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清名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成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2)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小题4】作者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歧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
(1)船坞
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2)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一座四五十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或美学角度看,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作用。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转。
(3)铁轨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对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平衡感的乐趣。这种乐趣也正反映了人性之所在。小时候在离家不远处有条铁轨,穿越时总有惊恐之感,过后便又感到无比快乐,所以往往回过头来再过一次。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但经过观察后发现,人人都喜欢这种对危险和障碍的挑战。将其作为公园景观元素的想法便由此而来。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4)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的场景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相同。
【小题1】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原有场地的艺术改造,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并且更加诗意地揭示出场所的精神。
B.对于公园设计,只有艺术化地再现情景、戏剧化地讲述故事和诗化地揭示精神,才是合格的设计。
C.原有场地的“设计”,只能反映陈旧的、落后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
D.所谓“增与减”,就是通过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从而表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小题2】下面对“琥珀水塔”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晶莹的玻璃盒透出现代科技的灵光,大大提升了琥珀水塔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B.玻璃罩使琥珀水塔除观赏之外还具有了导航功能,并且体现了现代的生态与环境意义。
C.设计者把水塔上部设计成昆虫形状,使之不停地吐着汁液,大大增添了公园景观的情趣。
D.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在文中指的是利用太阳能给玻璃盒降温,利用空气流动带动时钟运转。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歧江公园中对船坞的设计保留了原来的钢架结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纪念意义。
B.将铁轨设计成一种含有危险因素的公园景观,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寻求挑战和平衡感的乐趣。
C.“烟囱”设计,将超现实的脚手架和工人雕塑相结合,戏剧化地表现了当时工人挥汗如雨工作的场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D.本文以歧江公园为例,详细介绍了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设计理念,对于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B.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 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C.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同时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D.小说中,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捡烂纸老头蛮横无理的批判。
E.小说第⑥段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体现了“老头”胆怯的心理,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题2】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8日专稿)
【小题1】文中④ - ⑦段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4分)
【小题2】简要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内容的理解。(5分)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2分)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3分)
【小题3】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画画是不需要手的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夏天,美国费城专门举办了一个叫做“晚年雷诺阿”的画展,从全世界的美术馆里收集到了雷诺阿晚年几乎所有的作品。虽然早知道雷诺阿47岁开始患病,风湿造成关节炎和肺炎交织,一直在折磨着他;70岁时已经半身不遂,无法行走,只好坐上了轮椅。但是,在展览会的一间很小的放映厅里上看到的一部黑白电影,发现晚年在戛纳家中的雷诺阿,枯叶一样萎缩在轮椅上的情景,还是让我格外吃惊。雷诺阿本来个子就矮小,萎缩在轮椅上的雷诺阿,显得越发的瘦小,银须飘飘,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样子,实在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印象派的伟大画家雷诺阿。

②更让我吃惊的是,就是这样老病缠身的雷诺阿,内心却依然如同一座火山一样,充满那样旺盛的创作力。在电影里,看到他把画笔绑在手臂上,挥洒着油彩在画架前工作的情景,实在是我想象不出来的。他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了油彩,显得脏兮兮的。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画架前的那种老迈、迟缓与艰难,和画面上画出的那些明亮的色彩,那些充满生气的人物,那些几乎都是阳光照透的树木花草湖水的景物,对比得那样的醒目,甚至触目惊心,似乎有意在展示人生的艰难与美好的两种面貌。

③我特别注意到,雷诺阿的一双眼睛,竟然是那么的明亮。已经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了,居然还能有这样明亮的眼睛,实在也是奇迹。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明亮的眼睛,才让他洞悉世界,将他所画的这个世界一样的明亮起来吧?

④偌大的几个展厅,展览的都是雷诺阿晚年的作品。一个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画笔要绑在手上的画家,还能够画出这样多的画作,实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才华,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对于命运斗争的信心和力量。命运对于每个人其实都会有阴阳两面,这两面其实就是都会有成全你的一面和折磨你的一面。一般人,很容易在前一面春风得意,而在后一面垂头丧气。雷诺阿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在面对后一面的时候,没有垂头丧气,而照样昂起了头来,他才会手已经拿不住画笔了,依然把画笔绑在手上,也要坚持作画。在这样倔强的面前,命运再jié  ào不驯,也对你垂下头来。

⑤这样的命运刁难和考验,早在雷诺阿37岁的时候,就已经来过一次了。那时,他右手腕骨折,无法握笔作画,他就是痒得不甘心,不服输,用左手作画,照样让命运向自己垂头。那时候,他画出的《海女》、《抱着猫打瞌睡的女子》,都获得好评。所以,当这一次,命运更沉重的打击到来的时候,他一样坦然面对。既然在这个世界上路了,就不可能全部都是平坦的大路,崎岖的、坎坷的、充满折磨的小路,甚至弯路,都会存在,你只有一样勇敢地走过去了,才有可能不半途而废,而将这条人生与艺术的路坚持走到底。

⑥所以,晚年坐在轮椅上的雷诺阿对朋友说:“我这样足不能出户,真是幸运,我现在只有画画了!”对于这样在我们平常看来是不幸的事,他没有抱怨,却称自己:“我是个幸福的人。”

⑦对于这样把画笔绑在手上完全不同于一般画家作画的经验总结,雷诺阿说得最为让我吃惊。他这样说道:“画画是不需要手的。”画画怎么可以不需要手呢?雷诺阿对于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他只是想强调,当病痛的折磨使得他的手无法直接自如挥洒的时候,他可以用眼睛、用心,一样能够创造奇迹。

⑧“晚年雷诺阿”,这实在是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主题,一边参观画展,我一边不止这样想。雷诺阿早期的作品,他没有生病和瘫痪在轮椅上时候创作的作品,固然也非常出色,但如果我们知道这里展览的作品都是他坐在轮椅上,把画笔绑在手上画出来的,我们该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⑨有意思的是,晚年雷诺阿画的大多是女人的身影和裸体,那里的女人无一不是肥硕的,健康的,美丽的;而且,无不都是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的,清纯的,活泼的。每一个人,每一株树,每一棵花草,都是那样的金光闪耀,除了明亮的金色之外,还有绿色、黄色和红色,渗透进肌肤里,渗透进叶脉和花瓣中。特别是画展的最后一幅画,题目叫做《音乐会》,音乐会在画面之外,雷诺阿画了两个肥硕的女人正在穿衣打扮,准备去听音乐会,那两个女人占天占地,占满整幅画框,满怀的喜悦之情,几乎要把画框冲破。站在这幅油画面前,我看了很久,音乐会动人的旋律,在画面之外的远方荡漾。能够听见那动人的音乐,也能够听见来自雷诺阿心中的那动人的心曲。那种心曲的主旋律,不是悲伤和哀怨,而是对日常平易而琐碎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是战胜病痛和困难的达观和乐趣,是生活的希望和期冀。让我感受到,似乎越是艰难的生计和不如意的生活,越是老迈的病身和苍凉的心态,越是让雷诺阿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他敏感而张扬的心。

(选自《解放日报》2012.3.30)

【小题1】第④段中的jié ào两个汉字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和夸张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吃惊”一词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很自然,脉络十分清晰。
B.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实在”一词,只是为了表达观看雷诺阿画展作品的感受。
C.老病缠身的雷诺阿的内心充满了旺盛的创作力,作者感到肃然起敬,触目惊心。
D.作者认为画展举办方选择了“晚年雷诺阿”为主题很有创意,所以应该多举办。
E.第⑥段中“不幸”指老病缠身,足不能出户;而“幸福”指雷诺阿能享受生活。
F.文章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作者对雷诺阿艺术人格的敬仰。
【小题5】从全文看,晚年疾病缠身的雷诺阿能画出大量佳作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结合下面一篇文章的内容,阐述你对第④段划线句子的理解。(60字以内)
①《项链》 ②《最后的常春藤叶》 ③《一碗阳春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变”》,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主要指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对提升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B.中国绘画贯穿着“守”与“变”,在不断地探索中造就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即既要表现精神追求,又要在笔墨法度中彰显审美意蕴。
D.“变”主要指中国绘画要融入时代精神、借鉴外来艺术,进而进行艺术创新转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
C.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山水画变得气象萧疏,境界狭小,折射出南宋国土沦丧、国力衰弱的社会现实。
B.“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特质。
C.中国画家只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就能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当代画家机械求变,虽然使用中国的画具,但失去中国画的神韵,不可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