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父亲的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的面抄起一本书,头也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做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
【小题1】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可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小题2】请分条概述“父亲”的生平事件。(4分)
【小题3】题目是“父亲的死”,可为什么要写“女儿的死”?可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小题4】请写出“父亲的死”这个题目蕴涵的丰厚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这就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展示出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最充分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⑧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⑨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⑩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11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2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3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藏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简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文章是围绕“生命的暗示”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小题3】作者认为要认识生命,必须树立怎样的正确的生死观和苦乐观?请结合全文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生死观:
 

(2)苦乐观:
 

【小题4】文中说“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请从这个角度,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你对艾青《盼望》一诗主旨的理解。(6分)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鸿章“瞒天过海”修铁路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不断打开的时代,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当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封疆大吏,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成为兴修铁路的积极主张者,并且在直隶境内主持兴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当然,李鸿章倡导铁路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不少坎坷和争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的一条长13公里的铁路,因为当地群众反对,清政府最后把铁路赎回,然后拆毁。当时不仅老百姓不懂得铁路的重要性,即使一些政府官员也坚决反对修筑铁路。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也曾反对修建铁路,认为“费烦事巨,变移山川”,但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转而大力主张兴修铁路。
然而,在风气未开的时代,要想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谈何容易。李鸿章知道,由于自己的身份特殊,如果自己贸然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必然遭到顽固派和政敌的坚决抵制,于是他就暗地里让别人提出建议,自己则大力声援。
1876年,李鸿章授意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在台湾修筑铁路,朝廷采纳了丁日昌的建议,但由于经费不足而搁浅。1880年,李鸿章又授意刘铭传上了一份《筹造铁路以图自强》的折子。这个奏折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建造铁路对漕运、赈灾、商务、矿务、厘捐、旅行都有好处,朝廷可以先造一条北京到清江浦的铁路,以沟通南北交通。
折子一上,立即有人出来反对。内阁学士张家骧上疏说,铁路有三大弊端:一是洋人可能借此深入中国内地,二是百姓可能不愿意,三是白白浪费国家资金。
李鸿章很快复奏朝廷,指出修建铁路有九个好处,并建议任命刘铭传督办铁路公司事宜。但顽固派继续阻挠,有个大臣叫刘锡鸿,他最可气。因为其他的反对兴修铁路的顽固派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国门,不知火车为何物,仅仅是徒发空论,危言耸听,但是刘锡鸿曾经担任过驻英国副使,有与外国交往的经验,也具有坐火车的经历。此时他以知情者的身份上疏说,火车是西洋的玩意儿,中国万万不可仿照学习,修筑铁路有不可行者八条,无利者八条,有害者九条。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轮船,也能民丰物阜,国力强盛至于边塞,西洋相偕来朝。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朝廷最后没有同意李鸿章等人的建议。
李鸿章并没有就此罢休。因为在兴办开平煤矿时,李鸿章已是深感“开煤必须筑铁路”,所以从实际出发,一面批驳顽固派势力,争取朝廷允许修筑铁路,一面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主持由开平煤矿出资修筑唐山到胥各庄(唐山丰南的一个镇)的铁路。
1880年唐胥铁路动工,第二年即建成。直到这时,李鸿章才正式奏报朝廷。为了减少阻力,李鸿章故意在奏折中把这一条铁路说成是一条运输煤炭的“马路”。然而,唐胥铁路通车后不久,清政府就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下令禁止使用机车。因此,唐胥铁路被迫改为驴马拖拽。李鸿章又四处活动,据理力争,他称:“中国欲求富强之策,舍此莫由焉。”终于在1882年争取到恢复使用机车牵引。
唐胥铁路虽然只是一条长约20里的小铁路,但却标志着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开始,意义重大,不仅是直隶铁路主干线的始基,而且也堪称后来全国铁路的初祖。
修建唐胥铁路的初衷是为了便利开平煤矿煤炭的外运,所以一经通车便为开平煤矿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开平煤矿1881年正式投产,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矿,日产量大约是300吨,以后产量不断提高,1884年以后的两三年中维持在900吨以上,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开平煤矿的发展,带动了唐山、秦皇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其由“萧瑟荒村”发展为“大市落”。
(选自《河北青年报》)
①李鸿章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60年代起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事业。(摘自《辞海》1999年缩印本)
②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摘自《李文忠公全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鸿章为寻求国家自强之路,不拘成法办洋务,他在直隶境内主持兴建的唐胥铁路,既是全国铁路的初祖,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B.李鸿章对铁路的认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他曾反对过修建铁路,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铁路对国家自强的重要性。
C.李鸿章曾经授意丁日昌、刘铭传奏请分别在台湾、北京修筑铁路,但都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他们的建议最后都被驳回。
D.李鸿章深感“开煤必须筑铁路”,所以他一方面亲自出面斡旋,就修建铁路一事与朝廷取得共识,一方面主持唐胥铁路的修建。
E.唐胥铁路通车后为开平煤矿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唐山、秦皇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其发展为“大市落”。
(2)从修建铁路这件事看,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写朝廷对修建铁路的反对,为什么要举张家骧、刘锡鸿的意见?两者为什么有详略之分?请简要回答。
(4)李鸿章身为朝廷重臣,为什么修铁路要“瞒天过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D.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共22分)
镜里镜外的梵高
①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竞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②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 “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③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④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⑤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⑥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⑦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⑧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⑨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⑩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羞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11)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于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彩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   
(12)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殷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伐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予救助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位现代画师在作品卖不出去时焦灼、绝望的情节,自然引出了下文:梵高面对物质贫穷时拥有与这位画师迥然不同的心态。
B.梵高在田野中疯狂作画,却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是因为他的画无人欣赏,卖不出去,他只能做出如此无奈又愤激的举动;
C.在当时几乎所有入眼里,梵高是阴郁而孤傲,沉默而寡言,狼狈而极端,不懂得按照市场价值绘画的生活困窘;画风狂热而又人品古怪的失败画师。
D.在文中,“镜子里的梵高”有双重的含义,既指他对着镊子画出来的自画像,也指无法理解他的人所看到的他的外在的、浅表的、非真实的形象。
E.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镜子里”与“饿子外”的梵高进行对比,既突出了梵高性格的多样性,也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
【小题2】“镜子外”的梵高是一个怎样的画家?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3】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小题4】“精神理想与物质生存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艺术与模仿自然
宗白华
一个艺术品里形式的结构,如点、线之神秘的组织,色彩或音韵之奇妙的谐和,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每一座巍峨崇高的建筑里是表现一个“境界”,每一曲悠扬清妙的音乐里也启示一个“境界”。虽然建筑与音乐是抽象的形或音的组合,不含有自然真景的描绘。但图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境界”则往往寄托在景物的幻现里面。模范人体的雕刻,写景如画的荷马史诗是希腊最伟大最中心的艺术创造,所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位希腊哲学家都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
但两位对“自然模仿”的解释并不全同,因此对艺术的价值与地位的意见也两样。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乃是“观念世界”的幻影。艺术又是描摹这幻影世界的幻影。所以在求真理的哲学立场上看来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刺激肉感。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不同。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种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而表示技能。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确是有他当时经验的基础。希腊的雕刻、绘画,如中国古代的艺术原本是写实的作品。它们生动如真的表现,流传下许多神话传说。米龙(Myron)雕刻的牛,引动了一个活狮子向它跃搏,一只小牛要向它吸乳,一个牛群要随着它走,一位牧童遥望掷石击之,想叫它走开,一个偷儿想顺手牵去。啊,米龙自己也几乎误认它是自己牛群里的一头!
这种写幻如真的技术是当时艺术所推重的。亚里士多德根据这种事实说艺术是模仿自然,也不足怪了。何况人类本有模仿冲动,而难能可贵的写实技术也是使人惊奇爱慕的呢。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以此篇为满足。他不仅是研究“怎样的模仿”,他还要研究模仿的对象。艺术可就三方面来观察: (一)艺术品制作的材料,如木、石、音、字等;(二)艺术表现的方式,即如何描写模仿;(三)艺术描写的对象。但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最适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的过程终归是形式化,是一种造型。就是大自然的万物也是由物质材料创化千形万态的生命形体。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它的内部是真理,就同宇宙的内部是真理一样。所以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很奇异的话:“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这就是说诗歌比历史学的记载更近于真理。因为诗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史是记述个别的事实;诗所描述的是人生情理中的必然性,历史是叙述时空中事态的偶然性。文艺的事是要能在一件人生个别的姿态行动中,深深地表露出人心的普遍定律。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所以艺术最邻近于哲学,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选自《美学散步·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模仿自然”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认为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但是对此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从而,二
人对艺术的价值与地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B.模范人体的雕刻、写景如画的荷马史诗是根据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这一
理论创作出的古希腊最伟大、最中心的艺术创造。
C.古希腊的雕刻、绘画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写实性特点,生动如真,流传下来许多神话传说,这些都
是亚里斯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论的经验基础。
D.艺术模仿自然时,不是简单模仿自然的外表,而是深深透入自然真实的必然性,因而生动如真的艺
术就为真理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小题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和音乐表现出的各自“境界”,是抽象的形或音的组合,不是对自然真景的描绘,而图画雕刻、
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境界”与它们完全不同。
B.亚里斯多德认为研究艺术除了研究怎样模仿,还要研究模仿对象,具体来说包括研究艺术品制作的
材料、艺术表现的方式以及艺术描写的对象。
C.柏拉图认为不管怎么看艺术只会刺激肉感,因而都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而亚里斯多德则认为艺
术是种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表示技能。
D.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他用最适当的材料,在最适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创造
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模仿自然创造一个小宇宙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斯多德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能被严肃地对待,有更高的真实性,因
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B.米龙雕刻的牛达到了写幻如真的程度,这也是当时艺术所推重的,据此,作者认为,亚里斯多德提
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观点一点也不足为怪。
C.柏拉图把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艺术都看成“观念世界”的幻影,这种看法属唯心主义;亚里斯多德把
自然看成有生命的个体的看法应该属于唯物主义。
D.图画雕刻以及诗歌小说戏剧中点与线的神秘组合、色彩或音韵的奇妙谐和,这种结构形式与生命情
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其他艺术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