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面 人
张国平
同行是冤家,面人常和面人王就是一对解不开的疙瘩。
庙会,戏班演出,马戏表演,面人王能出现的地方必然有面人常的影子。孩子们图热闹,大人们却能看出来,他们是在比手艺。面人王捏一溜戏剧人物,面人常就捏一溜十八罗汉。
戏剧人物妖娆,十八罗汉诙谐,孩子们捏着钱不知该买哪边的。面人王和面人常都不叫喊,只埋头摆弄手中的面团捏、搓、揉、掀,小竹刀挥来舞去,点、切、刻、划,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呼之欲出。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面人的功夫在手上,叫喊是没用的,面人王和面人常在比内功。
小城人说,面人常老道,面人王灵巧。面人常一撇嘴说,捏几个花里胡哨的娘们也叫手艺?问问他师傅是谁?他知道面人的祖师爷吗?他知道面人的来历吗?道有道规,捏面人也得讲辈分。
提起自己的山东师傅,面人常总是滔滔不绝。面人王却无师无门,撑死也只能算野仙。
人们故意逗面人常:捏面人还有祖师爷?面人常一脸认真的说,认不准祖师爷也配捏面人?手里的小竹刀龙飞凤舞,一个手摇鹅毛扇的人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不是囊中有万条妙计的诸葛孔明嘛。有人说。
正是。面人常一脸荣耀地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师爷。
面人常眯着眼睛说,祖师爷七擒七纵孟获,准备班师回朝,江面突然狂风大作。祖师爷用米面为皮,内裹牛马之肉,洒酒祭江,江面顿时风平浪静,面人就是这样产生的。面人常说完满脸红光,仿佛自己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面人常说,不懂规矩哪行,懂规矩心定气凝,不懂规矩的人才心猿意马。
人们知道面人常是在挖苦面人王。面人常收了摊就回家,专心研究他的面人,而面人王却总钻戏院。花旦们在台上咿咿呀呀,面人王伸着脖子,眼睛里带勾。
大集小会上,突然有俏丽女子出现,面人王会立刻停住手中的活,目光糨糊似的贴在人家身上,看得女子羞赧地骂。面人王这才回过神来,嘿嘿地向人家赔礼道歉。
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怎么能捏好面人呢。面人常对面人王总不屑一顾。
花花肠子终于惹出了麻烦。那天丁司令的二太太见面人王捏的戏剧人物惟妙惟肖,顿足观望。面人王盯着二太太的脸瞅了半天,二太太难为情地正想转身离去,“啪”面人王将一块带彩的面片弹在二太太脸上。
你、你……二太太恼羞成怒,脸色紫红。跟班一把按住面人王的头,黑糊糊的枪口顶在他的脑门上,他妈的,活够了!
别开枪,我有话对丁司令说。面人王挣扎着。
面人王被带到丁司令面前。丁司令喷一口烟雾,说吧,为什么戏弄二太太?
面人王说,我是想观察二太太生气的表情,给捏面人做素材。
哦?丁司令问,这么说你观察到了?你要能把二太太当时的样子捏出来,就饶了你,不然皮鞭伺候。
面人王立刻拿出面团,一揉一捏,一刻一挑,一个紧锁眉头面色羞红的二太太便活脱脱呈现出来。那滑稽的样子把二太太也逗乐了。丁司令释然地说,既然这样就放你走。面人王说,愿再捏一个华贵的二太太作为道歉礼。面人王手指一顿一挫,片刻间一位俏丽的小美人便出现了。二太太手捧比自己还俏丽三分的小面人,爱不释手,啧啧着,妙,实在妙。
面人王得意地说,我这面人是有名堂的,叫盛放杜鹃。面人王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了丁司令一笔赏银。
面人常听说后,一撇嘴说,面人虽软,得有骨气,用这种方法攀附强贵,小人之举。
不久面人常的母亲去世了,正在披麻戴孝的面人常突然听说面人王来吊孝,顿时愣了,心说这时候来看笑话未免太不仁义了。孝子是天下最小的人,面人常只得规规矩矩让面人王过来。
面人王的孝礼用黄缎子盖着呈上来,面人常的心立刻悬住,不知道面人王搞的啥名堂。缎子缓缓揭开,一位慈祥的老人出现在人们面前。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简直是老人的再现。面人常把酷似母亲的面人捧在手里,双膝下跪,一声嚎啕,娘啊。
那以后面人常和面人王便成了好友。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善于创设冲突矛盾。面人王能出现的地方必然有面人常的影子,这是因为同行是冤家,面人常忌惮面人王的竞争抢了自己的饭碗,暗中与面人王较劲。
B.小说语言非常干净准确。“捏、搓、揉、掀”“点、切、刻、划”,寥寥数笔,让读者有亲眼所见之感,把人物高超的技艺刻画得生动而精彩。
C.小说擅长刻画人物形象。面人常把诸葛亮当作面人的祖师爷,把孔明祭江渲染得奇幻莫测,源自面人常夸张的人格,实则有一种征服看客的心理。
D.小说故事情节构思奇特。写奇人穿插奇事,又将奇事落脚到奇特的技艺上。如面人王冒犯二太太一段写得一波三折,巧妙地化解了面人王因好色带来的麻烦。
E.小说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所写虽是贩夫走卒,所叙却引人入胜,故事里包含着对民间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让人回味。
【小题2】小说中“面人王”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述。
【小题3】结尾处写“面人王呈上酷似面人常母亲的面人”这一情节在前文有何铺垫?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在“面人常”与“面人王”的故事里,小说给了我们艺术创作上的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5 05: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高手文质彬彬
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她丈夫还在公司开会,她真的很生气,眼泪在眼眶里一个劲地打转。
“哼,什么鬼会议,要开到这个时候!”她满腹牢骚地埋怨着。
“他不来,我来可以吗?”忽然一个声音从她身后响了起来。
“啊,你是谁?你想干什么?”她吓了一跳,转过身来惊恐地对来人喊道。
“嘘……”陌生人在嘴唇前竖起了一根手指,“请不要大惊小怪,我专程前来拜访你。”
“你……你是怎么进来的?”她心里害怕极了,尽管外表显得还比较平静。
“从阳台上爬进来的,本来想等到你们全家睡觉以后再进屋来随便看看,可是刚才听到你和丈夫通电话,知道他在开重要的会,一时半会回不来,所以我决定提前亲自拜访你,陪你说一会儿话。”
她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头脑里想着如何与这个窃贼周旋的各种方案。
“很抱歉,由于我们这种职业的特殊性,我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进屋。”他文质彬彬地说,“其实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很善良,我们也有职业操守。你看,我并没有对你动粗,只要你好好配合,我们之间就会相安无事。”
她的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也许吧,不过如果你的手肯离开你的口袋,也许你会显得更善良一些,因为我知道你的口袋里恐怕有一把弹簧刀之类的玩意儿。”
他非常听话地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走到餐桌前,扫了一眼桌上的菜肴,然后他从碟子里拿起一小块牛排送进嘴里嚼了起来,啧啧地赞不绝口。
他尝了几个菜,用餐巾擦擦嘴,抓起桌上那瓶酒,打开盖子,倒了一小杯酒,抿了一口,然后使劲地咂咂嘴:“啧啧啧,这酒的味道也不错,是好酒!来,为你这么能干的主妇干一杯。”说着,他向她举起了酒杯。
“你为什么一定非得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其实你还可以做其他一些体面的工作呀?那样风险要小得多。”
“夫人,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我也曾经去找过一些体面的工作,可是我这个人命不好,总是四处碰壁。所以还是干这一行见效快,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高手,总是手到擒来,因为我从事这个行当已经很有些年头了。”
墙上的挂钟响了起来。这是一个布谷鸟式样的挂钟,到了整点,便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钟的声音开始把他吓了一跳,很快他又镇静下来。他瞟了一眼墙上的钟,对她说道:“你看,都十一点了,你丈夫还没有回来,真不像话。我最恨这些不守时的人,尤其家里还有这么贤惠的妻子一直在等着。”
“不,他今天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平常他回家都很准时。”她显得有些激动,拼命为自己的丈夫辩解着。
“嗯,即便如此,也不能原谅不准时的行为。夫人,感谢你的美味佳肴,感谢你的热情款待。为了能够让我记住这美好的夜晚,我应该随手带走一两件纪念品,我想你应该不会反对吧?比如说这只钻戒就是最合适的纪念品。”他一边说,一边走到那个小桌子旁边,从一个首饰盒里拿起了她的那枚钻戒。
她的心隐隐作痛,因为这是她丈夫送给她的纪念品,价值不菲。可是她知道这宝贝肯定要不回来了,破财消灾,还不如索性装得大方一点,好让他尽快离开。于是她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对他说:“好吧,你就把它拿走吧,但愿你能卖个好价钱。”他点点头,微笑着朝阳台走去。
“等一下,”她在他背后喊道,“你一定得把这些夹心面包和火腿肠带走,我想我的丈夫肯定不需要了,但你的妻子和孩子肯定需要。”她迅速地把面包和火腿肠包好,塞进他的上衣口袋里。
“夫人,你真是个好人!”他把手放在胸前,像绅士那样对她微微地弯了一下腰,紧接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阳台上,无声无息,就像他来的时候一样。
“嗯,这个家伙倒是挺有礼貌的,”她在心里想,“不过,尽管他干这一行干了很多年,仍然算不上是一个高手。”想到这里,她松开手指,仔细地打量着手中的钻戒,然后把这枚钻戒又牢牢地戴在手指上。她很兴奋,因为刚才把面包塞进他口袋里的那一刹那,她把这枚钻戒又拿回来了。这个窃贼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高手,尽管她早就退出江湖,已经改邪归正很多年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1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文中写小偷来的时候与走的时候都能做到无声无息,这表明小偷的技艺高明,也衬托出女主人公的手段更高。
A.文章对女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入室盗窃的小偷的从容状态。
B.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公司开会,很晚了还不回家,女主人公很生气,于是开始抱怨,结果引来了小偷。
C.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阵惊慌后,尽量让自己镇定下来,并开始与小偷周旋。她那柔和的声音反倒让小偷愿意听她的话。
D.小偷在女主人公面前表现得文质彬彬,在与女主人公交谈的过程中还强调自己的善良和职业操守,充分表明他从事这种职业的无奈。
【小题2】文中的女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高手文质彬彬”为题的妙处。(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火  崔立
老霍是在临下班前接到那个陌生电话的,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冷冷地说了句,是老霍吗?晚上朝西公园,见个面吧。
听那声音,似乎是很熟悉的一个人,老霍脑子里迅速转了几转,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那人是谁?
老朋友了,还不记得吗?那个声音寒意逼人。
老狼?老霍顿时就跳出一个人影来,在18年前,是作为警方卧底的老霍,亲手把老狼送进了监狱,老霍还记得老狼被关进监狱那一刻说的话,我一定会出来找你的!
那一天,终于来了。
18年前,正是老霍意气风发的年纪,骨子里洋溢着除暴安良的气息,在那次卧底行动中,老霍击伤了意图顽抗的老狼。
老狼听老霍半天没动静,冷笑着说,怎么样?是不是怕了,不敢来了?
老霍忽然也笑了,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呵呵笑着,说,有什么不敢,对了,你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老狼却没心思和老霍磨,说,少废话!记住,如果有胆量的话,就一个人来。
好!没问题,那我们不见不散了。老霍微笑着挂了电话。
老霍去公园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公园里隐约而见的只是那一盏盏稍显暗淡的灯。
在公园的一角,老霍看到了一个席地而坐的男人,地上还摆了许多的酒瓶。老霍走了过去。在朦胧的灯光下,老霍看了男人一眼,这个男人,和18年前的老狼天差地别,脸上,明显有了老态。看那面容,看那眼神,也更冷峻了,充满了沧桑。
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
老霍一手接过,想了想,说,这些年在里面还好吗?老狼没说话,只是仰头喝了一口酒,转头看向老霍说,你觉得呢?你要不要试试在里面呆个18年?
老霍摇了摇头,说,出来了,有什么打算?
老狼没接过老霍的话,自顾自地说,我实在想象不到,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居然会朝我开枪,而且一下子就把我送了进去。
老霍苦笑着说,我们是朋友,但我更是卧底,我不能忘了我的使命啊……
老狼听着老霍的话,忍不住就一阵冷笑,说,你说得那么冠冕堂皇,那现在我出来了,你是不是该为我做些什么呢?
老霍猛地喝了口酒,说,你说吧,我能做的一定尽全力去做,我可以给你钱,给你找工作,给你……
老狼忽然摇了摇头,然后双眼凛然地看向老霍,冷冷地说,我想要你的命,你能给吗?
老霍愣了愣,还想说什么时,老狼忽然快速举拳挥向老霍,情急之下老霍刚想躲开老狼时,发觉腰间似乎被动了一下,然后,随手带的那把枪已经到了老狼手上。
老狼举着枪,已经对准了老霍。
可这时候的老霍,居然笑了。
老霍说,老狼,你放心,我的命可以交给你,但我希望你能听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再杀我,行吗?
老狼冷冷地看了老霍一眼,说,好吧,你说。
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持枪的警察,威武,勇敢。于是他就悄悄地有了一个愿望,想当一名警察,除暴安良。孩子很努力,有一天,孩子考上了警校。孩子甚至在警校学习时,还想着,一枪一个把罪犯一个个都打死。可孩子警校还没毕业,却被挑选做一名卧底,潜入一支犯罪团伙。虽然不能直面做警察,但能和罪犯直接正面对峙,也是挺精彩的。可在犯罪团伙里,孩子居然交上了一个朋友,一个叫老狼的好朋友。他们一直处得很好,甚至自诩为生死之交。可孩子从没忘过自己的使命。孩子在潜入犯罪团伙五年后,警方在确定团伙罪证后,实施了抓捕行动。可面对负隅顽抗的老狼时,孩子始终摁不下手中的枪。眼看着其他警察马上要赶到了,孩子咬了咬牙,还是扣响了扳机。还好孩子的枪法奇准,子弹打中的是老狼心脏旁的位置,老狼逃得一命……
老霍说着,忽然抬起了手指,说,如果我当年,只要枪再移动一点点,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站在我面前了。
老霍边说边朝老狼做了个持枪摁动扳机的姿势。
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
(选自2011年第3期《北京文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寒意逼人”,文章开篇反复强调声音的“冷”“寒”,其目的是突出来者身份的特殊以及老霍接到电话的恐惧。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这个细节暗示了两人之前并非简单的警察与罪犯的敌对关系。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老霍和老狼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老狼的阴冷刻毒,也凸显了主人公老霍的美好形象。
D.小说以情节取胜,老霍和老狼的恩怨故事在一回回的交锋中层层推进,层层剥笋,逐渐明朗,具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
E.小说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节奏缓慢,以抒情的笔调讲述老霍和老狼之间的人性温情与情理纠葛。
【小题2】这篇小说采用了哪些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说说它们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爆米花

乔叶

看到那个老头把摊子扎在了自己的窗口边,老常就把眉头拧成了刺。在老常眼里,他这个窗口是自家连接外界的一个黄金通道。现在,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把摊子扎在自己的黄金通道边儿,明摆着会妨碍到自己的生意。不过老常没有即时发言。说到底这个巷子口又不是他的地。他得看看情况再定。

退休了之后,老常就在小卧室的左墙上安了塑钢推拉玻璃窗,开了一个小卖部。卖的无非是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再装部公用电话。原想打发日子,没想到一日里居然能宽宽松松地赚个二三十块,很可观。老头把三轮车上的东西一一取下,放在了老常的眼皮底下,几样东西初看起来都是有些怪异的,不过老常对它们的用处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那都是爆米花的器具。老头在墙上敲了个打子,把一张纸片挂在了墙上。

爆玉米花每锅需用两斤半玉米,工价三元。做大米糕每锅需用两斤半大米、一斤半白糖、半斤油,工价六元。

老常敲了敲窗户,冲老头招了招手。老头慢悠悠地走过来。老常问他:“谁让你在这里摆摊儿的?有没有跟居委会说?有没有跟城管上说?有没有跟工商上说?有没有跟税务上说?”似乎他是居委会、城管、工商和税务的代言人。老头一个字都没咬声,等老常通通说完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十块钱,打窗户递了进去。老常咽了一口唾沫,接了钱道:“要什么?”“你多照应。”老头说。口音和老常推断的一样,不是本地人。

“什么?”

“你多照应。”

老常明白了。看了看钱,有些不忍,又递回去:“其实,也不是钱的事。”

“我一周就来一次。”老头又说了一遍那四个字,“你多照应。”

老常沉默了一会儿,把那十块钱收了起来。老头挂身离开,坐在马扎上,开始忙活起来。

老头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深蓝色的裤子,脸看着总像是洗不干净的样子,浮着些黑黑的煤灰。偶尔把帽子摘下来弹灰的时候,会发现这其实是个眉眼很周正的老头。或许是因为新鲜,一开张就引来四五个主顾了。老头就从包里构出一挥硬纸,上面写着号码。一一把纸片发了去,让主顾按着号来。众人拿着这些纸片都笑了,说老头还挺讲秩序的,老头没说话。十有八九都是做大米糕的。

老头把大米装进转锅里,拧紧盖子,就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锅,一般十分钟,气压就足了,老头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烧得肚皮白亮的转锅从炭炉上取下,锅口对准上铁捅下麻袋的那件黑物事。用一根铁撬杠稳稳地插进锅口的阀门开关,身子微微后倾,静一静,聚聚神,然后突然用力一揣。轰!一声震响,黑麻袋便在这一瞬间被气浪充起,鼓囊囊,饱涨涨。与此同时,老头的脚下腾起一阵白云般的燎绕气雾,一股浓烈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老头迅速地解开麻袋尾部的绳子,把米花倒进塑料盆中。接着他在炭炉上坐上一个小铁锅,把油倒进去,把糖放进去,开始熬糖稀。泛着白沫滚滚热的时候,就把糖稀倒进红塑料盆里,和大米花搅拌匀了。把这些又软又热的混合物倒进那个大方白铁盒子里。然后用木片,把大米花在白铁盒子里压瓷实,这就成了大米糕。在铁盒里冷却坚硬之后,用刀子割成小块,给主顾装进塑料袋里,这一锅才算彻底清工。在给主顾装袋之前,老头都要从中拣出两块,放进小红塑料盆里。塑料盆的前面写着四个字:免费品尝。

老头在众人的目光中一五一十地进行着这一切程序。等待着的主顾们有些无聊,就会说起往日的爆米花。都是在乡下待过的,都有过在乡村生活的历史,对着爆米花自然也都有记忆。

 “那时候来我们村做爆米花的那个人总穿着一件黑棉袄,骑着个二八的飞鸽车,车的后座上是两个大筐,筐里装着这些设备。然后我们就排队。大人们没空,只有小孩子排。那时候爆的都是玉米……”

“爆玉米,两毛钱一锅。放糖精再加一毛。”

“那时候大米金贵啊!一个月一人只能买一斤大米,谁敢拿它去做零嘴吃?”

“嘿嘿,逢到谁家爆大米的时候,要么去地上检些吃,要么顺便到人家篮子里抓一把,也没人说什么。那时候的人,都是厚道的。”

“现在的人也厚道。你看,不是还让免费品尝吗?”

“那也是师傅定的规矩好。他不定规矩,谁肯让咱们尝一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常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线索,全文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并且他与卖爆米花的老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开头提到老常退休后开小卖部挣钱,以及刁难在窗口边卖爆米花的老头,可以看出老常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
C.文中详写老头制大米糕的过程,并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老头劳动者的形象,也通过衣着描写说明老头生活的不易。
D.老头摆出推位就有主前来体现了现代人对爆米花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城里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
【小题2】小说为什么在题目中强调“最后”?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以群众的对话来结,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面 子
杨轻抒
①别的老头儿退休如鱼得水,提笼架鸟品茶打小牌,乐得清闲,活得有滋有味。惟有赵爷浑身不对劲。想想退下来之前,自己管着百来号人,心情不好,对下属惊天动地般吼几嗓子,谁也没显出不乐意来;如今退了,在家虽也是头号人物,是一家之长,却根本无从表现家长权威——现在的年轻人在单位或许还能老老实实甚至唯唯连声,在家却脾气大得吓人。几回交锋,均以赵爷一败涂地告终。自此,赵爷小心翼翼不敢轻试其锋,因此,赵爷心里那份别扭就别提了。
②赵爷与狗结缘起因纯属偶然。
③那天,赵爷正站在巷口看天上那轮惨白惨白的太阳,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狗叫有如半空响起惊雷:“嗷——”吓得赵爷猛一哆嗦,头皮直发麻。抬眼望去,只见一只脖子上还拖着半截铁链的壮如小牛的狼狗正从巷口追着一个惊慌失措的年轻人而来,眼看惨祸就要发生。这时,才回过神来的赵爷不知忽然从哪儿冒出一股勇气来,一个箭步蹿了上去,双臂一张,威风凛凛往狗身前一站,那神态宛如一尊天神。那狗一时竟呆住了,忘了咆哮,直瞪瞪地盯着赵爷,盯了足足一分钟。那狗忽然把头低了下去,粗大的尾巴也软了,不由自主地摇摆起来,还挨挨擦擦地上前直往赵爷身上蹭。
④躲在一旁的年轻人不住地抹着额头的冷汗,嘴里不住地说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伸手来扶赵爷,竟扶不动,原来赵爷腿都僵了。
⑤赵爷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避免了一场不幸事件的发生,使得四邻肃然起敬。但谁也不知道赵爷到底用什么绝招降服了狼狗的。问起,赵爷认真想想,却不无遗憾地说:“其实,那一刻我只想对它说:‘我比你位置高!’”
⑥赵爷的话有几分真实,谁也不敢肯定,但赵爷能镇住恶狗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赵爷一觉醒来便成了民间奇人。于是就有远近养狗的来请赵爷现场献技。开始的时候赵爷还心底发虚,谁知竟屡试不爽,于是信心大增,逢请必到。赵爷当选为当年爱犬协会主席。
⑦赵爷一辈子也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光彩,没想到老来竟意外地辉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有赖于狗的功劳,赵爷对狗的感情自是不必多提了。然而谁也没想到,赵爷的死也因为一只狗,算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⑧新建的狼狗驯养场聘请赵爷当顾问,赵爷也正值春风得意,便欣然应允。
⑨场里新进一批才从深山老林里捕来的狼狗,虽不甚高大却极凶悍,而且不像一般狼狗见人就肆意咆哮,而是用高傲与仇视的眼光直盯着你,盯得你心底发颤,让你感觉面前站着的不是狗,是神,是灵。赵爷吃亏在他并不了解这种狗的特点,一如既往地往狗面前一站,面含冷笑,和狗对视。谁知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赵爷额头已密密地布满了汗珠,面色潮红,腿也开始发颤,那狼狗依旧丝毫没显出退却的样儿。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旁人见赵爷脸色惨白,目光散乱,热汗滚滚,正待要冒险上前去扶,赵爷已猛地一个哆嗦,一头栽倒了。
⑩赵爷倒下去就再没起来,临终前只说过一句谁也不懂的遗言:“那不是狗!”
⑪尽管这句遗言太玄奥了些,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一代奇人的尊重与敬畏,自愿为赵爷送葬的人足足排了一条巷。
⑫“赵爷真有面子呢!”几个退休老头由衷地感叹。
【小题1】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赵爷是一个喜欢显示权威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小题3】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的两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小说以“面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