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了的与活着的
风杨子
月亮在夜半时分便悄悄的隐到了云里。十一月的风雄雄的吹,将道路上的槐叶簌簌的掠飞,一阵一阵。突然就惊得老树上的乌鸦“呀呀”地叫。
这条公路旁也列着一排矮而窄小的土窑洞,土窑洞的最东端,那一孔深深地向里凹着。外面用了一层不甚整齐的石块砌着,用碎石板搭了稍显突出的窑檐。向外,两边突出的山梁,横七竖八地爬着些枯黄的苔藓。左边梁前有一平台,上面植了一棵杨槐,只有三四根小指头样的枝,叶亦落了。右边梁前乱糟糟地堆放着些柴禾……老处忧就一个人在这里住着。

日头刚出。一个穿着灰蓝卡布衣的老头,满身油污,脸上沾满了灰尘,显得格外的明显的脏,背上搭着一个过臀的大塑料袋子,在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坑、垃圾桶旁转悠着,搜索着——这便是老处忧了。他在专注地寻找着“宝物”——可以回收变卖的东西!他一天至少也要在街上回巡两趟。学校是老处忧的好去处,有时也会有丰富的收获——开开荤!正赶上学生吃饭,学生的剩馒头剩菜,老处忧尽收到了自己的方便小袋中。蹲在墙角就开始享受自己的美味佳肴了,有时还有多余的打包回家!
夜朦朦的黑,老处忧才托着鼓胀的或是腌扁的袋子,左摇右摆地迈着深重的步履回来。如果这一天出外丰获或老处忧累了,也就不吃了,偶尔也吃点,老处忧便伴了面糊糊或是将白、黄、黑各色的馒头对了热水,有时也有些佐料——一些菜叶子,或是拣来的葱,烂韭菜的,更丰富时还会出现点荤的……这老处忧又有点坏毛病,不时地便要要喝上两口——但这都是在老伴走后。夜深了,老处忧就醺醺地睡了。
但,老处忧有时并不睡香,偶尔他就要做梦。梦中,三个儿子儿媳都或举着肉菜泡饭,或举着各样的衣服,一个个争着拥向自己;自己的女儿也是捶背洗脚;孙子,孙女不时地围过来,蹦蹦跳跳地和自己开心的玩。却是梦突然醒了,老处忧望着黑漆漆的四壁,再摸摸身上的被子,身下的褥。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昨天老处忧背着拣到的废品向回走。忽然后面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爷爷”。老处忧惊喜了,他知道又见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女。
“哎,是小甜甜呀,我的好孙女。来爷爷抱……”老处忧刚准备放下废品抱抱孙女,看见大媳妇来了,又将手缩了回去,“爷爷脏,不能抱你,你妈妈来了。”
“甜甜,我们走!”甜甜的妈妈厉声叫道。
“妈妈,是爷爷呀,我们让爷爷和我们一起回去吃饺子吧!”
“甜甜。”甜甜的妈妈提高嗓门,“走,再闹小心我打你。”然后,甜甜妈就拉甜甜走,并指着老处忧,“你个偏心的老头,受着,活该你受着”。
老处忧急急忙忙地从兜里掏出二十元钱来,“来甜甜,拿着买糖吃。快走吧,不然妈妈又要骂你了。”甜甜卷卷嘴走了。老处忧伸着脖子,踮着脚尖,张望着,远送着甜甜离开。老处忧好想叫一声“甜甜”,然而,老处忧埋下头,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开了……

怪了!这日头已上中天,将老处忧的窗户照到通明,按理说老处忧早该出门了,到这时却不见了动静。邻舍的廉老汉也感觉怪,想唤醒他。廉老汉,姓石名廉,是个好老汉,与老伴时常地帮老处忧送饭洗衣。廉老汉还不时地陪着老处忧喝上两口,给老处忧解解闷。
廉老汉走近老处忧门前,“啪啪啪”地拍了几下,叫着:
“老处忧,老处忧,快起来吃饭了…”
廉老汉叫了几遍,连续啪啪地在门上敲,但始终没一丝动静。廉老汉心下思量:“呀!这老汉该不会有事,已经……”思量着,廉老汉全身一抖,颜色煞白,又是一阵寒颤,将身就要瘫软了。
廉老汉努力挺了挺。赶快去找了另几个老人和几个中年人又来到了老处忧门前。打开了门,所有人都惊愕了,亦悲伤……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眼睛比平时深深地向内蹋陷,嘴巴也凹得像陷落的山谷,手背上的骨头突出,外面紧缩着一张皮。老处忧平直地躺着,已几近发青到黄。几堆分好了类尚未卖出的废品——在内窗下垒了老高。
忽然间廉老汉发现,老处忧的左眼中竟带着一珠泪。

廉老汉通知了老处忧的儿女。
先是老处忧的二儿子一家,刚下车,二儿媳便嚎啕大哭:
“我的老爹呀,你怎么就这样走了,留下我这小家子……你说,你又咋舍得你可爱的孙子……”
接着,大媳妇来了,女儿来了。老大的媳妇拉着脸,悲冷得很。老大亦像老二一样,只是低垂着头。老处忧家的女儿又是像老二家媳妇,哭到“震天动地”。瘫软在老处忧身旁:
“爹爹呀,你怎么就去了呢?留下女儿要怎样活,你在世我不能服侍,你就走了,要我怎样活,怎样活呀?”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却被女儿摇来摇去。那深陷下去的眼中的那珠泪,谁也再没有发现过。但廉老汉却是知道的,他愤愤不平,气得脸胀红,直要骂这些不孝得子孙……

唢呐将一曲《父亲》高高扬起,击穿天空,传得更远,更远……
灵柩设在老大家的新的窑洞前。老处忧已经静静的躺在了棺内,棺盖用胶紧紧的密封着,又用大钉子钉着。
灵堂外一群孝子披麻戴孝。
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选自风杨子小说,有删节)
【小题1】阅读全文,分析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6分)
(1)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2)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小题4】小说的标题是“死了的与活着的”,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角度探究其深刻意蕴。(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31 09: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猴变

陈博文

栋悟一家人忽然变成猴子的怪事,已经传遍这一带的山村了。

不少好奇者跑到村里来看看究竟是谣传还是事实。然而,大家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们既见不到栋悟,也见不到猴子,见到的只是那间简陋的破屋子。

那是一间栉叶盖顶的小木屋,两扇木板门已斑驳破旧,外边还加上一把锁头,从门缝、墙壁的缝隙里可以窥见屋里边一片凌乱,显然是很多天没有人来过。

邻居老阿婶对围观的人群说:“栋悟一家人变成猴子了,要找他们可到后山上去,不过你们要高呼他的名字,他就会从树上跳下来,带些食品去给他们吧!很可怜的!”

“这样说,栋悟真的变成猴子了?”

“那还会有假,全家人都不见了,岂能说着玩的?!”

栋悟住在这村子已很久了。他家种了一小片玉米园,家里还有三把猎枪,是他和两个儿子阿保、阿护的谋生工具。他向来就靠捕猎山区里的动物和种点粮过活。不过,山里的动物越来越少了,所以生活是十分困苦的。

自从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地带,被宣布即将变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后,住在这一带山区依靠捕猎为生的居民,生活就起了大恐慌,栋悟一家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保委会宣传队到村里做宣传,他们说到山区各种禽兽,被人们死捕活捉已濒临绝种,如不设法制止滥捕滥杀,将来我们的子孙就见不到各种动物了。他们要求当地居民,尤其是以狩猎为生者与政府合作,不要再屠杀山区动物,让它们繁殖滋生,让这片辽阔山区再现蓬勃生机。

当这批演说家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之际,栋悟一肚子怨气爆炸了。他一跃而起,大吼一声说:“你们这批城市来的家伙,知道山里人的困苦吗?禁止捕猎,我们只有喝西北风了。滚!滚回去,不要干涉我们,不听话送你们几声鸟枪……”围观的村民,有人随声附和,也有人劝他们不要闹事。经此一闹,宣传队在嘈嘈杂杂的人群中悄然收兵,围观的众多村民也一哄而散。

此后,栋悟情绪变得偏激愤慨,每天叫上两个儿子一同上山,展开他的杀戮行动。他拿点颜色给保委会的人员看看:我赶尽杀绝,你们将奈我何?!

过去,他捕猎的只是野兔、黄羌、獐狐之类的,现在却是见什么杀什么,简直是有些疯狂了。

有一次,他竟一口气射杀了三只猴子。向来,很少有人捕杀猴子的,因为经济价值不高,也没有人爱吃猴肉。所以,猎人对猴子可算是仁慈的。然而栋悟却故意杀猴子,为的是向保护环境的人员示威。

今天,他很幸运猎获一只黄羌。傍晚,父子三人兴高采烈扛着黄羌回家。很久了,没有油腻过口,今晚可要来一味炒黄羌肉,再加一锅酸辣羌肉汤,明天把剩下的卖给芭货佬,最少还有数百泰铢可以赚。他想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就在离家不远处,忽见他老婆伸头缩脑闪在大树后,一见他父子,即迅速迎上来,慌张地说:“不得了,屋子被一群猢狲占了,不是我走得快逃出来,说不定已被它们咬死。”

“有这样的怪事,我们快回去看看。”栋悟话还未完,从他屋子里一下子跑出很多猴子来。数百只猴子灰溜溜地朝他们摸来。

他被吓呆了,正想扣动扳机,忽从树上跳下数只大马猴,迅速将他父子手中的猎枪都抢了去。人猴形势逆转,栋悟大惊失色,急忙拉着妻子掉头就跑,可后面大批猢狲随着追来。他跌跌撞撞,忽然觉得老妻的身躯在迅速缩小;两个儿子也一样在萎缩,而且脸上长出浓毛,屁股上也长出尾巴。他下意识摸自已的脸,哇!自己也是满脸茸毛。他失声惊叫,吱吱几声,原来他们已变成猴,身形也矫健轻盈了。他紧拉着妻子,迅速攀上茂密的大树。他俯视追来的猴群,咦!哪里是猢狲,都是彪形大汉呀!他搔着头想不出原因。

栋悟一家人变猴的怪事终于传开了,不久,各个山村发现很多保护野生动物委员会的标语:

杀猴子,变猴子!

杀山猪,变山猪!

动物保护,人人有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一件离奇怪事,这样处理不仅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保委会宣传队的宣传做了铺垫。
B.小说中人物名字具有特色,“栋悟”“阿保”“阿护”寓意着“动物保护”,与小说结尾保委会的宣传口号遥相呼应,凸显出小说的主旨。
C.小说将保委会宣传队说成是“演说家”,并形容他们“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说明栋悟对保委会宣传队的言行根本不认同。
D.栋悟亲眼看到自己与家人的猴变过程,但又说看到的猴子其实是彪形大汉,“猴变”真假难辨,作者这样处理意在引发读者的深思。
【小题2】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栋悟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安排“猴变”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猎 狐
凸凹
山里的狐狸不吃鸡。这次却吃了。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
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父亲点点头。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
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
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那狐狸通体雪白,与雪融在了一起。父亲愈靠近它,它叫得愈欢。声音震得树梢上的雪簌簌地落下。
父亲快到它身前了,狐狸果断地咬断了夹子上夹着的那条腿。它不愿落到人的手里。父亲心里一热,他被狐狸的壮烈感动了。
狐狸拖着一条残腿,跑得很慢;父亲便去追它。快要追上它了,父亲突然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狐狸也停下来,看着父亲从地上爬起来,它趁机喘一喘气。父亲又追它了,它便也放开腿一蹦一蹦地跑。父亲加速它也加速,父亲减速它也减速,人和狐狸总是相距那么一段距离。
父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停下脚步;几乎是在同时,狐狸也戛然停下。父亲看着狐狸,狐狸也看着父亲。狐狸的眼睛睁得很大,即便是被白雪映照着,也能看出它眼神里的灼灼光芒。狐狸干脆将那只断腿抬起来,用舌头轻轻舔上边的血迹;血迹很快便被舔干净了,血洇过的皮毛,就依旧雪白。它比人还从容。
父亲被它激怒了,心里躁得很。“非得追上你不可。”父亲说。父亲箭一般蹿出去;狐狸也箭一般蹿出去。两者无声地较量着。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狐狸跑得太快了,不想撞到一棵松树上,回头看一眼父亲,呜哝了一声,晕过去了。父亲大喜过望,脚下就又鼓了鼓劲,倏地就奔向狐狸倒下的地方。但脚下感到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头也撞到干上,眼前一阵黑,不情愿地躺下了。待他醒过来,见几尺远处那只白狐狸也蠕动着身子。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便有些犹豫。
狐狸站起来,静静地望着他,眼光里竟有几分女人一般的温柔。父亲便有了几分困惑。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狐狸不慌不忙地朝前走了。
父亲静静地看了两眼,判断出那只狐狸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一会儿,逮住它,便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不要让它喘息。
父亲便悄悄地撵上去。狐狸不再从容,跑得慌忙起来。追逐一阵之后,狐狸果然跑得有些吃力了,回头望的时候,就哆嗦起来。“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赶上你。”父亲有几分得意。
到了一面陡坡,狐狸受伤的腿就有些蹬不上劲儿了。可人愈来愈近了,狐狸便发出两声哀嚎。父亲听到狐狸的叫声,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狐狸索性不再奔跑,站在陡坡上,身子转过来,前腿向上举着,看着人走近。父亲吃了一惊。
狐狸的眼光不再那么明亮,也没有刚才那份温柔,罩着雾一般的一层凄迷。它等待着。父亲知道,它在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父亲不禁倒退了两步。
父亲与狐狸对峙着。面对着这么一只沦入末境,准备承受迎面而来的一切的狐狸,父亲不知怎么办好。他突然想到了人。在那个时代,人到了这一刻,也会这般地从容等待么?他看了一眼狐狸,狐狸那雪白的绒毛与雪交融在一起,似乎是雪的一部分。他觉得,与狐狸最后的那一搏,其实已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朝山下走去。把狐狸遗留在雪坡之上。
我迎向父亲,“逮住狐狸了?”
“没。”
“怎么会呢?”
“它真美!”
“怎么个美法?”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5年2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为“猎狐”。“猎狐”既是全文的核心事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写了白狐与猎人“父亲”追击的三个回合,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B.“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白狐的假装出的“温柔”,让父亲感到害怕,他不寒而栗。
C.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白狐,偷吃鸡的白狐贪婪惹人厌,刚烈、从容的智慧之狐更令人敬畏。
D.在最后一个回合中,面对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沦入末境的狐狸,对峙中的父亲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不知怎么办才好,决定放过它。
E. 文章结尾想法设法、用尽全力的父亲出人意料的放弃了猎狐行动,当“我”追问原因时,父亲的回答“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是故弄玄虚。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找出并分析文中对白狐眼睛的三次细节描写的内涵及其作用。
【小题3】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猎狐”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作家许行被尊为小小说魁星,获得 “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他的许多小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被选入多种大、中学教材。《 立正》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的读者甚至赞叹:《立正》登上了中国小小说的制高点,一篇《立正》,足以不朽。 阅读这篇小说 ,完成下列各题。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高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3期)
(小题1)小说情节曲折有致,不断涌出奇妙的波澜。请结合作品,以“连长”的“立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理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



(小题2)“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概述之。




(小题3)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精彩,品味下面两段话,简析其描写类型和表达作用。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4、关于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控诉国民党所谓的军纪对人的迫害和摧残,有人认为是批判“文革”中极左路线和行为。你怎样理解的?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试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深刻哲思。
C.虽然“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无语,但那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彼此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 “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
【小题2】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小题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