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好的作品
何一飞
(1)县文联作家蒋单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我笔下都是高洁之士。这倒不是他吹的,他写的大多是医家、书家、藏家系列小说,笔下人物都有高士之意,作品在省内外很受好评。
(2)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别看他是个作家,却长得五大三粗,满面油光,有水镇人喊他屠夫。他呵呵地认了,完全没有被作践的样子。他确实做过屠夫,上世纪70年代初知青回城后,先是在肥得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系条油油的裙子卖肉。据说手上功夫甚是了得,卖肉不用秤,全凭手感。但他摸惯了杀猪刀的手硬是喜欢上了码字儿,并且写得小有名气。80年代初,县里成立文联,就把他调了过来。那时肉食水产公司这个单位肥得不得了,文联却是清贫单位,人家笑他米箩跳到糠箩,他就笑笑。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人家说他有眼光,他也只是笑笑。
(3)蒋单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也肯帮忙。搞运输的刘老板加盟某大品牌家具公司,新开了一家家具城,要挂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品牌公司的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社会;上联弄好了,却没有对得上的下联,找了许多写手也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蒋单。怎么弄个这样的上联?蒋单问,言下之意这上联不咋的。他不待刘老板回答,自己泡了杯茶,顺着浓浓的热气喝了一大口,放下杯子说,有了,下联是:让爱做主,营造温馨世界。水镇人都说这是绝对,而且极适合家具城用,把个刘老板喜得拿了两条蓝芙蓉王烟来答谢。蒋单没收,说刘老板要是方便的话,以后文联搞文学讲习班你来个小赞助吧。
(4)县里招商引资,引进了大老板张董事长在县里建一个大型电子厂,总投资三千万,前期投入一千万。张董事长来签约那天,给县领导提了个要求,要在水镇找个作家给他的老爷爷也就是他父亲的爷爷写个传记。光绪年间他父亲的爷爷在水镇做过县令,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后来累死在任上。这样一个小要求,县领导满口答应,说这书安排我们县里在全省有名的作家蒋单来写。
(5)蒋单本来在写一个长篇,但还是爽快地应了下来。招商工作是县里大事,自己虽是一介文人,也有义不客辞的责任。何况县领导一再强调,这也是县里交给他他的一件政治任务。
(6)张董事长特意在水镇最大的酒楼设宴款待蒋单,为了显示高规格,还请了县领导作陪,陪酒的是演出团几个时尚妖艳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席间,张董事长说,蒋先生要不到我公司来,做个策划总监,月薪五位数怎样?蒋单淡然笑笑,说谢谢张董事长抬爱,我这辈子怕是放不下这支笔啦。
(7)张董事长说是要蒋单写,其实只是要他修改润色、署个名而已。张董事长自已带来了一部已写就的传记,交给蒋单,说仅供你参考,希望蒋先生能在两个月内完成,我给你两万元酬金。张董事长说完,从他精致的皮包里拿出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蒋单接过书稿,却不接那钱,双手抱拳对大家作个揖,说张董事长慢喝,我不胜酒力先走一步。说毕,迈开腾腾大步走了。
(8)过了五天,蒋单却把书稿退给了张董事长,说这书他写不了,也不能写。张董事长以为蒋单嫌钱少,叫秘书从财务室拿来5万元钱,啪地一声砸在蒋单面前。先给你5万,张董事长说,写完再给你5万,蒋先生总该满意了吧?蒋单像是被羞辱了一般,屠夫性格就出来了,拿起钱径往张董事长身上砸去,愤然说道,我这一生,何曾被这劳什子累过。
(9)蒋单曾私下对朋友说,这个张董事长怕不是地道人,可能是来圈钱的。这话叫蒋单说准了,后来张董事长果真骗了县里一千多万的扶贫款跑了,只给县里留下了一块价值几十万的烂厂房。这是题外话。
(10)张董事长把这事告到了县领导那里。县领导一个电话把蒋单叫了过来,狠狠批评了蒋单一顿,说他得罪的不是一个老板,而是得罪了县里的财神爷,得罪了全县干部群众。然后又许诺说,县里正在调整干部,只要把书写好,可以把他讽到文化局当局长。
(11)蒋单拒绝了。他说,我查阅了县志,张董事长的老爷爷是水镇县史上最大的贪官,当时水镇人送他四字:天高三尺。意指他搜括民脂民膏掘地三尺。他也不是累死任上的,而是被暴怒的饥民打死,这些县志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12)领导说,你不要管这些,把书写好,把这老板给我留住就行了。他老爷爷贪不贪,现在有几个水镇人知道?就是这书出来了,有几个水镇人会看。张董事长不过是拿回老家炫耀炫耀。
(13)蒋单说,我不能写这书,我一生极恨贪官,如玉之笔岂能黑白历史,为贪官作传。
(14)领导火了,把桌子一拍,你不写这书,明天我就下你的岗。
(15)蒋单二话不说,从领导宽大的办会桌上扯过纸笔,当即打了辞职报告,一撇一捺,刚刚正正,力透纸背。最后将笔一扔,昂然说道,水镇也不会有人写这书,谁写我都不放过。
(16)水镇人没看过蒋单的辞职报告,但他们都认为蒋单的辞职报告应该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局水镇人认为辞职报告就是蒋单最好的作品,更突显了深刻的主题。
B.蒋单原本在肥的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卖肉,而后却调入了清贫的县文联,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这说明他很有眼光。
C.帮刘老板的家私城对出了下联,虽拒绝了答谢,却希望刘老板以后可以给文联提供赞助,这说明蒋单结交朋友是有目的性的。
D.张董事长要给自己当过县令的爷爷写传记,起初蒋单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帮助县里招商引资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文中第(2)段多次写蒋单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说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他具备高士的哪些品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第(9)段写张董事长圈钱的事,作者说“这是题外话”,既然是“题外话”,是否删除?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3:5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山村
沈祖连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
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小山村的环境,突出小山村质朴、和谐的特征,同时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
B.文中“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含有对医生的讽刺,为下文医生背弃医德做铺垫。
C.每天来治疗疼痛的没几个人,“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从中可以看出医生追求利益的心理。
D.开贼黑贼黑的小车的年轻人,办事不按规矩,对于其搞特权的行为,村民虽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E.小说在看似平淡、没有冲突和对抗的情节中,揭示了现代人的价值观、物质欲望对桃花源式的古老文明的侵蚀,发人深省。
【小题2】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瓦片”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将军印
刘建超
两军对峙。
相距数里,看得见旌旗猎猎,听得见战马嘶鸣、鼓乐号角。
将军以两万壮士对阵敌方十万大军。
大帐外,两方叫阵的吼声排山倒海般雄壮;朔风劲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帐内,残烛下,将军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伏案涂墨,仿佛近在咫尺的恶战与己无关。
士兵来报——敌军距我五里路遥!
士兵又报——敌军距我两里路遥!
将军从容点完最后一笔,落下款,按上自己的玉印:“两军交战,总要有个见面礼。替我送与对方元帅。”
黑脸卫士绝尘而去,直奔对方大营。
元帅接过士兵呈上的“战书”,展开观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是一幅画。画面上是两匹鬃毛挺立、四蹄腾空、呼啸而至的骏马。那骏马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咄咄逼人的霸气。画面上墨迹已干,唯战马的双眼墨迹如珠、晶莹剔透,在烛光下熠熠发光,寒气逼人。大战之前,能心神不乱画出如此气势的骏马的将军绝非等闲之辈,此将军手下的壮士定是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精卒骁将。元帅收起画,下令撤兵。
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传为佳话。将军的画身价陡增,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将军作画,总是在战前之时,在刀戟闪亮、战马嘶鸣中完成,画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骏马。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将军的画散留在大江南北。
一日,搏杀阵中,将军被冷箭射中左眼,跌下马来。将军的黑脸卫士拼死厮杀,从刀口下救出将军,自己失去一条臂膀。将军抚着卫士空空的袖管,说:“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黑脸卫士说:“跟随将军征战十年,战役上千,只求将军伤愈后,能给我画一幅骏马图。”
将军说:“我会送你一幅最好的。”
将军伤愈,战事平息,将军解甲归田,过着乡野隐士的生活。没有了战火硝烟,将军再也画不出骏马了,索性封笔。
数年后,将军旧疾复发,双目失明。
将军的画作价格猛涨。而伪作也趁机泛滥,鱼目混珠。将军当年战场作画,大多都没有盖印。有得到将军画作的人,就登门请将军辨别真赝。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能凭双手摸出画的真伪。尤其是骏马的眼睛,将军只一搭手就能验出真假。真的,补盖上自己的一方玉印;假的,便付入灶膛。得将军印者乃真迹。一时间,能得一枚将军印成了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事。
一日,一后生求见,拿出一幅骏马图请将军鉴别。病榻上的将军只搭手一摸,便递于身边仆人,仆人接过画就要往灶膛里放,后生急呼:“且慢,且慢。将军可知请求鉴画者是何方人士?”
将军说:“何方人士与我鉴画真假有何关系?”
后生说:“我父亲就是曾伴随将军征战的黑脸卫士。”
将军身子一颤:“你父亲现在可好?”
后生哭道:“我父现已重病在身,可他念念不忘将军。他说将军曾答应赠他一幅骏马图。我知道将军早已封笔多年,已不能再作画了。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我只得购此赝品,只求将军能网开一面,盖上将军印,我也好回去告慰父亲。”
将军长叹一声:“也罢,你三天后来取此画。”
将军喝退家人,三日不食不寐,闭紧屋门。
三日过后,后生上门,将军将一画轴递于后生,说:“一定要带给你父亲。”
后生接过画轴,叩首拜谢,告别将军。走在集市上,后生好生纳闷,难道将军真的为父亲画了一幅骏马图不成?难道将军双目失明也能作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后生忍不住打开了画轴,他吃了一惊:还是自己拿去的那张画,画的上方被写了个大大的“赝”字,旁边还盖有一枚铜钱大的红印。书生顿觉眼前一黑,忍不住放声痛哭。
一富商经过,见后生,问起缘故,看了后生手中之画,愿出50两白银购之。后生欣喜,接过白银忍不住问:“一幅赝品,先生何以出50两白银?”
富商说道:“此画是赝品,但上面所题的‘赝’字确是将军真迹啊。看旁边这枚将军印,定是将军新刻无疑,而印上还有人体纹络,据我判断,这枚印是将军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甲盖上镌刻而成,所用印油是将军指上之血。真赝相对,浑然一体,此画价值连城啊!”
后生方才醒悟,急匆匆赶往将军家中。
将军已气绝身亡。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小题1】文中“将军身子一颤”和“将军长叹一声”两个语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结尾写道:“将军已气绝身亡。”将军为何突然死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说说第四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评价,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空位(作者—蓝月)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大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都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或者打出租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大,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大,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大,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大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大,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大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里来啊,你们好好的就好。说这话时他的心里却有了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了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里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他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
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他不由自主地蜷缩了身体,他想自己要是一只苍蝇就好了,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地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谢谢你,爷爷。
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2016年第1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他要去看儿子,儿子因为工作忙,便告诉父亲住址,让父亲自己乘车过来,并教给父亲如何看交通灯,说明儿子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B.他叫小女孩过来坐,小女孩先是皱起了眉头,后来目光带着犹豫,但小女孩最后说的话,表明她的内心是纯洁美好的。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他往车后走时,人群自动散开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公交车上的乘客遵守公共秩序,主动为他人让路。
D.小说以他选择回家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他半途下车的情节,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逆转,引人深思。
E.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既有利于多角度交代故事情节发展情况,又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读起来真实、亲切。
【小题2】(小题2)小小说力求结构严密,将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请从材料的选择、剪裁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小题3】(小题3)“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改为“父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小说情节紧凑,所写事件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复活节之夜,为了挣点小钱,辛辛苦苦替人值班,一边发牢骚,一边违心地给上司写节日贺信。
C.“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D.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小题2】请指出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