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6分)
花开代表我爱你
小哑
回乡小住,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气却时风时雨,总也不够暖和,家乡的桃花梨花也因而开得冷冷清清,在轻阴灰白的天空下,像一场没有张罗好的婚礼。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院子大门前的樱花树渐渐打起了深红的花苞。可惜的是,从去冬以来一直持续的干旱,让这些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但我每天从门口进进出出,都密切地关注着它们的变化。因为,这是我送给母亲的树。
三年前的春天,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了两棵花树,一棵玉兰,一棵樱花,种在刚刚修好的院门前。很遗憾,只有樱花树活了下来,且已经过了花期,看上去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
我开始有些担心,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会让母亲觉得这棵树很无用吧?从前家里的菜地有两棵银杏,其中一棵就是母亲让人砍掉的,既不会结果,又不能眼见它迅速成才,这树就变成了碍事的东西;另外一棵在我的挽留下勉强保命,却只能斜着身子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给母亲找一棵好果树,却也期待下个春天赶紧来临,好让母亲看看,这花在开放的时候是多么了不起。我在城市的公园里已经见惯,母亲却还从未见过。
第二年春天,天气刚刚暖和,我就几次三番打电话回去,询问樱花开了没有,得到的回答总是,还没有,估摸得过几天。最后,终于,弟弟给我传来了一组照片。是他用手机拍的,像素很低且走了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奔放热烈: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与山乡僻野的花,完全不是一路开法。
但对我来说,重点却并不在此。而是相片中,我的母亲坐在花树一侧,脸上洋溢着与那一树繁花恍如一体的笑容,单纯,灿烂,安详,好像她从未在生活中受过苦,也从来没有过忧愁。我知道,母亲是在对着我微笑,那笑容是在告诉心急如火烧的我,她看见了樱花盛开,收到了我的心意。
看着相片,想象母亲——一位乡村老太,特别收拾停当,郑重其事坐在花树前,让弟弟拍照给我看,真是温暖异常。而我对她的全部的心意,也的确包含在那一树繁花的祝福中:爱,希望,时光中不能忘却的美好。
这是樱花树在我家的第三年,我休假回乡的时间正是它的花期。虽然气候异常,但只要到了时间,总归是要开的。开始是零星几朵,忽有一天气温骤升,所有的花骨朵一天之内全部打开。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真仿佛它是花中豪门。这一团明亮的粉色光焰,在春风里燃烧,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我的母亲进出大门之际,都会忍不住惊呼:“看这花开得多——好——!”
偏偏此时我又无心赏花了。这次回乡带了两岁的女儿,开始还活蹦乱跳,几天之后因为感冒蔫儿下来,黏人不已。母亲百般讨好她,总被毫无缘由地拒斥。不让母亲抱,不让母亲喂饭,不让母亲给她穿鞋,甚至东西掉了也不让母亲去捡。所有这些事必须由我这个妈妈亲自完成。我甚至无暇顾及母亲会不会因此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随时都要“死机”了。原本特地带了相机回来,准备在花前好好给母亲拍些照片,此时也被置于脑后。
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颜色渐渐黯淡下来,天气又突然变冷,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寥落的花瓣落在阶前,我想着我还没有给母亲拍照,心里很是遗憾。其实,我一直都在想这件事,只是没有来得及做。
等我回到北京,整理相机,却发现里面有几张母亲坐在樱花树前的照片,母亲穿着她的红毛衣,眼睛眯着,拍得并不太好。我从未为她拍过这些相片,这是怎么回事?
我细细地回想,推测,想起花开的那几天,舅妈曾经上过我家。最大的可能就是,母亲趁着中午我们午休,拿了我的相机请舅妈给她拍照,拍完后又放了回去。也就是说,她既想在那一树繁花前留影,又不想打扰到我。
我没有再问母亲。无论如何,我已收到了她的心意,会把春天和她一直带在身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母亲生活在农村,有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喜欢美丽的樱花,体现出农村老人不懂审美的特点。
B.女儿多次打电话询问,为免除女儿的担心,母亲在花下照相,表现出母亲明白了女儿对自己的心意。
C.面对因病黏人的外孙女,母亲百般讨好,虽遭拒斥,仍想帮女儿减轻负担,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爱。
D.母亲不想打扰午休的女儿,不声不响地让“我”的舅妈为她照相,说明母亲默默地为女儿着想。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作者从樱花的花骨朵入手,借樱花因持续的干旱而毫无水色,写出了母亲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女儿而逐渐衰老。
B.“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完全不是一路开法”写樱花在“我”家盛开的情况,引出母亲在花下照相,为后文“我”想为她留张更漂亮的影像做铺垫。
C.“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此处的“铺张奢靡”贬词褒用,形容花开得非常繁密,引出下文母亲对樱花的夸赞与喜爱。
D.“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樱花的凋谢给人以视觉上的落差,同时也表现出我没有给母亲拍照的遗憾。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从“桃花梨花开得冷冷清清”落笔,引出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花树,为写樱花树做铺垫。
B.第3段到第8段的插叙内容,说明樱花树的由来,同时也具体地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C.本文以朴素的语言,复杂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女儿借樱花树传递对母亲的爱和祝福的故事。
D.母亲夸赞“看这花开得多——好——!”只是因为她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收到了女儿的祝福。
E.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女儿明白了母亲的心意,表现了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项链》中的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选段(一)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帏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选段(二)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题1】选段(一)中说“他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简要分析其中的“也”字发挥的作用。
【小题2】选段(二)中,作者感慨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请根据文本内容解读“败坏”与“成全”的内涵。
【小题3】从选段(二)看,玛蒂尔德有哪些特点得到了凸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斗漆
高巧林
四乡八村的人都知道,锦溪镇上的老王漆匠手艺好,人品佳,所以,油漆活一茬接一茬,从来没个空闲日。
那一回,老王应邀去镇上一户正筹备嫁妆的大户人家干活。可是才走进后宅工坊,就听到有人嚷嚷:“不行,不行,他的手艺都老掉牙了。”
老王回头一看,嚷嚷的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老王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客客气气地说:“老朽愚钝手拙,请多多赐教。”
年轻人趾高气扬地说:“免谈赐教,只是我沈某人也想在此混口饭吃。”
老王明白了,当即收拾起工具和漆料,准备谦让着离开。
东家不许。理由是,哪能轻信一位素昧平生、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睨着狡黠的眼神说:“请东家允许,让我和老王各漆一件家具,比试一下手艺,如何?”
东家不知怎样回答是好。
老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道:“老夫奉陪!”
工坊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公平起见,两人各漆一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的马桶。
两天后,年轻人和老王先后亮出各自的作品。 只是没料,年轻人漆下的马桶特别光彩鲜亮,包括暗红色的荸荠色面漆和黄灿灿的金粉勾描。
东家及其家人哑巴似的,缄着嘴,愣着眼。
年轻人喜形于色,趁机炫耀,说自己的漆艺如何鲜艳亮丽而无刺目之嫌;如何平整溜滑而无腻子之痕;如何光洁如镜而无挂漆之丑;如何牢固硬朗而无磨损之憾。
沉默已久的老王阔步上前,淡淡一笑,厉声说:“年轻人过于张扬了。”接着,信手提起那个特别光彩鲜亮的马桶,一边细细察看,一边当众评点——面漆底下所批腻子掺水太多,这样,固然便于批刮与打磨,但年月久了,未免因面漆老化而疏松脱落;所用油漆添加桐油过量,这样固然易于脱水干爽,但也势必增加漆层皲裂的可能性;更要不得的是,这位年轻人性急情躁而缺乏耐心,所以,整个工序有违“七分打底三分面”、“涂漆宜薄不宜厚,打磨百遍不嫌多”等至理行话......
东家走到老王跟前,指着年轻人的作品,轻轻地问:“居然如此,那为何那个马桶特别光彩鲜亮?”
老王坦言,长期以来,自己使用的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漆液,然而,通过风吹日晒加以脱水,再添加少许桐油,使之涂到家具木器上后容易干爽。而如今,改用化学混合物新漆了,老夫也就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番自己使用的是色调沉稳的暗光漆,而年轻人使用的则是观感强烈的亮光漆。
周遭一片肃静。
不过,年轻人非但没有半点服输,还针锋相对地想了又一个点子—用同样的油漆再比试一下。
老王从容应答,奉陪到底!
又过两天后,两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同样刷上暗光漆的脚盆如期新鲜“出炉”。
东家及其家人围上前来一看,禁不住夸奖,不愧是老漆匠的作品,淡雅,幽亮,精致,耐看。不知什么时候,年轻人不见了。老王心一软,立马对东家说:“叫他别走,这活让他干。”年轻人幽灵似的,带着怒气旋即返回。尤为可怕的是,年轻人正胡乱地挥动一个啦啦啦燃烧着的火把。
“有人放火啦—”
东家恳求说:“年轻人,别胡来,有话好好说!”年轻人置若罔闻,只顾将火把触向两只紧挨着的脚盆。结果呢,左边那只火焰升腾而化为灰烬,右边那只只是留下一丝丝淡墨似的烟痕。年轻人带着得意的狂笑,捧起右边那只完好无损的脚盆,摆出反败为胜的姿态,嚷嚷道:“这下你们看明白了吧,到底谁的漆艺高明?”
这是为何?莫非遇到魔术师了?东家及其家人大为惶惑。
老王默默地掏出腰包,赔偿那一只脚盆的钱,然后,重新收拾起工具和漆料,悄悄地离开工坊。
有人告诉老王,眼下市场上有一种油漆,可以防火的。
但最后,老王还是欣慰的——一天,那位年轻人特意找到老王,频频磕头连声谢罪后,郑重提出,要拜老王为师。
(选自《金故事》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次斗漆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物形象在其中得以较好地展现。
B.小说在整体语言上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的描写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其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
D.作者对东家及家人虽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却不可缺少,作者旨在通过这种侧面描写,间接地交代斗漆的结果。
【小题2】漆匠老王的手艺好、人品佳,这些特点在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小题3】小说的结尾非常有特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小题1】对划线句子“这是一种手艺”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无心和小孩子交谈,是一种不耐烦的敷衍。
B.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一种喃喃自语。
C.是对“我”的一种讥讽。
D.是一种自信与骄傲的表现。
【小题2】仅通过这一段肖像描写,我们无法得出的格斯拉兄弟的性格特点是( )
A.与人不善交际B.处世严肃认真C.做事精益求精D.为人低调朴素
【小题3】下列对于《品质》这一篇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是英国的高尔斯华绥,曾获得过193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福尔赛世家》。
B.品质既是指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靴子的品质;又是指诚实敬业、坚守理想的手艺人格斯拉的品质;同时,还代表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品质。
C.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手法,朴实无华。
D.作者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最好的手艺和最悲惨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具震撼力。

同类题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
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的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家的温暖与感激。倘若可能,他相信那枚钥匙同样会情不自禁地与他相拥而泣。此时,月光已白露一样洒落草原……
岁月的风尘遮掩不住那枚钥匙所发出的锃亮光芒。无数个黑夜里,他摩挲着钥匙并久久怀想。他喜欢这种感觉:让钥匙坚实的齿口轻轻啮咬自己的掌心,似乎也咬住了数千里以外的那盏灯火。
这么多年来,他和它彼此依恋不曾背离。仿佛一种象征,一种慰藉;一个期待,一个寓言——甚而说,这枚流浪的钥匙,已成为他苦难心灵的一个护身之符。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他打开家门时手在颤抖的细节,表现了他经历了长久的流浪生活之后对家里的一切是否会发生变化的不安的感受。
B.文章在结构上用了明暗双线,虚实结合的写法,他的流浪与回归的经历处于明线,是实写;他的妻儿在家中的生活是暗线,是虚写。
C.文章画线语句表明主人公对如此漫长的分离的感谢之情,因为有了这样的分离,他才会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D.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寻找一把钥匙的片段,衬托出他在异乡生活的艰苦孤独,表现了他的心灵一直处于无家的状态。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述的家里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析“钥匙”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嗦!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那里不远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选自《上海文学》 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表达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3】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