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选 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耄,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小题1】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2】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2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
陈再见
老汤走出去,又折了回来,“应该带点什么吧?”他咕哝着,像是在向妻子询问。“那就带几个鸡蛋吧,米缸里刚好有八个。”妻子对事情有不同看法。“我早就说过,汉金这一家子,没一个好人,都白眼狼。”妻子说。
那一巴掌下去,老汤就后悔了。平时他再怎么生气都能克制住,这一次,他怎么就没控制好情绪呢?莫名其妙地,老汤就因为秋水背不出“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而扇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本可以做做样子,却打掉了秋水两颗牙齿。
路灯下,老汤又把鸡蛋数了一遍,没错,是八个。他一路上都在酝酿,怎么跟汉金把事情说清楚。
老汤有一句话是必须当着汉金的面说的“即使不是秋水的老师,作为叔,打了秋水,就算是重了点,你也没必要闹到学校,当众与我翻脸吧。”这话其实是老汤的妻子说的。老汤走在路上,越发觉得妻子的话有理,有力量有气势,肯定能把汉金说得哑口无言,反过来赔礼道歉。这么想时,老汤觉得理直气壮了,觉得没必要给汉金家带八个鸡蛋了。
在巷街口的榕树下,老汤站了一会。这棵年代久远的榕树,见证了老汤和汉金在巷街口玩捉迷藏躲进它根部水桶大小的黑洞的童年;见证了三年前老汤的儿子溺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里一步;见证了老汤现在的踟蹰。
四周静悄悄的,夜不是很深。白天下了一场大雨,巷街上湿漉漉的,一个人影也没有。老汤突然有些紧张,像个贼一样站在人家门口,被人看见了不好。于是,老汤把手里提着的八个鸡蛋藏进了树洞里。
老汤决定去敲汉金家的门,他跺跺脚,努力让自己的脚步铿锵有力。
门开了,咯吱一声。老汤没想到,几十年了,汉金家还是这扇柴门,油漆掉了不说,连木板都被虫子和时光腐蚀磨蹭得像是雨水冲刷过的泥地。
汉金一家差不多都睡下了。除了两个大女儿睡在隔壁的小房间里,其他五人都挤在一张被加宽了的门床上,汉金和妻子睡南头,三个各相差一岁的儿子则像三条秋刀鱼一样并排睡在北边。
“秋水,你起来,汤老师来了。”汉金喊。
秋水翻身下了床,他的嘴巴已经肿了,像是含着一个鸡蛋。老汤抬头看了秋水一眼,发现秋水的目光躲闪,没敢看老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低着头玩手指。老汤顺势环视一圈,杂杂碎碎,没一件像样的。
说什么呢?好半天,老汤叹了口气,问汉金:“汉金,我儿子死了几年了?”
汉金被这么一问,愣住了,他没想到老汤不说秋水,反而说起了自己的儿子。
“三年了吧。”
“好,你还记得啊。”
“记得,那次秋水差点就死了。”汉金看了秋水一眼。
“是我儿子把你儿子救了,你儿子没死,我儿子死了。是不是这样啊?好几年前的事了,我都忘了。”
汉金突然接不上话,他被老汤这么一问,噎住了。
“老汤,我……”汉金终于开口,“谁也不希望那样的,是吧。我知道你有气,有怨,可你也不能拿孩子报复啊,他懂什么,这么小。”
报复?汉金说了“报复”二字。老汤那一刻真想起身像扇秋水一样扇汉金一巴掌,但他忍住了。老汤开始觉得有些事情原来是真的说不清楚的。老汤在路上准备的一肚子话,突然间一无是处,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的?有些事情需要心领神会,凡事都需要点破的话,便会变了味。老汤真不想说了,尤其是扯到儿子的死,他是一句都不想重提的。
老汤累了,他想回去睡觉,便起身要走。
“要不,”汉金也起身,“我明天再找一下庄校长,不要医药费了。”
“汉金啊,你还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老汤叹了口气,“我不是为那么点钱来的。医药费怎么能不要呢?你看秋水的嘴巴都肿得跟猪八戒一样了。”
汉金笑了,秋水也笑了,床上的人也掀开被子笑。
老汤站在门口,回头一看,汉金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孩子都下了床,一家人看着老汤离开。老汤突然心里一热,他想起最后把儿子挣扎的僵硬的身体抱进棺椁的那一幕。老汤一转身,泪水掉了下来。
老汤走出一大段巷街,才想起藏在橡树洞里的八个鸡蛋,又匆匆往回走,拿了鸡蛋,悄悄放在了汉金家的门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不断闪回的插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汤这一温厚朴实的普通乡村教师形象,也勾勒出贤惠的妻子、无情的汉金等次要人物形象。
B.对于道歉,老汤心里有过波动:先是觉得理亏,准备道歉;接着认为妻子的话有理,汉金应向自己道歉;最后面对汉金的中伤,放弃说理。
C.小说多次设置悬念,令读者疑窦丛生,不忍释卷,如老汤妻子的抱怨、老汤的“莫名其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等。
D.老汤的儿子为救秋水而死,本应对老汤心存感激的汉金却认为老汤是在报复,这体现了人性的冷漠,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绝望。
【小题2】请简要分析“八个鸡蛋”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是老汤的个性,可老汤最后为什么不想把事情说清楚了?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私 了
东西
他把存折轻轻放下。黑色的方桌上搁着一本绛色,很扎眼。她没看存折,而是看他,他被看得心里发毛,低下头。
“你说你们封闭。李堂封闭还情有可原,你一个种地的,谁会封闭你?”
她的声音不大,却一剑封喉。
“能不能先看看存折?”他弱弱地问。
“你都回来了,李堂为什么还不开机?”
他不答,指了指那本新存折,好像答案就在那里。
“在翻开它之前,你得有个心理准备,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
“才出去几天,你就把人看扁了,好像我就没见过大数……”她翻开存折的瞬间,声音突然中断,整个人凝固。
“你是不是抢银行了?”
他摇头。
“没抢银行哪来这么多钱?”
“你猜。”
她首先想到的是彩票中奖,但她不相信李三层有这么好的手气,更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命水。
她重新翻开存折,看了一会:“这钱是李堂挣的吗?”
“你说呢?他一个单位里的跑腿,才两年工龄。”
“莫非是你捡到的?”
“我说是,你也不会信吧。”
她双手一击,恍然大悟:“莫不是李堂傍上了女大款?”
“你觉得有可能吗?”
“怎么没可能?他一表人才,口齿伶俐,就是县长的女儿喜欢他,我也不奇怪。”
“有道理。”他微微点头。
“这么说我猜中了?钱是那个女大款给我们的。”
“别叫得那么难听,富二代好不好?”
“有区别吗?”
“当然有了。一般女大款年纪都偏高,但富二代年轻。我们家李堂怎么可能为了钱去傍老女人。”
“那是。我们家李堂可讲尊严啦。记得他八岁时,李侯衣锦还乡,给每家的孩子都发了一把奶糖,别家的孩子恨不得要两把,但我们李堂一颗都没要。”
“这叫骨气。”他竖起大拇指。
“所以,不是我们家李堂要傍富二代,而是那个富二代倒追我们家李堂。”
“知子莫如母,这事还真被你猜对了,是女方主动。”
“可是,李堂他交了女朋友为什么不告诉我?我跟他通电话,他也只说旅游。”
“他……他想给你一个惊喜。”
“他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你猜。”
她盯住他,像盯住一个怪物:“动不动就你猜,哪里学来的臭毛病?”
“封闭时学来的。”
“到底是谁让你们封闭?”
“你猜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你为什么让我猜这么多问题?你知道我最怕动脑筋。”
“我是想让你分享他们的幸福。”
“他们幸福吗?”
他点点头。
“那个富二代叫什么名字?”她问。
“叫……叫,叫丽莲。”他“叭叭”地拍着脑门。
“没姓呀?”
“姓马。”
她看着天花板,仿佛看着城市的街道:“当马丽莲一看见我们家李堂,就觉得过了这个村便没那个店,她不想让机会溜走,跳下车,拦住李堂假装问路……”
她忽然产生疑问:“难道李堂不会拒绝吗?”
“为什么?”他张大嘴巴。
“万一她长得不漂亮呢?李堂可不是那种只爱钱的人,他不会因为金钱降低对外表的要求。”
“恰恰相反,她长得太好看了。”
“她长得像谁?有她未来的婆婆好看吗?”
“好看一万倍。”
她用力掐了一下他的大腿。她说这是哪世修来的福?李堂竟然交了一个既有钱又漂亮的姑娘。
“李堂怎么会一直关机。”
“因为他们要享受两人世界,不希望别人干扰。”
“他们去这么久,是去长江旅游吗?”
“八九不离十,”他说,“一天,船到了中游,他们拿着手机来到船边自拍。照了几张,马丽莲都不满意,她就坐到栏杆上。不巧,一阵强风刮来,船身一斜,马丽莲掉了下去……”
“啊……”她倒抽一口冷气,“快救她。”
“她在翻滚的江水里挣扎,不停地喊李堂李堂……”泪水盈满他的眼眶。
“快去救她呀,李堂。”她攥紧双手,仿佛就站在船边。
“采菊,情况这么紧急,你说救或是不救?”
“救,那么好的姑娘,如果不救,我们会一辈子良心不安。”
“我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他抹了一把眼眶,“李堂也是个善良的人,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咚地跳到江里去救她。可是李堂忘了,我们也忘了,他……他不会游泳呀!”说完,他放声大哭。
她一愣,身子一歪,长长地叹了一声:“天哪……你怎么不早说呀?你要是早说,我还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不瞒你说,因为台风,整条船都翻了,你要想开点,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那马丽莲呢,她活着或是死了?”
“你猜吧,采菊……”
她的哭声停了一下,接着是更揪心的哭:“马、马丽莲根本就不存在?”
“对不起,采菊,我只不过是想减轻一点你的痛苦……”他的泪水滴落在她的泪水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采菊不相信存折上的钱是丈夫彩票中奖得来,更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命水,说明她身世本就悲苦,对生活不够乐观。
B.李堂小时候不要李侯的奶糖,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骨气,受到了父母的赞赏。就是因为这种骨气,让主人公产生无边幻想。
C.采菊听说马丽莲比自己“好看一万倍”,内心嫉妒,所以用力掐了丈夫的大腿,难以接受儿子交了一个既有钱又漂亮的姑娘。
D.小说不乏诙谐幽默的元素,主人公想入非非,令人忍俊不禁;小说结尾却悲凄动人,与前文形成了强烈反差。
E. 小说题目为“私了”,提示了存折上钱财的由来;全文两次出现“封闭”的话题,暗示了李三层经历的“私了”过程。
【小题2】小说对话中多次出现“你猜”,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千米,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着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千米,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的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选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 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作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表面不尊重,但实际还是尊师重教的。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具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C.“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石丁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D.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E. 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题2】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主要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小题3】“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及题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