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琥珀手链
聂鑫森
年近半百的湘楚大学考古系教授柏寒冰,业余爱好除了看书、著述之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抽闲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看过去,金石、字画、瓷器、杂项,在一种高雅而古典的气氛中,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他不着意于收藏,但偶尔也会买上几件被店主看漏了眼的小玩意,价格便宜,又“真”又“古”,作平日休憩时的把玩,那一份快意只有他自个儿知道。
古玩街的店铺,他太熟悉了,有经营专项的,也有啥都上柜出售的,前者历练已久,属于“老江湖”了,后者往往初入此道,于杂乱中显出一种热闹。柏寒冰特别留意于后者,往往在这种地方,可以“拣漏”,淘到称心的宝贝。
在午后稀薄的阳光下,柏寒冰走进了这家新开张的“赏奇斋”。他清楚地记得,这家店铺原名“悦古斋”,专营古旧家具,店主是个白发老爷子,大概是赚够了钱,把店铺转让了。里面的格局,已经全变了,古旧家具一件不见,墙上挂着字画,博物架上摆着铜壶、瓷瓶、佛像,柜台里胡乱搁着一些钱币、项链、灯具,一看就知道店主应是个品位不高的新手。
柜台里果然站着个年轻人,不到三十岁,长得很粗壮,浓眉、大眼、高鼻,下巴上蓄着一小撮胡子。看见有客人进来,他只是点点头,连问候都没有一声,不是过于自矜,就是有点傻愣。
柏寒冰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进门时,从墙上挂着的营业证上,知道这个店主叫毕聪,本想主动打个招呼,喉结蠕动了一下,到底还是忍住了。
柏寒冰先看字画,真的、好的,少!有一幅黄胄画的《毛驴图》,初看,题款是真的,可那几只毛驴用笔用墨虽有几分相似,但不是黄胄画的,缺那么一点精气神。看得出是一张黄胄的真迹,分成了两张画,这张是真款假画,另一张呢,只可能是真画假款,没挂出来罢了。他再看博物架上的玩意,最终也只是摇了摇头。然后踱到柜台前,俯下身子,细细地看。他的眼睛突然一亮,那不是一串琥珀手链么?但说明卡上只是标着“旧式手链”四个字。
他相信他的眼力不会错,这串暗红色的琥珀手链,是用八颗琢磨好的琥珀珠穿成的,每一颗都有拇指甲那么大。此刻他只是想知道,毕聪是否明白这串手链是琥珀的就行了。
柏寒冰问道:“请问这手链是什么材质的?”毕聪说:“不知道。是从一个老宅子里收购来的,应该是个老玩意吧。”
“出价多少?”毕聪想了好一阵,咬了咬牙,说:“五百元吧。”
柏寒冰心里笑了,这样大的琥珀珠,每颗应在两百元左右,可见毕聪真没看出这是琥珀手链。
“请拿给我看看?”“好。好。”
柏寒冰并不是真要看,只是做出看了又看的样子罢了,然后说:“可以少点儿吗?”
“多少呢?你说个价。”“四百元怎么样?”
毕聪装出很犹豫的样子,吞吞吐吐地说:“你就再加五十元吧。”“行。我要了!”
柏寒冰付了款,转身准备走时,毕聪很恭敬地说:“你是柏寒冰教授吧?”
柏寒冰愣了,问:“是。我并不认识你呀。”
“我买过你一本谈考古的书,上面有你的照片。我叫毕聪,请你记住我,日后还请你多多关照。”
“小毕,我‘拣漏’了,这是琥珀手链,你居然没有看出来!”
“是吗?我高兴啊,今天认识了你这位大教授。”
又过了些日子,立冬了。
本市的一家拍卖公司,从古玩街征集了一批古玩,准备邀请企业界人士竞拍,响应者甚众。
在竞拍之前,拍卖公司先请文物专家前来鉴定、估价。还特意通知了有古玩送审的店主到会场旁听,以便增长见识。
柏寒冰当然在受邀的专家之列,当他走到会场门口时,毕聪立刻迎了上来。
“柏教授,你好!”
“啊,是小毕,你送了什么好玩意?”
“一张已故大画家黄胄的《毛驴图》,很多企业家都看中了这张画哩,出价不会低的。”
“就是挂在你店里墙上的那一幅?”
“对,就是那一幅,还得请你美言几句啊。那串琥珀手链,你觉得满意吗?我店里还有几个琥珀佩件,你什么时候来看看吧。”
柏寒冰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那天他去买琥珀手链,还自以为是哩,分明钻进了毕聪设的“套”里!这小子哪会不懂琥珀?为的是让他尝点甜头,在关键时刻好说出违心的话。他拍拍毕聪的肩,说:“你年纪虽小,心眼却多,真让我长了记性。”然后,一昂首走进了会场。
轮到柏寒冰发言时,他公正地评说了所有送审的古玩,重点谈了对《毛驴图》的意见:款识虽真,画却是伪造的,一定要撤下来!
毕聪痛苦地垂下了头。
第二天,柏寒冰特意去了古玩街的“赏奇斋”,把那串琥珀手链放在柜台上,钱也不要退还,扭头飞快地走出了店堂。  (摘编自2010年20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柏寒冰教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目的是想享受一种高雅古典的气氛,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
B.新开张的赏奇斋老板毕聪不经营专项,柜上出售的东西杂乱无章,因此柏寒冰教授可以“拣漏”,淘到称心的宝贝。
C.柏寒冰教授进入“赏奇斋”时,有意识地将它和“悦古斋”做了对比,意在突出毕聪初入此道,而后者历练已久。
D.文中交代了黄胄《毛驴图》的真假,为下文毕聪和柏寒冰教授在拍卖会上相见的情节作铺垫,有利于塑造二人的形象。
E. 本文通过结缘赏奇斋、拍卖会相见以及送还琥珀手链三个片段,来展现精巧的故事情节、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思想主题。
【小题2】小说第一段重点介绍了柏寒冰的身份、专业和爱好,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赏奇斋的老板毕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琥珀手链”为题,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结合全文,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4 03: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帶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小题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小题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守门员
张国平
守门员从入口通道走进赛场时,抬头看了看毒辣辣的太阳。光线太刺眼,守门员下意识地拽了拽帽沿。顺着碧绿的草坪,守门员抬头望见看台上人山人海,几幅标语非常醒目:球可输,骨气不能输!站直了,别趴下!赢也爱你输也爱你,熊包不爱你!
守门员心里一阵酸楚,看台上的人不可能知道,这场球赛完他们的球队就要解散了。无论输赢,他们的球队都铁定要降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有这次上场的机会。守门员是替补,而且是第二替补,作为三号守门员的他平时很少出场。
从队友迷茫的眼神和沉重的脚步,不难看出他们的心情。在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愿意出场,对方只要净胜两个球就稳入甲A,对方的实力又远在他们队之上。输是肯定的,而且可能会输得很难堪。这必然影响队员日后的身价,与其很难堪地输掉,还不如不出场。
守门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告之出场的,他也不想出场,一个赛季都没有出场机会的他,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替罪羊。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的前途,像他这样的处境,这样的年龄,在转会市场上是很难被摘牌的。这场比赛后他也许将永远挂靴退役。他为自己短暂暗淡的运动生涯而悲哀。
但他却欣然接受了教练的安排,因为事先有人悄悄给他打过电话,如果净放对方两个球,他将得到一笔天文数字的收入。他太需要这笔钱了,因为年迈的父亲患严重肾病,正需要钱去医治。因为家境窘迫,父亲已延误了很久,姐姐打电话告诉他,医生一再叮嘱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他的球队成绩不佳,俱乐部实力不强,何况他又是替补,他没有积攒下多少钱。是父亲把他带到足球场,让他走向运动生涯的。父亲烟瘾很大,当年为了能让他穿上舒适的球鞋,毅然戒了烟。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只是个替补。他常常为此而感到深深的内疚。
这是唯一的机会,他不能眼看父亲因没钱医治而离他远去。他想了一夜,咬着牙对自己说:放水。
看到对方球员趾高气扬志在必得的表情,守门员的心里在流血。守门员还是在门柱上磕了磕鞋跟,他要给全场观众一个姿态:我在努力守门。
开场的哨声鸣起,对方在几乎毫无设防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对方的前锋顷刻间就出现在他的面前,前锋飞起一脚,来了个凌空抽射。他象征性地做了侧扑,黑白相间的皮球利箭般地应声入网。1:0!比赛开始才仅仅一分多钟。
难道我们的后卫也接到过同样的电话?守门员弯腰去拣球时,暗问自己。
好长一段时间,比赛双方都只在中圈一带拼抢,场面很惨烈,人仰马翻,但守门员心里却清楚,那只不过是在作秀,掩人耳目而已。
中场比赛即将结束,对方后卫一脚长传,对方前锋箭一样插入禁区,起脚垫射,皮球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入网底。2:0,上半场对方已奠定的胜局。看到对方前锋在绿荫场上狂奔祝贺,守门员一阵心酸。
休息室里死一般沉默,教练员根本没布置什么战术,只是一味地抽闷烟。缭绕的烟雾里,教练的脸一片通红。教练那布满沟壑的脸,突然让守门员想起了老父亲,他的心又被什么东西咬疼了。
当守门员再次走出休息室时,看台上风云突变,吆喝声漫骂声不绝于耳。守门员看见一瓶纯净水“噗”地摔在场边的跑道上,屈辱感迅疾淹没了他的心。
也许是受到了刺激,守门员的队友在场上奔跑的速度明显加快有力了许多。在一阵阵呐喊声中,守门员看到队友居然冲进了对方的禁区。进球了!看台上的辱骂声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取代。对方对这种情况始料不及,一阵自乱阵脚,攻守毫无章法。一次次反扑都被守门员队友顽强阻击住。
眼看比赛即将结束,对方前卫一脚妙传,前锋斜插直奔禁区。前锋的体力也消耗殆尽,踢过来的皮球少气无力。扑还是不扑?守门员面前晃动的是父亲那沧桑的脸。守门员犹豫间,皮球缓缓滚进网窝。
看台上顿时又骂声四起。守门员耷拉着脸对自己说:结束了,终于结束了。这时看台上一阵混乱,守门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守门员退场时,头上重重地挨了一下。他隐约听见仿佛有球迷跌下了看台。
守门员在休息室正抚摩着头上的伤口,手机突然嘀嘀地响个不停。姐姐在那头急切切地喊:“爸不行了,马上来医院!”
守门员飞到医院时,父亲正被医生推出急救室,头上却蒙着白布单。“爸!” 守门员泣不成声。“还有脸哭?不是你,爸会这样吗?”姐姐哭着嚎。 “我、我……” 守门员嗫嚅着。姐姐说:“爸听说你有比赛,执意让我扶他去看,可你、可你……让爸一气之下跌下看台。”姐姐哽咽了。
“爸!” 守门员声嘶力竭一声嚎,双膝“扑通”跪在地上。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使故事扑朔迷离,使主人公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球迷落下了看台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而是在结尾才写明那人就是守门员的父亲,这样便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C.作为线索的守门员的父亲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能够使小说在情节方面不显得单一,在内容方面更趋向饱满。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事技巧,即故事的结局与开端恰好相反.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效果。
E. 小说通过在一场没有希望的球赛中展现守门员与环境的冲突,凸显守门员的悲剧命运,而带有浓浓的人情味。
【小题2】小说中的守门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具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张国平的小说创作具有显著的民间色彩民间立场,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 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小题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母校
凸凹
一所默默无闻、现在已完全消失了的山区学校——九道河中学,是我的母校。
这所学校,地处家乡的瓶口之处,离村落有八里之遥的山路,又没有住宿条件,每天都要往返地走。村里的学童在村里上完小学,畏惧那每天十六里的跋涉,就基本辍学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缘于对苦难生活的“仇恨”——已过了播种季节,依然不见雨,铁镐挖在地上,冒起一股热烟。所以,我只能靠苦读、升学,考到山外去。这种自省意识,使我有别于别的学生——收敛浮性,不用督促,埋头学业,便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视我为学***,订阅着“两报一刊”,随手翻阅,就知道很多山外的事体,词汇量也多于别的同学,以至于觉得课本的内容过于轻浅,夏天上课时,把手掌放在腋窝里,挥动臂膀,打击出惊人锐音,就把同学们的目光吸引过去,搅了她的课局。她把我拽到讲台上罚站,可她转身写板书时,我冲着同学们做鬼脸,并重复在下边时的打击动作,弄出公然的声音。全班笑成一团。她被气得扔下教案,哭着跑出教室。我被校长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并警告说,你再捣乱,就干脆滚蛋。我怕滚蛋,因为那会断送了我走出大山的愿望,便老老实实地听课。但从此我对安近老师冷脸相对。那天中午,我躲在学校西边的水泥桥下,偷偷地吃我的中午饭。之所以偷偷地吃,是因为我中午的干粮,总是装在饭盒里用网兜提来的掺了榆叶的稀粥,而那时我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了。突然就见安近老师走了过来,背着手,笑吟吟的。走到跟前,她把背着的手移到眼前,是两只雪白的馒头。我说,你少来羞辱我。她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吃得很差,学得很苦,是个好孩子,所以你一调皮,我就伤心。这两只馒头是我特意给你拿来的,你不许拒绝。
第二年,安近老师调走了,我伤心了很大一阵子。接替她的,还是一个女老师。她叫陈瑞颖,大大的双眼皮,身姿婀娜,美得让人不敢凝视。有一次她带我们上劳动课,清理马路边上泥石流遗留下来的堆积。我不喜欢劳动课,铁锨就往空里铲,以节省体力。被她发现,受到批评,就有了火气,故意把锨里的沙石往高处扬,让烟尘迷同学们的眼。陈老师蛾眉一皱,撅下一把荆条,直冲我而来。我赶紧逃跑,她一边追、一边喊道,你必须让我打到,不然我决不会轻饶。荆条打在背上,身体不疼,但心里疼,疼在失去了在同学们面前的傲气。她说,你学习好是不假,但正因为你学习好,才不能放任娇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才热爱生活。
九道河中学真是小,小到只有两排教室。校长总是坐在校长室门外的破椅子上眯着眼晒太阳,上边来人,他也不冷不热,调他出山,他也不为之所动,对手下的教师也没有清规戒律,任其发挥。但是,却考出了很多学生。
它也没有校训。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有的:它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可惜在教改时它被撤了。但是,它却铭记在我心中,因为它是我的人生之基、人性之源。
(选自2017年2月7日《羊城晚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说母校“默默无闻”,是为了反衬后文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同结尾对母校的赞颂形成强烈对比。
B.写母校办学条件的艰苦,既突出了“我”对学习的刻苦态度,更突出了母校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C.文章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安近老师的外貌和说话特点,写出了“我”对这位老师的憎恶和不遵守上课纪律的原因。
D.文章用学校的“小”同考出学生之多对比,用“没有校训”同是学生人生之基、人性之源对比,给读者较深印象。
【小题2】(小题2)文章叙述了四个人物,试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题3)读完本文,你认为“我的母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这里雨水充足。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