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泪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小题2】结合文意,概括“泪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小题3】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4】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本文及教材,谈谈你从屈子身上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0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节日

张抗抗

(1)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是在最热的7月初。

(2)从那一天开始,我成为一个“人”;在地球的生命中,就有了一个“我”。所以,生日是唯独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一个人与你的生日有关,那就是生育你的母亲。

(3)我小时候过生日,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过生日的那几天,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生日过完了我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总是一本精美的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4)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就是我生日的梦想。偶尔也让大人带着,到西餐厅买一小块切好的长方形蛋糕,虽然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我却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油的手指舔了又舔。

(5)19岁那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从此就把生日扔在了杭州老家。离开母亲似乎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日,再没有人会来关心你曾经是在哪一天来到人间或是你对于人间的印象如何。就连我自己,也在终日的劳累和挫折中,淡漠、疏忽了对自己的兴趣。

(6)我真不记得曾经怎样过生日。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那时的人都极渺小、极微不足道,不存在一个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的区别。

(7)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中夹着一方雪白的真丝手绢,手绢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着一行拼音字母——KangKang。我顿时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字母是妈妈亲手绣的,绣的是我的名字。妈妈说,家人在这一天,为祝贺我的生日,特地吃了面条。万里之遥,这件小礼物仅是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

(8)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这一日,我就突然兴奋、振作起来。我在以后的日子无意中就扬起了头,天空也云开雾散,明朗起来。我想着生日对自己生命的提醒与珍爱,于浑噩中有了初始的自信。我恍然记起我的年龄,不过是二十几岁,人生尚遥远,不知将以什么奉献给未来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即使不为自己,也为了在这一日的痛苦挣扎和淋漓鲜血中生养我的母亲。

(9)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

(10)我要从此确立我的节日,是为了一年一度替自己招魂

【小题1】“我”对生日的态度经历了哪几次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2】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
(2)是为了一年一度替自己招魂
【小题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小题4】标题“我的节日”有多重意蕴,结合全文试做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与老舍与酒
台静农
报纸上登载,重庆的朋友预备为老舍兄举行写作二十年纪念,这确是一桩可喜的消息。因为二十年不算短的时间,一个人能不断的写作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
我在青岛山东大学教书时,一天,他到我宿舍来,送我一本新出版的《老牛破车》,我同他说,“我喜欢你的《骆驼祥子》”,那时似乎还没有印出单行本,刚在《宇宙风》上登完。他说,“只能写到那里了,底下咱不便写下去了。”笑着,“嘻嘻”的─—他老是这样神气的。
我初到青岛,是二十五年秋季,我们第一次见面,便在这样的秋末冬初,先是久居青岛的朋友请我们吃饭,晚上,在一家老饭庄,室内的陈设,像北平的东兴楼。他给我的印象,面目有些严肃,也有些苦闷,又有些世故;偶然冷然的冲出一句两句笑话时,不仅仅大家轰然,他自己也“嘻嘻”的笑,这又是小孩样的天真呵。
从此,我们便厮熟了,常常同几个朋友吃馆子,喝着老酒,黄色,像绍兴的竹叶青,又有一种泛紫黑色的,味苦而微甜。据说同老酒一样的原料,故叫作苦老酒,味道是很好的,不在绍兴酒之下。直到现在,我想到老舍兄时,便会想到苦老酒。有天傍晚,天气阴霾,北风虽不大,却马上就要下雪似的,老舍忽然跑来,说有一家新开张的小馆子,卖北平的炖羊肉,于是同石荪仲纯两兄一起走在马路上,我私下欣赏着老舍的皮马褂,确实长得可以,几乎长到皮袍子一大半,我在北平中山公园看过新元史的作者八十岁翁穿过这么长的一件外衣,他这一身要算是第二件了。
那时他专门在从事写作,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太太温柔的照料着小孩,更照料着他,让他安静的每天写两千字,放着笔时,总是带着小女儿,在马路上大叶子的梧桐树下散步,春夏之交的时候,最容易遇到他们。仿佛往山东大学入市,拐一弯,再走三四分钟路,就是他住家邻近的马路,头发修整,穿着浅灰色西服,一手牵着一个小孩子,远些看有几分清癯,却不文弱,─—原来他每天清晨,总要练一套武术的,他家的走廊上就放着一堆走江湖人的家伙,我认识其中一支戴红缨的标枪。
廿六年七月一日,我离青岛去北平,接着七七事变,八月中我又从天津搭海船绕道到济南,在车站上遇见山东大学同学,知道青岛的朋友已经星散了。以后回到故乡,偶从报上知老舍兄来到汉口,并且同了许多旧友在筹备文艺协会。我第二年秋入川,寄居白沙,老舍兄是什么时候到重庆的,我不知道,但不久接他来信,要我出席鲁迅先生二周年祭报告,当我到了重庆的晚上,适逢一位病理学者拿了一瓶道地的茅台酒;我们三个人在×市酒家喝了。几天后,又同几个朋友喝了一次绍兴酒,席上有何容兄,似乎喝到他死命的要喝时,可是不让他再喝了。这次见面,才知道他的妻儿还留在北平。武汉大学请他教书去,没有去,他不愿意图个人的安适,他要和几个朋友支持着“文协”①,但是,他已不是青岛时的老舍了,真个清癯了,苍老了,面上更深刻着苦闷的条纹了。三十年春天,我同建功兄去重庆,出他意料之外,他高兴得“破产请客”。虽然他更显得老相,面上更加深刻着苦闷的条纹,衣着也大大的落拓了,还患着贫血症,有位医生义务的在给他打针药。可是,他的精神是愉快的,他依旧要同几个朋友支持着“文协”,单看他送我的小字条,就知道了,抄在后面罢:
看小儿女写字,最为有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具淋漓之致。
为诗用文言,或者用白话,语妙即成诗,何必乱吵絮。
下面题着:“静农兄来渝,酒后论文说字,写此为证。”
这以后,我们又有三个年头没有见面了。这三年的期间,活下去大不容易,我个人的变化并不少,老舍兄的变化也不少罢,听说太太从北平带着小孩来了,应该有些慰安了,却又害了一场盲肠炎。能不能再喝几盅白酒呢?这个是值得注意的事,因为战争以来,朋友们往往为了衰病都喝不上酒了;至于穷喝不起,那又当别论。话又说回来了,在老舍兄写作二十年纪念日,我竟说了一通酒话,颇像有意剔出人家的毛病来,不关祝贺,情类告密,以嗜酒者犯名士气故耳。这有什么办法呢?我不是写作者,只有说些不相干的了。现在发下宏愿要是不迟的话,还是学写作罢,可是老舍兄还春纪念时能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书呢?
三十三年②,四月,于白沙白苍山庄
(注: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②本文写于1944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为纪念老舍先生写作二十年而作,开篇感慨自己不能坚持写作,结尾写自己准备学写作,首尾呼应,又照应题旨。
B.作者想到老舍先生,便会想起苦老酒,这种酒味苦而微甜,颜色紫黑,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C.作者摘抄老舍先生送他的小纸条,趣味盎然,一方面表现了老舍先生的幽默,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笔法多变。
D.作者通过酒来写老舍先生,并非如作者所说“不是写作者,只能说些不相干的”,倒是角度独到,写活了一个独特的老舍。
E.本文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清新明朗,别有韵味,虽娓娓道来,情感却深沉有致,时代的艰难也曲折展现出来了。
【小题2】在作者的印象中,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记人的文章需要展示细节,请简要分析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4】文末,作者说“可是老舍兄还春纪念时能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书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原文探究作者这样说饱含哪些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诗画曲水亭

熊代厚

①曲水亭街,这个富有诗意的古街,像一卷长长的书画飘在泉城济南,从珍珠泉一直铺到大明湖。

②从大明湖的南大门出来,迎面就是曲水亭街。古街有一里多长,全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小河,柔净的泉水清澈透明,一眼就望到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徜徉其中,街伴水走,水扶街行,迤逦向前,一下子便有了诗意的缱绻,一份欲罢不能的依恋。

③自古北方粗犷雄浑,河水流得跌宕,带着一路声响,铮铮咚咚,金戈交鸣。而眼前的这一曲泉水,缓缓款款,从从容容,流得纯净,流得柔细。它汪汪一脉,如少女的眼眸;波光闪闪,如温情的微笑。难怪刘鹗在《老残游记》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今天漫步在这古街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句,让人分不清这是济南,还是江南。

④曲水亭街,自然让人想起曲水流觞的佳话。古代这一雅事,南有绍兴兰亭,北有济南曲水亭。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津津乐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每年农历三月三相邀聚会于曲水河畔,把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出雅韵,垂柳含烟荷香醉。”推杯换盏之间,品不完美酒,道不尽风流。今天的曲水亭街,收藏着历史的余风流韵,散发着久远的历史芬芳。

⑤这清清亮亮的曲水,滋润了当年的李清照,温婉而清秀,端庄而典雅。她漫步在这曲水边,泉水映过她的身影,青石留下她的屐痕,柳丝牵过她的衣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位于今天的珍珠泉内,那时的曲水,长满了荷花,她沿着曲水,寻着荷香,一路向前,迷失在青春的梦乡。

⑥“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弯流水”,当年郑板桥游历曲水亭街时题写的这幅楹联,写活了一条千年古街。如今,走在曲水亭街,仍是走在诗词书画里。那古雅的小楼,那青灰的垣墙,家家门前都有楹联,黑漆木板的牌匾,朴拙庄重的字体,精雅而苍古,一直绵延数里路,成了泉水楹联一条街:“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这是怎样的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一个“闲”,一个“独”,让人无限向往。“月洗高桐泉水静,云窥小榭古桥幽。”“一泉梦幻留云醉,千古琵琶引月弹。”一边泉水缓缓,一边墨香阵阵,整个的心都溶在了里面,难怪有一横匾,红底金字直书“人间仙境”。

⑦“依旧烟笼十里堤”,大概是诗词浸润过吧,虽过了千年,但风韵依存。临着泉水,三五个妇人在淘米、洗菜、洗衣。她们站在清亮的泉水里,纤纤玉指,把碧绿的菜果在竹篮里筛动,把长长的裙裾在流泉里摆动,红颜黑发映在水中,夕阳的余晖灿烂在脸上,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机。“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曲水亭街的一切如此生动又如此从容,真让人羡慕做一个济南人,做一个曲水亭街的人。

⑧岁月匆匆,青春不能永驻,唯有曲水亭街的泉水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的明澈。秋风晚霞里行走在这优美的长街,踏着清凉的石板,每一步都明净而丰盈。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曲水亭街”为中心谋篇布局,从不同角度展现这条老街的诗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不但使用各种修辞,而且多用叠词。如写到北方的河水,作者以“铮铮咚咚”展现其雄浑跌宕;写到曲水亭街的泉水,则以“缓缓款款”“从从容容”展现其纯净柔美。
C.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彰显文章的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也展现出曲水亭街浓厚的文化氛围。
D.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细腻的文笔表达对曲水亭街景观的喜爱和对此处悠闲从容生活状态的向往,流露出对繁杂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恶。
【小题2】本文语言清新细腻,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
【小题3】文章结尾说“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这“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