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她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从他给我爹的信中以及奶奶安葬后两年我爹一次访问所获悉的情况中,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只是每星期日下午带孩子们去喝咖啡,别的什么都谈不上。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廖廖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十分引人注目。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其中有地位低微的女侍者和青年工匠。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据说他也喝酒。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慌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了一顶帽子,上面还有攻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
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萄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节俭、内向孤独的老奶奶形象。
B.小儿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十分失望”“大发牢骚”“惊慌失措”“灰心绝望”,说明他们母子关系不融洽,儿子对母亲不理解。
C.文章两次写到老奶奶的“瘦小”,第一次“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衬托她的勤劳持家,第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是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
D.老奶奶拒绝和儿子一起去给丈夫扫墓而到补鞋匠那里,不把钱给儿女们却给了补鞋匠,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奶奶淡化亲情,体现她的博爱与无私。
E. “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告诉我们老奶奶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平和。
【小题2】小说取名为“不值一文的老奶奶”,你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具体说明最主要的一组对比是什么,并简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对儿女“不尽任何义务”,这种做法你认为对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脸谱
聂鑫森
马悦然是湘江京剧团专画舞台布景的,山啊,水啊,亭台楼阁啊,画得活灵活现。这个行当,圈内人叫作“舞美”。他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脸黑且窄长,配着小眼睛、塌鼻子、大嘴巴,论长相还真上不得台面。
他爹马正雄虽是个码头搬运工,却是个京戏迷,爱看戏,爱谈戏,也爱唱几嗓子花脸戏。这种家风对马悦然潜移默化,但他更钟情那些舞台上的布景和演员形形色色的脸谱。在小学和中学,他的美术成绩总是被同学称赞。后来他考上了省戏剧学院的舞美系,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故乡的湘江京剧团工作。
马正雄高兴,儿子到底与梨园行沾点儿边了。马悦然也高兴,可以近距离地研究京剧脸谱的画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舞美”忙在平日,演出时倒很轻松。但马悦然总是和演员一样,准时进入后台,为的是看生、旦、净、丑和跑龙套的怎么化妆,怎么勾脸,还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散戏后他回到家里,再根据记忆画出谱式,做出详细的说明。
渐渐地,他“登堂入室”了。
脸谱在图案结构上,分整脸、六分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无双脸、歪脸、揉脸、花脸、精灵脸……在色彩上,归类为红、粉红、紫、黑、油白、蓝、黄、青、金、赭、灰,等等。还有眉、眼窝、鼻窝、脑门、嘴,各种各样的画法,他都懂。
在家休息的日子,他会忍不住对着镜子,在自己的脸上勾勾画画。他的脸,最适于画丑行的角色:蒋干、时迁、胡里、陶洪……马正雄也是个热心人,看了总是喊“好”,还会求儿子给他画《坐寨盗马》中窦尔敦的脸,然后得意地唱:“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
1966年冬,马悦然28岁,结了婚,只是还没有孩子,仍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小巷中的小院落,关上门,自成一个天地。
京剧团早就不演戏了,有身份的主角、配角都成了“牛鬼蛇神”,扫地、清理厕所、接受批斗、写检讨。马悦然出身好,又没有成名成家,而且做事扎实,不喜欢多说话,被拉进了“造反派”的行列,成了看守、监管这群人的骨干力量。
马正雄说:“可不能作孽,睁一眼闭一眼吧。不能骂,更不能打,多关照他们。将来,老百姓不看戏了?我才不相信!”
马悦然连连点头,说:“爹,我记住了。”
团里“造反派”的主要头目是文化局派来的,叫吴廉。他忽然想出了新招:要押解这些“牛鬼蛇神”游街,而且必须化妆、勾脸,还规定脸谱越丑越难看越好。现场的总监,指定是马悦然。还交代,如果谁抵制,就由马悦然强行给他们化妆、勾脸。
又丑又恐怖,是神灵鬼怪的脸谱,《西游记》中的金钱豹、《探阴山》中的油流鬼……还有丑行的脸谱,《巴骆和》中的胡里、《时迁盗鸡》中的时迁……
这些人是马悦然的前辈、同事,一个个古道热肠、技艺高超,能勾画这样的脸吗?那是对好人、对艺术的亵渎,他不能这么干!
马悦然把这事告诉了爹。
马正雄一拍桌子,吼道:“这些狗杂种,居然想出这样的坏主意,缺德!可这些名角如果硬扛,会遭更大的罪。你不是总监吗?你让他们勾画别的脸谱,梨园行得有自尊。出了事,你担着,你是工人阶级的子弟,能把你怎么样?”
这个上午,被点了名去游街的人,早早来到办公楼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每个桌子上早备好白粉、胭脂、油彩、画笔。
马悦然让人把门关了,然后沉重地对各位说:“生活中,你们不是小丑,不是鬼怪,你们应该有本色行当的脸谱,想怎么勾画就怎么勾画,这是我允许的!唉,我们这几个前来督促的人,也商量好了,和各位都是一出戏里的人物,也同样化妆、勾脸!不过,我们原本担当的就是小丑角色,所以一律的丑行脸谱。大家加紧吧,然后游街去!”
一片寂静后,各处便响起细碎的声音。
生行中的诸葛亮、关羽、海瑞,旦行中的余太君、李慧娘、窦娥,净行中的廉颇、姚期、窦尔敦、焦赞。但没有丑行中的人物,谁愿意勾画呢,不如暂入另外的行当。
马悦然和几个本可以不化妆、勾脸的人,倒真的成了粉墨登场的小丑!他成了《问樵闹府》中的老樵夫,角色属于丑行,老脸上双眉如飞蛾展翅,面纹好似游鱼摆尾,行话是“腰子粉脸、棒槌眉、老脸纹”,再戴上毡笠,挂上髯口,真可谓阅尽沧桑。
他站起来,问道:“各位方家,我的脸勾画得如何?”
众人左看右看,喊起“好”来,声音又焦又脆。
催促的擂门声咚咚乱响。
门打开了。
马悦然迎上去,笔直地立在吴廉跟前。
吴廉惊诧地问:“你,还有其他监督的人,怎么化妆、勾脸了?”
“这样热闹些!”
“他们都成了正人君子,你们倒成小丑了?”
“都是我安排的。我们不是小丑是什么?”
“胡闹!”
吴廉一甩手,气呼呼地走了。
游街的事,还搞得下去吗?无疾而终!
但此后,马悦然被开除出“造反派”队伍了,吴廉当然也不敢把他塞进“牛鬼蛇神”的行列。他成了一个谁也管不着的“逍遥派”,有的是时间去琢磨脸谱,其喜洋洋者矣。
马正雄说:“儿子,老爹嫉妒你,啥事不干,成天弄的就是京剧脸谱。脸谱好,有定式,不会变得让人不认识。”
“爹,我懂你的话。再苦再难,人不能变心、变脸,这叫万变不离其‘谱’。”“这才是句人话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悦然是湘江京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他长相一般,上不得台面,但他非常热爱京剧脸谱,勤于钻研脸谱的画法,逐渐有了高深的造诣,尤其擅长画丑行脸谱。
B.马悦然的父亲马正雄是个码头搬运工,却是个京戏迷,影响了儿子的性格和爱好。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很重要,对马悦然形象的塑造起了衬托作用。
C.京剧团里“造反派”的主要头目吴廉很缺德,想出了整人的坏主意,让马悦然为“牛鬼蛇神”化妆勾脸,实质是侮辱这些艺术家的人格。
D.马悦然任由艺术家们画自己喜爱的脸谱,破坏了吴廉的计划。但由于他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吴廉不敢把他塞进“牛鬼蛇神”的行列,只是把他开除出了“造反派”队伍。
E.这篇小说以小见大,把一个常见的极小的“画脸”的故事,放在“文革”时期特殊年代的大背景下,时代特色鲜明。这样写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小题2】马悦然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人物命名、人物语言等方面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对应题型二)
【小题4】小说的主体是马悦然在“文革”时期“画脸”的故事,有人认为小说从“1966年冬,马悦然28岁”写就可以了,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去掉,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意境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洛桥》)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諲《秦楼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
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
B.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C.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
D.《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小题(15分)
彩 票   加斯基尔
 在西班牙,除了斗牛和足球以外,最热门的就数彩票了。几乎每星期都有抽奖,但历史最悠久的则是圣诞节前开彩的那种。头奖为五千万比塞塔,合美元一百二十五万。而且还免税。
这种彩票一年四季在西班牙各地出售,每个号码分为一百份,大多数人都只买一份,价值为一美元。中奖号码公布时,西班牙人全都停止工作,废寝忘食,没有心思考虑其它事情。
  五十年代的一天,我沿着马德里的普拉多大街行走,路过一家咖啡馆时,看见人们正在心情紧张地围观公布的中奖号码。像绝大多数西班牙人一样,我也买了一张彩票。当我掏出钱包看自己那张彩票时,手不禁颤抖起来。我的号码是141415。而头奖号码是141414。我从来没中过奖,但这次的号码太接近了……就是我这一份,也可得美金一万二千五百元。接着,我开始回忆这张彩票是在什么地方买的,怎样买来的。我几乎就像自己中了奖那样兴奋。那是那年夏天,我到巴利亚利群岛度假时的事。有一天晚上,我偶然去马约卡岛的帕尔马市的“双狮酒家”喝酒,像帕尔马的许多居民一样,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店里凉爽舒适,酒美价廉,而且大家都喜欢年轻的店主赫南多。 
赫南多虽是店主,但实权却在他老婆手里,她就连赫南多本人也管得很严。我不知道玛丽娅是不是真的比赫南多力气大,但她给人的印象却是如此。她嗓音尖厉,酒馆里的一切都休想逃过她那一双锐利的黑眼睛。要是赫南多向一位瑞典金发女郎笑上两次,或想让一位手头拮据的老朋友赊账,玛丽娅就会说出刻薄的话,或者是狠狠地瞪他。赫南多便会立刻屈服,低声地说:“是,亲爱的。”
有一天晚上,玛丽娅回乡探望母亲去了。她一走开赫南多马上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眼睛更加明亮了。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时的声音也更加浑厚深沉了。这时,有个卖彩票的小贩走进店来,赫南多便说要看看圣诞彩票还有哪些号码,他迅速地翻阅了一篇,取出一沓沓套票:“好兆头!天上来的好兆头!”
他抓住我的胳臂。“我的美国朋友,你瞧!我是本月14日出生的,而这个号码重复了我的生日三次—141414”
小贩微笑着准备像往常一样把那张占百分之一的彩票撕了下来。
“不要撕!”赫南多喊道,“老天有眼,聪明人是不会错过机会的。我把这一套一百张全买下来!”
店里立刻鸦雀无声,一套要一百美元的,对一个小酒店来说,可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有人在私下议论:“玛丽娅会说什么呢?”
赫南多听见这话怔了一下,紧接着他忿忿地大声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到做到,把钱匣中的钱全都倒了出来。可还不够,他又回家去取了些,总算把钱凑足了。那天晚上,差不多每个人都买了一张彩票,我也像往常一样买了百分之一,号码比他大一号:141415。
现在,我漫步在普拉多大街上。心里想着赫南多拿了这笔钱会干什么呢?他会离开他那泼辣的妻子,卖掉酒馆去过奢华的生活吗?
几个月后,我才得空再次到帕尔马去。飞机在下午三时降落,走出飞机场,我径直奔“双狮酒家”走去,到近处一看,并未发现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我走进店去,见赫南多独自坐在桌旁看报。看见我,他立刻满面春风地站起来。“欢迎,先生,好久没到小店来了!”他连问也没问,便去拿了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来。
  “恭喜啊!”我举杯向他道贺,“恭喜幸运的百万富翁!”当我告诉他因见到这里依然如故而喜悦时,他很不自然地笑了。
“不,先生,”他说,“变化还是很大的,你还记得当时有人问我,要是玛丽娅知道了我花那么多钱买彩票会怎么样吗?”我点了点头,示意记得,而他却惋惜地摇头叹息,“那人说得真对!”
原来玛丽娅像野猫一样,又吵又闹,非让他卖掉彩票,收回钱来不可。
“最后我只得让步,先生。”他耸耸肩膀说一个人不能成天生活在狂风暴雨之中,可是把那么多彩票脱手,谈何容易。幸亏我有朋友,有些顾客也有朋友,他们都来帮助,最后只剩下了一张,其余全都卖了。她允许我保留一张。”
“要是我碰上了这种事。”我说,“开奖后想到放弃的那些彩票,会后悔死的。”“当时我的心情正是这样,先生。可是,持有其他九十九张中奖彩票的是谁?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要感谢的是谁?是我赫南多。他们是托我的福发的财。而且我的小店的生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隆过。”
“再说,我虽只有一张彩票,也还得了五十万比塞塔。我买了一辆车,买了新衣服,还存了点款。”
“挺好,”我说,“可是你没想过其余那些钱会给你带来什么吗……?”
他又笑了,“说真的,先生,有了那么多钱,我很可能会做出傻事的。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得的这些钱已经给我带来了一亿元比塞塔也未必能买得到的东西。”
我听了感到莫名其妙,脸上也肯定露出了这种表情。“你是问我失去了那么多钱有什么感想?”他说,“难道你没想到我老婆有什么感想吗?是她让我卖掉彩票的,她的感受你可想而知了。”
“现在,”他在椅子里往后靠了靠说,“情形不同了,每逢玛丽娅要吵嚷的时候,我就对她说:‘141414’。这样,她马上便会想起因她而失去的那份财富,于是就什么也不说了。”
他把瓶中剩下的酒倒进我的杯子,“所以,先生,我已得到绝大多数男人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我赢得了安静、婚姻幸福和听话的妻子。”
他在椅子中稍稍转了一下身。呼唤了一声玛丽娅的名字,声调一点都不厉害,但却有着和平的指挥力量。里面那道门的门帘掀开了,玛丽娅走了进来。她与从前不一样了,似乎有了什么微妙的变化,身材也似乎小了些。看上去不亢不卑,不忧不乐,实际上,她变得更快活,更温柔,更有女人的风韵了。
“玛丽娅,”他漫不在意地说,“请给我们拿点酒来。” 
  她面带笑容地朝酒桶走去,嘴里说,“这就拿来,亲爱的。”
【小题1】小说开头写西班牙的彩票抽奖活动,联系小说回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因“彩票”引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结构。(4分)
【小题3】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一例进行赏析。(3分)
【小题4】简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但他的喜剧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把悲剧与喜剧形而上地对立起来,认为喜剧与悲剧有严格的界限,“喜剧不致引起痛苦”,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同时,他重悲剧、轻喜剧,认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喜剧则等而下之。亚氏的观点成为西方后世许多理论家、艺术家信奉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喜剧心理学角度看,喜剧的审美心理不是一味地轻松愉快,而是由紧张到松弛。笑可以有轻松的笑、无可奈何的笑乃至撕心裂肺的笑,喜剧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复合的。让·保尔曾指出:“喜剧性接近这样一种有形的痒感,这种痒感作为一种滑稽可笑的双音和复义震颤于痛苦与喜悦之间。”喜剧性笑所具有的“紧张——松弛”的模式,是由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所决定的。人有需要就意味着他感到缺乏,当人产生需要时,肌体就会感到一种紧张,无论是人在遇到肉体的紧张或心理的紧张时,都有一种寻找解脱的欲求,希望从引起紧张的体内情境或体外情境中逃脱出来。“笑就是摆脱紧张,重归松弛状态的一种心理对策”。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喜剧也是人类渴望摆脱制度与规范的束缚、解除紧张状态的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种种社会制度、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人类的天性及种种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是,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却又力求使这些本能表现出来。因而,被压抑的本能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会要求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得到满足,笑正是缓解内心紧张、使人感到松弛的很好的方式。

所以,喜剧的审美效果是笑,笑是使人从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极佳方式。但笑的情感状态仍是复合的,伟大的喜剧所引发的笑往往并不纯粹使人感到愉快,而是交织着忧郁甚至悲哀的情绪。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伟大的喜剧往往都蕴涵着悲剧因素。莎士比亚、莫里哀、果戈理都是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但他们的著名喜剧作品如《威尼斯商人》、《伪君子》、《钦差大臣》等,都有鲜明的悲剧因素。他们的喜剧,大大加深了文学反映生活、描写人物的深度和力度,同时也改变了西方长期形成的对喜剧的偏见,对后世的喜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20世纪西方大量悲喜融合的喜剧的产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在喜剧中融入悲剧因素这一传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荒诞喜剧,与传统喜剧相比,只是悲剧因素更为浓重了而已。

可见,喜剧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实现对生活中悲剧的理解与超越,能与悲剧产生相似的效果。正因为如此,20世纪著名喜剧理论家莫恰指出:“喜剧的确能以它特有的对生活的理解,它那奇妙的与悲剧的洞察力有同样力度的强烈情感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现在难以把喜剧与悲剧区分开来,那不是因为喜剧与悲剧相似,而是因为喜剧时常与悲剧的行动轨迹重合,而又不失其自主性。相反,喜剧凭借自己的资格,大胆地、不合逻辑地向一些传统中只属于悲剧的价值提出了挑战。

(苏晖《荒诞的悲喜性质辨》节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的基础是丑,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不致于使人痛苦。
B.作者认为亚氏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主要是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位不够准确。
C.喜剧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接近一种震颤于痛苦与喜悦问的痒感”。
D.喜剧的笑是人在遇到内体的紧张或心理的紧张时的一种解脱,可使人摆脱紧张重归松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种种社会制度、规范的限制和约束和人自身的天性及种种需要必然会产生矛盾,喜剧的笑也许就是调和矛盾的一种方式。
B.喜剧带来的复合的情感状态,是被压抑的本能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间接、曲折的有效补偿。
C.喜剧一般都蕴涵着悲剧因素,伟大的喜剧更是如此。交织着忧郁甚至悲哀情绪的笑会让观众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D.文学大师们的蕴涵着悲剧因素的喜剧加深了文学反映生活、描写人物的深度和力度,对后世的喜剧创作有巨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喜剧的评折极为精辟,西方后世理论家、艺术家报难超越其成就,亚氏的观点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
B.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决定着喜剧性笑具有“紧张——松弛”的模式.
C.喜剧能与悲剧产生相似的效果,实现对生活中悲剧的理解与超越。荒诞喜剧和传统喜剧相比,悲剧因素更显浓重。
D.现在喜剧与悲剧可能难以区分的原因是二者的行动轨迹时常重合。但喜剧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向传统的悲剧观发出挑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金 色 那 拉 提

少 骢

那拉提草原的清晨,静谧而安详。太阳还没升起,我独自徜徉在草原上,清新中夹杂着牛粪味的草原气息,涤人心肺,使人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空阔的草原上,阒无声息,只有几声鸟鸣随风飘荡。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云中正泄出一抹曙色,太阳开始穿透云层。不一会,一道霞光洒落在我面前,草原如翡翠般透明起来,绿得醉人。

随着天上云朵的飘移,草原也在不断变换着色彩,神秘而莫测。望着形态各异令人遐思的白云,我的心也追逐着云朵飞扬起来。奔跑中踏在草原的感觉,好似叩击着草原的心扉,古老的那拉提,在我不断的叩问中,隐隐的升腾起了历史的回声。我仿佛听见从草原深处传来了远古的声音,操着各种语言的先民,移动在原始的那拉提草原上,他们放牧着牛羊,自由地迁徙着牧场,悠扬的牧歌,伴随着马蹄,回荡在草原上。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图景啊!而此时沉静的那拉提草原,心中不知存储着多少美好的记忆。

浸润在那拉提的绿色中,呼吸着草原醉人的气息,奔跑在这博大的空间,自己也仿佛融进了远古。奔跑了不知多远,两腿竟没有丝毫的疲劳,只想奔向天边……天边出现了几匹骏马,我便迎着骏马跑去。跑到近前,只见几个哈萨克牧民骑在马上,身后温暖的阳光,为他们勾勒出一道金色的轮廓,显得他们特别高大。其中一位父亲,胸前端坐着一个漂亮的哈萨克男孩,黑红的脸上,闪动着一双大眼睛,高傲地俯视着眼前的草原,俨然一副草原骑手的神情。如此幼小的心灵,便拥有着这份骄傲,无疑是雄浑的草原赋予了他这种高贵。出生在这辽阔的草原,从小目睹着天地的壮美,四季逐水草迁徙,自然会将这片辽阔的草原视为自己的家园。当他能背诵祖先的名字时,更进一步知道了草原生命的意义。

伊犁河谷在天山、阿尔泰山的怀抱中,舒缓地伸向天边。广袤的草原得天独厚地享受着湿润空气的吹拂,从而使这里水草丰美,生机勃勃。早在公元前便从东方走来了蒙古利亚人,从西方迁徙来欧罗巴人。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种,于迁徙途中,在这里相遇,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里交融、繁衍、生息,聚居下来。随着各部族不断来到这里,这片土地,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交汇处。各种宗教在这里并存,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最终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当然,历史上这里也曾出现过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与战争,但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时,古老的西域各民族,共同选择了中华文明,并将各民族创造的瑰丽文化,融入到中华文明宝库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新疆,古老的西域各民族,最终融汇为13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此时,我眼前出现了一片耀眼的油菜花,将一条山谷都染成了金色,像一条金色大道直铺向天边。金色的那拉提,美丽的新疆,丰饶的中国,在新世纪的曙光中,正发生着历史的巨变,生活在这片古老沧桑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并再现着祖先的辉煌,以使这片土地上的后代子孙,获得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生机的那拉提草原,在金色的阳光普照下,牛羊自由地漫步在草原上,牧人悠闲地骑着马,远处的毡房正升起缕缕炊烟,飘来奶茶的浓香。我奔跑在这天人合一的现代风景中。忽然一个雄浑的声音从天边传来,啊,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那拉提草原,新的一天开始了。

《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1日 08 版)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古老的那拉提,在我不断的叩问中,隐隐的升腾起了历史的回声。
(2)如此幼小的心灵,便拥有着这份骄傲,无疑是雄浑的草原赋予了他这种高贵。
【小题3】题目“金色的那拉提”有什么含义?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在描绘那拉提草原景色的过程中,述说了历史上草原各民族大融合的情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