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工仔
杨崇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到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小题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
【小题2】(1)发爷发现儿子在深圳替人修脚,又打又骂,回来后气病而死,他为什么会这样?(不超过15个字)
(2)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15个字。)
【小题3】(1)阿贵对修脚是怎么看的?(不超过15个字。)
(2)村里人问他在深圳干什么,他为何笑而不言?(不超过10个字)
(3)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20个字)
【小题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推进情节,阿贵从深圳回家过年,不啻“天堂”来客。发爷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个“天堂”。陡笔一转,发现儿子原来在天堂里替人修脚,如五雷轰顶,气病而死。
B.这篇小说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作者对阿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
C.发爷看阿贵替人修脚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他先是“好奇”,“出神地站了近10分钟”,觉得脚趾甲涂上红油,“很好看,很新鲜”;后来发现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就又打又骂。
D.发爷死后,阿贵在众乡亲面前为他修脚,这表明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E.发爷死的这个结局使阿贵很伤心,但事实上又让他获得了解放,这预示着阿贵将有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F.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质朴无华而形象生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葱

侯德云

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噢。

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

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接着讲卖葱。

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帐上做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是傻逼,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逼。

老刘笑了,说《手机》卖葱,不如我的卖葱。

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

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

很长时间的事,隔现在,差不多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

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

这两口子的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男的不光身子细长,脑袋也细长;女的不光身子墩粗,脑袋也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

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偏呼呼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看着特滑稽。

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踩出一道沟。

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

我常去买他们的葱,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上站一会儿,看他们忙忙叨叨地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七月的半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我也在一边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

女的清点完,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裂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

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

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

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

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

我不忍心再看,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

等我再回头,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之男的扭头看我,笑笑。

我原地不动,看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

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

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

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

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

【小题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个卖葱的故事,其中《手机》中严守一的父亲卖葱的故事意在揭示人性之恶,放在小说开头,能引出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
B.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比大作家刘震云《手机》中的卖葱故事更震撼人心,它展示的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却是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C.卖葱的父亲给人十分滑稽的感觉,小说对夫妻俩的外貌和他们三轮车做了十分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目的是充分呈现这个滑稽感。
D.小说结尾写大家的掌声和老刘的脸色通红,与开头大家的哄笑、老刘讲出故事的滑稽感形成鲜明对比,并揭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有人评价侯德云的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的美感,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题3】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即对比与反衬,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两方面对此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依照《史记·封禅书》记载,烽火最早称为“权火”:“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这里说的权火,实际上是祭祀时所举的火把、火炬。烽火,大约是由权火发展演变而来,其形状如从井中取水的“桔皋”。“桔皋”即“桔槔”,一种汲水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引之力。不过,烽火台用的桔槔一端系的不是水桶,而是“兜零”,“兜零”即笼子,里面置放的是蕲草。《通典·兵·守拒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有着比前代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每晨至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关于烽火的设置,《唐六典·尚书·兵部》亦有相关的记载。烽火设置能进入《六典》,上升到了国家制度规章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编自高建新《烽火及其设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这是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B.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墩,为便于传递军情,朝廷在设置上采取了台台相连相望的形式,从边境至京师沿途列置。
C.克孜尔尕哈峰燧是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见证了汉王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D.烽烟又称“狼烟”,狼烟一词源于烽火燃料中的狼粪,狼粪点燃时其烟风吹不斜,直上而聚,预警效果良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烽火和战事联系紧密,于是古人在作诗写文时常以烽火喻战乱,如杜甫、辛弃疾等都有此类佳句流传于世。
B.我国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始于周王朝,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对烽燧的修建更为重视。
C.匈奴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为防止匈奴的骚扰和入侵,汉历代君主都大力经营烽燧,修障屯戍。
D.烽火最早称权火,大约由祭祀时所举的火把发展演变而来,其状如桔槔,一端系柴笼,里面放置柴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置烽燧要考虑地形因素,通常将其置于险绝的高山上,设于平地时要远离他物,为的是视线开阔,便于观察。
B.守烽士兵职责明确,烽火燃放规定严格,所以烽燧在军事信息的传递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C.烽燧不仅预警,还兼有报平安的功能,如果一天之中平安火没有燃放,这就意味着烽火台被敌人占领。
D.关于烽火,《墨子》《史记》《通典》《唐六典》等均有相关记载,这些都可作为研究我国相关历史的资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
然而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选自2015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
B.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C.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D.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些都侧面突出了威尔逊的聪慧机敏。
【小题2】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威尔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不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冢。前有粱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小题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