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把信任留给你
吴永群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来,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来。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来:“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大声问:“哎!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卖杏的是男是女?你给了人家多少钱?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选自《故事家》)
【小题1】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⑴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⑵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卫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运动。
②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出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得到。所以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这样得出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④在整个实验期间,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由50%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5%,而且是肉类、鱼类、家禽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菜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15%。至于剩下80%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检验出究竟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
【小题1】下列关于“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C.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卫组织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研究人员对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的监控实验,是为了证明世卫组织的观点是否成立。
C.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最理想的情况。
D.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禽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等天然食物来提供。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目前关于人们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能量失衡假说,一种是激素假说。
B.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机制的了解。
C.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更快地得出结论,所以他们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
D.肥胖的产生过程需要数十年,所以很难检测得到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时间堆积在常山
黄咏梅
去过一次浙江常山。我总是向身边的朋友建议,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如果他们继续问我,去常山看什么?我就会回答他们:“去看看时间。”这话听起来过于文艺,也有点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在常山,时间的确是看得见的。时间堆积在常山,以山的形态,以化石的形态,以精神的形态。
如果说,那部红极一时的电影《星际穿越》里用五维空间向大家展示的时间形态是虚拟的,那么常山黄泥塘的“金钉子”所展示的时间,则是真实的,不仅真实,还精确,因为它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距今4.6亿年左右那段时间的地层剖面。在地球的时间史中,这枚“金钉子”准确无误地标识出了奥陶纪中部的那一段时间。如今,地质专家要判断全世界所有那个年代的地层,都必须把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当作尺子去比较,来推断分析其他各地的地质年代。
我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作为一名写作者,对时间的敏感让我不断去碰触快和慢、过去与未来、生与死这样的命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仅仅是宇宙时间中的那一颗朝露。时间,是历代文人写作的母题,写不尽,写不透,就如它的形态——看不见。然而,走在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我没法像过去游览风景区那样,怀着到此一游的轻快步伐和心情,徜徉、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致,虽然这些元素在这里并不缺少,但是它远远不止这些。在金钉子景区那条著名的黄金色长廊上,每走一步,我都觉得踩在了时间上,以化石的形态展示的时间标本,又以年轮般的剖面呈现沧桑。这些时间堆积起来的风景,让我看得触目惊心。如果说,长廊下那条流淌不歇的河水,就是以我们对时间一贯的理解——分、秒、时的速度在运动,那么这些化石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变形和凝结。同时,这些化石在我眼前也形成了一个五维空间,在凝固不变的时间里,我们是变的,时间是恒常的,在恒常与变化中构成了人生的精彩。那感觉如此奇妙,又令人感触良多。
除了丈量时间的“金钉子”之外,在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三衢景区,裸露在丛林中的那些岩溶石林,是距今约4.4亿年的古生物礁,它们不是石头,而是生命,曾有着血肉和呼吸,也许,还有思维。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看得见的时间,常山人对时间的态度也很敏感。他们珍惜时间,深知时间的魅力。在常山,我被带去看过一个古老的茶油制作坊。当地人说,他们这里的茶油之所以有名气,都是时间“榨”出来的。传统的制作方法,以“木栊榨”最正宗。榨油工序繁琐,都是人工与时间的共同出品,每年,从霜降过后开始,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饼、榨油、过滤,直到最终完成。我目睹那些打油的老师傅,用一根沉重的撞杆使劲撞击木栊榨的扦头,不断挤压里边的茶饼,在一条凹槽里,茶油慢悠悠、滋润润地淌出来。从茶籽坚硬的种子形态最终变为液体,是一种物理上的质变,需要时间和人来成就。
在观看榨油的过程中,我对一位老师傅产生了兴趣,他一下一下地用撞杆撞击着木栊榨,看上去,就像一只耐心的钟摆。当地人告诉我,这位老师傅做这个已经快半个世纪了,这个榨油坊是他们祖传的,他从穿开裆裤就开始学榨油。别看他相貌平平,却是村里的大户呢,挣钱不少。趁老师傅歇息的空隙,我问他:“为什么不改良一下这个作坊?”事实上,常山的茶油出名,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我一路上经过几个茶油厂,规模比这个大,里边不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师傅分明很清楚我的意思,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点了根烟,坐在油腻腻的小板凳上,一口烟喷出来,他的眼睛也眯了起来。“他们做的油没我的香,他们舍不得花时间,一分钟就能滴出来的油,像水一样。”看他脸上一副轻蔑对手的神情,我顿生敬意。也许,在他“家传”的观念里,油是从茶籽里榨出来的,也是从时间里榨出来的。榨油要珍惜时间,而珍惜时间不在于节省时间,而是在于舍得花时间。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悖论。何尝不是?时间时常令现代人处于一种悖论当中我们不断地提速,以至于一日行万里,一秒知天下,我们不断地用高科技手段珍惜时间,同时又把时间浪费在各种虚度上,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给自己叫停——等等灵魂。何时快,如何慢,这是时间与人永恒的战争。而在常山,我看到的那些时间堆积起来的化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古罗马斗兽场,让人产生肃穆、敬畏和无尽的联想。
载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24版
【小题1】简要说明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2】第一自然段中有句话,“在常山,时间的确是看得见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时间。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一分钟就能滴出来的油,像水一样”。
【小题4】概括文中榨油老师傅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世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世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小题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D.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原文明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世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D.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人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的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表达效果?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引用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语。请用简明语言表述,不超过15字。
【小题3】文章在材料事例选择与使用上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在文末说“感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