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德的幸福生活
冯晓虎
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现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他幼年自述:“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身高仅有1.57米,双肩高低不一。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时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让学生哄堂大笑或潸然泪下。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讲课以资质中等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也足以成为榜样。他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该庄园距哥尼斯堡137.7公里。他固守哥城,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样,想当教授。但是,这个梦想让康德付出了远超过爱因斯坦的执着。直到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按照欧洲大学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却取决于论文质量和数量。一年没有,自己知道;两年没有,同事知道;三年没有,学生就知道了。康教授厚积11年,居然没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议沸腾,康德于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首,成为德国教育界的头号笑柄。有人奚落他:“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说的小册子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廉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挥而就。但是,这本被叔本华称为“欧洲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出版之后竞无人喝彩,因为它太晦涩难解了。一个读者写信向康德抱怨:“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据研究,哲学家能否成就伟业,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现将康德的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
4:45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l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战斗,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5:00喝两杯茶,抽—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斗越来越大。
7:00—9:00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写作。
12:45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律赏以冷脸。
13:00—16:00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
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在15摄氏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睡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的程序。每天如是,一生不变。
康秀才的规律生活不仅体现在日程表上,还有他那最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点必须出门散步,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他永远穿着灰大衣,手里永远提根手杖,只用鼻子呼吸,因为他深信张嘴会让风湿病从口而入。他散步时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一开口就扰乱自己散步的节奏。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价值。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他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1804年2月12日,长期卧床的康德奄奄一息,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手足无措地环绕在病床前。某学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头,希望老师在皇皇巨著簇拥之下充满自豪地踏上黄泉之路。将近11点,康德呓语道:“好啦!”声落气绝,寿终正寝。
200多年来,康德的遗骨几经迁葬,最后藏于大教堂“教授拱顶”之下,前竖铭牌“康德拱廊”,铭牌旁是一尊康德的胸像。墓碑上的铭文写于1880年11月21日的迁葬典礼:“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这句墓志铭源自《实践理性批判》,它体现了康德坚持一生的思想。
(摘自《青年文摘》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注】①“三大批判”指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小题1】“幸福生活”在文中有什么含义?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康德的幸福生活? 请简要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②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战斗,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小题3】文中不时变换对康德的称谓,如“康老师”“康教授”“康秀才”,任选其中两处简要分析其用意。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描写的康德形象与《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有相似之处,请从作者创作意图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0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而通过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小题1】下列关于蹴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一大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并有了专门的足球艺人,他们靠踢球来维持生计。
B.杜甫《清明》诗和陆游《感旧四首》诗,说明唐宋两代都有在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就较为常见。
C.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兼顾射门的精准性和控球的灵巧性。
D.“齐云社”是宋代由蹴鞠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旨在维护其切身的利益,促进团结互助,同时也负责组织、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常把无馅的食品称作饼,饼的品种繁多,可火烤可蒸煮可油炸,其中炊饼由蒸饼改名而来,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讳。
B.宋朝市民常携带炊饼出游踏青,汴梁城从事炊饼生意的商贩很多,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有所不同。当时的宋朝太学食堂有例行加餐,冬季供应的就是馒头。
D.《水浒传》中武氏兄弟关于卖饼的对话,杨万里《食蒸饼作》的诗题和内容,说明烧饼和蒸饼是当时较常见的两种食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扫墓等形式祭祀祖先,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寄托美好的愿望。
B.在清明节,宋朝人举行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而淡化了传统的宗教色彩。
C.蹴鞠在宋代发展极快,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皇帝亲自参与,专业蹴鞠艺人出现,还表现在成立了专事蹴鞠活动的组织——“圆社”。
D.《水浒传》中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图景,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悲鸿与田汉的战斗友谊
徐悲鸿和田汉,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剧作家兼诗人。两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艺术观点,彼此情投意合,结下了一生的深厚友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艺界不少进步人士从事新文艺活动。田汉对徐悲鸿的艺术造诣非常佩服,特地向文艺界人士推介徐悲鸿。1927年,徐悲鸿结束留学生活,回到了上海。当轮船靠近上海码头时,田汉前来迎接他。徐悲鸿紧紧握住田汉的手说:“寿昌(田汉字寿昌),我没有失信吧?!”“悲鸿,我接到你的信,高兴得一夜没睡好。”田汉闪着热切的目光,“我正在恢复上海艺术大学,你……”田汉的话还没说完,徐悲鸿就高兴地说:“我一定尽力支持你!复兴中国美术,这是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1928年1月,由于上海艺术大学原校长的无理取闹,学生会宣布全校学生脱离上海艺术大学,请求田汉另组学院。田汉与徐悲鸿商议筹建南国艺术学院。他们有共同的艺术观点,所以,在追求这个革新艺术的运动过程中,他们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
1935年初,田汉突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徐悲鸿急忙赶到田汉家,田母一见徐悲鸿,立刻失声痛哭。徐悲鸿悲愤不已,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营救田汉。为营救田汉,徐悲鸿茶饭难咽,四处奔走,却全无效果,最后徐悲鸿不得不去求已当上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老同学张道藩。经徐悲鸿再三恳求,张道藩不得已,同意试试看。1935年7月,田汉终于出狱。田汉出狱后,徐悲鸿将田汉全家接到自己的寓所,让田汉安心养病。妻子对此十分恼怒,徐悲鸿非常生气地说:“田汉是我多年的至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后来,徐悲鸿为了缓和家庭矛盾,不得已放弃了在南国艺术学院的教学。作为老朋友的田汉,十分理解他的苦衷。
田汉出狱后发起成立“中国舞台协会”,组织了几轮大规模“为中国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戏剧公演。徐悲鸿赞赏说:“田汉是条好汉,他喊出的是民众的声音。”此时电影《风云儿女》已在南京上映,而《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已为群众耳熟能详。徐悲鸿闻听此曲,十分激动。他赞扬田汉、聂耳所作的这首中华民族的战歌“其音猛烈雄壮,闻其节调,当知此人之必不死,其民族之必不亡”。
田汉也十分关注徐悲鸿。1934年,田汉评论徐悲鸿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田汉在文章中说:“在一九二七年前后,我曾亲见悲鸿先生画过许多马。但他更应该画那惨毒的羁勒与驱策下发出反抗的嘶鸣的怒马,画那在白山黑水间,在长城下冲锋陷阵,以及在飞机炸弹下浴血疆场还自挣扎的战马!”奇怪的是,我们没看到徐悲鸿的反驳,而徐悲鸿与田汉的兄弟之情,也并没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俩的战斗友谊并没有由此而终止。
1941年,蒋介石发动 “皖南事变”,徐悲鸿满怀悲愤之情画了一幅关于猫的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田汉看到后,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当局迫使徐悲鸿南下,这时田汉秘密来到北平。徐悲鸿听田汉述说了解放区的情景,特别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嘱咐“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深受感动,决心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徐悲鸿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逝世。田汉匆匆赶到医院,向徐悲鸿的遗体告别。就在前些日子,徐悲鸿曾给田汉画过速写。如今阴阳相隔,怎不叫人伤心。田汉双手掩面,恸哭失声。1968年12月10日,田汉逝世,终年70岁。
(有删改)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徐悲鸿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D.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C.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D.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神兵帮我们消灾除难!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
“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的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哇!哇!”河鸦又飞来,且越飞越低,漆黑的翅膀快撩着了我们的头发。“鸬鹚”“嗷”地一声站起来,操起船篙,朝满天的河鸦一阵猛打!
“要你们保佑!要你们保佑!嗷!……”
“神兵们”一声接一声地惨叫,纷纷坠入滩水里。活下来的,拽着长长的怪腔,仓惶逃散。滩姐无言地走过来,脱下一件白内衣,小心轻缓地将女儿裹好,放进船篷里。她拿起船篙,硬着喉咙说:“她爹,开船吧!”
滩姐狠撑了两篙,就将船头退出了石罅……
青浪滩最险的地段已过,浪头像精疲力竭的野兽,低低地呜咽着。
我坐在船篷里,心如刀割地饮泣着,负罪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是滩姐的声音。
“唔。”昏昏沉沉地出了船篷,站在她的身后。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
“你看,那块岩石上的叮叮雀儿,叫得多好听呀!”
滩姐指着水面礁石上的一对蓝羽绿嘴的小鸟,但并没有回头来看我。
(节编自刘舰平《船过青浪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读来惊心动魄,而且故事还带有象征性,隐含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小说中滩姐虽然是个女性形象,但是从作者的笔墨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她的柔弱,相反在险滩恶浪面前,她表现得非常勇敢、无畏。
C.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还推动了情节发展,因“我”去压船篙,最终导致意外发生。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充分体现了滩姐失去招佬的巨大痛苦。
【小题2】小说开头写“鸬鹚”喂河鸦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写“船过青浪滩”的故事,蕴含着哪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说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