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紫 藤
叶全新
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点像《圣经》上的语言,人们总以为《圣经》是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超度,但其实真的很简单,那只是人类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和情感罢了。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像一个圣徒那样开始思索。
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一棵月季花确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树也有公的和母的吗?我再一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现在它已像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势出现了——它开花了!
第一年它开得羞涩而小心,一小挂一小挂,一身粉紫地从枝叶中露出来。似乎连它自己也不相信,为什么一棵树会开花呢?这几乎就像“我是谁”的问题一样难吧。但一棵紫藤不需要哲学,它只是快乐极了,因为第二年它的花开得更多。
这是人的树,人的花,人的果。在紫藤花盛开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眺望湖对岸一个女孩回家时的笑脸;在紫藤落花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看着一个青年渐渐远去的背影。
在《迁徙的鸟》这部影片中,雅克波林说,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
人类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从来只止于自由。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
让我问问这棵紫藤吧,如果我只剩下了它的话。
十五年来,紫藤春荣冬枯,四季的风是它的爱人。它用一年的时光演出一场生命之剧,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离不弃,不屈不挠。夏天它极尽繁华,秋日它渐次凋零,冬天我看着它死去,春天我看着它活来。它自由地开花,自由地长叶,不问风雨不问晴。我把它种在湖边这个院子里,它就一心一意地生根,全心全意地开花,谁瞧了它一眼,都能瞧出那份从容、那份安宁、那份坚定来。
从容、安宁、坚定,这不是自由吗?
从容、安宁、坚定,这不是幸福吗?
没有比一棵平常的树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一颗平常的心更快乐的了。这道理是紫藤告诉我的。唯有这样深这样厚的根才能长出自由之花,长出奇异之花吧。
还只是二月呢,紫藤今年确实奇了,它想说什么呢?它比一个人更多情么?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另一个人,但一棵树却可以。它展现自己最美的生命,是想挽留一个爱它的人。这一生我爱树胜过爱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只有一棵树是完整的,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在生死之中有变有化,有情有义,有始有终,起起落落皆如无闻。它所求的是那样简单,它永不舍得离弃你,它只要你种上它,它就是你的儿子,它就是你的女儿;它只要你种上它,它就是你的父亲,它就是你的母亲啊!
我的紫藤已经整整开了十年的花了,一年比一年开得茂盛、开得繁荣,这繁荣一定来自它心灵的安适。谁说一棵树没有梦呢?当繁花落英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朵紫色的小花都像鸟儿张开的翅膀!飞翔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不是只有一个天空,只要开出真正属于你的生命之花,你就会飞了。
几乎每天都有真的鸟儿飞来与它对话。它们或在花枝之间跳来跳去,或停留在这棵美丽无比的花树上。有的鸟儿聒噪地说个不停,它们一定是劝说紫藤离开这片该死的臭烘烘的湖水吧;有些鸟儿却因为这棵无比美丽的花树而暂时变成了一位哲人,因为它们在枝头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要飞来飞去呢?为什么我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呢?
这就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的秘密吧。我将用全部的生命看守着它们。我想一直到最后,我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要做一只鸟,还是要做一棵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样深这样厚的根”是指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离不弃,不屈不挠,从容,安宁,坚定。
B.“它只要你种上它,它就是你的儿子,它就是你的女儿;它只要你种上它,它就是你的父亲,它就是你的母亲啊!”作者这样表述前后矛盾。
C.女孩的笑脸和青年远去的背影有一种象征义,女孩的笑脸象征青春的绽放,青年的背影象征生命和青春的蓄积,它们象征着生命的成长过程。
D.作者借紫藤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种下的是一颗从容、安宁、坚定的人生信念。
E.不论是鸟还是紫藤,它们都有一种执著的追求,作者在人生的历程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紫藤的身上明白了生命需要执著地坚守这个道理。做鸟和紫藤对作者来说是不一样的。
【小题2】①“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请说说“它的心思”指什么?
②“在《迁徙的鸟》这部影片中,雅克波林说,鸟儿永远在飞,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当繁花落英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朵紫色的小花都像鸟儿张开的翅膀!”请分析这句话的妙处。【小题4】“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像一个圣徒那样开始思索。”作者在思索些什么呢?请联系全文分条陈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1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 1954 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现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 16 年前。1980 年 3 月 5 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 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风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地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地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画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 说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 年金秋十月,我带着 40 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 5 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 5 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先生的《礁石》,使“我”想到刘宇一为艾青先生画的半身侧像,侧像画上,礁石旁的艾青“目光凝视着远方”,说明艾青先生很有远见。
B.艾青先生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和“我”谈到大堰河保姆时,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感激和依恋,说明他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那种感情是朴素的真挚的。
C.艾青先生认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人为地抬高或贬低自己。
D.艾青先生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写字已经很吃力了,一写字手就抖得厉害,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很多的社会活动与交往应酬。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小题3】简要回答艾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囚 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地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它终于安静下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是烦躁、恐惧、被束缚感,这些像是透过纸背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岛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做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更多的是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中的“囚鸟”意蕴丰富,请结合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吴昌勇
清明是个时间驿站,走到这儿,走到这一天,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在眼里在心里纷纷飘落。这一天,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多忙,耳畔都萦绕着声声呼唤,这声音比春天的雨滴更能复苏我们的情感记忆。似乎有一种蜇疼感,沿着我们的神经窜跑,只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种感觉才倏然消失。上了年岁的人都说,清明天就是一面镜子嘛,天上的人在擦,地上的人也在擦,用泪水和着春风擦,擦亮堂了,这一天彼此才能看得见。
清明是一定要回去的。沿着时间或者亲情的方向,去接近春光里的春天,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那是嵌进灵魂和肉体的光阴颗粒。
清明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我拨打了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说是老同学,其实相处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年。在我心里,之所以称他老同学,是觉得我们的某些境遇极其相似。中专入校初次见他我就知道,他心里一定苦,一定经历过什么。人以群分,在之后的日子,我们彼此照应,互相鼓励。他家里比我更穷,却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直到毕业。
毕业后的一个冬天,我从山东出差回安康,路过他所在的郑州,下了火车,按照他的指引我坐上了一辆面包车。车到他的住处附近,在中原呼呼的寒风里,我脸贴着车窗往外看,发现他站在暗淡的路灯下,缩头窝在棉衣竖起的领子里,双手合拢捂着嘴巴哈热气,边四处张望边不停地跺脚。车停稳之后,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和我打招呼,一个劲儿责怪自己没有去火车站接我。瑟瑟寒风中,我知道眼前这个叫做老同学的小伙子是可以当做兄弟的。那笑容持续了一路,让人暖和。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去了广州行医,我依然选择留在安康,隔三差五电话保持联系。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想回安康发展,尽管广州有了房子,他依然难以战胜情感上的水土不服。
这次,我拨通电话,问他,在哪里在干啥?喧嚣中,他操着浓郁安康口音的广东味普通话说,在银行办事啦,小孩上学消费挺大的啦,让人实在难以招架的啦。我问,可不可以不说普通话的啦。他马上一口纯正的安康话答道,你娃子清明节咋安排,要不过来看看我嘛?“你娃子”,这兴许是身为哥们的我们二十多年来最亲热的称呼。短短几句话,我能感受到他的血脉里依然有家乡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
于节气之清明,我们的情感亦清明。到了不惑之年,开始吝啬感情,不会像年轻时稀里哗啦地时常感动,更愿意将一些人和事藏在心里,且行且珍惜。时常周末固定的三五个同学相聚,酒水是否有档次饭菜是否可口都不重要。这种场合其实是脱去伪装的压力释放和内心调理,无需遮掩,也无需设防。小酌几杯之后,酒劲将心里的忧愁心里的苦乐逼出来,伴着额头细密的汗珠一起滑落,尽管内心细雨蒙蒙却也晴空艳阳,一派清明。
岁月从我们身上碾过,从青春年少到老成稳重,渐渐懂得如何过好每一天。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是四月的风景,就日日清明。我们需要心之清明,需要散发成长的热气,让滚烫的灵魂被纷纷细雨一截截打湿,于节气里规整情绪舒展内心。
清明是要祭祀的,也是要回忆的。回忆是最走心也最有质量的祭祀。在已经故去的亲人坟前,我们尝试触近坟头,和旧时光依偎在一起。在地平线之下,应该另有一个天空吧,那里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也正春天,也正清明。隔着一层土,大把大把的光阴如种子播撒在另一个世界,亦如繁华盛开,花瓣上跳跃着亲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又融化在春风里,融化在我们的眼睛里。
时光里,我们似乎又活到了过去,回到每一个场景,触碰每一件事,亲近每一人,往昔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也是节气,是响应岁月的召唤,成长在昨天、今天和未来,当手中仅有的节气轮替结束之后,如云朵飘散到地平线之下的天空。至此每逢清明,尽可能地把我们的音容笑貌跳跃在清明的花瓣之上,让海拔之上的花鸟、春风和亲人感知到,我们的清明是用来为亲人捎信的。于是一切安好,一切清明。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时间的维度点出了清明,开篇扣题。“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用联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感受。
B.作者在写到清明前几天给老同学打电话一事后,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忆与同学之间的见面和联系的场景,详略得当。
C.文章有的语言凝练、隽永,充满智慧。如“回忆是最走心也最有质量的祭祀”,高度概括了回忆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D.作者以“清明”为写作对象,但没有运用大量笔墨去写人们在清明的扫墓活动,而是侧重写清明带给自己的内心感悟。
【小题2】文中写我对老同学的回忆以及见面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眼中的清明有哪几种含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催魂铃
余光中
①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钤声开始,那高调,那频率,,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古典诗人常爱夸张杜鹃鸣声与猿啼之类,说得能催人老。于今猿鸟去人日远,倒是凛凛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把现代人给催老了。
②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至于“断无消息石榴红”,那种天长地久的等待,当然更有诗意。我国早有一位殷洪乔,把人家托带的百多封信全投在江中,还祝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这位逍遥殷公,自己不甘随俗浮沉,却任可怜的函书随波浮沉,结果非但逍遥法外,还上《世说新语》,成了怪诞趣谭。如果他生在现代,就不能这么任他逍遥,因为现代的大城市里,电话机之多,分布之广,就像工业文明派到家家户户去卧底的奸细,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完没了,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我不相信魏晋名士乍闻电话铃声能不心跳。
③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其实现代人写的书信,甚至出于名家笔下的,也没有多少够得上“温柔”两字。
④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至少即发即至,随问随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何必劳动邮差摇其鹅步,延误时机呢?”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⑤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 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 都被机器呑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四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郊。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⑥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但人类太空之旅的速限是光速,一位太空人从廿五岁便出发去织女星,长征归来,至少是七十七岁了,即使在途中他能因“冻眠”而不老,世上的亲友只怕也半为鬼了。“空间的代价是时间”,一点也不错。我是一个太空片迷,但我的心情颇为矛盾。从《二〇〇一年》到《第三类接触》,一切太空片都那么美丽、恐怖而又寂寞,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尤其是寂寞,唉,太寂寞了。人类即使能征服星空,也不过是君临沙漠而已。
⑦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和迷信吧,何必赶得素娥青女都走投无路,“逼神太甚”呢?宁愿我渺小而宇宙伟大,一切的江河不朽,也不愿进步到无远弗届,把宇宙缩小得不成气象。
⑧对无远弗届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的选择也是如此。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钤”。催魂钤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钤,给我一封信吧。
(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温柔的艺术:
(2)君临沙漠
【小题2】简析第②段“逍遥殷公”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评价余光中是“文字的魔术师”。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4】 “催魂铃”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进城送梨

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小题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小题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小题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