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浅交时代   
认识周广海是在一个酒桌上。总共十二个人,多数我都不认识。略一观察就知道,不只是我,其他人之间不认识的也多。于是就先介绍互相认识。介绍人介绍到我时,说,这是某某单位的徐科长。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就伸出手来,说,原来是徐科长,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今天有缘得见,真是荣幸。我慌忙握住他的手,堆起笑说,您客气了,请问您是……他握着我的手使劲晃了两下,说,我是刘新强的朋友,叫周广海。新强经常和我提起你,说你很够朋友。
刘新强?我的大脑飞速转了三百六十圈,还是没想起来刘新强是谁。其实这很正常,现在的人们,接触人多了,交情却浅了。很多时候,相互之间只见过一面两面,见面时仿佛老朋友一般,亲亲热热的,过后就谁也想不起来谁了。这个刘新强我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我装出和刘新强很熟的样子,也使劲晃了晃他的手,说,原来是新强的朋友,那我们就是朋友了。
那天的酒桌上,我和周广海聊得很热火,都做出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分手时,他要了我的电话,并且很认真地把我的姓名、电话存入他的手机。当着他的面,我也把他的电话存入我的手机.。其实我并不想这么做,在我的心里,他只是我的一次性朋友,酒桌上亲热的表现只是酒桌上的需要,离开酒桌,可能今生谁也不会再想起谁了。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并且当时拨打了一下他的手机。我平时都是这样做的,这样也才显得真诚。当然,很快我就会把那个号码从手机里删去。
几天后,我突然又见到了周广海。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但幸运的是,手机里存的他的电话我忘了删了,忙调出来查看。然后,我亲热地上前拉着他的手说,广海,我昨天还在想,哪天有时间约你坐一坐,没想到今天就见面了。他咧开嘴大笑道,是吗?太巧了,我昨天也这样想呢。可前两天我的手机丢了,新换了个手机,把你的号码弄丢了。于是我调出他的号码 打了过去。他又一次握住我的手说,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以后居然又见到周广海几次,每次见面我们都像老朋友一样,但过后我却从来没有联系过他。
有一次,另一个酒桌上,我的旁边坐的也是一个陌生人。他接了一个电话,我听他叫对方广海,又隐隐约约地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熟悉。于是问他,是周广海打的?他惊奇地看着我说,是呀,你认识他?我灿烂地笑一下,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广海的朋友就是我刘新强的朋友。然后我们就互留了电话。
就这样认识了刘新强。
不久,刘新强到我单位办点小事。事很小,我帮他办了。他坚持要请我吃饭,我拗不过他,就喊上了周广海。
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很熟。
给周广海敬酒时,刘新强说,真得感谢周哥,要不是你,我也不会认识徐科长这么好的朋友。周广海忙说,错了错了,是你先认识徐哥的,我还是因为你才和徐哥成为朋友的。这话说得我们三个人都愣了。我和周广海就说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刘新强听了,说周广海记错了,他认识的是另一个单位的徐科长。
我笑了。刘新强说的那个徐科长我也认识,于是我打了他的电话,说,我和刘新强在一起,你过来咱们一起吃个饭。电话那边问,刘新强是谁?
【小题1】“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5分)
【小题2】“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广海的朋友就是我刘新强的朋友”,这句话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结合文意,说说结尾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4】《浅交时代》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交友所持的态度,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认识。(8分)
六、作文  60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2 11:1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
C.之所以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 ,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他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小题2】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
粉。不过细数我们居家附近,倒也有不少花:金匙一样的丝瓜花,舀起淡淡的晨光;流浪的
牵牛花,吹奏淡紫色的声响;天堂鸟投向山脚的云;圣诞红摊开没有掌纹的手心……这些花
生长在厝边头尾,日夜浸润于人烟之中,蜜蜂从她们身上取材,犬概会酿出比较充满“人情
味”的蜜汁来吧。
③才在桌前恢复阅读,一只蜜蜂又飞进来,重复它的同伴刚刚做过的那些傻事。不过它
显然更斯文一些,慢慢靠近、降落,因此竞能短暂歇在灯泡上,像果蝇吮着水果一样。当然,
手脚烫得不能忍受时,照样跌下来。
④仲夏之夜,许多不速之客慕光而来,若是短命的蝼蚁,或是扑火的蛾类,都算是正常。
只有迷路的蜜蜂最令我困惑,它们像采花一样,飞向灯泡,拼命想沾点光。也许灯的粉屑在
它们神秘的工厂里也能化作奇特的蜜汁吧。
⑤蜂窝筑于檐下,出于人的设计;燕巢筑于檐下,却是不招自来的。
⑥每年一到秋天,巷子里的燕子就像夏日的蚊蚋那样繁多。它们衔泥,沾水,飞到每户
人家的门楣上筑巢,在筑好的巢穴里交配、生卵、孵化,然后忙着觅食抚育幼雏,直到来年
春天。它们一旦选定位置,就会年年来访,若是旧穴完好,就稍加修葺;若已崩毁,就在原
地重起炉灶。期间非但未付房租,还把泥沙、粪便、枯草根散落到巢下,因此并非人人都欢
迎它们。
⑦斜对面一户,多年招租未果,人迹罕至,燕巢最多。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乃用一面
大约五尺见方的细孔铁丝网,围住二楼以上的屋檐、窗户、阳台,以求杜绝后患。黄昏时,
觅食的燕子纷纷归来,想要靠近自己巢,却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面。这时巢中还有许多
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只能在巷子内外盘旋、嚎叫,整个巷
子变得嘈杂不安。
⑧我站在阳台上,看数十只失巢的燕子在逐渐乌暗的空中仓皇起落。它们尖锐刺耳的啼
声,一声一声散布下来,像风沙那样,淹没周遭的虫鸣与人声。但尘埃终于会落定,那啼声
由密到疏,由浓而淡。它们似乎深深疲惫、绝望了,终于渐次停歇在电线、树枝,或屋顶、
鸽楼上。这时天色是更暗更暗了,燕子的形迹如同一滴滴墨汁,洒入黑色的画布中,越来越
难分辨。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注)厝(cuò):住宅,房屋。
【小题1】这篇散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4分)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概括散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
(2)作者对蜜蜂、燕子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回到蜂巢。
(2)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小题4】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
(1)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请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3分)
(2)这篇散文描写了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你又如何看待?(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街小面

王春迪

老街小面,老街人最喜爱的小吃。

貌不惊人的一道面,里头大有讲究。巴掌大的面团,要加一遍蛋、两遍水、三遍碱、九九八十一遍揉,直至面团柔润光滑,再将其抻好。有了年月的师傅手如杆秤,要几两全凭手抓,眯着眼都不差毫厘!面细,入锅不合盖,多用笊篱来煮,八分熟捞出,冷水凉过,长筷挑起,那面条根根细如银丝,条条绵如垂柳。

小面的卤,更是独特!卤汤里头配有鸡鱼虾肉。鱼,多用辫子鱼、黑鱼,正月的沙光鱼最好!所谓“正月沙光赛羊汤”,再浇半勺新鲜的海蛎子,滴点热辣油,温一壶老坛烧酒,边吃边喝,那味道,喷喷,说句不好听的,吃完面上枷子送你上路都值了!

老街上,平时跑腿轮膀子的苦力,给人缝补洗涮的婆娘,口袋里有了几个不用救急的铜板,就会带着老人孩子过来,给老人孩子弄碗面,自个儿带块干饼,向面馆孙掌柜要点卤子,一家老小这就算解了馋。

老街首富海爷,也特好这口。时常,饭点一到,海爷对着府上一桌子山珍海味皱眉瞪眼,筷子拿在手里,戳戳猪肘,点点螃蟹……而后咂咂嘴,筷子一扔,走啦!管家瞧见,不用问,立刻抄起海爷用的正德碗、牙骨筷,揣上紫砂壶、汝窑杯,捏点龙井、拎个酒壶,跟着走吧,海爷一准儿想吃小面了!

海爷吃面,总是先喝三口鲜汤开胃,再吃口面、续口酒,面吃完,碗里必留一口鲜汤。最后碗一抬,头一仰,缓缓低眉,胡须一捋,呼出一口热辣辣的白气。此时,再看海爷的脸,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

这天,面馆孙掌柜隔着几桌人瞅见海爷正往外呼白气,正拨着算盘,立刻从柜台里头出来,到门口候着,海爷的管家正欲结账,孙掌柜弓着腰作揖道,海爷,您老的账,早有人结了。

海爷心想,必定是刚才哪位东家、掌柜,付账时就手把自己的面钱给付了。一碗面不值几个钱,无需吆喝。平日,海爷他自个儿不吭声地帮人结了多少碗面,也都没个数。海爷遂转身,无论识与不识,贫富贵贱,跟在场的老少爷们儿抱了抱拳,道了声慢慢吃,抬脚就走。

身后,面馆的伙计将海爷用过的碗筷碟壶规规矩矩地收好、洗好,一会儿由专人给海爷送府里去。

此后,隔三岔五,海爷又来吃了几次小面,回回都被人预先结了账。海爷忍不住问孙掌柜,谁啊这是?孙掌柜说,我也不认识,这人浓眉阔脸大胡子,行事像生意人,说话像镖师,身板像土匪,来时吃了碗面,狼吞虎咽地拨到嘴里,喊了声好,就是这个味儿!而后就向我打听您,边说边扔了两块银锭给我,说海爷这辈子的面钱,他都包了。

海爷纳闷了,多新鲜的事儿!哪有光给人掏银子不留名的?

孙掌柜作揖道,海爷莫怪,江湖水深,人家不说,咱也不好问。要我猜,定是海爷您早年积德,人家不便留名留姓,暗中报您的恩来了。

海爷微微一笑,哪有报恩报到面馆来的?

孙掌柜笑道,那可不一定!早年您在这儿吃面,看到有人拖儿带女地要饭逃荒,您哪回不顺手买碗面给人家?保不准那人就是当年被您救过的孩子。

转脸,海爷扔了块碎银子给孙掌柜,他再来,就说好意我心领了。我吃面,让别人付钱,这样的面,我吃不香!

孙掌柜将银子捏在手里,眉毛皱成一条线,不知咋办好。

几天后,孙掌柜又碰见海爷,赶忙笑脸相迎道,海爷,那位爷又来了,我把您的话照实告诉他,他那脸沉得像块黑秤砣,愣说您不给面子。您看这事……

话音未落,海爷哈哈一笑。

这人有点儿意思。海爷笑道。

这样好了,海爷说,今后,我来吃面,面钱我照给。他的那份心意,你就记下来,贴到墙上,我吃一碗,你就贴一张。将来,若有老幼病残孤儿寡母的流落到这儿,你就撕一张,替我给人家下碗面。如何?

孙掌柜点了点头,弓腰拱手,佩服不已。这事,很快传遍了老街。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吃小面时也学海爷,吃一碗,付两份钱,那一份贴墙上。墙上的纸片,不断有人撕,也不断有人贴,天长日久的,纸片不仅没少,反而密密麻麻的,越来越多。

现今,当年的面馆早已消失。那时的小面传到今天也变了很多味道。唯有这个吃面的故事,连同那些鲜活的人物,在老街百姓的嘴里,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街小面里头大有讲究。有经验的师傅全凭手抓,眯着眼睛都几乎不差斤两。巴掌大的面团揉得柔润光滑,抻出的面根根细如银丝,绵如垂柳。
B.海爷吃面,好讲排场,为的是显出身份高贵。“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海爷对小面无比喜爱之情。
C.面馆的孙掌柜是一个地道的精明的商人,但也有当地人的质朴重义的一面,从这个人物身上同样可以看出老街的人性人情之美。
D.如今当年的面馆早已消失,那时的小面传到今天也变了很多味道,表现出了作者对过去的无比留恋,对现实的深切失望。
【小题2】小说中写了一个给海爷付面钱却不留姓留名的人,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尘埃里的上帝
凤 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丁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芥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求   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 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 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选自《汪曾祺短篇集》)

【小题1】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请你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小题2】请简析画线的句子“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中的词语“枯瘦、褴褛、污脏”和“神圣”的含义。
【小题3】文中画虚线的语句三次写到眼睛。请简析三次描写眼睛的用意。
【小题4】汪曾祺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请结合全文的内容探讨: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意在反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