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小题1】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之情。(2分)
【小题2】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两句分析诸葛亮的性格。(4分)
【小题4】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小题5】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4分)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3 02:5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现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捡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

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我瞪着眼睛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

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我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建立人工生物学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出来。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心水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石子仿佛蜻蜓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没有野生动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荫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什么厥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脉绿得透明,仿佛在流动。我就这样在林子里逗留了几个小时,把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仿佛一朵花、一棵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盈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还可在哪里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的体会生命中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

 

(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
【小题1】阅读第一段,作者如此迷恋一棵树,是因为什么?请分条准确、完整地列出。
【小题2】“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一句中,“上帝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上帝的花园”指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⑴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⑵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⑶“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⑷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照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⑸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⑹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耀眼的野菊花。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⑺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⑻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⑼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⑽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⑾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小题2】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晚秋的胡杨

史建新

一道又一道沙梁上,胡杨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散散地耸立着。近看空旷,远望一片苍茫,落落寞寞,却是另一番景致,而那一树的叶片,呈现着的金黄色已是金壁辉煌了。

走走停停,我们在荒无人烟的胡杨林踯躅,一行四人,被这无以伦比的美景陶醉,竟忘了还要去办的正事了。

逶逶迤迤的一道沙梁,梁顶上痴痴地立着几棵胡杨,叶片团团簇簇。树干足有合抱粗,树顶却稀稀地散着一树的黄叶。四周没有一丝风,静静的心里便生出一份感动。同伴都在各自心仪的树旁拍照,我却望着眼前的金黄色愣怔在了那里。

条条树枝硬硬地向上挺立着。一年到头它们要经历多少风沙,可树枝却是向上的,迎着风的。叶片,金黄金黄的。 金戒指、金项链,那种黄只是小里小气的一点或一串,而这里却是一树一树,成片成片的金黄啊,站在这里,就像一个人面对一座豁然打开的金山了。

我惊喜着,感叹着,轻轻抚摸着这高贵的颜色和这让人无法相信的树木。虽然已是深秋,树下却没有一片落叶,片片黄黄亮亮的叶,在枝杆上轻轻地摇着头,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每棵树上都奇怪地生长着三角形、柳叶形和椭圆型三种叶片。三角形的叶片厚实,叶面布着点点伤痕;柳叶形的单薄,却片片金光闪闪。

胡杨的这种黄,与沙土的土黄有着天壤之别,沙土的黄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生腻,让人心生苍凉的黄。那是病态,是冷漠,是恐怖,是死亡的象征。而胡杨呈现的却是一种高贵,是雍容,是皇家的颜色,皇家的专利,皇家的象征。

沙漠里的植物原本是那样的稀少,这里却因了太多的金色到处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生命的海洋。从一棵棵树的背面向着太阳望去,我被笼罩在金黄里,我的周身煌煌地不可思议地反射着胡杨的叶色,在这一刻我的五腹六脏,我的毛孔,我的皮肤,我的一切被这种颜色蒸腾。我站在那里微微仰着头,闭着眼,我感觉自己飘浮了起来,像驾着一片祥云在金黄色的世界里翱翔。

千百年来,黄色在人间被神化,人们固执地认为,只有皇族才配披上这黄色,可胡杨却毫不谦逊。每年的深秋,它都以这样一种壮大的形象展示在人间。

苦难深重的胡杨,最后时刻却演绎成了这种人间少见的形态,演绎出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灿烂啊。世界有哪一种树如这般苦难,把生命绽放到这般极致呢。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才在这一刻暴发;许是有了那深深扎在沙漠的根,才让叶那样的坚韧;许是烈日的毒辣,它才这样昂扬着;许是没日没夜狂风沙粒的吹打,才让它最后这样高贵……

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

城里的杨树叶也发黄。可那是一种凋零,一种衰败。轻轻的抚摸,便飘落手心,颜色寡黄淡白。一遇风,叶片便急不可耐地落了。胡杨金黄色的叶却是不轻易落下的,在这里,它将金黄留到深冬。它只有到来年春天,新的一代开始萌动时才肯离去。

在另一片葱葱郁郁的胡杨边我们驻足,那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树,依然从顶上抽出一丛一丛的枝条,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它的皮龟裂着,我仔细的数,共有七大捆。每一捆都向外弓着、裂着的一捆树皮,又分为几十层。这棵胡杨,应该有四五百岁了罢。可是它仍然郁郁葱葱,仍然顶着满树的金光。

我在美仑美奂的金黄色中漫步,四周是金黄色,头顶是金黄色,满天都是金黄色啊!我多想躺在这里,与它们共生共死。可是我不能、我不配。在它们面前,我只是世间一只可怜的蚂蚁,而焕发着满天金色的胡杨,却携带着浩气,生发出让人耀眼的光芒。灿灿的悬在大漠的天空映照着沙海,映照着西天,映照着无言的天穹。

枯枝败叶在我的脚下吱嘎吱嘎作响,几个世纪的残枝被雨水风沙固化成坚硬的碱壳,面目峥狞地坦露着。树与树之间,除了沙就是延伸着的胡杨的尸体,可谁又能想到在这里,在深秋,在万物肃杀的季节,它却生成了这样一道惊心动魄的晚景。

这不是它的一生,这只是它的一年;这不是它的全部,这只是它的一季;这不是它的全貌啊!这只是它三千年中的一瞬。可这一瞬却映照的那么耀眼,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我的心灵,永远定格在塔克拉玛干的上空。

滚滚塔河东流去,带走片片真情,茫茫巨龙下东海铸就生命的永恒。固身在这里,坚守在这里,坚守着生命的理想、原始的本真、永恒的贞操……

它不似香山红叶般受万众瞩目,更不如峨眉松柏让人称颂。它没有名花贵树的地位,连草原都被宠爱着、唱颂着、成了北方人的母亲,而它却没有……但,正是有了它们的寂寞,才使我们欢歌笑语地镇守住了多少城镇、村庄、镇守住了我们的暖暖的家园了啊!

【小题1】作者笔下的“晚秋胡杨”有怎样的特点?胡杨生存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小题2】作者笔下的胡杨具有象征意义,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笔下“晚秋的胡杨”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小题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中加点的“另一番景致”在文中指什么?写此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除了“象征”手法之外,作者还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15分)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茵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小题1】文章开头写道:“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作者所谓的“闲话”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纵观全文,“菌儿”有哪些特点?(5分)
答:  
【小题3】这篇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雨

林清玄

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要回家做晚餐,母亲快乐地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

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

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奔跑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将军喊了一声:“冲呀!”

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

平常我听到大雷声都要哭的,那一天却没有哭,就像第一次被鹅咬到屁股,意外多过惊慌。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然普照,母亲也没有跑的意思。她淡淡地说:“是西北雨,没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打在身上,微微发疼。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真是美极了。

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不慌不忙地继续把未采收过的芋梗采收完毕。记得她曾告诉我,如果不把粗的芋梗割下,包覆其中的嫩叶就会壮大得慢,在地里的芋头也长不坚实。

把芋梗用草捆扎起来的时候,母亲对我说:“这是西北雨,如果边出太阳边下雨,叫做日头雨,也叫做三八雨。”接着,她解释说:“我刚刚以为这阵雨不会下到芋田,没想到看错了,因为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

我们在田里对话就像家中一般平常,几乎忘记是站在庞大的雨阵中,母亲大概是看到我愣头愣脑的样子,笑了,说:“打在头上会痛吧!”然后顺手割下一片最大的芋叶,让我撑着。

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西北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旗尾溪里奔流,可见这雨虽短暂,是多么巨大。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于刚刚的一场雨。

“这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日头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田埂只容一人通过,母亲回头对我说。

每年到了夏天,台风过后,我们小孩子会相约到旗尾溪“看大水”,看大水淹没了溪洲,淹到堤防的腰际,上游的牛羊猪鸡,甚至农民们就会默然肃立,不能言语。呀!从山水与生命的远景看来,人是渺小一如蝼蚁的。

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人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与自然的律则缺少敬畏的缘故。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记得我小时候遇过几次大台风,从家里的木格窗,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却也同时感受到无比的大力,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瞬间阳光普照,或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所谓的“三八雨”就是一块田里,一边下着雨,另外一边却不下雨。三八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有顶,水有源,风有时,雨有尽……”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的轻跺得到感冒。

在苏东坡的词里有一首《水调歌头》,是我很喜欢的,他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在人生广大的倒影里,原没有雌雄之别,千顷山河如镜,山色在有无之间,使我想起南方故乡的太阳雨,最爱的是末后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

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小题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正确的两项是
A.母亲不躲雨,是因为知道“日头雨虽然大,却下不广,也下不久”,从而认为这场雨“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B.三八雨,即西北雨,又叫日头雨。母亲认为偶尔淋这种雨,以后面对风呀雨呀就不容易感冒。
C.本文写了作者幼时随母亲在田里劳动突然遇雨的一件事,并由此产生对太阳雨的一些感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同。
D.本文写景生动,叙事平实,古典诗词的引用又增添了典雅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
E.“乌云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看见父亲种的香蕉,成排成排地倒下去,心里忧伤”“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本文始终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伤。
【小题2】“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本文,请谈谈你对“任何事物都有界限”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