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四堡雕版
冯骥才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小题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2分)
【小题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3分)
【小题4】文中巧妙设置了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5】请谈谈最后一在文中的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10:2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窍门

前苏联左琴科

现在住旅馆可真难哪,这是谁都知道的事。

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

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耍个花招,再碰碰运气吧。离开旅馆,我一边走一边琢磨法子。

我手里拿着两件东西:一件是普通的提篮,另一件确实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

我把提篮暂存在卖报人那儿,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守门人对我说:“先生!您不用进去了,里面没有空房间。”

我没理他,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

服务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上帝啊!外国佬来啦!”

接着,他也用半通不通的外国话回答说:“是,是的,一个、房子的、可以的、有,有。请,请。我这就给您腾房间,尽可能找个好房间,臭虫少一些的。”表面上我装得神气十足,其实两条腿却在哆嗦着。

这个服务员挺爱扯外国话,于是他又问:“对不起,先生!请原谅。您是德国人,还是别的哪国人呢?”

我心中暗想:真糟糕,万一这个服务员懂德国话可咋办呢?于是,我对他说:“我是西班牙。一个、房间的、明白吗?你的。西班牙,西班牙的。”啊哈,这一下这个服务员可惊呆了。

“我的上帝呀!是来了个西班牙人!请您等一等,当然,我已经明白,方才您说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

显然,他说话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一直在哆嗦,他的手也在打战。我们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在不停地发抖。

这时,我用似通非通的西班牙语对他说:“对的,对的。请您把我的箱子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以后再说。”

服务员回答说:“好,好的。不用您嘱咐。”

一点也没有错,这个服务员想赚钱的劲头来了。他又问道:“先生,您付什么钱呢?是给外国钱,还是给我们的钱?”

为了让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用手指头比划着杠杠和圆圈。

我心中嘀咕着:我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真讨厌,快点提箱子算了

我一心想弄一个房间,其他的什么也顾不上了。

服务员用手提箱子,由于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

箱子一打开,里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掉了出来:破衬衫、短裤衩、“吉尔”牌肥皂,还有其他的国货。

服务员一看,脸都气白了。他立即明白是上了当,气呼呼地说:“啊,好你个西班牙流氓,快点拿出证件来!”

“我不明白,”我尴尬地说,“要是没有房间的话,我就走。”

“您看!”服务员对守门人说,“他竟然冒充外国人混进来!”

这时,我真想快点溜走,可是,守门人反倒说:“哎,我说同志,请到这边来,您甭害怕。您真是急等着要房间吗?”

“我是刚下船的,有些晕船,这会儿连站都站不稳当。请您行个好,快给我弄个房间,我好躺下歇歇。我可以多给你们点钱!”我哀求着说。

“我们是不受贿的。如果您真是急着要房间,我可以给您找一个,也不用什么酬谢。”服务员说,“只不过这个房间没有钥匙。房间锁着,钥匙弄丢了。您得再付十五卢布给钳工,让他给您打开房门,再从旧钥匙中找一把配上。”

我乖乖地付了钱,算是弄到了一个房间。

到了晚上,隔壁旅客告诉我说,这个房间的钥匙根本没有丢,不过让他们敲去了十五卢布竹杠而已,那位旅客为自己房间的钥匙付了十卢布。我因冒充西班牙人,又被他们多弄去五卢布。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到底有房间住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被敲诈了十五个卢布,但“我”还是“挺知足”的,既表达了一种“我”的宽慰和无奈,也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不满。
B.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让故事显得更为真实。
C.文章用夸张的细节,如服务员和伪装成外国人的“我”交谈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在“哆嗦”,凸显讽刺的特色。
D.文中的服务员发现真相,欲赶“我”出去,守门人却让“我”留了下来,同是唯利是图,守门人显得稍微仁慈一点。
【小题2】小说的标题“窍门”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了“手提箱”或“箱子”,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路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的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李暖暖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这“34个鸡蛋”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和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来谋篇布局。
【小题2】小说第五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句诗
程习武
先生有姓,先生也有名字,但人们似乎都忘了,就都叫先生。叫先生于他们或许是一种骄傲,也说不大准。
先生瘦,还高,人一见就想起在大街上被人牵着的骆驼。尽管先生只是有一点点驼背。牵骆驼在这地方也是一种职业,叫看麻衣相。看麻衣相者看着对方一大片脸的某个地方,说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将有一场血光之灾或者命犯桃花,也许是财运降临。钱装进口袋后,犯没犯桃花,来没来财,怕神也不知道。先生从来瞧他们不上眼的。牵着一头骆驼看麻衣相,让人感觉有些不相称。但它们为什么被绑在一块了,不知道。先生的瘦和高,都有利于他的职业。瘦人不管是本来就瘦,还是后来饿瘦,有一点相同,饭量都不大。正好,饭量大了先生养不活。先生的个子高好处更加在那里明摆着,让他做起自己的工作来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刀子就像鱼在水里游。先生的工作是戳垛子。文人的活儿。一根毛笔,秃着;半瓶墨,黑着;一把破铲,钝着。这是先生全部的家伙了,先生的日子都在里面。到了谁家门口,先生把破铲拿出来,在门口旁边的墙上方方正正铲平一块,铲去雨水的陈年旧痕。先生铲的时候一点也不急躁,铲子在墙上沙沙地响,土屑纷纷落下来。如果有风,土屑就飘去很远,一路带着土香。然后,先生就在那块铲平的地方写一首诗,当然是古人的;或一段益于人益于世的文字,也古人的。写好,先生收拾家伙的时间,主人拿出一个或两个硬币,塞到先生挂在肩上的布搭里。有时候主人羞红着脸拿出两个馍或半瓢米,先生也笑笑,受了。先生个子高,写了诗文的那块墙就距离地面很高,小孩子够不到,一般的大人也够不到,那些诗文就不会轻易被破坏掉,一年两年的风雨过了,那些诗文还像刚刚写上一样。直到字迹漫漶,先生才在那旧处轻轻铲一铲,再写上新的。这时候,先生会叹口气。在这面墙上,三五年就过去了。先生很讲职业道德,那些诗文只要能看得清,先生就不会铲掉再写新的。先生的这个职业不能说白,说白了怕是先生脸上挂不住。不过,先生原来真是先生,坐在大屋子里,教好多小孩子、半大孩子、大孩子咿咿呀呀念书。孩子头和身子晃来晃去,风里的树一样。后来那些孩子就少了,没了,先生就不做先生了。先生什么时候不做先生的,没多少人说清楚。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做戳垛子这个职业的,没多少人说清楚。实际上,清楚不清楚又打什么紧?在先生心里,他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他要把他的先生给他的那些诗,那些文再给出去。他总不能把那些东西带走吧。
太阳一竿子多高,天正好。是春天。麦子在地里青着,牛和羊在家里嚼草,人闲得蛋痒,就都站街上,喷唾沫星子。风从街上穿过,很舒服。
谁说,先生来了,先生好久没来了。谁又说,先生的腰弓得厉害了,更像骆驼。人纷纷乱乱看去,然后说,哦,可不是吗?然后散散乱乱朝先生要去的那家门口围过去,围成歪歪扭扭的圆。谁说,先生教着书的时候腰不弯,直溜着呢。都说,还真是。
先生过来了,朝一众人笑笑,走到那一家的门口。都看那门口边,先生铲的那片地方还在,只是经了好多年的风吹雨打,那字迹模糊得厉害。先生拿出铲子,把那片风吹雨打得凹凹凸凸的地方铲平。先生的手很轻,铲子下面细碎的沙沙声,像土在唱。众人看先生拿出了笔和墨,就都说,先生写一个好的。先生笑笑说,古人的诗文都是好的。都说,写一个新的。先生说,几百上千年了,都不新。都说,写没写过的。先生又笑,谁看见我写过两遍的诗文?众人吸溜吸溜嘴,咦,还真是。蘸了墨,笔就在墙上走动。一顿一挫,走得慢。先生写的楷书,笔笔如刀。先生写字,好像把别的什么也写进去了。差不多一支烟的工夫,两句诗就黑在墙上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众人一阵叫好。说这字写得敦实。说这诗句好,像画一样。再看先生,正细细端详那两句诗,额头微微有汗出来。谁说,先生写字那么用力?先生笑笑,未答。笔蘸好了墨,先生准备写后两句——忽然,有锣声嘡嘡响起来。众人呼啦啦围过去,先生的旁边很快干干净净了。先生转头看了看,看见一个人牵了一群猴。先生看看众人的背影,又看了看墙上的两句诗,先生叹一口气,说,读诗书何如学玩猴!
先生仰起头,太阳正一点一点斜下去。先生想起了读得烂熟的《易》,笑笑给自己说,要不,改行牵骆驼吧。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先生对牵骆驼看麻衣相者的痛恨,是为了借此衬托先生清高自守、不同俗流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批判了世人信奉迷信的行为。
B.文中两次写到先生铲子下的沙土,“带着土香”“像土在唱”。作者这样描写意在表达先生在写字时愉悦的心理和对自己工作的热情。
C.本文塑造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通过对他心理、动作、外貌的刻画,写出了他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以及面对生活窘境时的旷达心态。
D.本文的语言质朴洗练,以口语为主,不事修饰,让人读来别有风味。同时,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契合人物的身份,又极富讽刺意味。
E.文章在写先生周围的人时,多次用到“谁说、众人”,不具体到人,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人物群像,使文章主题的表达更加深刻。
【小题2】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蘸了墨,笔就在墙上走动。一顿一挫,走得慢。先生写的楷书,笔笔如刀。先生写字,好像把别的什么也写进去了。
【小题3】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简析结尾一段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软垫椅的女人
(法)莫泊桑
三个月以前,我被叫到这个临终的老婆子的床边。本堂神父已经先到了。她请我们俩做她的遗嘱执行人。为了让我们真正理解她的遗嘱,她把她的一生都讲给我们听。
她的父母都是修理软垫椅子的。她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从小她就到处流浪,穿得又破又烂。他们到一个村子,就在村口路沟边停住,她的父亲和母亲在路边的榆树底下修理从当地收来的旧椅子。孩子们常常朝她扔石头。有些太太给她几个苏,她仔细地收藏着。
在她11岁时,有一天,她路过此地,在公墓后面遇见小舒盖,一个同学抢了他两个小铜子儿,他正在那里啼哭。在她的心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永远心满意足、快快活活的,他居然流了眼泪,这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她走过去,知道他为什么难过以后,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七个苏,都倒在他手上。他擦着眼泪,老老实实地把钱收下。她当时高兴得发了狂,大着胆子吻了他一下。他只顾看着手上的钱。她看到自己没有遭到拒绝,就紧紧搂住他,热情地吻过以后就逃走了。
她爱上了这个男孩。是因为把自己流浪所得的全部财产献给他了呢,还是因为把第一个温柔的吻送给了他?这在孩子和成人身上,同样都是一个谜。
有好几个月,她一直想念公墓里的这个角落,想念这个孩子。她怀着再和他见面的希望,在修理椅子或者买食物的时候向父亲报虚账,这儿赚一个苏,那儿赚一个苏。
她再次来到这儿,口袋里已经有了两个法郎,可是她只能隔着他父亲的药房的玻璃窗,张望一下这个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小老板。然而,这使她更加爱他了。
她心里保留着无法磨灭的回忆。第二年,她在学校后面遇到了他。她一下扑到他身上,搂住他拼命地吻,吓得他哇哇乱叫。为了让他安静下来,她给他钱:三法朝二十生丁,这真算得上一笔财产了。他收下钱,任凭她尽情地抚爱他。
四年里面,她把一笔笔积蓄都倒在他的手里。他心安理得地把钱放进口袋,因为这是他同意接吻的代价。
她除了他,别的什么也不想。后来,他不见了,他被送到中学去念书。于是她采取了无数巧妙的手段,好让父母在假期里路过这儿。她已经有两年没能见到他,差点认不出他来了,他变得那么多,个子长高了,相貌漂亮了,穿着他那件金扣子的学生装显得十分神气。他假装没有瞧见她,高傲地从她身边走过。
她哭了两天,从此以后,她忍受着永无尽期的痛苦。每一年她都要回来,从他面前走过,却不敢招呼他:他呢,甚至不屑看她一眼。她的父母去世了,她继续干着父母的行业。
有一天,她回到她念念不忘的这个村子,看见一个年轻女人挽着她心上人的胳膊,从舒盖药房出来。那是他的妻子,他已经结了婚。
当天晚上,她跳进了村广场上的那片池塘,一个深夜走过的醉汉把她救起来,送到药房。小舒盖穿着长睡衣,下楼来为她医治。他装着不认识,替她脱掉衣装进行按摩,然后厉声对她说:“你疯了!不应该傻到这个地步!”这就足以把她治好了。他跟她说话啦!有好长一段时间,她觉得很幸福。
她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她一边修椅子,一边想着舒盖。
她在今年春上死了。她把自己的这段伤心史从头至尾讲给我听了以后,要求我把她一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她死心塌地爱着的那个人。因为,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工作就是为了他。她交给我两千三百二十七法郎。
第二天,我到舒盖家里去,激动地说明来意。舒盖刚听我说到这个到处流浪的女人,这个修软垫椅的女人,这个跑码头的女工爱他,就气得跳了起来,那副神气看上去倒好像是她偷走了他的好名声,上等人的尊严,他个人的荣誉,对他说来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东西。他的妻子也跟他一样气愤,接着说:“这个臭要饭的!这个臭要饭的!……”似乎找不到别的话好说了。
他站起来,走来走去,嘟哝着说:“大夫,您了解这件事的意义吗?这件事情实在太可怕了!怎么办呢?啊!我要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知道,一定叫警察把她抓起来,扔进监狱里。我可以向您担保,她一辈子也出不来!”
我楞住了,没想到自己一片好心却落了这么个结果,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可是受人之托,总得终人之事呀。于是我又说:“她托我把她的积蓄交给您,总共是两千三百法郎。既然我刚才说的话好像使您很不愉快,也许最好还是把这笔钱舍给穷人吧。”
他们夫妻俩大吃一惊,呆呆地望着我。我从口袋里掏出钱,这笔可怜巴巴的钱,有各个国家的,有各种花纹的,有金的,也有铜的,混杂在一起。我又问:“你们怎么决定?”
舒盖太太先开口了:“既然是这个女人的最后愿望……我看,我们也很难拒绝了。”
她的丈夫有点难为情地说:“我们总可以拿这个钱替我们的孩子们买点东西。”
我冷冷地说:“随你们的便。”我放下钱,行过礼就走了。舒盖朝我伸过手来,我只好握了握。有什么办法呢?在乡下,当医生的总不能跟药房老板作对呀。
他用那笔钱买了五股铁路股票。
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动人的爱情,就是这一桩。
(据郝运译文删改)
(注)①苏: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二十苏。②生丁: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一百生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软垫椅的女人把全部积蓄送给舒盖,为的是让舒盖能够因这笔钱而想到自己,她觉得能在对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就满足了。
B.舒盖听说修软垫椅的女人爱着自己,愤怒地声称要把她扔进监狱,是因为舒盖害怕她说出自己年少时为了钱与她保持亲密关系的不堪往事。
C.小说通过语言、行为、神态描写,塑造了舒盖这个虚伪冷酷、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
D.小说讲述了一段与金钱有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金钱观念和等级意识对爱情和人性的腐蚀。
【小题2】修软垫椅的女人有何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