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夜遇阿克哈巴河
王族
①怎么说呢,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
②天慢慢地黑了。夜幕完全拉开的时候,一抬头就看见了挂在天边的月亮,新疆的地广,所以,经常能看见天上一边挂着太阳,一边挂着月亮。要是在白天,月亮就只能悄悄地在天上挂着,一般不会被轻易发现,而一旦太阳落山,天刚麻麻黑,你总能看见远处的天边先亮了起来,不一会儿,那片光亮越来越大,一直涌到你的眼前。
③此时,阿克哈巴河上游被一片月光照白。那片月光慢慢向下,几乎是顺着河道在移动。我看到在月光的移动中,河水变得更白了,由于月光在动,河水似乎也在向下汹涌,这种汹涌是一团白光的涌动,越来越快,似乎已经倾泻起来。
④月光顺着河道从我面前移动过去。在越过我的时候,我看见河水的内层被照亮,很深,也很厚重。月光移动过去之后,河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亮光,仍让人觉得阿克哈巴河不是一条河,而是别的什么。
⑤这时候,一位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一边往这边走,一边唱着歌。空旷的夜晚忽然有了他的歌声,宁静和孤独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走到我跟前,从马上跳下来,愣愣地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我觉得他有点奇怪,怎么忽然瞅着阿克哈巴河就发起了呆。过了一会儿,他表情非常复杂地看了我一下,然后转过身去,准备牵马离去。
⑥“哎,佳克斯——”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和他说几句话,就使用了这句哈萨克语,叫了他一声。他听到我的叫声后,停了下来,准备去牵马的那只手在半空中犹豫了一下,还是收了回去。他走到我跟前,也像我一样说了一句“哎,佳克斯——”。他的声音很有磁性。
⑦我们两个人都不说话,临河而立,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长久地沉默着。此时的阿克哈巴河河面仍旧是一片铁青,我仍然感觉它不是一条河。这时候,我发现他的右手上有血。再仔细一看,他的那只手正在流血,一滴一滴的鲜血从指缝里流出,滴在沙土中。此时月光正亮,因而他的那只手看上去黑乎乎的,可以肯定已经有大量的血流了出来。“你的手?你……”他把手伸到我跟前。我看见他的手心扎着一根筷子粗的骆驼刺。他把手翻过来,他的手让我触目惊心,那根骆驼刺刺穿了他的掌心,又露出手背两三寸。我知道紧挨着阿克哈巴河的山坡上,到处都长着骆驼刺。骆驼刺较之于其他沙漠植物,似乎有着钢铁铸就的枝叶,其枝坚硬无比,其叶锋利如刃,人和动物一旦碰到骆驼刺,必然会被划破皮肤,如果碰得重了,则会被刺入肉中。
⑧“你这是怎么回事?”“刚才,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我不小心跌落在地上,这根骆驼刺就钻进了我手心。”“疼不疼?”“有一点点。”我扭头去看犯下错误的那匹马,它仍然在出神地望着阿克哈巴河。看它的样子,它很想向着阿克哈巴河一跃而入,但拴在它脖子上的那根缰绳却被它的主人紧紧地抓在手中。
⑨“我本来想在河水中把手上的血洗掉,但一看见阿克哈巴河,我从来都没有发现它在月光中会是这样。我不洗了。”说完,他翻身上马,两腿用力一夹马腹,那匹马就奔腾而起,驰向远处。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他的歌声。我知道,此时他跟刚才来阿克哈巴河边时一样,正高声唱着歌。而那些鲜血,伴着歌声,正从他的指缝里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
⑩文章写到这里,我才记起,当时他面部的颜色和阿克哈巴河一样,都是铁青色的。
(选自2013年11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5分)
A.开头说“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是因为作者看到阿克哈巴河后产生了错觉。
B.文章第③④段中,对月光的描写很有意味。作者描写了月光和河水的动态,月光之“动"与河水之“动”相映成趣,给人特美的感觉。
C.文中多处写到了马,牧民说“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侧面烘托了阿克哈巴河的奇异之美。
D.写牧民“当时他面部的颜色……都是铁青色的”,突出表现了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受当地自然风物的影响,脸色都为铁青色。
E.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生动形象,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小题2】作者用较多篇幅写牧民“手上有血”,那“鲜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阿克哈巴河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4】从景和人的关系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小题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的特点和暗示性。
D.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小题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是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之长处,暗讥西洋诗之短弊。
【小题3】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国诗创作在押韵上没有中国古代诗那么严格的限制。中国诗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的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国诗人也主张诗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的特点和暗示性。
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创作时,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声韵、遣词、造句上往往精雕细刻。
D.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外国诗的贡献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之歌者—聂耳
1932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通过田汉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1933年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日子里,聂耳正式加入了***,介绍人田汉和监誓人夏衍在联华影业公司的一个摄影棚里,为他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1933年6月他在日记中写道:“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随后,聂耳为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插曲《开矿歌》,以民间劳动号子的节奏来表现劳苦大众的斗争生活,向靡靡之音开了第一炮。
1934年4月,聂耳加盟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他和先期进公司的任光、安娥等人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出版了一大批进步歌曲唱片。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
创作《新女性》时,他天不亮就去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他还在街上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著名的《卖报歌》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1933年冬,某天聂耳路过上海霞飞路口,看见一个外号叫“小毛头”的小女孩正在卖报,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了解小毛头的身世后,聂耳决定为这个可怜的报童创作一首歌曲,于是他匆匆地去找词作家安娥。当聂耳拿着安娥作词、他谱曲的《卖报歌》唱给小毛头听时,小毛头非常高兴,但又提出,能不能把铜板买几份报写进歌词,那样就能边唱边卖了。聂耳马上回去找安娥,添上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1934年夏,聂耳为影片《大路》作曲时,先到上海郊区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拉压路的大铁磙,体验他们的劳动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今天,辞典里有关“聂耳”这一词条,在“《国歌》的作曲者”后面通常都会加上一句“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所谓作曲家的新态度,聂耳是个很好的开拓者。
1935年春,聂耳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四首抗日救亡歌曲,又上了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党组织决定让聂耳到日本暂避,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也希望借此机会出国深造。就在聂耳前往日本的前夕,他看到了挚友田汉编剧的影片《风云儿女》。这个故事1934年秋末就写好了,几个月后田汉被捕。被捕前,他把剧本以及写好的一段歌词都交给了夏衍。聂耳得知后主动找到夏衍,当他看过田汉写好的歌词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请缨道:“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这首歌就是后来唱遍大江南北、闻名于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聂耳人生最后的作品。
聂耳在创作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感情激励着,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他后来对影片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对不起,最后她才息了怒。”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在谱曲时,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有力,聂耳大胆地对歌词作了许多处理。他把原词末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增加了叠句,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把中国人民向前挺进时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加强烈。
(选自《文史参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的段交代了聂耳认识田汉后的一些举动,特别点明了聂耳参加“左翼戏曲家联盟”的各项活动以及加入***的事情,暗示下文聂耳要写《义勇军进行曲》。
B.文章引用聂耳的日记内容以及聂耳的话,更加真实、准确地再现聂耳的思想、做法等,比如文章引用1933年聂耳的日记内容就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全新认识。
C.“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说明聂耳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的聂耳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具有的战斗思想,其音乐作品的战斗性达到顶峰。
D.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主要体现了他对卖报女孩的同情和爱护,文中的“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以及后面的“匆匆地”等都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精神。
E、聂耳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很激动,并因为词曲配合问题修改了歌词,他增加了叠句,使歌词更加铿锵有力,以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坚决、勇敢。
【小题2】本文主要表现了聂耳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聂耳在创作音乐时的“新内容”和“新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罗丹教导青年艺术家时强调: “但愿‘自然生活’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的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外,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微信等平台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编自2017年4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摘编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2017年4月26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不同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能使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D.三段材料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小题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夏明亮
1989年,刘慈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10年后才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鲸歌》和《微观尽头》两篇作品。自此,他凭借自己笔下精妙的科幻世界,一次又一次让读者领略到超乎寻常的奇迹与奇景。
2003年,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一下子卖了一万两千册。虽然与主流文学作品比起来,这个数字不算什么,但科幻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科幻文学的长篇时代即将来临。多年来发表刘慈欣作品的《科幻世界》杂志约他再写长篇。他愉快地接受了邀约,一鼓作气,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
2006年,刘慈欣写出了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之后几年又陆续出版了《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即人们所熟知的“三体”系列。这是一部长达88万字的“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科幻巨制。小说讲述的是在半人马座三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上生存的三体人和三体文明与地球人和地球文明之间生死博弈的故事。
在“三体”系列中,刘慈欣提出了一个“宇宙黑暗森林法则”:宇宙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幽灵般潜行于森林之间,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地球如大海上的一片浮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刘慈欣没想到,他的这个理论竟然与霍金的理论不谋而合。在2010年,霍金发表言论称,对于外星生命,人类要做的不是积极尝试接触他们,而是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刘慈欣在2006年就走在了霍金的前面,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刘慈欣创作《三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从20世纪初进入中国那天起,科幻文学就背负了“文以载道”的重任,负担了过多的社会功能。之后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与社会流变,科幻文学开始在意识形态工具和科普工具之间摇摆。
“三体”系列征服了无数的科幻迷,它的中文版发行量达到了超纪录的四十万套,成为国内近二十年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2015年8月,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刘慈欣成为首位斩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元年”,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获得“存在感”。
如今,刘慈欣蜚声世界,被科幻迷们拥戴为“科幻教主”,被国外媒体锁定为“21世纪中国文坛最值得注意的作家”,被视为可与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相比肩的科幻文学大师。
面对这些荣誉和桂冠,刘慈欣一如既往地低调,他说:“我引以为傲的是,我什么时候对科幻是什么状态都很清醒。……可能有一天我也会不冷静了,突然很疯狂,突然很高兴,但远没有到那个时候。”他认为,从人文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应对人类超级灾难而产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都无法替代的。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发掘科学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
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的边界,一般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时有枯竭之虞。而刘慈欣却一部接一部地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他有一句名言——宇宙的故事说一生也说不完。在他看来,比起主流文学,科幻文学的世界广大丰富得多,主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恰恰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超越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
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刘慈欣,仍然驰骋在自己构筑的瑰丽斑斓的科幻世界里,在浩渺无际的宇宙中寻觅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自《名人传记》2015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里,他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刘慈欣:坚守科幻文学的疆土》)
②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通常,科幻小说似乎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大刘(科幻迷对刘慈欣的称呼)的书是个例外。(《刘慈欣:我把下一部小说全部作废了》)
③作为“业余创作者”,他的写作习惯很独特:先在脑子里想,把整个架构包括细节都想好了,抓紧大块时间写出来。“真正写作的时间很短,一部长篇小说大概也就三个月五个月;想的时间很长,可能从最初酝酿到慢慢成长为一部长篇需要好几年。”(《刘慈欣:构造了一个世界的人》)
④“地球往事”三部曲中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对全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使得它成为了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一座奇峰。(《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的出版展现了刘慈欣在科幻小说领域的创作实力,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长篇时代的到来,说明此时科幻文学已经能够抗衡主流文学。
B.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主要讲述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生死博弈,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等展现科学的美感和作家刘慈欣的人文情怀。
C.文章把刘慈欣的“宇宙黑暗森林法则”与科学家霍金提出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作对比,意在说明科幻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其提出的科学设想总是走在科学家前面。
D.无论是当年的默默无闻还是如今的蜚声世界,刘慈欣做人总是十分低调,他认为目前科幻文学还在飞速发展阶段,科幻作家要冷静、清醒,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E.文章注重交代刘慈欣创作的过程及其对科幻文学的看法等,能够全面地体现刘慈欣在科幻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积极追求,使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2)在科幻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刘慈欣表现出了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概括。
(3)刘慈欣对科幻文学有哪些个人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刘慈欣被称为“科幻教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