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作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作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小题1】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对这些朋友寄寓了何种感情?(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清爽”这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本文标题和内容都说“访友”,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行文结构曲折有致,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大自然,仰仗大自然。请结合作品,分析综述本文主题。(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其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有删节)
(注)大令:指晋王献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书法和诗歌达到了顶峰,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它们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B.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目仍需探究,不过,完全可以把《兰亭序》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C.“草圣”张旭的草书和狂草,流走快速,一派飞动,把悲欢感情倾注在笔墨之间,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D.盛唐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并将此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工艺、赋之于汉等事例进行比较类推,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书法和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文章一方面论述初唐书法风度体貌欣欣向荣,一方面以初唐诗歌作为比较对象,指出它们都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C.文章把冯、虞、褚、陆的兰亭摹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并行论述,有着共同的论证目的。
D.文章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论证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必将到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张旭的狂草,其实也在以此来论述盛唐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B.初唐书法、诗歌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唐代及后世艺术繁荣的基础。
C.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都具音乐美,可见张旭与李白艺术特点是一样的。
D.孙过庭与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盛唐书法都有强大的历史责任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因迁谪岂能来

郭彦

北宋诗人欧阳修被贬夷陵之初,因其“地僻而贫,民俗俭陋”,他很不习惯。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此地“风俗朴野”“江山美秀”,“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即所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他多次向老友梅尧臣谈到他在夷陵的感受:“修昨在夷陵,郡将故人,幕席皆前名,县有江山之胜,虽在天涯,聊可自乐。某居此久,日渐有趣。郡斋静如僧舍,读书倦即饮射;酒味甲于淮南,而州僚亦雅。”并写下了这首《黄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后来,欧阳修贬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闲暇时徜徉山水,宠辱皆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

欧阳修在贬谪地表现出的通达和自娱,源于他对官场的无聊和倾轧有痛切的认识,也因此有对人生更为现实的理解,虽在天涯,聊可自乐。

欧阳修对被贬后如何自处以不失尊严有十分理性的认识。他非常欣赏韩愈的文章,却并不欣赏韩愈这个人,他对韩愈被贬后急急忙忙向皇帝写悔过书一事多有微词,说韩愈到了贬所,期期艾艾,不堪于穷愁,其行为完全无异于庸人。这是欧阳修的清醒意识,他随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重复前人做过的不堪事。

欧阳修性格中的刚烈,让他有种不肯认输的执拗,不排除他在贬谪地的悠然愉悦有故作欢愉的成分:即使苦,也不能低头,也要佯装快乐给你看,至少不能将不快乐的一面让你看到。这也是促使欧阳修到处寻乐的一个动因,除了四处寻觅“江山之胜”之外,还随时发现“州僚亦雅”,主动去发现美,体会其中妙处,遂成为他降低身段、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贬谪是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制衡各派势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到了宋代,采取如分权制度、台谏制度以及职务频繁更换和地域迁徙等措施来约束和监督官员,以最大限度达到权力的制衡,所以,官员沉浮出入的几率很大。在某些通达者看来,贬谪既是一件无力回天的事情,就索性把贬谪之地当成一个临时避难所和休养生息之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还借此获得了参禅悟道的清静机会和游山玩水的额外补偿。

历史总是这样的乖张暴戾,它无端地让一些人受苦受难,又无意间给了后世的人很多福分,让我们得以在这些受尽苦难的身体中感受到他们灵魂的挣扎和精神的特质,也得以通过他们艰难的贬谪之路瞥见那些不曾跃入主流的地域和山水,那些隐藏在僻地角落里的风光和韵致。正如欧阳修所言,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他们去了,我们才能看得到;他们去了,我们才能听到。

但是,这些被呈现的僻地绝域的山水和风物,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被描述和被状写,而是深深烙上了贬谪者特殊的际遇所派生出来的印记。与其说这些贬谪诗歌是一种蛮荒远地的地域发现,毋宁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观照所呈现出来的内心景观。绝域对通途,僻地对中心。欧阳修的豁达乐观,是知识分子在无奈环境下反放逐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3日,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欧阳修向好友梅尧臣谈起的感受,旨在说明欧阳修到贬谪之地后的自乐。
B.欧阳修在被贬夷陵写下的《黄溪夜泊》一诗作为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贯穿全文的作用。
C.欧阳修能主动发现贬谪之地的美,这成为他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
D.欧阳修诗文中呈现的僻地绝域的山水和风物深深烙上了贬谪者特殊的际遇所派生出来的印记。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欧阳修在贬谪之地表现出通达和自娱的原因是
A.他对官场的无聊和倾轧有痛切的认识,也因此有对人生更为现实的理解。
B.对被贬后如何自处以不失尊严有十分理性的认识,提醒自己不要重复不堪事。
C.性格中的刚烈,让他有种不肯认输的执拗,有故作欢愉的成分。
D.理解贬谪是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制衡各派势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索性休养生息。
【小题3】如何理解“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这句话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演员修养
蓝天野
我今年91周岁,算来以话剧为业也70多年了,心中不无感慨。我暮年白发,去年年初还登台,两部我导演的戏也成功上演。半生与戏剧结缘的我,悟得一个道理:演员创造角色不能从拿到剧本才开始,既然认准这个专业,就必须时时涌动着创造愿望,在没有合适剧本和角色之时,心中仍积蓄创造热情。我还能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还能再导演个什么样的戏呢?我一直在问自己。请白桦为我写《吴王金戈越王剑》,请万方为我写《冬之旅》,去年又邀郭启宏写《大讼师》,都是这样得来的剧本。
北京人艺1952年建院,演员来自四面八方,表演方法五花八门。演剧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胸有丘壑,厚积薄发。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并没有马上排戏,剧院做的第一件事是下厂下乡,全院导演、演员、舞美人员分四个大组到工厂和农村去。我去的是琉璃河水泥厂,比我年长的刁光覃、田冲,以及焦菊隐先生和我们一起。在这半年中,我们确实做到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之余,还跟着工人一起欢聚、打球,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每排一个戏都要求必须认真深入生活,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习惯。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的典型作品,创作者在前期进行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排戏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文化修养对一个演员也很重要。人们常说:“演员创造能达到什么境界,最后拼的是文化。”北京人艺有浓浓的读书风气,排练厅有幅标语“做学者型的演员”。我对此其实略有质疑,戏剧人知识深厚、学贯中西当然好,如焦菊隐先生是留法博士,同时熟悉中国戏曲,把中国话剧提升到更高境界,但这何其困难。我认为,演员要有文化,但不能书生气,更应像一个“杂家”。北京人艺许多演员善于琴棋书画,虽然只是出于兴趣,但确实有助于塑造人物、提升文化品位。北京人艺当年曾经请来很多位京剧、曲艺大家传授创造经验心得,荀慧生先生、裘盛戎先生不止一次来到剧院,我们常常白天听讲,当晚看他们演出,领悟自然更具体、更深刻。此外,像骆玉笙、魏喜奎、良小楼等名家大家也来讲过课,教我们台词,让我们掌握吐字归音、台词清楚的方法。骆玉笙先生很想教我一段京韵大鼓,若不是我天生跑调,肯定学一段《剑阁闻铃》。也正是人艺演员注重多方面的积累,才为焦菊隐先生后来倡导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提供了人员优势。
现在有些对演员的称呼,比如“小鲜肉”,听者还有些得意,我认为这种叫法很不合体,甚至带有侮辱性。这种称呼说明演员不懂表演,只是在卖弄自己的脸面。演员就是演员,其专业就是表演,这是一个有敬意的称呼、值得尊敬的职业。如果说现在社会上对演员有什么负面看法,我们首先要三省吾身。我相信,只有用角色说话,才能赋这份职业以尊严。
(选自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对演员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浅论剪纸艺术的起源

徐静

①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古代诗人的诗句中记载了有关剪纸的描绘,在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中,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诗云:“人生无家别,亲故伤老丑。剪纸招我魂,何时一樽酒”;毛直方《悼亡》一诗中写道:“客中自有未招魂,剪纸空教夜祭门”。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剪纸艺术在我国的古老起源,同时也能体会到剪纸艺术在古代的基本用途是( )和(   )。

②剪纸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顶礼膜拜,其形式可追溯到最早的艺术形式――岩画。在岩画的形象表现中,显现出和剪纸艺术惊人的相似,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剪纸起源于古老的岩画。那么在岩画与剪纸之间起到承接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

③如果我们将一些考古线索按历史的发展顺序放在一起,便获得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岩画―原始陶器装饰图案―青铜器装饰图案―镂刻艺术形式―剪纸。

④在岩画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人们能够战胜凶猛野兽和生命繁衍的愿望以及神秘图腾的愿望。从现存的岩画的题材内容来分析,最基本的一点是适应了人们的安全心理需求。由于古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自然现象和力量强大的生物产生了种种神秘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把危及生命安全的动物进行形象性刻画,便是这种心理活动的状态之一。剪纸艺术在心理的表达上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把种种神秘现象都看作是天命鬼神的行为,从而予以祭祀、膜拜、占卜,祈求神灵的护佑和赐福,这种岩画形式便是原始的巫教仪式和原始的巫教文化,而剪纸艺术中剪成纸人模样用于招魂的民间风俗便是这种巫术的延续和发展。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纸钱和各种物像、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乡村仍可见到。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原始巫教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又是剪纸起源于岩画的有力证据。

⑤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从周代起,宗教由巫教的天命鬼神观念逐渐转向礼教的宗法伦理观念,人们开始尊重礼制,凡事都要进行典礼仪式,这种礼仪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巫仪活动,同时促进了剪纸的诞生。早在汉唐的时期,民间的妇女就已经尝试使用剪纸作为头花,而这种装饰性的民俗还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在纸发明之前,没有真正的剪纸,而是用其他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湖南长沙黄泥圹也出土了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另外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是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实物。

⑥剪纸作为我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其从起源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色彩绚丽、构图喜庆、寓意祥和、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民间剪纸在创作中充满了厚厚的民族意识,同时还蕴含深深的文化意味,是一种古老文明传承的标志,也是研究远古艺术的敲门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剪纸本身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虽然许多原始功能已经渐渐失去,但剪纸图案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

【小题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剪纸艺术在古代的基本用途是(____)和(____)
【小题2】第⑤段列举河南、湖南、新疆三处发现的目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剪纸起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剪纸的起源岩画和剪纸之间还存在其他一些艺术形式。
B.剪纸起源岩画,证据是两者心理暗示和艺术风格相似。
C.剪纸起源之始,其招魂祭祀和装饰作用是同时出现的。
D.剪纸起源岩画,但它的前身却是比岩画晚的金箔镂刻。
【小题4】综观全文,说出第⑥段“民间剪纸是一种古老文明传承的标志”的三点理由。
【小题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个发言提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
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