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 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④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在塔里木我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着。
⑦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⑧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⑨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⑩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小题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小题2】文章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4】“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家每天村人地在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镜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思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夫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男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掉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大疲意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奶来的冷物热认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报”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藏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客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曰子改写”。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炊烟”都有哪些含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夜走巴山
李汉荣
天黑下来,我仍在山野里行走,山影嶙峋交错,仿若剑戟铿锵,再现古代某个严酷战阵。我想起那些厮杀、血腥和悲凉的牺牲,心里划过惊惧和悲悯。此时,星星依次出现,很快布满天宇。视野渐渐亮开,山影变得敦厚温和,细细山路在月光下蜿蜒,如持续流淌的乳汁。我感到了无情宇宙在无意识里呈现出的几分仁慈。为了一个小小的夜行者,宇宙竟然动用了它的全部照明设备:北斗星、织女星、天狼星、天蝎星、天琴星、室女星……此时全都在为我满负荷工作,那凶猛天狼,也在为我殷勤发电照明。头顶上的每一颗星星,全都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神速,向我空投光芒和柔情。
此时,我行走在群山的皱褶里,我也行走在浩荡的天意里。
嚓,嚓,嚓,连续三颗流星划过头顶靠南的天空,山巅似有被灼痛的云絮,凌乱飘起。山村的狗们,大声狂吠,对天空发出持续质疑和询问。由于天文学知识过于匮乏,它们的发问比起它们的祖先,显得毫无长进,仍止于纪元前的幼稚和天真。尽管,流星们在天上制造了不少的动静,挑逗了无知的狗们的猜测和询问,却丝毫未打断避暑山庄里富豪们的赌局,那掷骰子的声音,盖过了银河的潮汐,删除了天上的动静。熟谙经济学的精明赌徒们,陶醉于他们的天文数字,却不需要也不屑于别的什么天文学,不需要也不屑于向天空注目和发问,除非星辰坠落,为他们降落下大量黄金和巨额利润。
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竞有了几分尊敬:在这个被商业和经济学主宰的大地上,在这个市侩当道、失去天真的夜晚,它们,仍保持着上古的天真,对尘世和天上的动静,发出好奇的追问。
隔着一个山涧,走在山路上的我,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几乎与我并排而行。我看见一辆辆呼啸的车,一组组飞旋的轮胎,我看见疾驰的现代,载着时光和欲望,弃我而去,弃我而去。
我,一个步行的人,一个保持着古代行走方式的人,一个对现代水土不服的人,一个迈着农业的步子慢行的人,与咆哮的工业和狂奔的现代,礼貌地保持了距离,我绕开了它的快,我坚持着我的慢。
它们,狂奔的铁、轮胎们、现代们,一路弃我而去,很快都超越了我,扔下了我。我索性掉头,折进一个山湾,四周是无边密林,林间一泓碧水。这时,我才忽然发现:现代已载着现代远去,我留了下来,留在古代的密林,留在古老的深山。
抬起头,我看见了山间的月亮,被林涛和山风梳洗得眉清目秀的月亮,他不慌不忙地漫游在李白的苍穹,行走在苏东坡的意境里,仔细抚摸着山上的苔藓和留下始祖乌爪痕的玄武岩一一那上面保留着两亿年前时光的表情。
这时候,我恍然大悟“白驹过隙”这个词的深意。
这时候,我才知道:所谓高速的现代,只是现代自己快速删除自己的一种程序。现代载着现代快速离去,最终能留下来的,注定还是大地、青山、始祖乌的玄武岩和李白的明月。
已是后半夜了,明月西斜,天河渐落,山影隐约。早起的鸟开始集体朗读,山野有鸡鸣声起。路边,几户农家的灯陆续亮了,我在一家的院子里停下,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说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他与老伴种地,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还养着一头奶牛。他一边挤奶一边说,山里不缺草,牛吃得好,奶多。提前把奶挤了,等会把奶卖给奶贩子,他们又卖给城里的奶厂。他说趁这老骨头还能动,挣一点补贴家用,也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我蹲下来,看他挤奶。奶牛温顺地站着,它不计较那哗哗流进奶桶里的是什么,它似乎陶醉于释放的快感,或者,它知道那是什么,它只觉得放养它的人有恩于它,青草和溪流有恩于它,那流出去的都不是它的,是天的,是地的,是人的,而属于它的身体,还原封不动在它这里,这让它已很满足。
星光照在奶牛身上,照在老人身上,被星光雕塑的老人和奶牛,宛如黎明的神灵。奶桶已经快盛满了,而牛奶还在注入,星光也在注入,满当当的桶里,荡漾着星光和牛奶。我再一次从老人脊背和奶牛的脊背向天穹望去,我看见,那渐渐沉落而暗淡的银河,似乎已向宇宙献出了足够多的乳汁……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
【小题1】概述首段中宇宙“仁慈”的表现。(2分)
【小题2】如何理解“我对那些对天发问的无知的狗们竞有了几分敬意”?(4分)
【小题3】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4分)
【小题4】分析文章末段对“星光”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评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小题2】下面对老五的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五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生意人,文章借助他儿子在一旁学习剔肉和切肉技术来表现老五手艺精湛,属于对老五形象的正面描写。
B.老五烤肉出名后,没有改变对主顾的态度,也没有因为来客地位、身份的高低,而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
C.老五不虚报价格,而且价钱公道,他笑容不多,但给人以诚朴的感觉。
D.老五性格随和、诚朴。在那里,吃饭不会惹气,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也可以看出老五性格的随和、诚朴。
【小题3】《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着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历下君想到这里,虔诚地在心里说,谢谢老天爷,让我生在这与天地同在的齐鲁大地,又幸运地从石缝中冒出来,成为济南泉水中的一滴。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从尧舜爷算起,历下就要算泉水们的“老家”了。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著的《鹊华秋色图》。老先生还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你这刚从石缝里涌出来的小水滴,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这有什么奇怪的。赵先生画《鹊华秋色图》的时候,也没到过济南,只听了友人的描述,便画出这天下最美的画卷。这叫什么?叫传统,也叫与生俱来的灵感。知道吗?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历史感让历下君充满了自豪,没想到一滴泉水流过了济南都有了历史感。
这滴从济南流过的泉水,是从历史深处流过来的。具体一点是从哪个泉眼冒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提得有文化。
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就像古代的秀才,金榜题了名。历下君是从哪个泉眼出来的呢?最有名的是趵突泉。趵突泉比历下的名气还大,就像全世界都知道姚明,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爹叫什么。一样的道理,历下为自己土地上有这名扬天下的泉而自豪。趵突泉的三眼巨泉咕噜噜往外冒,像牡丹,像银壶,更像雪莲!别说不像,说不像是因为你没有想象力。成百上千的人围在泉池四周,像听大学者讲课,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历下君觉得自己从地下冒出。见到阳光的时候,四周没这么多双眼睛。那么也许是从珍珠泉出来的?一方清池。沙底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慢悠悠,亮晶晶。还有黑虎泉、九女泉、玛瑙泉、琵琶泉、白石泉、芙蓉泉、起风泉……七十二名泉,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多少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就说这漱玉泉,泉边永远有个美人倩影,那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写的这首词,历下君觉得,就像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心情。历下君认为自己应该是从漱玉泉出来的。“绿肥红瘦”就让这滴泉水感到这个世界真有说不尽的美。名泉引名士,杜甫有名句“济南名士多”,这句子挂在大明湖的历下事。天下的文人墨客,就像全济南的名泉之水,也要汇聚大明湖,名士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今人更多,老舍、胡适、柳亚子、叶圣陶、郁达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
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还真舍不得离开济南。济南是家,济南与泉相亲相融。大大小小几百眼泉就是济南人家的“家庭成员”。外地的游客到济南,常被黑虎泉的泉水与市民百姓间的亲近画面感动。黑虎泉名字够威风,虎头张着大嘴让泉水“轰轰下泻,澎湃万状”。济南的老百姓提着水桶、水壶、大罐排着队从虎口取水,亲近嬉戏,如同家人。更多的小泉,就在井巷街市之中。芙蓉泉就是芙蓉街的一景,起风泉就是起风桥的街坊。还有恋上好人家的泉水,干脆就从市民的小院里冒出来,成为理所当然的家庭成员。早先有个叫刘鹗的作家,就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泉水的人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不是写景,这是在说泉水与济南百姓是一家子啊。“家家泉水”,泉水流出家门走了,就像儿女出了门,儿行千里也恋家,记住济南是老家。“户户垂杨”,舍不得离家的泉水,顺着柳树根,站在家门口。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听说前些年,济南的泉水突然干涸了。枯泉干沟,残荷衰柳,让济南百姓心急如焚。人有病。天知否?济南的百姓家里哪能少了一泓清泉啊。世道好,知民心。经过整治乱开煤窑、乱打深井等急功近利的荒唐之举,泉水又像久别的亲人,回到了柳街水巷。
世上还有比泉水更多情的水吗?世上还有比济南更亲泉水的城吗?我想和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打个招呼:“历下君,多保重。”我也有点含不得历下君的济南了。 
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请像济南爱泉水那样地爱护地球吧,不要让你眼晴里的泪花,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历下君问好!
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话,你见过吗……
(选自2016年第l期《人民文学》)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
(2)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
【小题2】济南的泉水富有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小题3】文章结尾两段有什么用意?
【小题4】本文通篇采用拟人手法,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好处所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