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 丰
⑴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⑵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⑶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⑷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⑸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⑹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⑺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⑻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⑼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⑽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标题“帕斯卡尔的芦苇地”中的“芦苇地”一语双关,既指作者钓鱼时看到的那片芦苇地,又指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B.第一段在文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把生命匍匐在其中”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C.第(10)段“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与第(2)段照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与精神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不能只关注物质,更应该有精神追求。
D.文章借芦苇地表达情感,景物描写虚实相生,景物美丽宁静,语言闲适轻松。
【小题2】 在文章第⑹段,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的思想的理解。(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业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小题1】“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文章重复出现的这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分别加以解析。(4分)
答:
【小题2】读全文,说一说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小题3】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7分)
答:
【小题4】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觉得,要找回这样的林阴路,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在黄州
林语堂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要横过黄泥坂,那不过是一段脏泥路,却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其结尾部分如下: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嫚。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他那篇牛肉与酒,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当代有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这谣言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次年,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胳膊上患有风湿,后来右眼也受了影响,有几个月他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死亡。于是,又一个谣言传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同返天庭了。皇帝听说,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口味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问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相关链接
苏轼……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摘自《辞海》)
‚“乌台诗案”后,虽然对政治未能完全忘怀,但佛老思想发展成为他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他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ƒ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但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摘自林语堂《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苏轼每天往返农舍和城中住所时,都要横过一条叫黄泥坂的脏泥路,于是,这条脏泥路便成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路。
B.在黄州期间,苏轼常常夜游饮酒,欣赏月色美景,也常常酩酊大醉,正所谓景引文思,酒助诗兴,因而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C.某夜三更,苏轼喝醉了酒回家,敲门不应,他虽然非常懊恼,却毫不计较,干脆不进家门,而泛舟江海,去聆听江涛之声。
D.总结苏轼的创作经历,作者认为,只有不强调道德目的和使命作用,我们才能创作出为社会、为人们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E.苏轼的仕途起起落落,令他壮志难酬。但黄州的经历,让他能以宁静旷达的心态坦然面对,因此虽在谪所,却过得潇洒快乐。
【小题2】作者认为苏东坡写出不朽杰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几个谣言,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认为苏轼虽被贬黄州,但这段日子仍是“快乐”、“幸福”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所学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沈从文:在天为云 在地为水
柳已青
沈从文在青岛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经常昂首观察天上的云,低首静观地上的水。他在《水云》中写青岛海边的静思:“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
我觉得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虽被大风改变形状,但内心不变,终究是水做的。
沈从文被时代的风暴吹折为上下半生,上半生是文学家,下半生是文物专家。1949年之后的沈从文远离文学,焉知非福。他过得隐忍低调,谨小慎微,即使这样,仍未能安然逃脱。读他谈文物的文章,行文流畅,颇有文采,毕竟是出自文学家之手。这些文章的背后是深深的孤独、远离时代的平静。不管是文学家还是文物专家,沈从文不改其书生本色,对文化的热爱,渗透到他的血脉之中。
当年沈从文飘荡在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房间写作,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饿上两三天。沈从文经常盖着棉被,一只手捂着流鼻血的鼻子,一边写作。是郁达夫、徐志摩、杨振声帮助他度过人生最寒冷的冬天。从1929年开始,沈从文以蜚声文坛的作家身份进入中国公学教书,到1949年因遭遇精神困境自杀未遂从北京大学退出,这20年间,他一直以写作教书为生。文学家在小说中随心所欲进行创作,超脱生死,但在现实中,无法预知人生的下一步会遭遇什么。在新文化运动的余韵中,沈从文漂在北京时,他无法预料到自己会成为文学家;他成为文学家之后,无法预料到会在时代的变革中改行,无法预料到后半生的荣辱浮沉。
正因为沈从文所经历的一切,带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悲剧色彩,所以他成为审视作家与时代的一个样本。张新颖的新著《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是我们进入沈从文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张新颖特意将沈从文的这一段话放在开篇:“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为唯一联接历史沟通自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断的情感,千载而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这显然是沈从文在整理那些无人问津的文物之时,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正是这种思悟和感情,沈从文赋予文物以生命力。说起来,文物比人更长久,文学作品比作者本人更强大。沈从文意识到这一点,功名显赫,财富万千,终究是一时的,化为尘,被一阵风带走。所以,沈从文能够沉静而专注地做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沉重的肉身为时代的风暴所左右,载浮载沉,但他的精神有一种顽强的定力,超脱时代,淡泊名利,断断续续做完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张新颖特意说明:“我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不仅要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他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借助沈从文的书信、文集等文字材料,构筑了沈从文的精神史。个人足迹与精神轨迹,时代环境与思想转变,政治运动与内心变化,全在书中呈现。个人与时潮的冲突,“信”与“思”的冲突,“事功”与“有情”的冲突,未能忘情文学创作“写”与“不写”的冲突,一一读来,都让人感慨万千!
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一个问题在脑海萦绕不去,沈氏悲剧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沈从文的自杀和转行,和曹禺的忧郁和落寞,巴金的沉思和随想一样,构成1949之后作家生存之样本(沈从文在给黄永玉的信中称自己“是一个牺牲于时代中的悲剧样本”)和谜案。
1949年1月,“历史正在用火与血重写”,当众人兴高采烈地迎接北平的解放之时,沈从文的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 “不毁也会疯去”。他翻出了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写了一段感慨,其中四字为“人生可悯”。经历过自杀事件后,向死而生的沈从文,隐忍,沉默。到了上世纪60年代,“经常在‘斗争’的呼声中如临深履薄,深怀忧惧,不知如何是好”。
晚年沈从文的老泪,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九八五年,有记者访问沈从文,他谈到打扫厕所的那段经历,女记者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沈从文顿时嚎啕大哭,泪如雨下,张兆和像哄小孩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让他安静下来。读到这样的细节,只能说“人生可悯”!夫复何言?
相关链接: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来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沈从文在解放后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虽远离了文学,但也是一种福气,他以宁静淡泊的心态,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影响。
B.沈从文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为界分为上半生和下半生,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在现实中遭遇了精神的困境,当他埋首无人问津的文物时,却从中汲取了营养和教育,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重生。
C.沈从文一生的荣辱浮沉折射出个人与时代的冲突,成为审视作家与时代的样本,这样的样本还有许多,通过研究这些样本,可以感受作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剧色彩。
D.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的全部价值就在于通过沈从文的书信、文集等材料构筑了沈从文的精神史,为我们进入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
E.1949年1月,在众人兴高采烈地迎接北平解放时,沈从文却选择了自杀,这说明沈从文的性格消极悲观,思想保守,无法接受新时代,这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小题2】为什么沈从文说自己“是一个牺牲于时代中的悲剧样本”?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现沈从文的“人生可悯”?试举例说明。
【小题4】作者说“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温 宪
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9点,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位于纽约州长岛的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主持人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资深政治记者、《国情咨文》主播坎迪·克劳利,她也因此成为20年来唯一一位主持总统候选人辩论的女性。
现场的克劳利锋芒毕露,毫不客气。两位候选人企图伺机自夸时,被她屡屡打断;现场观众提出问题后,她则步步跟进。当罗姆尼指责奥巴马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丧生事件发生后未能立即指出这是恐怖袭击时,奥巴马进行了反驳。克劳利也说,奥巴马确实在事发第二天便指出这是恐怖行动。她在关键处的“选边站队”使奥巴马在辩论中赢得了重要一分。
其实辩论开始前,克劳利就已做足功课。“我对这场辩论的目标是,没有人在家中向电视机扔鞋并喊道:‘她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
克劳利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这里与泰坦尼克号的区别只在于,泰坦尼克号上有一支乐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让她比别人更加努力。曾与她一同采访过两次美国总统大选的亚历山大·佩洛西说,“虽然大家都在谈论美国大选中的种种文件,其实没几个人真正读过,但克劳利读了所有这些东西。在大巴车上,每个记者都会问她:克劳利,这份文件到底什么意思?”她的同事莫利说:“克劳利头脑清晰,采访时她知道如何直奔主题。另外,她写作能力极强,不仅表述清晰而且文字优美。”
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参选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克劳利当年所写的报道,至今仍能令人感到其独到的见解和内涵。她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写道:“当民众被问起更信任谁来处理国家经济时,回答说是巴拉克·奥巴马的占54%,超过半数……然而真正影响总统大选结果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美国真的做好准备迎来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了吗?……看看美国的文化历史,你会发现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已经有400年历史了,显然它不会因为某人当选了美国政府的领导人就被彻底推翻。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
2010年2月,年过六旬的克劳利开始主播谈话节目《国情咨文》。这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她承认自己从未想过会主持一档电视节目。“人们一直都在问我,你想不想有一个自己的节目?我心想:那太棒了,但不可能!”最终,她还是勇敢地应对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
作为一名主播,克劳利长得不漂亮,声音也很粗,却以节目内容的厚重赢得了认可。布什前政治顾问休兹曾这样评价她,“我想很多人都喜爱克劳利。她常开怀大笑,特别有趣;她深挖困难问题,但不会出现对抗的气氛。与她合作的采访,是我做过的最好的采访。”
生活中的克劳利,也有着自己的兴趣。她在马里兰州贝塞斯塔的家就像一个古玩店,有着各种藏品。她还爱开玩笑,常常被自己讲的笑话逗得捧腹大笑。CNN总裁克雷恩说,他总能从克劳利那里收到最为有趣的电子邮件。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曾抱怨说,在主持政论节目时,她当时的角色仅仅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然而,克劳利表示,自己绝不愿只做个“花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克劳利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由盖洛普咨询公司选出的80名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克劳利精心挑选出与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有关的问题,并决定由谁来回答这些问题,自己又如何提出后续问题。两党候选人阵营闻讯后都颇为紧张。
虽然事前有不少人担心,她的主持风格会令两位候选人尴尬。但克劳利不改初衷,她说:“我不会问一个关于苹果的问题,而你回答了一个关于橘子的问题就了事。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展现了克劳利的不同侧面,在表现克劳利主持风格的同时,还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A.克劳利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所写的“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指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不会因黑人总统的就职而发生根本改变。
B.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开始前,两党候选人阵营颇为紧张,是因为主持人克劳利做了充分地准备――她在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精心挑选现场提问的问题。
C.作为一位新闻记者,克劳利一直梦想着能主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在她六十多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D.美国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在主持政论节目时,仅仅是个“花瓶”,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
【小题2】文章第④段提到克劳利的同事莫利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克劳利能够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因为她具有哪些性格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这句话体现了克劳利怎样的主持风格?你是否认同这种风格?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