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智慧的诞生
周国平
①在世人眼里,哲学家是一种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无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嘲笑。有趣的是,当历史上出现第一个哲学家时,这样的嘲笑即随之发生。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
②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由一个美丽温顺的女子来嘲笑哲学家的不切实际,倒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故事必定十分生动,以致被若干传记作家借去安在别的哲学家头上,成了一则关于哲学家形象的普遍性寓言。
③事实上,早期哲学家几乎个个出身望族,却蔑视权势财产。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拒绝王位,阿那克萨戈拉散尽遗产,此类事不胜枚举。德谟克利特的父亲是波斯王的密友,而他竟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
④据说“哲学”(philosophia)一词是毕达哥拉斯的创造,他嫌“智慧”(sophia)之称自负,便加上一个表示“爱”的词头(Philo),成了“爱智慧”。不管希腊哲人对于何为智慧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爱智慧胜于爱世上一切却是他们相同的精神取向。在此意义上,柏拉图把哲学家称作“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是一门以求知而非实用为目的的自由的学问。遥想当年泰勒斯因为在一个圆内画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欢庆,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勾股定理而举行百牛大祭,我们便可约略体会希腊人对于求知本身怀有多么天真的热忱了。这是人类理性带着新奇的喜悦庆祝它自己的觉醒。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希腊人的爱智精神仍有辉煌的表现。当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城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潜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德。军人要带他去见罗马统帅,他请求稍候片刻,等他解出答案,军人不耐烦,把他杀了。剑劈来时,他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⑤凡是少年时代迷恋过几何解题的人,对阿基米德大约都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刚刚觉醒的求知欲的自我享受实在是莫大的快乐,令人对其余一切视而无睹。当时的希腊,才告别天人浑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话时代,正如同一个少年人一样惊奇地发现了头上的星空和周遭的万物,试图凭借自己的头脑对世界作出解释。不过,思维力的运用至多是智慧的一义,且是较不重要的一义。神话的衰落不仅使宇宙成了一个陌生的需要重新解释的对象,而且使人生成了一个未知的有待独立思考的难题。至少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人们更多地把智慧视作一种人生觉悟,并且相信这种觉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⑥苏格拉底,这个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
⑦是的,他用不着,因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问何为智慧,我发现希腊哲人们往往反过来断定自足即智慧。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遗弃,全能和不朽均成梦想,惟在无待外物而获自由这一点上尚可与神比攀。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亚里士多德则反复论证哲学思辨乃惟一的无所待之乐,因其自足性而成为人惟一可能过上的“神圣的生活”。
⑧但万事不可过头,自足也不例外。犬儒派哲学家偏把自足推至极端,把不待外物变成了拒斥外物,简朴变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欧根尼,他不要居室食具,学动物睡在街面,从地上拣取食物,乃至在众目睽睽下排泄。自足失去向神看齐的本意,沦为与兽认同,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当第欧根尼声称从蔑视快乐中所得到的乐趣比从快乐本身中所得到的还要多时,再粗糙的耳朵也该听得出一种造作的意味。难怪苏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创立了犬儒学派的学生安提斯泰说:“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
⑨学者们把希腊伦理思想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从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犬儒派到斯多噶派的苦行主义,另一是从德谟克利特、昔勒尼派到伊壁鸠鲁派的享乐主义。其实,两者的差距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把灵魂看作幸福的居所,主张物质生活上的节制和淡泊,只是他们并不反对享受来之容易的自然的快乐罢了。至于号称享乐学派的昔勒尼派,其首领阿里斯底波同样承认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带来快乐,而财富本身并不值得追求。当一个富翁把他带到家里炫耀住宅的华丽时,他把唾沫吐在富翁脸上,轻蔑地说道,在铺满大理石的地板上实在找不到一个更适合于吐痰的地方。垂暮之年,他告诉他的女儿兼学生阿莱特,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乃是“不要重视非必需的东西”。
⑩对于希腊人来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质言之,乃是一种精神生活。我相信这个道理千古不易。一个人倘若不能从心灵中汲取大部分的快乐,他算什么哲学家呢?
【小题1】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错项给0分)
A.德谟克利特的父亲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做波斯王好。这句话表明早期哲学家热衷求知,蔑视权势。
B.阿基米德的临终话语“不要踩坏我的圆!”道出哲学家爱智慧胜过爱生命的精神追求。
C.苏格拉底的感慨“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道出哲学家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艳羡。
D.“哲学的智慧被勾画成了一幅漫画”,采用明喻修辞,意在讽刺犬儒派哲学家歪曲哲学智慧的勾当。
E.“我从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虚荣心”,一针见血,辛辣地讽刺犬儒派哲学家以苦行来沽名钓誉的行径。
【小题2】“泰勒斯仰观星象”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家形象的普遍寓言?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加以分析。(4分)
【小题3】哲学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小题4】本文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文化散文,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理,读来却饶有情趣,试对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小题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 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百度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舌尖上的追本溯源
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疯牛病问题的挑战,最早提出了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并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2004年4月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个部门确定肉类行业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开始启动肉类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建设项目。之后,我国的食品溯源体系建设逐渐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获得了蓬勃发展。
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原产地(属地)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供应的源头,如白菜、大豆的原产地的基本信息;二是食品加工过程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加工的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加工方法与步骤等信息;三是存储与运输信息溯源系统,主要针对具有保质期的食品(水产品、肉类、熟食、新鲜水果、蔬菜、饮料等)在储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信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为“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在各国日益强烈的食品追溯需求的推动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研究开发了采用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加工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领域。该应用方案不仅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认可,也为我国从源头抓质量监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推行食品溯源制度牵涉到许多个环节,只有做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才可能让老百姓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二维码食品溯源体系的推出,为使食品溯源走进全民时代铺平了道路。二维码技术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数据防伪、携带、传递的高科技手段。其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为产品防伪、追踪溯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只要为食品贴上二维码电子标签,就等于为食品戴上了新一代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只需要打开手机的照相功能,对着食品上的二维码电子标签轻轻一按,就能查询出食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等各种信息。由于该套二维码溯源体系使用普通手机的摄像头进行识读,从而实现从“餐桌”到“田间”的蔬果生产、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监控,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设备的成本。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已经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整个追溯系统尚不十分完善,尤其缺乏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解决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溯源资源共享,才能切实保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  
【小题1】本文除了介绍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围绕它还介绍了 。(4分)
【小题2】下列关于“食品安全溯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97年,欧盟最早提出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因为疯牛病的出现。
B.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并于2004年4月开始建设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
C.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原产地、食品加工过程和存储与运输三个信息溯源系统。
D.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一种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的俗称“电子标签”的无线系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GS1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食品生产的多个领域,是监管食品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B.推行好了食品溯源制度,将牵涉到的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老百姓才能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C.二维码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和不可仿制性等特点,普通手机摄像头也能识读,运用它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
D.为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我国需要大力建设贯穿食品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溯源资源共享和交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这反映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票房、争市场、争所谓份额,无疑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对“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对涉及吸毒、盗抢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人格美化”,对违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善恶有报”的正义审判,对外表丑陋、行为丑恶的过度放大等,都触及电影的伦理和审美底线。电影从业者应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幼观众的不良影响。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文化自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理应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看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如果说人活着需要点精神,那么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我们的价值观担当曾经制约了观众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所以,对一些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和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没有底线等现象,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一种清醒而审慎的批评态度。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挣钱,但更需要的不是趴着而是站着挣钱;电影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有观众说过,“我们爱电影,从来不是因为电影能赚钱,而是因为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也许这才是观众对中国电影最诚恳的期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本文所论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自19世纪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逐步输入西方现代的技术、制度、价值观念,但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与亚洲其他社会,都普遍出现了向民族文化认同的声音。
B.谢晋对民族电影艺术执着追求,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创造出了《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等好作品。
C.从《华氏911》、《海豚湾》到《海洋》、《亚马逊的眼泪》,国际上成功的电影作品,都注意挖掘精神层面上不同文化中共通的内容,表现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D.美国电影将价值观倾向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之下,既给美国带来经济利益,又推销了美国价值理念,营造了有利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错乱、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无底线等现象,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影响文化的自轻自贱,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
B.电影要有建设新文化、塑新文明的文化自觉,引人向善向上;电影从业者要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观众的不良影响。
C.国产电影要有份额和票房,但更要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对公平、正义、善良、美好的充分敬意及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
D.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表明了对娱乐精神的理解,认为娱乐无罪,强调了“欲望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的合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的基本伦理和审美底线,缺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国产电影的危机就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危机,还是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B.媒介多样化以及全球电影观众年轻化,使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
C.如何给观众带来感动,这才是中国电影从业者最应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感动不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是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是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
D.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大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可以说这些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价值观的“吸引力”及其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