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泪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小题2】结合文意,概括“泪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小题3】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4】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本文及教材,谈谈你从屈子身上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0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去做人生的学徒

铁凝

三十年前,听朋友讲起他的农民老父亲。这位老父亲一生赶牛车、赶马车,没有坐过汽车、火车。后来,在城市读完大学又找到工作的儿子决意请父亲坐一次火车,并告诉父亲要坐快车。父亲这才知道,原来火车还分快慢,就问儿子快车票便宜还是慢车票便宜。儿子答,当然是慢车票便宜。父亲惊奇地说,坐慢车的时间长,怎么反倒便宜?那时我们一边听朋友讲,一边笑,笑那老父亲的天真。

三年前在新加坡,读到一则关于跑步的故事。一个青年和一个老人清晨在公园跑步。青年矫健活泼,老人瘦弱迟缓。本来跑在老人后面的青年,很快就冲到了老人的前边。他优越感十足地回头叹道:“咳,你们这些老人啊,到底是跑不快了啊。”老人并不生气,边跑边对超过他的青年说:“年轻人,你的前边是什么呀?”青年说:“是路啊。”老人又问:“路的前边呢?”青年说:“还有一座桥。”老人说:“桥的前边呢?”青年说:“是一片树林。”老人问:“树林的前边呢?”青年说:“也许是山吧。”老人问:“山的前边呢?”青年说:“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了吧?”老人说:“那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三个多月前我走进江南山中的一片竹海,请山民教我认新竹老竹。要知道,世间植物唯有竹子长得最快。据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将书包挂在一棵竹子上,坐在竹林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够不着书包了。真是俏皮!我仿佛看见一棵挎着书包的新竹正蹿入云霄去天堂上学。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世故的快时代。我忽然想起朋友的农民老父亲。当年轻的我们笑他天真时,怎知他早就洞悉了慢的昂贵,就像公园里那位慢跑的老人。但当我想到那个跑步的故事,却也不打算责怪那位心怀优越感的青年。如果青春是用来挥霍的,他的确拥有快跑的资本。

连快跑都不敢的青年,岂不是枉费了青春?于是我的眼前不断闪现出那棵挎着书包的翠绿新竹。它的速度令我恐惧,可它挎着书包的样子又让我开怀大笑:挎着书包的竹子毕竟不那么老谋深算,它是去上学吧,是去做人生的学徒吧。

去做人生的学徒,这又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卓别林主演的一部电影——《舞台生涯》,卓别林扮演一位名叫卡维罗的喜剧演员。我记住了这部电影里的一句话:当卡维罗历尽艰辛终于以他精湛的技艺博得观众狂热地喝彩时,女友激动地对他说,他的表演使同台的那些演员都成了票友。对此,卡维罗严肃地答道:“不,也许我们都还是票友,要在艺术上真正有点造诣,人生是太短暂了。”

卡维罗的谦逊和“上学”的竹子让我感到艺术的艰辛和生命的局促。我写作,与其说是为了要告诉读者什么,不如说是在向文学讨生命。艺术和写作恰可以盈满我们的精神,放慢我们生命的脚步。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假如人生似一棵绿竹,以我这并不年轻的生命,仍愿做背着书包的那一棵,急切努力,去做人生的学徒。

(选自《意林》2019年4月)

【小题1】对比手法鲜明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请举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2】文章两次写到“农民老父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去做人生的学徒”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量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唰唰唰”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圈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静,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己、相思子,怀熟地、咸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⑬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小题1】如果对文章中加点词语进行替换,替换后的表达改变了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熟能生巧——驾轻就熟
B.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C.不谙世事——少不更事
D.历尽沧桑——饱经风霜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技艺高超。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E.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忧虑与惋惜。
【小题3】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的中药药名吸引人们编制了许多有趣的谜语,请结合第⑦段的中药名为下面谜语选定谜底,将最准确的药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每空限写一个)
(1)三省吾身:____  (2)五月既望:____ (3)低头思故乡:____
【小题4】文章有三次关于“邱氏中药铺”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何作用?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小题5】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这里“芬芳”一词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速度,见出快慢

田福民

①速度,见出快慢。

②速度,即是快与慢的讲究。

③刹那与永恒,即是速度的极快与极慢。

④大概人所追求的,就是一刹那与永恒。极美极乐的都希望它永恒,而抵达极美极乐又希望它一那。然而,一刹那与永恒叉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和谐、统一,极美极乐容易消逝且又是不可能一刹那抵达。

⑤一棵庄稼,必须要经过育秧、分、抽、灌浆、结实,前后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个过程确是艰辛无比。一朵花,萌芽抽芽、蜂蝶传粉、光合雨润、机开放,其中缘巧合,天时地利,不可或缺。一个人的成长,自十月怀胎,一朝分,至婴儿、幼童,经少年、青年,历中年、壮年,最后才是老年,其中有疾病,有天灾,有时还有战争,世间几十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辗转沉浮。

⑥一切生命都是怀着美而乐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实现又是繁复、缓慢的。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错了,急不得的!自然赋的图景,就是一个慢。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日子是一天一时地度。地球存活了46亿年,宇宙存活了140亿年,人类文明也有了5千年,太慢了!回头看,天荒地老,时光无言。夜空星辰浩,从颗星到另一颗星,得要多少年啊?

⑦天地之间有大美,是谓慢之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云卷云舒是慢慢地卷慢慢地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是慢慢地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是慢慢地落;“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墟烟是慢慢地升。

⑧假如朝相反的方向走,那就是大灾大祸。云疾速而卷疾速而舒,那是暴风雨要来了;一江春水向东疾速地流,那是江水决堤,要发洪水了;长河落日疾速地落,那是要天翻地了;依依墟烟疾速地升,那是村庄要消亡了。

⑨很显然,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快是急躁,快是粗暴,快是没有任何美感。假如一棵庄稼,不经过从育秧到结实的过程,一夜之间就可以收割,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朵花,不经过诸多的缘巧合,直接开花,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个人不经过婴儿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直接老去,那是什么场景?可以肯定,那必然是收割不完的庄稼,开不完的花,老不完的人;庄稼也是怪异之庄稼,花也是诡之花,人也是畸形之人。

⑩一个声音会说,快也是一种美啊。微观世界里,电子的高速运转,原子的核裂变。宏观世界里,子弹的飞行,天体的运行。我要提醒的,那种快是一种美,但那种快,快得有规律,快得有秩序。那种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谁能感觉得到电子的高速运转?谁能感觉得到原子的核裂变?谁能感党得到子弹的飞行?谁能感觉得到天体的运行?这与破坏秩序的快和让人恐惧的快有着本质的不同。

⑪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慢变快了。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况的了解,快多了。可以例举的有,飞机的航行,高铁的穿越,网络的流通。这种快其实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论之以好坏。它一方面提高了人入世的进程,可以让人快速地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包括一场谈判的开启,一段感情的终结;另一方面也绊了人出世的身影,因为快,所有的闲适、优雅、安宁将不复存在,于是有了乡愁,有了怀念:

记得 早先少年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

⑫这首诗是说慢的,历数慢的好处:慢言慢语,慢的早点,慢的日色,慢的车马,慢的邮件,慢的爱情,慢的家居。此处,最珍贵的当数是慢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的庄严神圣,都在这慢的爱情里了。这是现代人崇尚的快节奏的情感基调不能比的,也只有这样慢的爱情,才配得上“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⑬父亲是个木匠,他的活都是慢制作,伐木、皮、拉锯、刨花、画线、凿、按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父亲是有点儿工匠精神的,他为人家做家,遵循的就是工匠的心理,工匠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最终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塞户头”。父亲一生作品无数,他以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人家的尊重。

⑭慢是情致,慢是心境,慢是对人生与生命的更高一层的理解。人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自然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社会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文明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快只是暂时,慢才是长久。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此言道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与悲凉——活着之动,死后之静;活着之快,死后之慢。

⑮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我愿意做棵慢慢成熟的庄稼,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一个慢慢老去的人;慢言慢语地说话,慢慢吃着早点,看慢慢落下去的太阳,坐慢慢走的车马,写慢慢发出的邮件,享受慢慢的爱情。

如此,得以永恒!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 sì机 赋yīn缘巧合
B.抽huì 分miǎn   jī绊 星辰浩fán
C.分niè 诡mì 家jù 天翻地
D.按装ān 凿sǔn    xiāo皮    死生qiè阔
【小题2】作者记叙父亲做木匠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慢”的好处。
【小题4】鉴赏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5】作者说:“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凹之月
张炜
不知多少次,夜晚,当我抬头看到这个山凹,山凹上方正升起一轮晶莹的明月,它的四周,就是那清敝湛蓝的夜空;一丝风也没有,清清的,冷冷的。
我心中常常蓦然一动,闪电一样的感激从心上划过。于是我再也不能平静。
——简直是一丝不差的移植,从远方将整个的一个山凹,不,将整个的一幅夜色和图画,移植到了这座城市的东南方,它靠近我现在的居所。我觉得这是上帝对我的莫大恩惠,它时时告诉我:在艰难时日里曾长久地凝视着这样一座山凹……
是的,20年前的流浪之途上,我在一个山间作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得以免除饥寒交迫的生活。我做夜班,每天夜晚从居所走出,涉过村中那条小河,一抬头就看到了这样的山凹——它上面是刚升起不久的月亮。
山间作坊就在山凹下边。
多少年过去了,山凹之月在我心中却是永不消逝的图画,它搭救了我,挽救了我不幸的少年……后来,直到几年之后,我才翻过那座山凹,走上了人生的另一里程。
记得这个苦命的作坊烧了两次大火。
第一次大火烧得可怕,屋顶全部燃成了红色。作坊的东西刚刚抢出一半,大势逼人。他们再不敢扑进燃烧的作坊了,那时我突然想到作坊是我的命,就像自己的肉体被点燃了一样,我不顾一切地腾跳起来,独自冲了进去。我在啊啊下落的火炭中跑动,背上、脚上,到处都挨了燃烧的东西。可是我对灼痛浑然不觉,只拼命向外抢。紧接着,更多的人也跟我扑进了火海之中……
第二次大火,我恰巧不在。就像第一场大火一样,那些救火者在半夜里呼号着,勇敢无比。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山村妇女,为了抢出一团熊熊燃烧的股线,竟然一路抓牢了这个炽亮的火球,一口气跑到小河边,把它投入水中。结果她整整一条手臂都烧坏了。
这就是那个山凹下作坊的真实故事。
很久了,我到更远的远方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山村。我越来越没有勇气回到那个山凹,心里装满了对它的亏欠。
面对此地的山凹之月,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常常纠缠着,交错在一起……
我明白更好和更重要的,是叮嘱自己,是能够在这山凹之月面前感到惶恐和惊怵,是那闪电般的感觉还能回到心上——我将因此而不会毁损。
我最后离开时简直是逃脱一般。美丽而苦难的山地装满了恐惧。我不敢更久地逗留,我必须逃开。
至此,我又重新恢复了一个流浪者的形象。
无论我走到哪里,山凹上方那轮像水洗过一样的月亮都随我移动,凝视着我,跟住了我。它似乎在提醒我从哪里来,让我一如从前,在灵魂深处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
那一天我仿佛听到了呼吸,一颗心都要急得跳出。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向着北方,我的故乡奔跑。
我不顾一切地奔跑。头发被风吹乱了,衣服被荆棘划破了,鞋子脱落了,可是都没有停止。翻山越岭向北,一直向北。月亮升起来,很快跟住了我——它大概不愿让我一个人孤寂地赶这么远的山路。
它伴随我飞一样来到了平原,来到了海边荒原。
我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一次长长的奔跑让我至今回想起来就要感激得流泪。漫游之路上只有月亮陪伴我。我停留它亦停留;我飞奔它亦飞奔:我痛苦,它就流下大滴的泪珠。
今天今夜,我来到了这个城郊,却站在了昨日的山凹之下。
山凹上方还是它,在那儿注视我。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凹之月“既是笼罩全篇的文眼,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文中反复提到“山凹之月”,首尾呼应,贯穿始终,使行文紧凑,不枝不蔓。
B.尽管收留作者的那个小山村给了作者温饱和难忘经历,但作者还是从那儿逃离:后来作者不顾一切回到故乡,因为故乡给他的精神抚慰远多于小山村。
C.作者面对山凹之月时内心充满的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等各种感情,看似彼此矛盾,实际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
D.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山凹之月对自己的恩惠,山凹之月能时刻提醒作者把握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忘根本,不改初衷。
【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详写作坊的两次遭火?试分条作答。
【小题3】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罗素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的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来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事情变样了:一为他在战时主张和平,二为他离婚,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我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他看出我的烦闷,劝我到康桥去。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见”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脱下夹袍,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天上星斗的消息,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 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

瑰丽的春放,这是你野游的时期。可爱的路政,这里不比中国,哪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行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黑啤如太浓,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綿綿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陆放翁有一联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医治病根的药方是不遗忘自然,使自己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B.文章倒数第二段通过对比、比喻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在康桥感受到的快乐,不同于封建官场上因有轿马和功名而产生的快乐。
C.作者把读者当作面对面的朋友,亲切地和“你”絮语,把自己最爱的康桥向“你”和盘托出,让“你”仿佛和他一样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D.徐志摩凭借着对康桥景物的细致观察、深切爱念,以画作文,不仅画出了康桥的骨与肉,更画出了康桥的血脉与精气。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
(2)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
【小题3】请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文中康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