑榆乃家园之树,可以想见,布谷鸟和我们曾经是多么要好的近邻;《离骚》却每多伤春惜时之慨叹:“恐鹈鳺之先鸣”;李太白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道尽了人生离愁、世事沧桑;而崔涂“杜鹃枝上月三更”又在这凄清的鸟声中倾入了日暮乡关故家月明的万般无奈。
⑦在布谷鸟众多蕴含着丰富内涵的雅称中,我对杜鹃这个名字情有独钟。这纤纤巧巧的名儿惯常为农家姑娘所用,每念叨起这清脆悦耳的名字,眼前便会出现一堵院墙,一株向日葵,一扇低矮的蓬门吱呀而开,一位扎羊角辫,穿红衬衣的村姑,拿着草绳和镰刀,匆匆奔向新割的麦地……
⑧“麦黄草枯,麦黄草枯,”这不知其源,亦不知其终的鸣叫,如一脉地气,一缕阳光,一阵南风,一垄麦香,越过时空,铺展在高远的天宇,辽旷的田畴,一直抵达我们的心灵。(选自((与理想主义者喝茶》,有删节)
【小题1】本文中布谷的形象与传统文学中的布谷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对一个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不以有据可考的名称称呼布谷,而呼之以“麦黄草枯”,这样结尾有何用意?(6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第二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将布谷与麻雀、喜鹊、黄莺等鸟儿的叫声进行比较,突出表现了布谷声轻盈悠扬的特点。
B.第三自然段在描写农人们劳累而快乐的麦收中,用通感手法嵌进布谷清亮的啼啭,使布谷声充满质感,触手可摸。
C.“与之厮守了一辈子的庄户人家”竟不能道出布谷的名字这一细节,表现布谷在日常生活中因普通而不为人知。
D.文中引用了许多我们传统诗歌中关于布谷鸟的表述,既丰厚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又将主旨引向深远。
E.“杜鹃”在布谷鸟众多雅称中最得作者青睐,缘于作者早年的甜美记忆而留在心底的、对女性美好形象的联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   苇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理解。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似乎还听到嗞嗞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旅程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的,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
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小题1】文章的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芦苇的不寻常?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小题2】文中说芦苇有“矢志不渝的信念”,这信念指什么?(4分)
答:
  
  
【小题3】作者赞美芦苇“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如果联系到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6分)
答:
 
 
【小题4】作者对秋苇的叙写及抒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恐惧之外
鲁思·斯特林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父亲掴在他耳朵上的那记强有力的耳光。但无论如何,人已经来了,他想着,一边从那状似巨人指头般指向大海的岩堆上向下俯视——十五尺高。大伟明白这件事的危险性,而他也害怕:只要狠狠地一纵身,他的头就可能开裂,像六年前那个疯狂的孩子一样。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离得远远的,”大伟的父亲朝他吼叫,并且再次抡起拳头,“除了我这个该死的蠢儿子。”
在地平线的那一端,一道白光横过东方的天空。再过一两个小时,那些城里来的人,会将沙滩覆盖在遮阳伞、海滩椅以及他们上了油的苍白的肉体下。当他们不游泳或稍事休息的空档,他们会开着车,在乡村四处逛逛,为的是要替他们的房子物色些古董来摆饰。对村民而言,不管给的是一只松木匣子或一张家庭用的摇椅,一样令他们心痛不已;但是一想到迫切需要的食物,也只好抿着嘴,无奈地收下交易的钱。
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站在凉亭里,看着人们跳双人舞。一个全身穿着白色,发色淡得像月光的女孩,轻脆爽朗地笑着,笑弯了腰。大伟突然觉得颤了一下。她在阳光下看起来是如此耀眼!大伟没说话,只摇了摇头。就在那时候,一辆红色的敞篷车开了进来,一个理了平头,身穿马球衣的男孩,扯开喉咙大喊着:“好了没,吉妮?”接着,她穿过草坪,迅速地离开了。吉妮和克林顿·亚伯里,那个拥有一辆红色敞篷车,并且住在一栋马蹄形屋顶的夏季别墅里的男孩在一块好一段时间。晚上,当他穿上米白色的夹克,领着吉妮在舞池里跳舞时,看起来是那么硕壮、威武;而下午,当他在码头表演跳水时,吉妮则会站在岸上大声喝彩。
“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大伟的父亲告诉他,“那些岩石很危险的,要跳,到码头那边去吧!”大伟轻蔑地说:“码头是给城里来的男孩用的。”
城里来的男孩们也知道那些岩堆。一个礼拜前的某天傍晚,当大伟正卸下门廊最后一块地板,而吉妮正在草坪上忙着招待朋友糕点及柠檬汁时,克林顿说:“从那孩子死后,就没人敢再到那些岩堆上跳水了。”
“你们谁愿意去啊?”吉妮问。大伟站了起来,拨一下额前散乱的棕发:“我才不怕呢!”话刚说完,他忽然警觉到自己做了什么,一粒汗珠沿着前额滴下来。吉妮迅速抬起头来,而克林顿也盯着他看。“你试过吗?”她问。“没有,”大伟说得很慢,“就算要试,也没什么。”克林顿看了看其他的人:“他说大话了。”大伟在工作服上擦了擦冒汗的双手,然后蹲下来继续工作。有个东西轻轻地拂过他的臂膀,他抬起头来,看见吉妮正端着一杯柠檬汁站在他面前:“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定很渴吧!拿着。”
克林顿大声喊着:“要喝,他自己会到厨房去拿。”
我要让他们瞧瞧,他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瞧瞧……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所有人的工作进度都慢下来了。只有大伟仍在太阳上升之前,卖力地练习,与鸥鸟分享他的孤独。他不断地升高起跳的高度,每升高一次,他就用指甲在石块上刮一道痕迹。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跳水的过程中擦破了肩膀,严重流血。
终于准备好了。次日,他带着中餐到海边等候。当吉妮穿着黄色的游泳衣出现在海滩上,大伟朝她挥手呼唤着,吉妮也回以热烈的挥手。霎时,大伟失去了理智,他的胸口仿佛有东西重击着。他朝着最高、最凸出的岩头爬上去,那里已没有练习时做下记号的指甲刮痕:海水四下窜流,三十尺的高度!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人们不断地聚集过来,码头上的城里男孩也向这边张望。大伟绷紧了肌肉,摆好了架势。他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叫声:“不!不要这样,大伟!”他朝下一看,吉妮正向他伸出双臂,乞求他停止。大伟凝望着她。
“大伟,下来。拜托你,下来好不好?”她呐喊。她焦虑的音调使大伟犹豫了。他退回一步。但是当克林顿叫嚣着“怎么了?没胆了吗?”他又紧握住拳头,再次向前踏出一步。这次他不会再退回来了,也不能再退回来了,他知道他一定办得到。“大伟……”吉妮的声音中透出恐惧,“大伟,我求你别跳!”他坐了下来以抑制想跳下去的冲动,他把头埋在手里。下面传来一阵阵嘲笑的声浪,其中,克林顿的笑声格外清晰。
当他抬起头时,人群已经散尽。此时,他已是筋疲力尽。
大伟多想告诉她,要忍受克林顿笑他怯弱比从岩堆上跳下来难多了。但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清楚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
“我并不是胆小,”大伟说,“我不怕跳水的。”“ 我知道。”她回答。他们相偕着走离了克林顿,不过大伟丝毫没有察觉。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警告,有何作用?(6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其原因有哪些?(4 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大伟的选择”带给你的启示。(6 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家 常 的 诸 葛 亮
伍松乔
⑴陕南勉县武侯祠,正宗的诸葛亮先生庙。祠在城西三公里,面对川陕公路。
⑵历史上的武侯祠,总有过好几百座吧。众多的武侯祠中,成都和勉县的两处极负盛名,前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国家级文保单位),后者却始建最早,而且是唯一由皇帝下诏建造的。
⑶到成都的武侯祠去,你就别打算和诸葛亮亲近了。
⑷此地是星级“丞相祠堂”,与刘皇帝共享香火的君臣合庙,1200年前杜甫便涕泗纵横地来礼拜过,寻常人等屏声息气地来“仰止”一番,也就该受宠若惊了。简而言之,从建筑规模、品位、氛围而论,成都武侯祠里的蜀相,令人起敬,却只得“远之”,怎么看也是一个神坛上的诸葛亮、官家士大夫的诸葛亮。
⑸勉县却不,它虽然也正经八百地被人在书本上称作“天下第一武侯祠”,却更是一座老百姓的武侯祠,民间味浓、烟火气旺。这里的卧龙先生,可以叫做家常的诸葛亮。
⑹我是初夏去的。由川入陕,一路上“三国”的马蹄不绝于耳。作为川人,提到蜀国的诸葛亮挺得意,当年这汉中平原,也还是咱们丞相驻兵屯田的地盘呢。车到祠前,不大的山门,也没有又厚又沉的那种高门槛,一抬腿就进去了。
⑺独自满园乱穿。30亩地的面积,难以称大,堆得可是满满当当
⑻也有空间,进门绕过照壁竟是一座戏楼,楼前便有一片操场样的草地,正有游客三五成群地边晒太阳边打扑克。闲情悠悠,既不“森森”,更无“泪满襟”。岂止不肃然,人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诸葛亮的忌日,还要演戏、赛神、办庙会,赶场一样热闹!
⑼过戏楼,穿牌坊,又见琴楼。琴楼仿佛城门,一下子使人想到小说和舞台上“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勉县武侯祠是三国时的阳平关,当地传说就是诸葛亮设空城计的西城所在。
⑽前边所说的“满满当当”,是我对这座武侯祠主要建筑跑马观花之后的总体印象。按照祠堂纪念的本旨和美学观点,删繁去冗、详略得当为佳。但这只是书生的想法。这里的布局、陈设,简单说来,是一座诸葛亮事迹的大观园,凡关于武侯的,一股脑儿都兼收并蓄,管它历史的、人文的,传说的、迷信的,多多益善。
⑾如此堆砌,看起来拥挤,细推敲却似乎非如此不可。试想,在这并非都市通衢、文人荟萃的偏远之地,好不容易建座祠堂,它不兼而有之地把现代所谓展出、陈列乃至娱乐、展销的多功能一股脑儿承担起来,父老乡亲、黎民百姓能通得过吗?
⑿这样一想,眼前的景物又活泼生动起来,别具一番丰富多彩。让人入乡随俗地遥想当年,仿佛看到历朝历代兴建、扩建、维修的掌墨师、工匠们蹲坐讨论,直着嗓门嚷嚷一通,末了,把五花八门的图纸一拍,吼出一声响亮高亢的秦腔:“中!”
⒀勉县武侯祠就这样盖起来了,挤起来了。
⒁勉县武侯祠的民间气息,推究起来应该算是诸葛亮祭祀活动的正宗味道。
⒂公元234年,诸葛先生大星殒落,葬在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下。由于蜀国官场复杂而又微妙的权力较量,朝廷拖了近30年没同意给他立庙,老百姓便纷纷在荒山野地、街头巷尾年年“私祭”。后来,为了“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刘禅总算答应在勉县为诸葛亮正式立庙。私祭流行日久,搬进祠堂公祭,民俗民风的糅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千百年来,官家褒扬诸葛先生做臣子忠贞不二,百姓则笑谈鹅毛扇的神机妙算。
⒃家常味不说最佳也该是极好的一味。离却家常,百味无存,哪怕再精再美。
⒄勉县武侯祠里耳闻目睹的两道家常味,至今品来仍津津有味。一是诸葛井,善男信女们不仅亲手取水亲口咽下,还要装进瓶里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去百疾”。另外,在大殿发现好大一方菱形的淡黄立体网状物,堂而皇之地悬吊在诸葛先生塑像头前轻轻晃动。什么东西?有何讲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问管理人员才知道,那是乡下老太太供奉的大盘蚊香。
⒅诸葛亮一生劳碌奔波,出师未捷,归天之后犹耿耿难眠。武侯之墓,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的意思。勉县之祠,坐南向北,又昭示“北定中原”的远大志向。嗟乎诸葛,不亦累乎!先生于此,既是家庙,就搁下你的鹅毛扇,脱下你的宰相装,悠悠闲闲弹你的琴、观你的鱼,在汉中百姓的热闹寒暄中,尝尝陕味的碗酒盘肉,轻松轻松如何?
⒆先生放心,不会有蚊虫烦扰,勉县农民自家做的大盘香,一支点起,足足可以燃上两个月,且是满堂满院,遍地清香……(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有两座极富盛名的武侯祠,一座在成都,一座在陕南勉县,成都的武侯祠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因为是皇帝下令建造的。
B.第十二段作者描写想象中的祠堂建造的场面,是为了让读者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到勉县武侯祠建筑中蕴含的的陕南民间气息。
C.第十七段描写善男信女取诸葛井中的水喝,并且装在瓶子里带回去分给亲友,认为这能祛除百病,表达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鄙视。
D.文章标题中的“家常”一词,指的是民间,作者从勉县武侯祠看到的是平民百姓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千年相承的缅怀之情。
E.勉县武侯祠中,诸葛亮的坟头朝西,是表明诸葛亮永远心念西蜀,祠堂则是坐南朝北,含义是武侯北定中原的大志永远铭记。
【小题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对勉县武侯祠的印象是“满满当当”,请从三方面解释其含义。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第十五段写到蜀汉皇帝立祠的历史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文本和《蜀相》一诗,谈谈在两座武侯祠中,你更喜欢哪一座,并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