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了的与活着的
风杨子
月亮在夜半时分便悄悄的隐到了云里。十一月的风雄雄的吹,将道路上的槐叶簌簌的掠飞,一阵一阵。突然就惊得老树上的乌鸦“呀呀”地叫。
这条公路旁也列着一排矮而窄小的土窑洞,土窑洞的最东端,那一孔深深地向里凹着。外面用了一层不甚整齐的石块砌着,用碎石板搭了稍显突出的窑檐。向外,两边突出的山梁,横七竖八地爬着些枯黄的苔藓。左边梁前有一平台,上面植了一棵杨槐,只有三四根小指头样的枝,叶亦落了。右边梁前乱糟糟地堆放着些柴禾……老处忧就一个人在这里住着。

日头刚出。一个穿着灰蓝卡布衣的老头,满身油污,脸上沾满了灰尘,显得格外的明显的脏,背上搭着一个过臀的大塑料袋子,在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坑、垃圾桶旁转悠着,搜索着——这便是老处忧了。他在专注地寻找着“宝物”——可以回收变卖的东西!他一天至少也要在街上回巡两趟。学校是老处忧的好去处,有时也会有丰富的收获——开开荤!正赶上学生吃饭,学生的剩馒头剩菜,老处忧尽收到了自己的方便小袋中。蹲在墙角就开始享受自己的美味佳肴了,有时还有多余的打包回家!
夜朦朦的黑,老处忧才托着鼓胀的或是腌扁的袋子,左摇右摆地迈着深重的步履回来。如果这一天出外丰获或老处忧累了,也就不吃了,偶尔也吃点,老处忧便伴了面糊糊或是将白、黄、黑各色的馒头对了热水,有时也有些佐料——一些菜叶子,或是拣来的葱,烂韭菜的,更丰富时还会出现点荤的……这老处忧又有点坏毛病,不时地便要要喝上两口——但这都是在老伴走后。夜深了,老处忧就醺醺地睡了。
但,老处忧有时并不睡香,偶尔他就要做梦。梦中,三个儿子儿媳都或举着肉菜泡饭,或举着各样的衣服,一个个争着拥向自己;自己的女儿也是捶背洗脚;孙子,孙女不时地围过来,蹦蹦跳跳地和自己开心的玩。却是梦突然醒了,老处忧望着黑漆漆的四壁,再摸摸身上的被子,身下的褥。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昨天老处忧背着拣到的废品向回走。忽然后面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爷爷”。老处忧惊喜了,他知道又见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女。
“哎,是小甜甜呀,我的好孙女。来爷爷抱……”老处忧刚准备放下废品抱抱孙女,看见大媳妇来了,又将手缩了回去,“爷爷脏,不能抱你,你妈妈来了。”
“甜甜,我们走!”甜甜的妈妈厉声叫道。
“妈妈,是爷爷呀,我们让爷爷和我们一起回去吃饺子吧!”
“甜甜。”甜甜的妈妈提高嗓门,“走,再闹小心我打你。”然后,甜甜妈就拉甜甜走,并指着老处忧,“你个偏心的老头,受着,活该你受着”。
老处忧急急忙忙地从兜里掏出二十元钱来,“来甜甜,拿着买糖吃。快走吧,不然妈妈又要骂你了。”甜甜卷卷嘴走了。老处忧伸着脖子,踮着脚尖,张望着,远送着甜甜离开。老处忧好想叫一声“甜甜”,然而,老处忧埋下头,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开了……

怪了!这日头已上中天,将老处忧的窗户照到通明,按理说老处忧早该出门了,到这时却不见了动静。邻舍的廉老汉也感觉怪,想唤醒他。廉老汉,姓石名廉,是个好老汉,与老伴时常地帮老处忧送饭洗衣。廉老汉还不时地陪着老处忧喝上两口,给老处忧解解闷。
廉老汉走近老处忧门前,“啪啪啪”地拍了几下,叫着:
“老处忧,老处忧,快起来吃饭了…”
廉老汉叫了几遍,连续啪啪地在门上敲,但始终没一丝动静。廉老汉心下思量:“呀!这老汉该不会有事,已经……”思量着,廉老汉全身一抖,颜色煞白,又是一阵寒颤,将身就要瘫软了。
廉老汉努力挺了挺。赶快去找了另几个老人和几个中年人又来到了老处忧门前。打开了门,所有人都惊愕了,亦悲伤……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眼睛比平时深深地向内蹋陷,嘴巴也凹得像陷落的山谷,手背上的骨头突出,外面紧缩着一张皮。老处忧平直地躺着,已几近发青到黄。几堆分好了类尚未卖出的废品——在内窗下垒了老高。
忽然间廉老汉发现,老处忧的左眼中竟带着一珠泪。

廉老汉通知了老处忧的儿女。
先是老处忧的二儿子一家,刚下车,二儿媳便嚎啕大哭:
“我的老爹呀,你怎么就这样走了,留下我这小家子……你说,你又咋舍得你可爱的孙子……”
接着,大媳妇来了,女儿来了。老大的媳妇拉着脸,悲冷得很。老大亦像老二一样,只是低垂着头。老处忧家的女儿又是像老二家媳妇,哭到“震天动地”。瘫软在老处忧身旁:
“爹爹呀,你怎么就去了呢?留下女儿要怎样活,你在世我不能服侍,你就走了,要我怎样活,怎样活呀?”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却被女儿摇来摇去。那深陷下去的眼中的那珠泪,谁也再没有发现过。但廉老汉却是知道的,他愤愤不平,气得脸胀红,直要骂这些不孝得子孙……

唢呐将一曲《父亲》高高扬起,击穿天空,传得更远,更远……
灵柩设在老大家的新的窑洞前。老处忧已经静静的躺在了棺内,棺盖用胶紧紧的密封着,又用大钉子钉着。
灵堂外一群孝子披麻戴孝。
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选自风杨子小说,有删节)
【小题1】阅读全文,分析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6分)
(1)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2)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小题4】小说的标题是“死了的与活着的”,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角度探究其深刻意蕴。(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31 09: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B.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C.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D.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小题2】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萝 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草海湖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及主人公内心的迷茫。
C.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D.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小题2】小说以“萝卜”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 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的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是刚从公社开毕教师会回来的,此刻浑身大汗淋漓,汗衫和那件漂亮的深蓝涤良夏衣提在手里,匆忙地进了村,上了佥畔,一头扑进了家门。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援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他们显然庆幸儿子赶在大雨之前进了家门。同时,在他们看来,亲爱的儿子走了不是五天,而是五年;是从什么天涯海角归来似的。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爱地看看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
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又有“养料”,又绵软,吃到肚子里好消化。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开也合不拢了。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是不是减教师哩?这几年民办教师不是一直都增加吗?怎么一下子又减开了?”父亲紧张地问他。
“没减……”“那马店学校不是少了一个教师?”他母亲也凑到他跟前来了。“没少……”“那怎么能没少?不让你教了,那它不是就少了?”他父亲一脸的奇怪。高加林烦躁地转过脸,对他父母亲发开了火:“你们真笨!不让我教了,人家不会叫旁人教?”
老两口这下子才恍然大悟。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
(节选自路遥《人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加林开会回来跑向自己家里,扑进家门,显得非常慌张。一是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二是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的伤心。
B.高加林的父亲对儿子的爱隐藏在心里;高加林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老两口的溺爱导致了高加林遇事无主见,慌里慌张的性格。
C.高加林开会回来也不言语,也不想吃饭,而且一反常态对父母发火,可以推论他对民办教师资格的在意和失去后无以言表的难过。
D.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成功刻画了高加林民办教师资格被下掉后对一家人的影响和打击。
【小题2】(小题2)小说中高加林父母对高加林的爱有哪些?请结合二人的表现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第一段对天气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盯住刘大雄
王溱
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进门便看到刘大雄。刘大雄是市纪委三处的头儿,这个处主要负责党风党纪。他们的办公室与卢浩所在的处门挨着门,是名副其实的部门邻居。平时没事,两个处的人还经常在走廊里聊聊天,说说笑话。
刘大雄一改过去见了面笑眯眯的模样,很严肃地对卢浩说:卢浩同志,根据举报,你和处里的有关人员在昨晚接受过下属单位的宴请,严重违反了八项规定,现在我们代表组织找你落实有关情况。
卢浩以为情况了解后,顶多写个检查,领导批评一番算完,没想到,一周后市纪委通知,给他和另外三名同去的党员,党内警告处分。
卢浩又气又窝囊,心里还有点不服气。刘大雄太那个了!这个平时看上去文绉绉的“邻居”同仁,在卢浩眼里一直是文弱书生的形象——细声慢语,喜欢书法,听说还得过大奖。许多人说,他不该干纪委,应该干宣传或者当教授。那意思除了赞美他知识渊博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书生心软,本不该在这下“狠手”的部门。现在看,他刘大雄绝不是“省油的灯”。人不可貌相啊!
想起那个不愿想的结果,卢浩心里就不舒服。受到同样处分的那三个同事也一天到晚嘀嘀咕咕,看脸色就知道,一肚子怨气。
这天,卢浩一看办公室加他正巧是那天去县里的四个人。同病相怜,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全是自己如何“冤枉”。说着说着又提到刘大雄。因为喝了鲜榨果汁受到处分的小马说,真有意思,刘大雄就没有点“出格”的事?我就不信他们纪委的人就那么清廉?另一个同事说,受处理的滋味不好受,也该让他们自己尝尝。
盯住刘大雄。我们一起盯住,我不信他生活在真空中,只要他越雷池一步,我们就有话可说。卢浩望着屋里的人说,四对目光聚在一起,如同建立起了同盟。
卢浩他们分了工,一天一个人,下班后盯住刘大雄,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多晚。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要想方设法抓住刘大雄的把柄。好在都有私家车,方便。
轮了两遍班,小马有些沉不住气了,第二天上班时悄悄说,看来刘大雄这些人就是“钢铁”炼成的,不食人间烟火。另一个同事似乎也有同感,说他前晚黑着灯在办公室窝了大半天,刘大雄居然从晚上六点钟进了办公室,一直到九点多才离开,其间就上了一趟卫生间卢浩从心里有点佩服刘大雄了,换位对比,自己未必做得到。
这天,晚上值班的同事急匆匆打来电话,说刘大雄下班没去食堂吃饭,直奔停车场,有一辆挂着像是公务车牌的面包车接上他走了。同事开着私家车正跟在车后面呢。
卢浩有些兴奋地搓着手,这回抓住了,看他怎么说。卢浩打车迅速向同事提供的酒店奔去。车到酒店刚停下,便有笑容可掬的小姐迎上来。先生是来参加慈善义捐活动的嘉宾吗?
卢浩愣了,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是捐赠活动,不是饭局啊!他把同事拉到黑影处说。那,刘大雄来做什么?他不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吗,来捐字的。慈善总会派车去接的。我刚才在登记处看到了,他捐了两幅条幅。
这一出戏演得真是让卢浩脸上无彩。
卢浩发现,刘大雄的工作似乎总是做不完。加班,成了正常工作,甚至周六周日都照旧来办公室。“敌变我变”,卢浩他们也随着刘大雄的规律调换策略。周六周日也来“陪”着。
开始,无所事事,玩个游戏,听个歌曲,后来觉得时间这么流失了可惜,便开始看书,写笔记,甚至做第二天工作计划。习惯成自然,不长时间,这“盯梢”工作变成了自觉工作。
下午卢浩开完会正要回办公室,在楼道遇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她跟卢浩打听,刘大雄处长在哪办公?妇女手里拿着一个大尼龙绸包,鼓鼓囊囊。卢浩脑子一下子飞速转起来。是不是来行贿的?
刘大雄大概没在办公室,出来送妇女的是徐副调研员,卢浩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他。
你以后千万别来送了,这土特产刘处长不会收的,我们也不会收。你丈夫有问题,是他的事。但孩子有病做手术需要钱,我们力所能及捐点是应该的。
事后卢浩打听到,刘大雄他们处理了一个基层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判了刑,并罚了款。那个干部的孩子恰好重病需要巨额手术费。刘大雄和处里的人得知后,悄悄捐了一些钱。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卢浩久久没说话,他眼前晃来晃去总是刘大雄的影子。那影子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最后慢慢地定格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年底到了,让卢浩想不到的是,他们处被提名先进处室。卢浩瞄了一眼隔壁办公室,心里五味杂陈。这天轮到小马晚上“值班”,但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亲戚要来,让下班回家团聚。
卢处,能不能缓一天再盯?
不盯了,以后不再盯刘大雄了。卢浩若有所思地回答。
那盯住谁?
盯住自己。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07日 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开头,为故事设置了一个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容易抓住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
B.卢浩等人被处分后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为了报复,他们盯住刘大雄,希望能抓住刘大雄的把柄,以牙还牙。
C.小说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比如,通过写卢浩知道事情原委后“久久没说话”这一细节,写出卢浩又愧又敬的复杂情感。
D.小说通过写刘大雄经受住卢浩等人的盯查考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身正不怕影子斜。
【小题2】小说中的刘大雄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盯住自己”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 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有删节)
(1)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听了上辈人的婚礼故事后,“三叔”“儿子”“未婚妻”的反应与心理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