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寒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小题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小题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4分)
【小题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见家乡的气味。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目为“黄河入海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渭河和洛河注入黄河的情景?(6分)
答:


【小题2】根据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如何理解“黄河贪婪地侵吞了多少河流的生命与荣耀”一句中“贪婪”这个词语?(3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见家乡的气味”? (3分)
答:


【小题3】从文中看,作者对黄河入海口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说明。(5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议论的运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汇入大海的深刻感悟。
A.在文中,作者之所以说“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是因为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能汇成滔滔流淌的大河。
B.“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是毛细血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发源时水流纤细、并不宽大的特点。
C.“河流和大海的交汇处,同样也是河流的荣耀和生命的终结处”的意思是,河流汇入了大海,也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D.“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一句中,“隐名埋姓”之渭河和洛河及在“三河口”汇入黄河的其他水流在融入黄河后立刻失去了自己的名称,再也找不见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复活的南天竹
邵宝健
那天,供职于市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沈振甫,在城郊云巢山上发现一株被斩去主干的南天竹。他痴痴望了半天。主干没有了,但突出的根部边侧又萌出一枝细细的绿茎。从疙里疙瘩、伤痕累累的树桩可以判断,它的主干和主枝曾一次次地被斩劈。他把它掘了回来。
南天竹栽种在盆里,放在阳台的栏杆花架上。没多久,①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微紫带绿的枝条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着,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沈振甫一向冷峻的脸上就有了暖暖的乐意。几乎成了习惯了,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他要为南天竹松松土、浇浇水,然后凝视片刻。看他的神情,那嶙峋、突兀、残损的植株仿佛成了无言的画、无字的诗。他对它真是宠爱有加。
那年夏季,沈振甫去南方出了趟差。返家后,他的心一愣:只十来天功夫,这盆南天竹的叶子全枯了,新长成的枝干变成褐黑色的朽木,全没有了生气。以后的几天,尽管他倍加呵护,但它病恹恹地再没有苏醒过来。不久,为数不多的叶子全部脱落,树桩盆景成了光秃秃的木疙瘩。沈振甫在心疼之余,仍怀着希冀,将它搬进搬出,松土浇水,指望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萌出绿意来。
这天,他下班回家,在底楼的垃圾箱里,一眼就发现了这株枯柴般的南天竹。他拎起它,噔噔噔走进家门,气呼呼地问妻子:“是你干的好事,你把它扔了?”温顺贤淑的妻子从没见夫君发这么大的火,小心翼翼地问:“老沈,你怎么啦!你又不是不知道,它已经……” “你是说,它已经死了?哼,它怎么会死呢?这么快……”沈振甫有失斯文地大声吼叫着。少顷,他用颤抖的手,重新把它种在盆里,又把盆移到阳台阴凉的角落。
他默默地坐在阳台上,许久,许久。
妻子默默地陪坐着,眼睛湿润地看着他。她和他是患难夫妻。她怎么会不理解他呢。沈振甫是老知青,受过的苦楚、凌辱和折磨委实不算少。当年,他在农村病得死去活来,已被医院拒收,是房东大娘——他以后的岳母,一口粥一勺药地喂他,他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想到这一层,妻子竟呜咽起来。沈振甫在家里时候更沉默寡言了。那天,他为了使南天竹能承受到更多雾气和露水,硬是伸出大半截身子,把它移到花架的最外缘,差一点连人带盆摔下楼去。
如果说单位里工作的劳累没有拖垮他,那么这盆小小的树桩却叫他魂牵梦绕、憔悴不堪,使得他妻子不忍相望,又苦于无力相助。沈振甫的精神蔫了,他终于在秋季里的一天,晕倒在研究所的描图桌旁。他被送进医院急救。半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了,但身子仍很虚弱。当他踏进家门,走近阳台时,眼睛顿时发亮,惊喜得喊出声来:“哟?”南天竹复活了,枝干发青了,有了披针型小叶,枝丫断痕处闪烁着新鲜的暗红色。
他手舞之,足蹈之,眼眸里有种年轻的光点在跃动。“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信念呢?做事怎么能丧失信心呢?”他翻来覆去地对妻子这么说。
妻子看到他如此高兴,却忍不住掉头悄悄抹擦泪痕。沈振甫哪里知道呀,这株树桩,是她托人到花卉市场访到的,又请老花匠精心制作成相似的株形,像刚刚复苏的模样。为了夫君的健康,她愿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自此,沈振甫像换了个人似的,生气勃勃的样子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与此同时,他主攻的科研项目,在连连受挫后,终于显露曙光,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只是一天夜里,当沈振甫熟睡后,梦呓伴着鼾声而出:“②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妻子听到了,而且是听懂了夫君的心语。
(选自《经典阅读三百篇》)
【小题1】这篇文章是怎样围绕标题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概括文章中沈振甫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5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7分)
(1)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3分)
(2)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4分)
【小题4】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对于“妻子用买来的树桩替换丈夫悉心培育的树桩”这一情节,有人认为是本文的妙笔,也有人认为是败笔,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阐述理由。(4分)
(2)请结合文本,联系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精神,谈谈小说主题的丰富意蕴。(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
《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也。或曰:克己去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也就是从我做起,仁不待人。既然明摆着“从我做起”的意思,那么“克”字,还是取“任”义为好。“四勿”不是约束,“克己”解为“任己”也就说得通了。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而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教诲颜回说:“如何为仁呢?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颜回问:“有哪些注意事项?”孔子说:“这还用说吗?视听言动,日常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把“克”解作克制,可以附会成超越自我,相当时髦,但是,这样一来,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就可能千回百折地180°大转弯,演绎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比如,批评社会上诸多恶俗,都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拿人微言轻作为托辞,并且以能“克制”为有修养。这可能跟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吧。
这一则是颜回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克己复礼、“四勿”,都是针对“如何仁”的问题的。夫子把“四勿”作为“克己复礼”的规范,作为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而不是“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并且,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请事斯语,这一则体现的是力行思想,说仁是做出来的,不是克制出来的。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固然已经摆脱了“克制”的错误,但是如此一来,却把“克己复礼”解作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一则勉强,二则言虽近于“从我做起”,但意思仍然不够明晰。
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好比人之饮食,消化器官功能不尽相同,相同的营养物质未必补充相同的营养。所以《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即取其用,有时也不免、不妨脱离文本。所以,当克制被认为是美德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意义流通天下,这也很好。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价值所在。
【小题1】下列关于“克己复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克制、约束己身”,又把它解释为“任己”即“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就是“从我做起”的意思。
B.作者认为,“克己”就是“任己”,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这才是正确的解释,符合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
C.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既勉强又模糊地把“克己复礼”解释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这种解释值得商讨。
D.由于历来大家都犯了错误,于是对《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随之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或许与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
B.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任己”,又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这是作者说他走到了真理的边缘又与真理擦肩而过的理由。
C.针对“如何仁”的问题,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孔子认为“四勿”是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并非“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
D.古人的一句话作何解释,往往见仁见智,因而有关《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为了即取所用,有时我们也可以脱离文本释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形象性地描写钱穆先生走到真理边缘,抬手拉门,连把手都没摸到就自嘲走开。这是讽刺钱穆先生并未真正找到注释“克己复礼”的正确方法。
B.作者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认识的产生于人们对“克制自己”的过度理解,这就会与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正好相反。
C.颜回问仁,孔子回答说,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还要注意日常的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D.钱穆先生把“四勿"看成是“克己”的具体化,把“请问其目”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作者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它与孔子的“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相违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題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月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摘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帐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帐的主要信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把人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摘自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面是(    )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次数要超过9次。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结论表明,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才会心理健康。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情感会不稳定。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的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前者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E. 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根本办法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用僵化的户籍制度约束人。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