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雕不出来
⑴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杨振宁教授跟我闲谈时说:“雕刻人像要雕得比本人的尺寸大,如完全照本人的原尺寸,不但不会逼真,反而会显得小了。熊秉明要为我雕一个像,把我们从几岁开始就在一块儿的感情全雕进去。”他的神气,很是希望这座像能雕成。说这话时,他六十岁左右。
⑵受他这几句话的影响,我想起从前在旧金山,见到孙中山的雕像,那像小得出奇。那是当时的华侨为尊崇孙中山才按照标准的尺寸雕成的。雕成这样小,绝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雕刻其实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如果像科学似的,丝毫不差地按尺寸雕出就不生动了。我又想起在费城的富兰克林的雕像来。那是富兰克林刚到费城的模样,好像是个穷学生夹着一包书,匆匆赶路的打扮。我站在那座铜像面前,为那风神所吸引,不想走。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宿舍后,心里还在兴奋,竟不能自已。念及此,我不禁暗暗叫着:“杨振宁这位专讲精确的大科学家,他的雕刻理论也这么精彩!”
⑶后来,我又去拜访杨振宁。劈头一句:“杨先生,熊先生替你雕的像,雕好了吗?”杨教授望着窗外,有些凄然地说:“没有雕出来。”我比他还要期待看到这个雕像,所以就更觉得失望,只好告辞。
⑷前几个月看报,杨教授自几岁时就要好的朋友熊秉明逝世了。从报上看到熊秉明的作品,是鲁迅的像,原来是铁雕,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气雕出了几分,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则不大看得出来。也许“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期许,从他本人的相貌上根本看不出来。
⑸我想杨振宁的雕像,熊秉明一定非常努力地雕过,但结果是没有雕出来。怎么把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七十多年的交情都雕进去?这个目标可能根本不能求之于雕刻。“观古今于须臾”,是东方的辞赋上说的;“刹那即永恒”,是西方诗篇上说的。也许熊秉明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况且即令可致,亦不可求。也许不知操过多少次刀,弯过多少次铁杆,也许人像都已成形了,但自己左看右看,均不满意,就告诉杨教授说:“我雕不出来,也决意不雕了。”其实,岂止雕刻如此,艺术创作皆如此,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也许均不可求。
⑹想起了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
⑺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前夕,我在宾大正念书,忽闻杨振宁来演讲。我约了同学斯乃德。这个同学是电机系的,还不知道杨。刚在厅内坐下,斯乃德望着讲台上惊讶地说:“啊!这位杨博士可真漂亮呀,为何不到好莱坞走走,一定立时被星探发现。”我以为他开玩笑,但他的确是严肃而诚实的。
⑻杨教授确实漂亮,那两道目光如闪烁的星光。斯乃德仍在惋惜:“可惜呀可惜,你看,只是呀他太用功了,背有一点点驼了。”
⑼三十多年以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电子系,杨振宁来了。我介绍这位贵宾时说: “诸位同仁,我初次见杨教授时,觉得他像电影明星。二三十年后,现在大家看,他依然像电影明星!现在改行,犹未为晚!”我同学当年说的是实话,我引他的话,也是实话。
⑽二○○二年,台湾出了一本《杨振宁传》。我打开来看,图片几乎都是杨教授提供的,第五十六页是杨教授小时候的照片,他的父亲在后面题了字:“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下面有著者的说明:吾欲字以伯“怀”。
⑾为谨慎起见,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杨振宁的‘字’,可能是‘伯怀’吗?”妻子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一定是伯‘瓌’。”她接着又说:“‘瓌’这个字通瑰奇的‘瑰’,多出现在赋里面。比如曹子建的《洛神赋》有‘瓌姿艳逸,仪静体闲’的句子。从外在看是美丰仪,从内在看自然是异禀了。‘伯’是长子,父亲在端详十二岁长子的相片,愈看愈心动,而‘欲字以伯瓌’,其期许多深啊!”
⑿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
(取材于陈之藩《雕不出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标题“雕不出来”,尽管用语通俗,却内涵丰富,既关乎艺术,又关乎人生。
B.首段提到杨教授对为自己塑像一事的期待,为后文写他的凄然和我的失望铺垫。
C.熊秉明未能雕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出于他擅长的铁雕的局限。
D.“观古今于须臾”“刹那即永恒”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观和对雕塑家的最高要求。
E.文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对话,给人较强的现场感,令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第⑵段“他的雕刻理论”指什么。(4分)
【小题3】全文来看,作者在第⑺⑻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5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就是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
(美)杰弗里•扬 威廉•西蒙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生了。实际上,直到史蒂夫长大后,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出生后不久,这个“无名婴儿”的母亲就把他托付给旧金山的一对夫妇收养,这对夫妇就是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
史蒂夫长到3岁时,就形成了比较活泼的性格,用今天标准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儿童多动症。他常常很早就起来捣乱,就好像他属于那种天生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有一次,史蒂夫把发夹塞到了电源插座内,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前面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四邻大喊大叫。
在史蒂夫出生后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约翰•巴登、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以奖励他们发明了晶体管。保罗和克拉拉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发明不仅改变了他们儿子的生活,也让他们的儿子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
史蒂夫10岁的时候,他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在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在邻近的帕洛阿尔托,电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市郊发展起来。每逢周末,一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史蒂夫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
史蒂夫小时候形成的善搞恶作剧和任性的品性很快就表现了出来。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他认为做这些作业纯属浪费时间),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
史蒂夫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受到一位名叫伊莫金•特迪•希尔的老师的深刻影响。“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史蒂夫说,“她极力敦促我学习,甚至会这样说:我真希望你能完成这些作业,你要是能完成我就给你5美元。就这样,希尔老师激起了我内心的学习热情。”老师想让他跳过五年级直接进入这个学校的初中学习,史蒂夫的父母没有同意这样做,而是提前让他进入克里滕登中学学习。
然而,史蒂夫念的这所新学校真是不怎么样。学生斗殴、惹是生非的本领也让喜欢搞恶作剧的史蒂夫自叹不如。在学校这种混乱局面下,他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这种情况也促使史蒂夫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决定下一年不去这所学校上学了。那年夏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爸爸。经过长时间商量,保罗和克拉拉接受了这一现实,决定搬家。史蒂夫在11岁的时候,就能以足够的意志力说服他的父母搬家。他这种刚强的个性加上做事专心的品性,使他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这一点在史蒂夫小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由于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实施,这里聚集着如此多的科技工作人员。不少电子工程师和他们的家人都住在洛斯阿尔托斯及其周围的库比提诺和桑尼维尔。在那时,洛克希德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个主要的合作城市已经在崛起,并且大批的电子公司在这里成立,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宇宙飞船登月计划。电子公司需要生产、应用小型电子元器件,而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首先得益于晶体管的发明,然后才是集成电路的发明。在这里,史蒂夫随时都能向学识渊博的科技人员请教各种问题,到处也都有一两只箱子里装着废弃不用的电子元器件,史蒂夫在放学后就可以把这些元器件拆开来看个究竟。他认为,这里和杂乱不堪的芒廷维尤相比简直就是天堂!此时,史蒂夫已在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包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高中时,史蒂夫就知道了自己是被收养的,这更增强了他要有所作为的愿望。当他锁定目标时,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他。这么多年来,史蒂夫身上一直没有改变的就是他那狂放不羁的个性、富有进取心的精神和强烈的个人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拼搏,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和决策者。史蒂夫就这样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乔布斯刚上初中时,因为在新学校里搞恶作剧的本事不如同学,渐渐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深受挫折。
B.10岁时,史蒂夫对电子学的兴趣就明显的表现了出来,他幼小的心灵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C.史蒂夫•乔布斯被收养的人生经历,是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渴望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
D.优异的个人品质、想出人头地的人生追求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为乔布斯以后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E. 伊莫金•特迪•希尔老是激起了少年乔布斯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对他的积极影响很大。
【小题2】传记中叙述的哪些政治、经济或科技事件影响到了乔布斯后来的人生道路?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史蒂夫•乔布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文中哪些事情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喜欢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科技精英,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或者就为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影响了周围的世界呢,还是周围的世界影响了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陈绍举
土司制度的源头是两汉时期的羁縻制度【注】。汉朝推行的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让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元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当时只在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设置土司机构。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明袭元制并大为开拓,将土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区、遍设土司,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区的大小、土司区的分布和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如土司管辖区的缩小、土司势力的减弱、贡赋制度的严密、征调的频繁、奖惩的严厉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
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只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的统治;同时又规定各民族首领必须承认其辖境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比羁縻制度更加严密。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唐、宋各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不断往来,社会发展很快,元朝在总结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设立各种土司职务,任用各级土司土官,规定土司义务。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中央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在产生的初期无疑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建立还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8期,有删改)
【注】羁縻制度:我国古代统治者用以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羁縻,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羁,马络头也。縻,牛缰(牛绳)也”,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司制度的衰败是因为土司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当地人民群众不断的反抗斗争,以及土司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对立。
B.羁縻制度是土司制度的初始阶段,起源于两汉时期,到唐代发展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的中央王朝开始让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C.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管理制度,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王朝的爵位,服从中央的管理,统治当地原有的民众。
D.土司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某一个区域的大领主,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依靠中央王朝划疆分治,由中央王朝册封的爵位还可以世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土司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促进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文化的发展。
B.唐朝的羁縻州府县制任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担任首领并授予他们各种官职名号的方法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C.清朝的结束也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终结,虽然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大致相同,但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以致到了清末土司制度彻底消亡。
D.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在总结汉、唐、宋的羁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为了克服羁縻制度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司制度在最开始是进步的,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央王朝与当地的和平友好关系,巩固了边疆的统一。
B.明朝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大力发展、完善,最终使土司制度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成为明朝统治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制度。
C.土司接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规定的贡赋,还承担政治、经济、军事等工作。
D.土司是土地的绝对拥有者,掌握着辖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大权,也有诉讼、刑罚的权力,对辖境民众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阅 读 即 享 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的世界。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读书”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所以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其过程都是难以愉快的。
D.不管什么时候,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享受阅读的权利。
【小题2】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3分)
【小题3】从全文看,要达到阅读即享受,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简述。 (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节选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书)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C.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霍英东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他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那时,他家境贫困,父母靠一只小驳船,做驳运生意。7岁那年,他父亲不幸患病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希望儿女知书达理,出人头地,特别是在霍英东身上寄予了厚望。读书期间,他非常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6年,他进入皇仁书院学习,为图报国,他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在这里,霍英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但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他后来回忆说:“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都能够从容对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失学后的霍英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因身体单薄,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他刚上岗就被辞退了。后来他的母亲倾其所有,和他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并将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深夜12点才能离开,非常辛苦。由于他的精心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方法,处事也显得更为沉稳与坚毅。
抗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母亲和他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毅然决定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并将转让所得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业历程。随后,他转投地产,于1953年创办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开设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在湾仔及铜锣湾一带发展住宅楼宇,首创楼花制度,容许买家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因公司经营有方,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霍英东跻身全球富豪之列。
事业有成的霍英东,以一颗至诚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事业。
50年代初,朝韩战争爆发,香港当局严格执行“全面禁运”。霍英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新中国的抗美援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近三年时间里,他不仅承担了在港澳和中国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他还组织了精密的侦察队伍,监控香港当局的缉私艇的动向;他的船队每天半夜都从英国海军的军舰旁悄悄绕过,驶向公海;而为了摆脱当局的监视,他甚至一天之内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作为整个运输系统的“指挥部”。因此,他受到英美政府的非难。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1983年,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正式在广州开业,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的改革“样板”。霍英东晚年,致力于珠江西岸的南沙改造,他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投资兴建道路、大桥,兴建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历年来,共投入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正是他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据香港媒体报道,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9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文化艺术与山区扶贫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如他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又如1984年,他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20多年来,他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在内地、港澳各地建设20多个现代水平的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培养了无数体育人才。
相关链接:
①霍英东(1923—2006),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霍英东名列《福布斯》2005年亿万富翁榜。
②霍英东说:“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这既是对他成功的肯定也是他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资本。
 
E.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极具活力的区域就得益于他长期的不计回报的投入。
(2)造就霍英东传奇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3)霍英东为图报国,改名“英东”,请具体谈谈他是如何报国的?
(4)“感动中国”给霍英东的颁奖词说“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