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③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希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

④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⑤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⑥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⑦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⑧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⑨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

⑩绵密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柳如是(1618~1664),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豆是爱情的象征,本文将它象征的纯美爱情进行了深化和升华,表达出了对红豆树的敬佩,同时又藏有无尽的忧愁。
B.文章开篇以红豆树旁的废墟来反衬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红豆树和废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饱含作者的忧郁之情。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借喻的修辞,表达了如今社会上如“钱牧斋”一样不顾名节贪慕荣华的人很多,而像“如是”一样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内外皆美的人却已很难见到。
D.这篇说理性较强的散文以一种凝重的笔调来行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直面红豆树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和评价。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小题3】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2: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
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B.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层 .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可能会在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
B.只有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其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但纵观历史,汉语语音的变化之大,其实远超过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一条河流之下,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这是河流的本质。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有语言学家说,朱熹穿越回春秋时期,也听不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究竟在说些啥。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平分阴阳,入派四声”这样的规律,在语音的演变中看到那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而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是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当下,公众吐槽诗词中读音的修改,也正是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公众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文气、多一份古意。如果只是为了“规范”“统一”等原因而“去异求同”,也就难免在不经意间丧失了记忆,也丢掉了更好地理解传统、理解先人的机会。

【小题1】材料中“语音”有哪些特点?
【小题2】请理解材料中“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的含义。
【小题3】从材料看,我们为什么要留存“诗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等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 “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 十三届政协新闻发言人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层面,强调了为学生减负的社会意义;教育部长则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方面谈了减负问题。
【小题3】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陈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子父亲 
一心 
近些年,受多种疾病的折磨,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父亲处处让她,有时被激怒了,也跟她争吵几句。可吵归吵,母亲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他怕母亲摔倒。
“你妈看上去很好强,其实脆弱得很,她离不开我。”父亲曾一脸自豪地跟我说。他以为自己很强大,此生给母亲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帝国大厦”,没有什么能够攻克它。可这场重病,却让他的大厦轰然倒塌。住院没几天,母亲的病情逐渐加重,不能动,不能说,不能吃。下危重通知书的那天,我们刚好都不在,是父亲签的字。他仿佛一下子老了,挺拔的军人身姿佝偻下来,一紧张就掏出速效救心丸服用。只要我们被医生叫出去,一回来,他的目光就警惕地在我们的脸上扫来扫去,察觉有什么异样,无论谁劝,他都不肯回家休息,只能睡在医院的一张窄椅上,也睡不踏实,一听到母亲咳嗽他就爬起来。我们兄妹几人轮流值夜,逼着他休息,可发现他睡着时常常做噩梦,蜷着身子,一头汗,手攥得紧紧的,掰都掰不开。他的神经绷得太紧了,怎么行?
我们决定请一个护工,晚上照顾母亲。可父亲不同意,一向温和的他血红着眼,向我们吼道:“你妈不会说话了,要翻身、咳痰,护工晚上睡着了,才不会管呢!不行!”
我也急了,提高嗓门说:“这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日子长着呢!你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不注意休息,你如果累垮了,我们照顾谁?”
在我们的坚持下,父亲做了让步,晚上回到弟弟家睡觉,但白天执意要去医院,我们也只好随他了。因为放心不下母亲,他总是想办法拖延时间,很晚离开医院,晚上又常常失眠,睡不了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又总是赶第一辆公交车到医院。在医院,他一刻也不肯休息,给母亲按摩,独自跟她说话,用针管一点点给她喂流食,推着轮椅在走廊里转来转去……
过度的劳累,让父亲差点倒下。一天半夜,父亲房间灯亮了。弟弟也醒了,起来一看,父亲捂着胸口,面色苍白,才知道他胸闷心慌。弟弟吓坏了,知道父亲心脏不太好,况且两年前放过支架,赶紧送他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确定是太紧张、太劳累造成的胃病。
父亲如释重负,去医院的路上步履如飞。母亲正忧心忡忡地等着他,一听说没大事儿,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一遍遍摩挲着父亲的脸,激动得泪流不止。父亲也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一手紧紧抓住母亲的左手,一手为她擦拭泪水。我们也潮湿了眼,走出病房,让他们享受这份不幸中的幸福。
傍晚我“押解”父亲走出医院,一再叮嘱他要保重身体。他满口答应道:“你放心吧,我以前想得很明白,不怕死,可现在怕了,我死了你妈怎么办?为了她,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从康复医院回来,母亲睡眠不好,我们建议轮流陪护,可父亲一定要睡在母亲身边,他说:“你妈想说什么我都懂,在康复医院的时候,晚上受了很多委屈,以后我绝不离开她。”
可他照顾母亲,晚上常常睡不好,几天后便憔悴不堪了。我们硬逼着他睡到二楼,半夜两点左右,我听到卧室外有脚步声,走出房间,看到父亲正蹑手蹑脚地准备下楼。被逮了个正着,他忙不迭地向我解释道:“楼上太冷啦,楼下暖和,再说你妈需要我。”
看着他慌张地下楼,步履蹒跚。我的眼泪不可遏制地流了下来,父亲这一年老了许多,他一生辗转,从四川到东北,到青藏高原,再到江南,几十年的跋涉,他已经像一辆疲惫的老马车,却依旧载着爱和责任徐徐前行。他不再看看了几十年的《新闻联播》,不再练练了几十年的气功,不再读读了几十年的《易经》。他只关注母亲,关注她每一个眼神和手势的内容——“你妈今天心情不错,吃饭有进步……”“你妈这阵儿好像瘦了……”“你妈今天在写字板上写着不想活了,说是拖累我们了,唉……”“你妈……”
母亲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喜怒哀乐。父亲全然没有了自我,他活成了母亲的影子。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人生是苍凉的,赤身而来,赤身而去。可我的老父亲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在你孤独的生命航程里,有这样一个摆渡者,始终撑着一船风雨一船爱,陪伴你度过岁月的河流。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你妈看上去很好强,其实脆弱得很,她离不开我”是母亲因疾病折磨身体越来越差,对父亲强烈依赖的真实写照。
B.母亲病重住院后,父亲出现了一种异常反应:无论谁劝,他都不肯回家休息,可见父亲固执、任性的一面。
C.“傍晚我‘押解’父亲走出医院”,“押解”一词写出了“我”为人子女的孝心却得不到父亲理解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D.“他已经像一辆疲惫的老马车,却依旧载着爱和责任徐徐前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父亲的伟大形象。
【小题2】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令人动容,这段文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登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睐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凇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我是结过婚的人,让您受委屈了。卜白一句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还来的戏票。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将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筵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气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吧!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编辑、记者的“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的衣着爱好形成对比,反衬卜白是报社的一个“另类”。
B.小说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也为下文定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C.小说写卜白自告奋勇“补白”战地记者,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D.小说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
【小题2】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卜白”为题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