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

唐弢
当我随着日者拾级而登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城头的黄昏。落日照大旗,风过处红绸飞舞,格格作响。刚才我还震惊于这城墙的高,现在又不能不为垣基的深厚而咋舌了。四马并行,环着城头疾驰,可以无虞于颠仆和下坠,但要留心的是这剥落了的砖石,年久失修,乱草掩盖住窟窿,一脚踩上去便会深深地陷下的。小树在城砖的隙缝里生长,在风里摇曳。风,这城头上的风可真大,日者的衣襟狂飞起,他正拱着腰在找寻什么。
“是这儿了。这儿!”他说。
在他胸前乱草堆里有块大石,他指着上面一个磨蚀了的依稀可认的字迹。
“但使龙城飞将在,”日者摇着头叹息,“汉故将军李广的碑。”
听见李广两个字使人神往。我又回过头去看这座城,古旧然而雄伟,绵延不断的向西奔驰,把平原和山岗连接起,把天空和地面连接起,暮色苍茫,北方的原野荒了,城,也愈显得衰老。
“这叫做数!”日者接下去说,“当年望气的王朔替他推算,原是他命里不该封侯,纵然才气无双,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儿是他长驱匈奴,也是他老失意,终于引刀自刎的地方。”
日者说完了又深深叹息。
“那一带岗峦起伏,当年单于引兵从旁谷间道东出,在一个窑洞前捉住李广,率领大军向此北去。是他中途装死,一转背纵身上马,绝尘而驰,多谢天!马背上还络着弓箭,你知道这对他是何等奇遇!那一次乘醉射虎,错射了草中大石,箭镞深深地陷了进去。你说有几个追兵的脑袋抵御得这一份大力?”
日者抬头望天,是的,天更晚了,大风扬起砂石,刮得人满脸发痛。
“可是他再强也拗不过命运!”这个“数”的虔信者说,“论才略,汉臣里没有一个及得上他,匈奴最惧惮的是他;大小七十余战,出生入死,功名分属他人,而失敗却紧跟着这位倒霉的将军。他几次赎为庶人。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出征,路远失道,将付有司审问,老负气,趁着黄昏他独个儿上城,正是这个时候,却不是这个季节。”
日者歇一歇力,风使他有点喘急。
“也是这样大的风,飞的不是砂石,是雪,漫天盈野的雪。他缓缓地绕着女墙走。雪落在盔上,甲上,有时也沾上他银丝似的眉毛和髭须,一片白。融成水又结成小小的冰柱,行动时纷纷掉落,窸草有声,最后他在一个城垛边站住了,打那儿向濠外望去,看得见匈奴的大营,绵亘十里。雪,沉重地压住帐幕,沉重地压住一切生物,使山岭低落,原野却辽阔了。
“飞将军站着如一座石像。”
“是的,他不再飞了。四十年行伍生活突然间使他疲倦,让青春和有为的岁月消磨在朔北的荒原上,如今已垂垂老去。诸部校尉都封了侯,而他……他回转头向城的这边望,雪掩盖了一切,掩盖了人们想望中的长安。”
“他摸一下佩刀。”
“——如今是骠骑将军霍家的天下了。他继续往下想。虽然大将军截了他的军功,但这位老舅却斗不过外甥,在天子前面日益失势,连门下故旧都去投奔新主了……李广打了个寒噤,远远的听见胡笳的声音,马群叫了,他返身重望胡营。”
“单于的大营里没有一点动静。”
“拍!拍!拍!雉堞边惊起一只冻雁,让李广吓了一跳,他取下弓,从壶里摸出箭,拉个满月,飕!那只雁又飞了几丈,然后带着箭直掉向匈奴的营里。”
“——我杀了许多:禽兽和异族,该死的和不该死的。李广想。于是他又记起王朔的话,记起西戎降兵,记起霸陵尉那个酒鬼,他感到少有的不安。雪壅上他的脚背,塞北的寒冷侵袭他,他继续站在那里。”
“命运像一张网,然而江河里有漏网的鱼,世上却罕有脱逃命运的人物。你就看看这位英雄吧。他能使士卒乐于效命,使数十万匈奴望风而逃,自己却不能不慑服于另一个东西,你说这是国法吗?不,完全不是。行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像禽鸟爱惜它的羽毛,他爱的是自己的作为,最后却以生命换取它,我告诉你这是命运! ”
日者的脸色转成黯淡。
“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他究竟站了多久,第二天一早斥堠在城头上发现他,他已经自刭了许多时候,血凝结了,雪花埋住全身。”
“且不说三军痛哭,当地的老百姓为他在城头立石,刻上一生功绩。偏偏岁月不加爱惜,风吹雨打,到如今往事磨灭,依稀可辨的就只有一点——你认认这个。”
曰者指着石上的字迹。
黄昏把夜色曳上城头,旗影里洒下黑暗,扪着石上的凹纹,我说这是个“飞”字。
“就是啊,所谓龙城飞将呀!”
我的同伴是一个职业的命运论者,请不必注意他口里的网,就听听外之音吧,今天他没有带他的乐器——三条弦线的琴。然而我的幻想却往回探索,相信能碰到一点什么。于是我再去看脚下的城,夜色埋葬了它;在我心底却出现了另一座,不是那过去的,能使三军痛哭,又终于被命运压倒的城。
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
注:日者:以占卜为业的人
【小题1】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综观全文,概括李广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大量关于“雪”的描写,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作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 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2分)
(2) 文章结尾部分写“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这是“我”对于“那一座”“城”的否定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好人蔡元培
蔡元培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北京大学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蔡元培的卓著功勋,但以此标签化蔡元培,却也太过简单了。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饭烧煳了也吃。”
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
藤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戎相见。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赧颜。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
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我们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蔡先生却一声不响,不表示意见,只是口口客气地说“是的,是的”。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
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讽刺蔡元培的研究方法为“大笨伯猜笨谜”,用词可谓相当尖刻了。可蔡元培并没有因此与胡适交恶,相反,他还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对手找材料。胡适为了证明曹雪芹的身世,急需清朝人写的《四松堂集》,但是各处寻觅均无果,最后还是蔡元培帮他找到了。
蔡元培不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也不是在北大当校长时间最长的,但世人知道的北大较长,往往只有蔡元培一人。
蔡元培和教育的缘分不是从北大开始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即使在袁世凯窃国以后,仍然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但蔡元培看透了袁世凯的野心,很快辞职到欧洲留学。他可能是史上最有趣的留学生,以前教育总长的身份到了欧洲,而四十多岁的他因为怕校方拒收大龄学生,竞瞒报了年岁,他瞒报得还不少,年龄一栏,他填的是35岁。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邀请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一这虽然不是最好的安排,但对于蔡元培的救国理想来说,已经是相当好的机会。他答应了。
蔡元培要接手的北京大学买际上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官员们的子弟,而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也无非是做官经商那一套。虽然顶着大学之名,但早就没有大学之实了。
蔡元培的委任状下达之后,他没有急着到北大上任,而是三顾茅庐,到上海请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学生们还没等到纂元培,却先等到了蔡元培发表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命令。
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陈独秀,竟然还伪造了陈独秀的简历——陈独秀虽然思想超群,却并没有学历,而蔡元培大胆地称陈独秀是“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着实将一帮势利学生给唬住了。当一切就绪时,蔡元培发表了他的校长就职演说: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蔡元培的北大生涯从1916年12月到1927年8月,十多年的功夫,他把北大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大学,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辜鸿铭等一批奠定北大教育传统的人物都由他收入帐下。当然,对历史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他把一个死气沉沉的老爷学校变成了勇于担当的革命学校,其标志就是以北京大学师生为领导的五四运动。
因为有了蔡元培,北大恢复了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功能,从此以后,无论政府的兴亡与否,中国的精神命脉再也不会断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转引林语堂的记录,将蔡元培的深藏不露与伯希和的夸夸其谈两相对照,尖锐地讽刺了伯希和不懂装懂伪汉学家嘴脸。
B.袁世觊窃国后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他却挂冠欧游;黎元洪任命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他欣然应聘,足见其爱憎分明。
C.评价蔡元培的学问。不能单凭他的学术著作,还要看他的出身和地位,更要看也对学问的眼光.他慧眼识才最能说明问题。
D.蔡元培是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学者,他为革命党采购武器.提倡自由,延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都是革命性的体现。
E.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蔡元培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进行对比,使蔡的温和大度与胡的尖锐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2)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对教育事业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3)这篇传记突出了蔡元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4)文章题为“好人蔡元培”,却又有两处写到他的“坏”:到欧游留学时瞒报年龄;为陈独秀伪造简历。对此,应该如何理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同类题2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但具有重要的功能。
B.通过文学虚构获得的真实感,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C.“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因而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D.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E.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间接得地改变了世界。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文学虚构能使人们认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破绽,从而能够不被蒙骗。
C.文学虚构的世界,人们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人们“置身其外”才能重新体验。
D.文学虚构能够穿透“假象”, 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人类实现自我理解和解放。
【小题3】根据文意,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是什么?(4分)
【小题4】文学虚构“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宇,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县苔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现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莲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小题2】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请加以归纳。(4分)
答:
【小题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小题1】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小题3】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小题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鱼道
沈石溪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谈起“道”字。他说:道由“首”和“走之”组成,而人类生产是头先出来,所以道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新生命的诞生-一最伟大的自然现象。他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激活了我记忆深处那条鱼母的故事。
天蒙蒙亮,孔雀湖丰沛的湖水漫过山垭,沿着一级级石坎淌下去,灌进山下道,陡峭的山坡垂挂了一道宽阔的瀑布。突然我看观山下被瀑布冲出的水潭里,有条黑影晃动。定神一瞧:是条大黑鲩。每年四五月间黑鲩会从澜沧江下游溯江而上,游进流沙河,再游进孔雀湖产卵。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黑鲩,足有一米半,比蟒蛇还粗,少说有一百斤。浑身墨黑,肚子鼓得像特大号泡泡糖-里面塞满鱼子。这是一条鱼母。鱼母者,女中豪杰,女中魁首。两三丈高的山坡,被瀑布冲刷出七八道石坎,像层层梯田;我站在最高的石坎上,等候鱼母光临。
鱼母喘息了一阵,一打挺,琥到上一层石坎,像爬楼梯似的。 它每跳一层后躺在石板上喘息两三分钟,积蓄力量,再往上一层聪。跳到第四层后,它间歇的时间越来越长,躺在石板上大口喘息,要五六分钟才能缓过劲来。我知道,它已经筋疲力尽了。从澜沧江下游游到这里,从不休息,也极少吃东西,要提防野猪、狗熊捕提,叉雯躲避渔网和钓钩暗算,一路艰险,早已心力憔悴。如果在深水里.还能凭借水的殚性跳起米;琨在躺在石板上,又挺着胀鼓鼓的肚子,更是雪上添霜、难上加难。
终于,它跳上最高一层石坎。它望着我,眼光冷冽,像被冰雪渍过。我咬着牙,抡起棍子,瞄准它的后脑,一棍子下去。 棍子砸下的刹那,鱼头和鱼尾却向上翘起,弯成月牙形,又猛地落下,整条鱼便以极快的速度弹出去。我打了个空,啪!棍子砸在石头上,震得虎口发麻,棍子断成两截。我一个踉跄,差点从石坎上摔下去。鱼母也从石坎上一级一级砸下去,一直滚进水潭。它沉进水底,过了一会儿又飘上来,像根黑鹣毛在漩涡里打转。过了一阵,它燕尾服似的鱼尾开始摆动,背鳍歪歪地斜在水面,挣扎着游出漩涡。我想,目睹了手持木棍的我,知道死神正在山上等它,它很快就会游走的。
这时,让我目瞪口呆的事发生了。鱼母游进瀑布,一摆尾,又开始向上跳,它跳得无比艰难,往往要好几次才能跳上一个石坎,每次失败,都重重摔在石板上,传来啪的一声闷响。 孔雀湖仿佛是强磁场,让它跳向死亡,跳向地狱,跳向毁灭!可它还跳得那么起劲,那么执著,那么顽强。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又跳到最高那层石坎了。我看见,它尾巴砸碎了,背鳍折断了,背部鳞片也被粗糙的石头掀得七零八落。它躺在我面前,鱼尾、鱼背、鱼嘴、鱼鳃、鱼眼都渗着血丝,那圆溜溜的肚皮却完好无损,连皮都没擦破。 它的嘴缓慢而沉重地翕动着,两只眼睛直勾勾望着我,我觉得那两道被血过滤过的眼光有种暗示和期待。
我一棍击在它的脑壳上,它纹丝不动,只是嘴巴停止翕动。我解下绳子,从鱼嘴塞进去,又从鱼鳃穿出来,打好结。当地有个奇特风俗,凡是在产卵期逮到大肚子黑鲩,打死后,都要抬到孔雀湖边,让它们把鱼子产进湖里。老乡说,如果不这样,大鱼死也不瞑目,即使把它切成段,放进油锅,它也会把油锅掀翻。我才不信。我从小就喜欢吃鱼子,鱼母肚子鼓得那么大,少说也能挖出两碗鱼子来!
我拖着鱼母,准备回寨子。突然,手里的绳子沉得拖也拖不动。我回头一看,一条树枝缠住了鱼头。我返身把树枝拉开时,却发现是鱼母咬住了树枝!不可能,鱼母脑浆都被打出来了。肯定是这根树枝无意中插进了鱼嘴,我用力拔,奇怪的是,怎么也无法把树枝从紧闭的鱼嘴里拔出来。
我这辈子无法忘怀的事发生了。我只觉得手里的绳猛一颤,眼前闪耀起一片黑光,湖面爆起一片水花:鱼母诈尸般跳进湖里。它的嘴紧紧咬着湖边的树枝,头枕在岸上,它尾部的生殖腔里,喷射出一片金色的鱼子,碧水间飘起一条长长的黄绸带!不,更像是一条金色的虹,一端连着死亡,一端连着新生。 金色的鱼子绵绵不绝地喷射出来,缓缓沉进绿色的水草间,它赢得了最后的辉煌。
鱼母胀鼓的肚皮瘪了下去,尾部金色的虹也消逝了,插在它嘴里的那根树枝也徐徐退了出来。直到我把它切成鱼块,清蒸油炸,它再也没动过一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朋友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解释作为开头,巧妙过渡到作者对于黑鲩故事的联想,同时开启并强调了本文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关注。
B.陡峭山坡上那道宽阔的瀑布构成了本篇小说的典型环境, 对于经历了长距离艰难旅行的黑鲩而言,这七八级石阶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C.小说中“我"称大黑鲩为“女中豪杰”“女中魁首”,既强调了我对它硕大体型的赞叹,也表达了自己即将征服这造物奇观的自豪。
D.小说最后反复出现的“金色”一语双关,它既是黑鲩鱼子的真实颜色,同时也是一种高贵的色彩,隐含着作者对黑鲩高贵精神的赞美。
【小题2】在捕捉黑鲩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