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吃草与吃肉
林语堂
近来在编纂一本中文字典,觉得心情平静得多,省了多少是非。因此感觉做学问工作如吃草,做文人时论如吃肉。
编报纸,做时论,平时事,正人心,息邪说,比较含有人与人之接触,必有仇敌。做学问,做考证,考经史。编字典,自然而然少是非,而且自有其乐。寻发真理,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两种工作都重要,但须各凭其性情而行,不能勉强。这个意思,可扩而充之。世上只有两种动物,一为吃草动物,包括牛羊及思想家;一为食肉动物,包括虎狼及事业家。吃草动物只管自己的事,故心气温和善良如牛羊;吃肉动物专管人家的事,故多奸险狡黠,长于应付、笼络、算计、挟持、指挥……前者,学人、发明家等,只对学理事物有兴趣,而在社交上却常要羞羞答答;做委员,喝听差都不大行。后者如刘邦、朱元璋一类英雄豪杰,用兵用将,料事如神,而对于子曰诗云,一听便头疼,糊里糊涂。
食肉者搏击食草者,食草者也常藐视食肉者。思想家一方羡慕事业家,一方又看不起事业家。世间食肉之徒,偶尔读两本书,就在书中觅黄金屋、颜如玉、钟重禄,哪里是真正懂得食素之味?学问兴趣他们是不懂的。偶尔出洋,偶尔留学,第一目的就是看准学位头衔。他所读的政治法律及大学管理法,可以让他回来当议员委员,高官俸禄,养父母,给妻子,并不是在研究政治学说学问上做工夫。
袁中朗描写此种人心理极好。“吏趣者,其人未必有才,但觉官有无穷滋味,愈劳愈侠,愈苦愈甜,愈谈愈不尽,不穷其味不止。若夺其官便如夺婴孩手中鸡子,啼哭随之矣。”(《与张幼于书》)此语便含食草者对食肉者的讥笑。
我想这类专管别人家事的工作,其意义还在一个木匠做一个木盒之下。但是不让食肉者管别人家事,他心里就不高兴。食肉者也轻鄙食草者。“议论空疏”“阔论高谈”“咄咄书空”是文人之罪。而文人也常有令人轻鄙之处。
食肉者对文人表示轻鄙,非搏击文人时,而是秦莽文人时。此种秦莽文人,我想仍不是真正读书种子,是借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还应该归入食肉类去。他们一旦得意,仍善于互相倾轧,弄权舞弊,作威作福,恃势凌人。
“文学无用”之说也是对的。革命是干的,不是谈的。打虎就得上山,站在高楼绮窗前高唱:“打啊!打啊!”我总觉得滑稽。声势愈凶猛愈形其滑稽。他为什么不上山去?我老是问。所以高谈革命者,我根本就把他归入食肉之类,他是以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站在绮窗前而喊打虎之人,笑别的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虎之人,那叫做滑稽。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者,笑别的专在起床前喊打虎者,那叫作同情的幽默。他好像说:你只能喊打,而我充其量也只能喊打,你我都只能喊,然而喊是无用的。打而不喊者上上;打而且喊者次之;不打亦不喊者居中,有自知之明;喊而不打者中下;自己喊而以骂别人不喊者为能事者,斯为下矣。
(选自《宇宙风》第14期,1936年4月,有删改)
【小题1】文中的“食草者”和“食肉者”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食草者”和“食肉者”怎么看待对方?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6分)
亚洲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最近,英国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研究结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之后的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等。人种智商最低的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突变。
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也是物竞天择的一种体现。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就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指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非洲人的平均脑容量则为1282cc。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既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为什么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在了世界各地,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其次,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英才人口众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而在寒冷的地区,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高智商的人类成为幸存者。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只有5.5万人,很明显,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基因的机会也就少于欧亚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表述与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其所处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
B.在寒冷的气候中,那些为了不被大自然淘汰而努力生存下去的人类会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
C.那些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在人口发展快和人口众多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进化机会。
D.东亚人性格上的循规蹈矩影响了他们的发明创造,但这并不影响东亚人的智商高于欧洲人。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恩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人类的进化也是如此。
B.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的更大的脑容量,使人类能够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C.欧亚人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基因的比例高于爱斯基摩人,这也是今天爱斯基摩人智商低的原因之一。
D.气候寒冷的地区,因为智商低而无法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的人,将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越寒冷,相应地区人类的智商就越高。
B.动物们进化出的脑容量越大,就越有可能战胜恶劣的环境。
C.爱斯基摩人现在大力发展人口,就能提高人种的智商。
D.东亚人智商高于欧美人,会比欧美人更适应现代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8分)
站着读与跪着读
——乱翻书之四
陈四益
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是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 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呢,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这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至死,都是现成的例子。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看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更多的人,只能打着“圣人”的旗号,塞入自家的货色,大抵是跪着造反。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譬如杜甫,确实写了许多好诗,但任何一个诗人,哪怕是极伟大的诗人,也难免会有败笔。但是,一自杜甫被称作“诗圣”,他也便沾上了点圣人气。说到杜诗,大抵很少敢有不敬之辞。
不过,也有例外。
杜甫有一首《徐卿二子歌》,是夸奖那位做官的徐先生的两个儿子的。诗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名位岂肯卑微休。”夸奖人家的儿子到如此肉麻的地步,真让人想不到出于“诗圣”之手。我不由想起鲁迅的《立论》,杜大诗人同鲁迅笔下那些许诺人家孩子会发财、会做大官的庸夫俗子有何二致。对于杜甫这首诗,邵子湘的评语是:“如此诗乃不免俗耳。”王弇州的评语是“少地步”——吹捧过头了。
能够坦率地指出杜甫庸俗的一面,真难为他们了。我丝毫不想贬低杜甫的成就,但过去时代的伟大人物,常常既有其伟大崇高的一面,又有其庸俗浅陋的一面。只有顾及全人,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而要顾及全人,跪着读是不行的。
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首就是“西山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五家的评语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诚然,乐府确有此法。“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为此类。
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王遵岩也有类似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王阮亭则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正是站着读的好处。后人读着这些见仁见智的评语,实在比千篇一律的颂扬要有味得多,因为它能启人心智。
【小题1】“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一句中“神旺”的含义是什么?与前文中的哪个词相照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说文中哪些人是“站着读”的?并选择其中三类典型例子,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站着读”的内涵。(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前二节在论述应该“站着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根据第一节的内容概括“站着读”的前提条件。另外,“跪着读”的含义又是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的含意。(4分)

【小题2】结合第四、五、六段,请分点简要概括“炊烟”的内涵。(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4】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20分)
谢 天
(台湾)陈之藩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可为什么却要谢天呢? 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耳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耳;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品的开篇显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
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第一、二部分是分说,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
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第三部分则总结,得出结论。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
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
的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E.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
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铺垫。
【小题2】“我”对“天”的看法,前后有什么改变?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原来,“我”以为“天”是指
(2)后来,“我”以为“天”应该是指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谢天”,请从行文中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谢天”写出“我”的心态变化的?(4分)
【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体验,或听闻的人、事),理解“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这句话的含义。(8分)

同类题5

现代科技文阅读。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题。(9分)
大脑中的时间机器
构想未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对于记忆来说,海马是大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海马部位受损的患者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构建未来的详细图景,他们的思维似乎被静止地定在了现在。而我们其他人的意识则不断地在时空中来回移动,我们的思维可能一时会想起昨天夫妇间的谈话,下一刻却突然飘移到今晚的晚餐计划。
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特殊的区域——杏核体和rACC,掌控着我们的“乐观神经”,我们的积极心态都于此。
但大脑的时间旅行并不以随机方式进行,它往往涉及某种特定类型的想法。我们想象我们的孩子如何过得更好,我们想象如何获得一个好工作,如何攒到足够的钱买套像样的房子,如何找到完美的爱情,我们想象我们的球队会赢得一场关键性的比赛,我们想象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想象自己如何在牌桌上连连获胜。当然,我们也会想象如果失去亲人怎么办,工作失败怎么办,我们还会想象是否会死在一场可怕的飞机坠毁事件中。但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花在想象乐观未来的心思要比花在想象不幸后果上的心思多得多。当我们想象失败和不幸时,我们往往还会将重点放在如何避免之上。
夏洛特在几年前与杰出神经学家伊丽莎白·费尔普斯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导我们乐观地想象未来的是前额叶皮质与大脑深处皮质下区域沟通的结果。前额叶皮质是人类大脑中最近进化的部分,人类大脑这一部分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都要发达得多,是人类大脑拥有许多复杂功能的关键,如语言能力和和目标设定能力等。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记录志愿者想象未来特定事件时的大脑活动,包括高兴的事(如某个重要的日子或赢了一大笔钱),或不愉快的事(如丢失钱包或恋爱关系结束),根据志愿者们的叙述,对高兴之事的想象图景显然比不愉快事情的想象图景来得更丰富更生动。
这一结果与对大脑另外两个关键区域的观察结果相符合,一个是大脑的杏核体,也叫脑扁桃体,是大脑深处处理情绪的一个小结构,另一个是前扣带回皮质喙部(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rACC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员,调动和强化大脑中的乐观情绪,越是乐观的人在想象未来时,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这两个大脑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这一发现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两个区域,杏核体和rACC,是抑郁症患者大脑内活动异常的地方。健康的人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往好的方面想,而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却往往偏向于悲观,他们的预期比实际情况更糟,而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却相对比较接近现实,他们看到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大脑神经机制中没有这么一种偏离现实的乐观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脑都会出现轻度抑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比周围的同事都更成功,这种能力完全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
B.我们眼中未来为什么总是绚烂缤纷如玫瑰花般美好?因为大脑中的杏核体和rACC掌控神经。
C.如果人的大脑海马部位受损,那么他就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畅想未来,思维似静止到现在。
D.尽管人类自认为是理性的生物,比如遇事会权衡利弊等,但研究表明,乐观倾向超越了现实。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设定能力等大脑中拥有的复杂功能,是由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决定的。
B.当想象自己即将考入北大或落榜北大两种情形时,落榜时的悲痛伤心超过了考入时的兴奋愉快。
C.听到成功事例,我们就会产生我们也能成功的想法,但在听到失败的事例后却觉得自己可避免。
D.研究表明,人灰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机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乐观情绪和倾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人的情绪越乐观,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
B.乐观的情绪对于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它能让我们放松大脑,舒缓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C.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往往相对比较接近现实,因此这些人头脑常比健康人要清醒。
D.科学证据表明,人类的乐观倾向可能在进化中已经固定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