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主角
红酒
①武生孙成有身段有扮相就是没嗓子,这个行当过于讲究,有功没嗓,自然演不了赵子龙。演不了赵子龙不等于孙成没有名气,在相思古镇,只要提起马童孙成,老戏迷们哪个不知?
②朝细处说,孙成应该叫做翻扑武生。一般的翻扑武生只在武场中翻跟头或跑龙套,顶多饰演个牵马拉蹬的小马童,实在是没多大意思。梨园行有句话,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可戏份儿有轻有重,摆明了还是有区别。
③孙成早就听师傅说过关公戏不同于其它,那叫神戏。所有的关公戏中孙成最喜欢《古城会》。这出戏中的马童,可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关公是圣人,上场哪能说翻就翻说打就打?全凭马童腾跃跌扑推波助澜渲染气氛烘托关二爷的豪气神武。孙成扮演的马童身手矫健敏捷,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所以老戏迷们都夸孙成演得好,为关公增色不少。
④孙成和扮演关公的红生孟强同科,俩人在舞台上是搭档,生活中是好友。孙成性情稳健办事颇有章法,孟强相反,大小有点事,就会迫不及待地找孙成讨教,就连他的婚事,要没孙成出主意,师妹含春决不会顺顺当当的嫁给他
⑤可你孙成再能,在戏中也是个马童;孟强再没主意,在《古城会》里也是二爷,一声招呼———马童,孙成就忙不迭地上场听关二爷使唤来了。马童孙成在背对观众时,半真半假地冲孟强小声骂道,你这家伙。可一转过身,马上恭敬地说:遵命!人照样在戏情中。
⑥戏闭,关二爷怀抱鲜花谢幕,冲观众频频点头致谢,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说孙成无动于衷是假的,他心里波涛汹涌,难以平静。孙成跟鲜花掌声无冤无仇,这辈子他期待的就是这个。
⑦说话间,主角配角的鬓角都生出了斑斑银丝。孟强在一次演出时,刚刚“斩完那蔡阳老儿”,就觉得体力不支,勉强回到后台就倒下了。这一病,再也没能上台。从此,这一对儿搭档从古镇的老戏迷眼中消失了。
⑧桃园三结义至死都不曾割袍断义,关二爷和他的马童又怎么能就此分开呢?孙成先是陪着孟强住院治疗,后又四处寻医问药帮他做康复。台上关二爷招呼马童时还会捻髯说声“马来”,戏外,孙成根本不用招呼,端水送药殷勤周到。看着跑前跑后的孙成,孟强心里很不是味儿。可让孟强欣慰的是儿子孟小强从戏剧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剧团,踌躅满志,要演《古城会》里的关二爷,孟小强特意点名要孙成为他牵马。孟小强担心孙成拒绝,亲自上门求孙叔叔能来助阵。
⑨孙成看着眼前青春勃发一脸诚意的孟小强,推辞不过,应了。孙成不是不想演,戏是老戏,一招一式,早已烂熟于胸,他担心的是久未登台,功夫生疏,对不起戏迷。《古城会》排练了小半年后正式公演,开场锣鼓震耳欲聋,扎黑巾穿快靴扮作马童的孙成,眉宇间英气逼人,风采不减当年,从侧幕口一溜儿空心跟头,接着身子一拧,十几个旋子轻盈飘逸,“胯下赤兔胭脂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二爷的马童,绝非等闲之辈。“好”,老戏迷们忍不住拍手叫好,眼睛瞪得滴溜溜圆,生怕错过了孙成的哪个动作。关公提刀出场,红脸,黑须,绿蟒,眼微闭,头半低,不怒自威,既有泰山当头压下的气势,又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力量。一场戏下来,关公和马童,绿叶托红花,红花扶绿叶,至始至终,配合默契,戏迷们欣喜若狂,眼界大开,如痴如醉。
⑩谢幕时,新一代红生孟小强突然转身下场,就在大家诧异不已时,他紧紧地挽着孙成又来到台子中央,把一大束鲜花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马童孙成。这时掌声如雷,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题1】小说中塑造的“马童”孙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析。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1)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
(2)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题3】小说第③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小题4】小说题为“主角”,请探究题目的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里的泥瓦匠
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呢?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
  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临行前留下字条:两天后一定回来。
  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
  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我去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
  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
  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女人割了一会儿说:“他们心咋那么黑呢?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 
  “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
  女人说:“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
  “去。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 
  女人说:“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不也是我一个人么?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 
  “他们跑不了!”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
  “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
  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 
  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 
  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
  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
  然后,他又去了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他对着稻子说话。
  泥瓦匠又到了工地。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情况。
  他说:“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
  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
B.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其他泥瓦匠与天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不想念家里的庄稼,是一群被城市文明异化的农民形象,而天丰并不看重金钱。
D.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
【小题2】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秋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此为阴阳交泰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易经》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是因为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
C.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从容应对,而不必悲观。
D.《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阴阳合则万事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周易》的价值,然后从四方面分述,层次清晰。
B.文章后四段都是先阐释《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周易》等有关论述,为当今某些问题的解决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逻辑性非常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之所以被称为光辉的杰作,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对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有独特表达。
B.《周易》提出的节以制度观启发我们,为使人类有更高的生存质量、更理想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需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这一思想与《周易》蕴含的阴阳交泰观是相通的。
D.中国大跃进时期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严重违背了《周易》的节以制度观,造成了伤财害民的结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度一下”张亚勤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百度百科给张亚勤的词条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霸”,另一个则是“微软”。而就在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微软公司宣布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因个人原因离职,张亚勤则用“使命达成”来概括了他供职微软16年之后选择离开的原因。而另一主角、张亚勤的新东家百度则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非常高兴张亚勤加入我们的高层管理团队。”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张亚勤博士将为我们进军新兴业务领域做出宝贵的贡献。”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在9月3日百度世界大会上,张亚勤加盟百度就已有征兆。当日,张亚勤与李彦宏等一众高管相近而坐。
7天之后,百度宣布张亚勤正式入职,担任百度总裁,直接向李彦宏汇报工作。“我非常兴奋能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产业的关键转折时期加入百度。”张亚勤说。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在微博上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特别是对中国大学生而言,除了比尔·盖茨以外,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史上惟一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早年求学时期的光环,早已使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而对张亚勤来说,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
这一年年初,他应李开复邀请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微软,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据悉,张亚勤2002年发起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长城计划”,目前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人,并已在10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
200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也许正是因为盖茨看到亚洲研究院的出色成绩,同一年,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当时微软七大工程部门之一)。
从回国到一次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美国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05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就在当天,微软向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谷歌和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虽然事后三方达成非公开协议来解决各项问题,但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毋庸置疑。
这让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06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身。此前,他更多的是科学家的身份;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据了解,张亚勤除了担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亚太研发集团主席之外,还担任北京、上海、重庆、海南以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政府的国际经济与科技顾问,也是多家高科技公司的董事。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这样表述。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然而,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2004年至2006年,张亚勤回美国工作的短暂两年中,是微软移动操作系统开始的时候,但随着他的离开,移动业务在其职业生涯中戛然而止,而微软也从“先发优势转向弱势”。这恐怕是张亚勤心中最大的隐痛。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移动操作系统市占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谷歌Android系统的份额为84.6%,创新高;苹果iOS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3.4%下滑到11.9%;微软Windows phone的份额从3.8%下滑到2.7%。
微软错失移动互联,当然不是张亚勤的错。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做科学家梦想的空间,况且百度的股价以及薪水待遇能超过张在微软时的报酬。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在百度近期招揽的人才中不难看出。
今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并且让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4个月前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次出现张亚勤的“如是说” 有张亚勤的内心世界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 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
【小题3】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
【小题4】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定 局 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_______,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6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小题5】根据文意推测,在文中省略处刘伯温最终把白子放到了哪里去了?(2分)
【小题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小题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3分)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