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古鲁比村庄的孩子们
(英)佩尼洛普•莱夫利
当特弗雷第一眼看见美杜莎喷泉时,他就被喷泉中的仙女塑像吸引住了。
特弗雷十七岁了。他宁愿自己在别的地方,希望能干些农活,能开开机器,而不是成天与修剪篱笆墙和清扫落叶之类的杂活打交道。当然,对这个花园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就出生在一英里外的地方,并在那儿长大。古鲁比村庄集中为数不多的几座相连的茅屋,尽管有些死气沉沉,但它历来为洛克韦尔别墅和那里的花园提供劳动力。特弗雷的母亲是属于那种逆来顺受、很少发牢骚的一代人,她责备儿子的不安守本分,可是特弗雷却听不进去。
洛克韦尔别墅的花园以园艺和雕塑闻名,美杜莎塑像矗立于滴水的洞穴中,在喷泉的基部,一群美丽迷人的天仙造型各异,静立凝固。水池的边缘上或坐着或斜倚着富有青春活力的裸体雕塑。艺术史学家对园中的雕塑很感兴趣。塑像的年代无法确定,美杜莎喷泉简直是一个谜团——那些有幸能仔细观察一番的专家们认为,它作为一组群雕,并不是一致而和谐的:雕塑似乎是在不同时间添加上去的。即使那些天使——位于喷泉脚下的、翻滚嬉笑的可爱孩子们——在老练的目光看来,似乎也有些不相协调,一些经过时间的磨蚀,几乎面容、酒窝消失殆尽,而另一些的笑容以及大理石头发依然线条分明。
但他不想在这里呆太长时间,否则弗莱彻会像一吨重的砖块把他压垮。弗莱彻是花园主管,一个十足的讨厌鬼。洛克韦尔别墅现在的庄园主是塞克斯比上校,他隐居此地。当地有流言,毫无根据的夸大其辞,说他隐隐地看上去像个邪恶之徒。因此他拉起手推车,开始他的下一项工作。这个夏天酷热湿闷,洛克韦尔的雇工们却要求穿着端庄稳重。有一天特弗雷脱光了上衣,赤裸到腰部,被弗莱彻狠狠地训骂了一顿;后来他穿着衬衫汗流浃背,不禁对他周围的大理石雕裸体——那泛光的躯体,模糊的臀部和胸部轮廓,还有赤裸的纤细四肢——投去羡慕的眼神。
  第一眼瞟过美杜莎喷泉后,特弗雷发现自己无可抗拒地被那个地方深深吸引住了。到喷泉那儿,他逗留的时间更长了。他将脸浸入水中,奋力地将水泼在头发上,忽然一个声音令他深感惭愧地站立起来。“游个泳吧,孩子。去吧,脱下衣服。不要害羞自己的身体。你看上去完全能够与它们相媲美。”
  是上校——不可能是其他人。他站在那儿,就在美杜莎头部的下方。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冒了出来,真够令人毛骨悚然的。我们——不允许——这样的,”特弗雷支支吾吾地说,“我们甚至不许脱去衬衫。”
“就你和我知道。”上校说,“还会有谁知道?”
特弗雷环顾四周。是真的,弗莱彻在其他地方忙着呢。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就解开了衬衫,脱下工作裤和内裤,一脚踏进池水中。感觉棒极了,水透心的凉,比想象中的要深一些。他把自己蜷在一起。在水里嬉戏了一番。他游划了几下,然后翻过身来仰面浮在水面上,美美地凝视着淡蓝色天空下摇动着的树叶穹顶。他真想永远呆在那儿。
  他看着喷池那边的穴洞,只见满头蛇发、苔藓斑斑的美杜莎直直地瞪着他。光线似乎暗了下来,仿佛太阳被遮住了似的。那些嬉戏的仙女们渐渐地褪去了金色的光彩,变成了灰色。天也不太热了。他想把腿抽出水面。奇怪的是,他感到双腿僵硬,而且沉重无比。也许他的腿抽筋了。他坐在那儿,试图弯曲他的脚趾,但它们似乎一点知觉都没有。他在淡绿色的水中能够看到它们,但那好像是别人的一样。
  他伸手去拿放在身后手推车上的衬衫,想用它将自己全身擦干。至少,他试图伸出双手,可是此时他的手臂也麻木了,重得几乎无法抬起来。他用力拖动了一两英寸,但它似乎又僵硬在腿上了。他拼命呼叫,但他的下巴却不能动弹。特弗雷使劲全力拖动手掌,将它移到脸部;他触摸嘴巴,看见他的拳头贴着它,却毫无知觉。
  特弗雷看见自己身体的颜色渐渐隐去,大腿披上了一层精致的大理石。片刻之后,所有的感觉都消失了,特弗雷知道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对特弗雷而言,所有明亮的色彩都随着他那僵硬的身躯而失去光泽,所有的一切都被禁锢在这个永远可怕的记忆中。在那里,俊朗潇洒的小伙子,仪态万千的俏姑娘,天真活泼的小儿童……或端坐着或斜倚。啊,可是一想到这些古鲁比村庄的孩子们,就永远无法释怀。
(相关链接)
美杜莎(又译梅杜莎、墨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妖,戈尔工三女妖之一,一般形象为有双翼的蛇发女人。她的父亲是福尔库斯,母亲则为海妖怪科托。她的头发都是蛇。根据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所述,她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为与海神波塞冬私自约会(也有一些版本称因美杜莎自恃长得美丽,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来,而被雅典娜诅咒),雅典娜一怒之下将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而且给她施以诅咒,任何直望美杜莎双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对古鲁比村庄的描写和洛克韦尔别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美杜莎喷泉雕塑蕴含的青春活力对特弗雷的吸引。
B.弗莱彻狠狠地训骂嫌热而脱光了上衣的特弗雷,既说明他对这个庄园贵族传统的珍视与恪守,也表明对特弗雷的关心和爱护。
C.小说虽然没有明写有关塞克斯比上校的流言的具体内容,但作者通过动作刻画含蓄写出这个人物的邪恶。
D.特弗雷并不喜欢在花园里做这些修剪篱笆墙等杂活,因为他对这个花园太熟悉了,自己感到厌烦了。
E. 小说对特弗雷在池水中戏水享受清凉的描写,真实的反映了特弗雷对自由自主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小题2】简要叙述特弗雷发现美杜莎喷泉前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3】小说中特弗雷的结局是什么?请分析作者对结局在写法上有怎样的铺垫。(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美杜莎喷泉的雕像暗示着生活中的诱惑;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深意在于特弗雷这个人物。结合以上的观点和你的理解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维斯瓦河的琴声
张春风
①一天,芭芭拉偶然看到报纸上一条广告:享誉世界的波兰小提琴演奏家多曼斯基,在汉堡寻找一名弟子。芭芭拉不禁怦然心动。
②第二天清早,多曼斯基下榻的宾馆门前,应试的小提琴手早就排起了长队,芭芭拉背着小提琴排到了最后。三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芭芭拉。金色大厅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她,说:“你可以拉琴了!”
③芭芭拉紧张地点了点头。很快,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回过头,惊喜地说:“孩子,你被录取了!”
④第二天,老人邀请芭芭拉去花园做客。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聊完天,老人拿出一张琴谱,说:“一个月后,波兰将举行青年小提琴大赛。我已经替你选好了曲子。如果你夺得冠军,我就正式收你为徒!”芭芭拉郑重地接过琴谱,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为《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
⑤然后,老人闭上眼睛,亲自示范了一遍。芭芭拉不禁暗暗赞叹:多曼斯基果然名不虚传,那琴声,让人如临其境。
⑥一曲终了,芭芭拉尴尬地说:“这曲子挺难!”老人笑了:“所以,只有你才有资格拉!”芭芭拉鼓足勇气,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⑦从此,芭芭拉每天勤奋地练琴。一开始,她总是错误百出,但后来越拉越好。那天,芭芭拉演奏完,老人终于露出了微笑。
⑧终于,两人抵达了华沙。
⑨小提琴大赛后天举行,老人决定让芭芭拉最后练一次琴。两人一路攀上了维斯瓦河畔最高的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人平静地说:“开始吧!”芭芭拉说:“我怕!”老人愤怒了:“这是最好的练琴地方。瞧,波兰的维斯瓦河就在你脚下。它是雄伟的,哀伤的。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悟曲子的精髓!”
芭芭拉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拉响了琴弦。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
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芭芭拉拉完最后一个音符,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后来,小提琴比赛如期举行。可惜,芭芭拉名落孙山。
赛后,芭芭拉蹲在走廊里掩面而泣。这时,多曼斯基走了过来:“芭芭拉,从今天起,我正式收你为弟子!”芭芭拉惊呆了:“可是,我并没有夺得冠军!”老人的眼中噙着泪:“那都不重要!”芭芭拉低下了头:“你早就知道真相?”老人点了点头:“是的,我早就知道!”
原来,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德军攻占了波兰。芭芭拉的祖父是一名纳粹军官。那天,他带领士兵冲进了一个犹太人的住所。当时,多曼斯基才七岁。老多曼斯基知道大难临头,想用一盒珠宝换回两条性命。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因为,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回去后,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
第二天,芭芭拉的祖父决定亲自送还小提琴。谁知,老多曼斯基已经服毒自杀。因为,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多曼斯基被孤儿院收养。长大后,他子承父业,成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是,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收徒为名四处寻找那把小提琴。直到,芭芭拉的意外出现。
其实,芭芭拉的琴艺并不突出。但是,多曼斯基认出了那把小提琴。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
芭芭拉说:“其实,当我看到报上广告时,就已经认出了你!我知道,你在寻找这把小提琴,也知道,你在寻找我的祖父!”
老人叹了口气,说:“是的。当年波兰沦陷,我父亲悲愤交加,在维斯瓦河畔的悬崖上谱写了这首曲子。我将你引到华沙,就是为了亲手杀死你。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跟我来?”
芭芭拉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祖父唯一的孙女,我要替祖父赎罪。可是,你当时为什么不下手?”
老人哽咽着说:“我早就想对你下手了。但是,我要等到先父的忌日,然后将你推下悬崖,用鲜血祭奠我父亲的亡灵。你知道,以我的威望,绝对没有人怀疑!可是,你的琴声唤醒了我的良知。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小题1】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概括。
【小题2】文章①段中二个句子分别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
②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小题3】文章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4】请探究题目“维斯瓦河的琴声”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北人,一个河南人,却在毕业时一起去了遥远的丹东。

②第二年夏天,大女儿出生了。再隔一年,二女儿也来了。那时,这座鸭绿江边的安静小城,天正寒,地正冻,积雪没膝。没有肉,没有鱼,没有新鲜蔬菜,凭了出生证领到五斤鸡蛋。在他的老家,女人坐月子要喝清甜的蛋酒和煮得奶白的鲫鱼汤的。他心疼女儿的哭,心疼她的瘦,却无能为力。

③一次去附近驻军办事,见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在修收音机, 工具倒是摊了一大桌子,可拆来装去半天也不见好。他实在看不过眼,就说:“我看看。”三下两下完工,喇叭里悠扬传出“我失骄杨君失柳……”小战士喜滋滋地连连道谢。他笑了笑就走了。

④几天后他正在车间里干活,忽然厂办紧急召他。他刚一进门,便有人跳起来指着他大叫:“就是他。”原来是前几天那个小战士。旁边一个络腮胡子,说是营长。

⑤桌上摊了起码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小收音机。营长有点不好意思,问:“你方不方便?不方便就算了。”他却一口应下。背回家,便开始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修,还自掏腰包购置零件配上。

⑥一个星期后,营长看着那些漂漂亮亮、嗓门一个比一个大的收音机,简直乐得连胡子都飞起来,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往后就是朋友了,你有困难,尽管发话。别的不说,我们部队上,起码物资比你们地方上要丰富得多。”

⑦下班路上,他一直想着这事,便走了神,一跤跌滚,雪团轰然飞起,像他心里的起落:怎么能向人要东西呢,这成什么了?但是是营长主动说的呀,而且妻子确实在坐月子啊…… 翻肠搅肚,却始终没有向营长开口。雪越发下得紧了。一个陡然放晴的早晨,他醒来,坐在窗边的她笑着说:“嘿,你看那太阳,黄黄的,像个荷包蛋呢。”他整个人僵在已经冰冷的炕上。他不是不想学雷锋,但是雷锋没结婚,也没有一个睡着了嘴巴还在“吧唧吧唧”的女儿啊。

⑧他简直不知自己是怎么说出口的,每个字都像害怕打仗的逃兵,在他嘴里你推我搡,谁也不肯先出去,出了口,也是那么轻,像是随时可以化在空气里。营长答应得痛快:“要什么都行,明天来拿袋子来装。”他却愣半天,仿佛听不懂,忽然中学生似地一个大鞠躬。

⑨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半路上,只觉得脚下越来越冰冷刺痛,他一低头才发现,他居然忘了换一双出门穿的厚鞋。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绝不是一双家里穿的轻便鞋可以抵御的,可是他心里念念的是,万一去晚了呢?寒气沿着他的腿向上攀爬,脚底剧痛让他觉 得道路仿佛是利刃铺成。终于走到营地,一把拉住营长的手,他喃喃:“热水,给我热水泡脚。”人已不支地靠在门上。整个连队都乱起来,匆匆帮他脱鞋检视,又拿雪来搓脚——幸好没冻坏。营长急得跳脚:“你看你看,换双鞋再来嘛……”他说:“是我心急。孩子没满月呢。”  

⑩营长问:“是儿子?”他答:“不,姑娘。”长“噢”了一声,又问:“头胎?”他的两只脚轮流收缩,咝咝吸气:“老二。老大也是姑娘。”营长一跺脚:“丫头片子,也值得?”他抬一抬头:“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还不都是我的孩子。”

⑾那天他走的时候,带了一大块腌肉,一个毛扎扎巨型刺猬似的猪头,一捆带鱼,十斤鸡蛋……营长拎来一双石头般厚重的军用皮靴,还有一袋袋动物冰糖,“给侄女们吃。”

⑿“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空气中充满荷包蛋的浓烈香气,他颤巍巍端到她面前,她俯下脸狠狠地闻了又闻,再抬起头,眼里满是幸福……

⒀三十年后,她的小女儿问她最心爱的食物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答:“荷包蛋。”

⒁而我,是他们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女儿。当年他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小树,都已长大成材,那浓绿的树荫,在我整个的大学时光里,一直温柔地庇护在我头上。

(选自《慧语》,作者叶倾城,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修理收音机这个情节?
【小题2】“雪越发下得紧了”,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概括“营长”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5】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掉;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有多方面的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葱花面     
第广龙
①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②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③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④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⑤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⑥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⑦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这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⑧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⑨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只要想起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
B.第二段中说“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
C.作者家乡的人因为爱吃面,所以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D.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E.现在,作者虽然还愿意吃面,但因为吃的东西丰富了,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也不想吃了,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葱花面。
【小题2】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了葱花面的香味,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的。
【小题4】作者写葱花面,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位置在哪里
范小青
六点差五分钟。
“嘀铃铃…” 一个很刻板的声音传来:接传真。
嘎嘎嘎传真件就来了,取来一看顿时头皮一麻。
明天上午重要会议,各单位一把手参加,不得请假,下班前报名。我看了一眼钟,六点差两分,赴紧给主任打电话,听得出来主任很不高兴,说,你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吗?
我赶紧说事情是很急的,主任顿了一下说,局长今天陪着首长在基层搞调研,就算一夜不睡也赶不回来,所以局长是不可能参加明天会议的。
没有办法,只好替局长请假,理由是局长陪上级领导搞调研,那边听了“请假”两字,立刻问,请假?你局长是在国外吗?
我哪敢说谎,老实报告不在国外。那边说只要不在国外,都必须赶回参加不许请假。
电话桂断,我又能怎么办,重新联系主任。主任说,还能怎么办,替会吧。
我才当上副主任不久,还没机会处理替会这样的事情,得问清楚谁替?
主任说,还能有谁,副局长啊,哪个明天空着就哪个替。
我遵命,一一找了副局长,结果都没空,且办公厅那边只要一把手局长的名字。
问题再一次抛给主任,偏偏我不停地打他电话,主任火冒三丈了说,没人去,你去!报局长名。
再吩咐:记住,到会场不要和别人说话,低头,低声,低调,现在替会抓到要处分的。
可能因为主任的一再强调,替会的事情成了我心里的疙瘩,晚上还做了梦,梦见自己找不到会场,迟到了,本来替会这事情就见不得人,我醒来时,感觉心脏在怦怦乱跳。
因为怕迟到,早早出了门,先到报到桌那儿报了到,却没敢先进会场,多在外面一角假装打电话,装出很忙很着急样子,一边将座位表看仔细了,迅速找到自己的位子,刚要坐时,右排的人伸出手和我反握了一下,下排的一个人回头朝我摆了一下手,算打过招呼。
从坐下来以后,我就感觉自己的右半边身肌肉特紧张,好像我右侧坐了一头野甘,随时可能扑过來咬我一口。我悄悄把座位表对了一下,知道这个人叫许长明,是某单位的一把手局长,不过我可不敢和许局长目光有一点点接触,都是各单位的一把手,他们应该是认识的,所以许局长肯定知道我不是孙局长。终于熬到散会,继续牢记主任教诲,低头冲出会场。
过了一阵,我在机关大院里走路,听到身后有人喊:孙局长,孙局长。反正我又不是孙局长,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结果喊的那个人追上了我说,咦,您不记得我啦?我有些迷糊竟完全不记得他。
这个人笑说,孙局长,那天会议结束,您走得快,我还没有来得及谢谢您,您知道我是替会的,却没有戳穿我,孙局长,您是位厚道的领导,不多见。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说我也是替会的?不行,主任的教导牢牢记住,我只能来个死不认账,赶紧说,你认错人了,我不认得你呀。
假许长明反而顺着我的口气说,哎呀,您这是属于脸盲呀,我呢,恰好相反,我记性特别好,尤其是记人的能力特别强,不管什么人,我看一眼就不会忘记。那天开会,我们紧挨着坐了半天呢,我怎么会忘记您呢。
假许长明性格蛮开朗,虽然碰到一个记性很差的“领导”,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临走时又紧紧握了我的手说没事的,没事的。我有一种不祥之觉,差一点脱口坦白,我也是替会的。幸好自己牙关咬得紧,否则以这个假许长明如此开朗,不定哪天一顺嘴把我卖了。
过了几天,碰到另一个单位同志,他跟我说,哎,孙主任,听说你们孙局长,架子蛮大的,别人和他打招呼,他爱理不理的。其实在办公室也听到同事私下里议论,说孙局长最近心情不好,机关人在背后编派他,说他架子大目中无人,别人和他打招呼,他都不理不睬。我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起来,人家又不是说的我,难道因为我也姓孙,我还真以为自己是孙局长了?
我呸。
晚饭后,我老婆去遛狗,我也去朋友家走动走动,两人一起下楼后分头而去,刚走了几步,就有个人迎面过来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孙局长好。
我可吓得不轻,没理他,赶紧走开,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老婆,还好老婆牵着狗往前走,并没有在意身后的事情。
这天晚上回家晚了一点,我打算看老婆的颜色了,结果却发现老婆的态度很好,一点也没有责怪我晚归的意思,还体贴地说,天冷了,用热水泡泡脚吧,有助睡眠。我实在受宠若惊,有点不适应,赶紧说,我来,我自己来。
第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听到老婆在批评孩子,让你动作轻一点,说这么大的孩子都不知道心疼大人,你爸还没醒呢。女儿说,啧,妈你以前不是让我有意弄出动静把老爸轰起来吗?老婆说,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女儿哼了一声说,我晕。
老婆的满面春风,让我越来越不安了,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提着小心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老婆笑道,是我有事情瞒着你,还是你有事情瞒着我呢——孙局长。
这下我真急了,赶紧说,你别瞎说,你别瞎喊。
老婆仍然笑,嘿,你还瞒着我,我早就知道了,那天在小区里遛狗,我就听到有人喊你孙局长了,你那德行,我还不知道吗,文还没下来是吧,文没下来,你是绝不会说出来的。
我能怎么样,我肯定是张口结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我”的一次代替领导参会(替会)行为的描述,说明我是一个讨好主任,想借此达到往上攀附目的的人。
B.小说中妻子后面对我行为的表现这一情节的设置,极富戏剧性和突转效果,将情节推向高潮。
C.小说语言清新、富有意蕴,采用倒叙手法,情节曲折跌岩,于曲折中将人世间丑态尽显,主题鲜明。
D.假许长明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他的形象。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小题3】文章以“你的位置在哪里”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等着的轿车

美欧·亨利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拣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入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用深沉的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小伙子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小伙子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的目的,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众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惟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腻透了!”姑娘回答。

小伙子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小伙子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就是这个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小伙子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轿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小伙子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的,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小伙子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轿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轿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有耀眼的“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小伙子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然后,他走近那辆轿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欧·亨利幽默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小题1】欧亨利是_____国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被称为“________的百科全书”。
【小题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丰富含义。
(1)姑娘手中的书到了地上。
(2)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小题3】具体评析小说中的“姑娘”的形象。
【小题4】小说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请你赏析这个结尾。
【小题5】概括小说的主旨,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