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结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小题1】 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主体部分引用了三则神话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举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朱自清身体已因超负荷运转,招致严重的损伤。连续几日,胃痛不止,呕吐不已,体重不断下降,但他的精神却不萎靡,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他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由“全国防御”转为“分区防御”。朱自清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他虽然感到自己生命已濒临黄昏,夕阳残照,为时无多了,但他已从大江南北隆隆的炮声中,窥见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并不落寞,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
朱自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大量呕吐,连续几天,连起床走动一下都感到费劲,体重从45公斤降至38.8公斤。但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在课堂上大吐,同学们连忙把他扶回家来。王瑶闻讯前来探望,朱自清疲惫地躺在床上,还一门心思记挂着上课的书,用细弱的声音说:“如果过三四天还不能起床,就请你代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这两门课。”可是,休息两天后,身体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了。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集会举行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他们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的家里,给他看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默不作声,伸出颤动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一举动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影响。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夏天到了,朱自清的健康毫无起色,胃疼与日俱增,身体极为虚弱,但他仍不肯静下心来休养,只要疼痛略好,就伏案继续编《国文读本》,读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看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有时,晚上还练习书法。7月中旬,他主持完成了闻一多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又开始整理闻一多手稿。他衰弱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持了,但他还勉强支撑着。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诊断为胃穿孔,手术后情况尚好,他自己也很乐观。10日,病情突然变化,有尿中毒症状。朱自清虽然感到难过,但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陈竹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了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
12日8时,他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享年51岁。

(摘编自陈孝全的《朱自清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48年国共两党战争不断,朱自清敏锐地感到时代的气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更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情。
B.当时上海学生、北平学生及知识分子举行了各种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扶植。
C.国民党发行的可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贫困。
D.朱自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也每况愈下,年仅五十一岁就过早辞世,主要是由于他不肯购买国民党发放的美援面粉。
E.朱自清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国民党发放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和高尚的节操。
(2)朱自清明知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却仍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4)朱自清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鼓舞、警醒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加以践行。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最后这段生命历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走向胡杨
刘醒龙
①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扬。
②小时候,曾经有一本书让我迷。那上面将塔里木河描写得神奇而美丽。当年苏联专家曾经否定这儿可以耕种。沿着天山山脉脚下的公路往喀什走,过了达坂城不久。便遇上了大片不知名的戈壁,活着的东西除了一股股旋风,剩下的就只有趴在四只轮子上的汽车了。往南走,左边总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右边永远是天山雪水冲积成的漫坡和一重重没有草木的山脉。
③汽车跑了两千多公里,总听见兵团人说,只要有水,这儿什么都能种出来。兵团的人还告诉我,胡扬也分雌雄,母的长籽生絮时像松花江上的雾淞。胡杨的花絮随风飘散,只要有水它就能生根发芽,哪怕那水是苦的涩的。爱垦荒的王震将他的部队撒到新疆各地,随着一百二十个农垦团的成立,荒漠上立即出现一百二二个新地名。在墨玉县有个叫四十七团的地方,那是一个几乎完全被沙漠包围的兵团农场,农场的生存条件已到了不能再恶劣的程度。农四十七团的前身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进疆后这一千多名官兵便留下来,为着每一株绿苗每一滴淡水,也为着每一线生存的希望而同历史抗争。从进沙漠,五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已长眠不醒,在地下用自己的身体肥沃着沙漠。活着的人里仍有几十位老八路至今也没再出过沙漠。另有一些老战士,前两年才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色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对此四十七团农场,这些老人反而惭愧起来,责怪自己这么多年做得太少。在他们中从没有人后悔自己的部队没有留在北京,也不去比较自己与京城老八路的不同之处。他们说,有人做牡丹花,就得有人做胡杨,有人唱甘露,就得有人喝盐碱水。
④兵团人有句名言,活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那些除了兵团人再无他人的不毛之一,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国家的尊严与神圣。他们放牧着每一群牛羊,都无异于共和国的千军万马。兵团人耕耘着的每一块沙地,都等同于共和国的千山万水。
⑤在新疆的最后一天,周涛赶来送别。我们没有谈到诗。我们谈酒。
⑥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
⑦和田是绕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折返点。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独自站在沙丘后面,来时的足迹,像时针上的最后一秒,又像身临绝顶时最后的绳索。仿佛在与末日面对面,人很难再前行一步。兵团人在车上悄然睡去,他们曾经从沙漠这边进走那边出来,塔克拉玛干神话在他们的脚下改写得很彻底,成了日常的起居生活。车行十几个小时后,重又出现的戈壁上突然冒出几棵树杆几乎粗过树冠的大树。兵团人说这就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次生胡杨林。活的、死的、倒的胡杨零星地散布在戈壁上,没有其它草木做伴,一只鹰和两只乌鸦在高处和低处盘旋。地表上没有一丝水的迹象。胡杨们相互间隔都在十几米以上。作为树,他们是孤独的;作为林,他们似乎更孤独。希望里有雨露,希望里有肥沃,处在半干枯状态下的胡杨,用粗壮的主干举着纤细的枝条和碎密的叶片,像一张张网去抓住没有云的空气中每一缕潮湿与养分。白云晨雾这种亘古的印象,成了盐碱烙在胡杨树上的灰白色的苍茫与沧桑。
⑧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
⑨一种为了历史,活在本不该他生活的地方。
⑩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有尽头。
11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没有尽头。
【小题1】文章第六段一句话“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题目是“走向胡杨”,行文中直接写胡杨的笔墨并不多,忽而定戈壁滩,忽而写兵团人,忽而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为什么?请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小题3】本文语言精练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兵团人不仅是活着的界碑,更活出国家的尊严与神圣”的内在含义。(4分)
【小题4】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纸醉金迷,甚至有人为了“追星”而家破人亡,而我们在沙漠中生活了一辈子的兵团老八路却“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进而“惭愧”,“责怪自己”,读后你有何触动和感想?请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的触动和感想。(不少于50字)(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博物馆,如果里面存放的不是瓷器、青铜器,而是时髦的家具或时尚的服装,那么,无论它多么雄伟,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其乐的卡拉OK,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与之相反,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是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选自《人民日报》2009-12-1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读过几年书受到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B.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它并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
C.在世俗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坚守自己的人格与节操,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D.一台电脑无论其配置、内存、运算速度多么强大,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形象说明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之所以是文化,是因为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B.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C.大剧院演出的往往不是交响乐团和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自乐的场所,加上其装修奢侈豪华,所以也不是文化。
D.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展品精美的博物馆等设施就是文化的体现。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化是什么”。(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九歌》的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夏代古乐的名称;其二是就楚地民曲所仿作的;其三是屈原应楚王命所创;其四是周人记载和解释的所谓“九德之功”。
首先谈古《九歌》。《九歌》之名,在古神话书《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就记述夏代国君夏后启把本属天庭的《九歌》、《九辩》记录下来,改编为《九招》,在人间大穆之野演奏祭天。由此可知,《九歌》之名早于楚辞就已经有了,它是夏代留传下来的祭祀乐章之名。但从《离骚》中记载的夏代《九歌》的语句看,它并不是什么肃穆的乐曲,所谓“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而《屈原赋注》中记录的“夏之失德也,康娱自纵,以致丧乱”更说明夏后启后来甚至因为沉溺于这种享乐的音乐而亡国。
逮至周初,《九歌》的名称仍有出现,但对它的解释,已有了变化。《尚书·大禹谟》有“劝之以九歌”的话,但这里所谓的“九歌”,据说乃是大禹提出的一项为政方针和礼乐教化的措施。这在《左传》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由此可知,崇尚德政的周代,已将《九歌》变成宗庙所用的颂德之歌。
但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还存在另一种“九歌”,汉代成书的《楚辞章句》记载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楚人,熟悉楚地流传的习俗,他的说法必有所本,那就是在楚地与周代《九歌》同期,曾流传着与夏《九歌》性质相同的祭祀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楚《九歌》。
说多元性的楚文化,继承了夏文化的因子,楚《九歌》之名,于夏《九歌》,这似已不成问题。但说楚《九歌》就是夏《九歌》的一脉相传,却也缺乏根据,因为楚《九歌》所祀的湘水神湘君等地方神,绝对不可能是夏所祀。至于屈原作《九歌》当然与楚《九歌》有密切关系,但从性质上看,却已有不同,屈原的《九歌》反映的乃是一场特殊的祭礼。这特殊主要体现在第八篇《国殇》一诗中。
《国殇》诗中主要是写战争的惨烈、战士的阵亡和对他们的颂祷,这不是传统民间的《九歌》所应包括的内容,我认为这应是一次朝廷专为“却秦军”而举行的一次国祭,是屈原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专门为当时秦、楚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爱国将士而写的祭歌,因此通篇悲慨雄壮。我们捡翻《国殇》的末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便可得知。所以《礼魂》紧接于《国殇》之后说“长无绝兮终古”,意思是人们会永远纪念他们的。
那么,为什么要祭国殇之魂呢?最简单的理解,是表示哀悼和纪念,但意义恐怕还不仅于此。《国殇》中的战争无疑是一场敌胜我败的战争,“严杀尽兮弃原野”,全军覆没。这其实是战国时期秦楚战争的常态,但屈原笔下他们的魂魄英武刚毅,可以继续战斗,成为鬼中的英雄豪杰。这是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无辜被杀者,凶死者,是要复仇的。如果《九歌》写的是一次祭典的话,那么当然是为了祈福佑,而这福佑的主要内容,是十分现实的、具体的,那就是企图借助天神和国殇的英魂,复国耻,报国仇,使一再兵挫地削的楚国,转危为安。这就是《九歌》的性质和作意。而《汉书·郊祀志(下)》谷永对成帝的一段话“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或可为此观点的佐证。(节选自褚斌杰《论<楚辞九歌>的、构成和性质》)
【小题1】下列各项对《九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夏代的《九歌》被认为是夏代国君夏后启从天上抄录来并用以祭祀的神曲,但是当时的这个祭乐并非是庄严肃穆的。
B.周代的《九歌》的源头和夏代《九歌》不一样,相传是大禹所创,本义是宣扬政治和礼仪教化的,因此成为宗庙颂歌。
C.周代楚地的《九歌》采用男女祭司共同主持祭祀的形式,是夏代《九歌》的续存,因此楚地《九歌》也是用来祭祀的。
D.屈原的《九歌》虽然也是用以祭祀,这一点和夏代《九歌》相似,但是祭祀的主持者却是朝廷,因此是庄严肃穆的。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对屈原《九歌》的说法不一,总共有四种见解,作者查阅古代典籍,对这四种见解加以分析,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对的。
B.《山海经》中关于夏后启的《九歌》记载,说明了在屈原之前,《九歌》这个说法就已经存在了,而《离骚》的句子是又一佐证。
C.因为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与屈原同期的楚地人,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他对楚地民间祭祀音乐《楚歌》的描写是可信的。
D.《尚书》中记载楚怀王使用屈原所写的《九歌》祭奠战死的楚军将士,获得了他们灵魂的福佑,击退了秦军的进攻。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推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夏后启沉溺于享乐的音乐,放纵妄为,最后导致亡国的历史,或许成为周代统治者的教训,这也许是周代出现所谓“九功之德”颂歌的原因。
B.夏代《九歌》的名称和战国时期楚地《九歌》相同,但是楚地《九歌》所祭祀的神灵不全是夏代神灵,我们学过的《湘夫人》就是楚地地方神。
C.战国的秦楚之战,楚国经常战败,屈原所写的《国殇》是这种局面的真实写照,因此楚国的祭祀战死者英灵的举动也应该是无奈之举而已。
D.屈原写作的《九歌》不仅是为了祭奠战死者英灵,祈求福佑,战胜秦军,更是为了悼念和纪念为国奋战,抗击秦军,英勇捐躯的忠诚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