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小题2】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1 10:5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鳖。
D.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小题2】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小题3】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死亡的父爱
陈凤尤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看着我日渐消瘦,他的眸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道:“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他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父亲不死心!他跟医生商量,要给我再做一遍检查。但他把检查单递进那扇小窗后,就默默地走开了。检查室里进来一位医生,是父亲托人找的一位熟人,父亲想让他来帮自己看个明白。
半个小时后,那位医生出去了。我悄悄地扒着门缝往外看。父亲一看到医生的脸,仿佛心里的一盏灯灭掉了,脸色由焦急变成了黯淡,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果然,那位医生叹了口气:“唉,太年轻了,真可惜……”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过了一会儿,他吃力地站起身。我赶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跟他回到病房。他一直沉默地往回走,但扭头看我的时候,脸上却溢满了笑容:“没什么事,只要做了手术,就会好的。”
过了一会儿,父亲去了医生办公室,回来后对我说:“明天就可以手术。”就在我准备进手术室时,父亲忽然把大姐叫了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见大姐一个人回到我的身边。我有些慌了,拉住大姐的手,连声问:“爸呢?”大姐说他有点儿事,马上就来。
手推车把我推出了病房,行进在长长的走廊上,家人都跟在后面,谁也不说话,只听见“嚓嚓”的脚步声。这时,传来了“祝你生日快乐”的铃声,这是我给父亲调的手机铃声!循着铃声,我使劲将脑袋往后仰,发现父亲就站在走廊的尽头。远远望去,他是那样苍老!他肩头耸动,压抑着哭声,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哭泣。
我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师给我打了一针,我的身体慢慢地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有人轻轻地对我说:“别怕,是良性的。”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却没有太多惊喜。流着泪,最先想到的就是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
从手术室里出来,我又被送回病房。父亲却不在,大姐说他去买东西了。顿了一下,大姐又说,父亲走之前叮嘱,手术完了一定要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不知哪儿来的力气,挣扎着说:“给我电话!”
大姐掏出手机,拨了父亲的号码,放到我耳边。“嘟……嘟……”电话响了一会儿,听筒里终于传来父亲的声音,沙哑又克制:“手术完了吗?怎么样?”
我感到一阵心酸,憋了半天,才哽咽着说出手术的结果。过了许久,听筒里突然传来父亲的哭声,那苍老、喑哑的抽泣声,像委屈,更像一种释放,穿透我的耳膜,慢慢地刺痛我的每一根神经。
我张张嘴,想大喊一声“爸爸”,嗓子却忽然嘶哑,耳边湿漉漉一片。那一刻,我只想伸手去抱一抱我的老父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穿越死亡的父爱”为标题,表达了对“父爱”由衷的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开头写“我”肚子疼得厉害,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查不出个所以然,委婉地讽刺了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
C.“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内心的极度痛苦。
D.“我”得知肿瘤是良性的后,却没有太多惊喜,因为父亲为了给“我”治病,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E.文章围绕为“我”治病这一中心事件,刻画了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在叙事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小题2】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父亲这一形象,请举例分析。
【小题3】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哭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小题4】文中父亲因为担心儿子而有意隐瞒严重的病情。类似的事生活中也会发生,对此你怎么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刀势画
王斌
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   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是河南省会,所以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从而有了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古典美、刀势美、冷峻美、心灵美等多层美感。
C.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D.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E.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简单,就是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2)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秦百川创作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主张“艺术无疆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施圣水的人
莫泊桑
修车匠比哀尔和他的妻子贞妮上了饭桌后,发现唯一的儿子让不在家,他们到园子里去找,没有找到5岁的儿子。这位父亲在路边使劲喊着:“让!”——夜来临了,天边充满棕色的雾气,一切都隐进阴暗怕人的远处,没有一点声音回答,但空气里隐约有呻吟声。这位父亲听了很久,总觉得听到什么东西,于是昏头昏脑地在黑夜里不断地叫着:“让!让!”他这样一直叫到天明。他的妻子则坐在门前石头上,一直啜泣到天明。
他们卖掉了房子,动身去找儿子。很快他们就没有钱了,他们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有一天,一个听他们申诉过不幸的旅馆老板对他们说:“我知道有个人丢失了女儿,后来在巴黎找着了。”他们立刻上路去巴黎。当他们走进那个大城市的时候,被它的庞大和往来行人的熙攘骇呆了。他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寻找,还有,他们怕认不出儿子来,因为已经有15年没有见到他了。他们访问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街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他们常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互相依傍而神情那么忧郁。有几次他们相信认出让了,但总是错了。
在一个教堂门口,一个施圣水的老人成了他们的朋友,他的身世也很悲惨,他们对他的同情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三个人一起住在一所破烂房子里。有几次,当老人病了的时候,修车匠便去替代。冬天里,托圣水器的老人死了,教区神甫指定修车匠来顶替——神甫听过他的不幸。
修车匠每天早晨坐在教堂门口的同一把凳子上,定定地看着进去的那些人。
他变得很老了,在拱门的潮湿下变得更虚弱。
有一天,来了两位太太。一位年老,一位年轻。她们后面出现了一个男子。男子在献过圣水后,挽了那位年老太太的胳膊。
这个修车匠一直到晚上都在从记忆里搜寻,以前在哪儿可能见过一些像这位男子的人。可是他想起的人现在应当是老人了,因为那人像是他年轻时在老家那边认识的。这遥远而又熟悉的隐约相似,竟使这位老人烦扰不安,他找来妻子帮助恢复衰退了的记忆。
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三个陌生人又来了。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施圣水的老人问道:“喂,你认识他吗?”
妻子心绪不宁地尽力回忆。忽然间,她用很低的声音说:“是……是……只是他更黑更大了,更结实了,穿着得像个先生。可是,你瞧,就是你年轻的样子。”
这个老人吓了一跳。
这确实,是像他,并且像他死去了的兄弟。他们如此地激动,找不出什么话来说。这三个人下来了要出去了。那位男子用手指碰了一下圣水器。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
那个男子站住了,看着他。
他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让?”
那两个女人看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第三次抽噎着说:“让?”
那个男子弯下身,弯得很低很低,距离老人的脸很近很近,于是一缕童年的回忆点醒了,他回答道:“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完全忘记了家乡的名字,但是他总是记着曾经反复叫过的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跪下来,脸贴在老人的膝上,哭了,一个接着一个地拥抱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因为无法衡量的欢乐而透不过气。
他们到了让的家里,让讲述他的故事。
一个杂耍班子将让拐走了。三年之间他跟他们跑了许多地方。后来那个班子散了。一个宅邸里的老太太出钱把他留下了,因为看到他可怜。那位老太太没有孩子,给让留下了她的财产。他也找过他的双亲,但是因为只记得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没有能找到他们。
当这两位老人述说他们的痛苦和疲劳时,让又拥抱了他们一次。他们这一晚一直不敢躺下,怕抛弃了他们这么久的幸运会在他们酣睡的时候悄悄逃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和修车匠夫妇寻找儿子的情景,突出他们丢失儿子的痛苦,为下文寻找儿子作了铺垫。
B.“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
C.相认情节中,老人第三次抽噎着说“让”,写了男子一片茫然,老人因失望而痛苦,但没有放弃希望,哭泣着再试探。
D.莫泊桑在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时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小题2】小说中的修车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莫泊桑小说“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中学,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补课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野水漂冶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
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院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了主要情节内容和中心事件。
B.“我”去过北京张二狗却迟迟不能去,“我”面对他的撒谎反应不同,运用了对比手法。
C.“我”揭穿张二狗的谎言,他由此记恨“我”,四年后与“我”联系,不过是炫耀他去了北京而已。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颇具匠心,牢牢抓住读者,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张二狗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我”说要去北京,后来又说已经去了北京,听到这些,“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我”说“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民工张二狗有怎样的“心”?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