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萝卜进城
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 了一大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   
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 “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 “一、 二、三……一共十九个。”
“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干呢! ”爷爷一边夸着妞妞, 一边对张锋说: “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
“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 ”媳妇儿搭腔了。
“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 ”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对! 你妈说得对! 我们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
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 “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
“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
张锋看着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 “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
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着背篓: “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 ”
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
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来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 “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 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 ” 
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 ”
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 “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老爸连连说好。
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媳妇儿看: “怎么样?我们说的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
“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弄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
“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夫妻二人无语。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要吵着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
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
“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愣了一下,说: “可能是旁边那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 ”
“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 ”老爸还在嘀咕。张锋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赶不上第 一班车了。
妞妞站在那儿好奇地数了数: “一、二、三……”数完追着爷爷边喊着: “刚好十八个! ?”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天堂里没有谎言》 )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锋搬进了城里的新家,老爸老妈不辞劳累,带着一大筐土鸡蛋、一大背篓大萝卜 从乡下赶来庆贺,带来了对儿子、媳妇的深情厚意。
B.妞妞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懂事、热情,对老师说的“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 要的”并不认同,因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受到爷爷的夸奖。
C.张锋及其媳妇这对年轻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比较单薄,他们什么都听两位老人 的,说明两个年轻人一味迁就老人,没有主见。
D.老爸老妈主动给儿子的邻居--同楼住户送大白萝卜,是为了跟他们“套近乎” ,说 明了他们的动机不纯,是势利之人。
E.小说以“萝卜进城”为标题,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了“萝卜送人”出人预料的结局, 表达了现今人与人之间的尴尬关系,值得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爸老妈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哪些话语给予了萝卜真挚赞美?这么好的大白萝卜送给邻居为什么又都被邻居丢弃? 
【小题4】如果让你改写小说的“萝卜被全部丢弃”的结尾,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7 03:4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奸(节选)

方之

那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初七这天拂晓,刘圩子那个方向忽然几面响起了枪声。

暮色来临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马蹄声,门环震耳地响了起来。榆面商人田玉堂把门一开,黄司令员带着几个通讯员进了屋。告诉田老板:敌人三路分进合击,想围歼我军。支队要跳到外线去,把敌人引走,保护根据地的人民。严赤副司令员已带着部队插到前面去了。他的爱人——搞政工的杨曙怀了孩子,天黑过封锁沟时,摔了一跤,疼得打滚。她无法跟部队运动了,想到他家隐蔽起来,找个医生瞧瞧。

“黄司令员!”田老板急切地说,“镇江美国教会办的仁慈医院,有个曹大夫,和我亲如兄弟,找他去,万无一失!”

黄司令员站起身来:“田老板,我就把人交给你啦!”

月色偏西时,他们出发了。田老板和杨曙相约以表兄妹相称。

曹大夫见田玉堂来了,连忙给杨曙开了间单人病房。他的妻子就是妇产科的谷大夫,精心治疗是不用说的了。

几天后,医院楼下突然响起了一片吼叫哭骂,几个挎盒枪的便衣从病床上拖走了一个青年人。

“先生!”一个老太婆哭叫道,“你们不能乱抓好人啊——!”

“老家伙,你想瞒过我的眼睛么?”一个人干似的瘦子硬着脖子吆喝道,鸡蛋大小的喉骨上下滚动着,“不识相,连你一起带走!滚——”那一声“滚”,像金属般作响,人走过去了,音尾还在颤动。

田玉堂忙问谷大夫:“怎么回事?”

“日本人的便衣队!”谷大夫说,“那个瘦猴是便衣队长。唉,隔几天就来次突击检查,见了不顺眼的就抓!”

谷大夫走后,杨曙把手轻轻一招:“表哥,坐近点!”

“那个瘦子叫严家忠,”她还是那副淡淡的声调,“他认得我……”

田老板吃惊地喊了声:“你——”又连忙压低声音,“你怎么认得他的呢?”

“他是严赤的堂弟,是个反共分子。”她说,“这个医院不能住了,你想法把我送回唐河吧!”

“回去?那怎行!你们母子都会有危险的……别急,再想办法!”

当晚,田老板到曹大夫家,他单刀直入:

“兄弟,我实说了吧!我带来的表妹她是个女八路,严家忠早就想下她的手了。”

“啊——!”曹大夫吓得身子往椅背上一仰,杯中牛奶泼了一桌子。

“她一根汗毛比我的性命还值钱!你一定要救救她。”

“便衣队比魔鬼还凶哟……”曹大夫喃喃道,“玉堂哥,谁敢惹祸?你赶快撒……撒手吧!”他声音像影子一样微弱,怯怯垂下了目光。

“我怎能撒手?”田老板叫道,“老实告诉你,人家也是大学生,还是个千金小姐。她家良田千顷,偏偏有福不享,要干八路,把成串的金首饰都拿了出来,买枪打鬼子!人家爱国救亡,什么都豁出来了,天地良心,我能撒手不管,睁眼看着严家忠下毒手吗?再说,她到这里来,是我一手保举的。大兄弟,你今天不愿救她,干脆,把我跟她一齐交给鬼子去!我也光荣,绝不怨你!”这番话激昂慷慨,噼呖啪啦。

“哎——”谷大夫想起了一个主意,“医生宿舍是不会查的,叫她住到我们房间里来行吗?”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位大夫搬到了楼下,杨曙住到了楼上。

但是,只一天,田老板的心又被拎得悬到半空中了。

杨曙见到他便盘问:“两位大夫的神色和以前不同了。他们的眼里有一种恐惧,好像我是一个不能碰的炸弹。田老板,你不能不对我说实话啊!”

田玉堂只得说出了真情。

“这么说,”杨曙平静地说,“他们知道我的身份了。”

“你放心!杨、杨表妹,保证不会出事!”

“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好的,坏的,特别是最坏的可能性。这样吧——”她眼一亮,轻轻一指,“你看,这面迎街的窗台上有盆水仙花,我们就把它做为暗号。你尽量不要到我这里来,确实有必要的话,先望望这个暗号:你一见花盆没了,就要赶紧离开镇江。”

“不,杨同志!”田老板失声叫道,“我不走!我不能把你丢下!”

“千万不能冒失,表哥!”杨曙柔和地说,“一有情况,你就赶紧离开,不要顾我。你见了黄司令员和严赤,请转告他们:我不会给亲爱的新四军丢人。表哥,一路上,你吃尽了辛苦,我深深感谢你!严赤和我的孩子感谢你!人民也会感谢你!祖国的苦难还长,抗日救国,多一个人多份力量;你不能作无谓的牺牲。”

田老板只觉得眼一热,连忙偏过脸去。他看见了一颗女八路的赤诚的心。她的话像大地渗出的泉水,清清亮亮,自自然然,没有泡沫,也没有喧哗。

从这以后,他的一颗心就悬在那个水仙盆上。每天都要到后街上转几趟,踱过来,踱过去,偷眼打量窗台上那个小小的花盆。

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阿弥陀佛,那个花盆没有摔下来!到了第十三天,杨曙终于出了院。

田老板和杨曙回到了唐河根据地。反扫荡刚刚胜利结束。

这年中秋,杨曙生了一个女儿,大约是想起那盆水仙花吧,取名小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榆面商人田老板是个与共产党交善的开明人士,他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他同情、钦佩共产党人,并参与到了革命事业中。
B.小说中汉奸严家忠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语言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残暴狠毒、欺压良善的日本走狗形象。
C.“他声音像影子一样微弱,怯怯垂下了目光”,曹大夫惧怕汉奸便衣队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懦弱胆怯与田老板的慷慨凛然形成对比。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阿弥陀佛”表现了田老板躲过一天又一天的搜捕后的轻松与喜悦。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中杨曙有“一颗女八路的赤诚的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田老板、杨曙二人对话时的称谓真假交织,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棵树
闰月嫁到杨家冲的第二天,就迎着朔风在稻场角上栽下了一棵香椿树。
这棵树她是为妹妹银菊栽的。闰月在娘家时,姐妹几个中,她最宠银菊,她常想,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有时好像是先天的,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闰月出嫁的头天晚上,村上的姐妹们来哭嫁,本来只是一种仪式,听着哭嫁歌,她还是哭了。
姊妹亲,姊妹亲,
拣个石榴半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
隔三隔四不隔心。
……
这哭嫁歌听过多少回了,每回是闰月给别人唱,那一天是姐妹们给自己唱,那心情一下子就不同了,想到日后再不能侍奉父母,再不能照顾几个妹妹,再不能搂着银菊睡觉,眼泪就忍不住淌了出来。
闹到下半夜,姐妹们才散去,闰月忙不迭地去看银菊,这个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妹妹似乎并不能体味这别离之苦,早就进入了梦乡。闰月像往日一样,躺在银菊身边,搂着她睡下了。
就是在这时,她决定到了婆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银菊栽一棵树,栽一棵香椿树。香椿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树,在鄂西随处可见,很多人家田边地头都会栽上几棵,那是为了吃香椿芽栽的。
香椿掰下来,洗净沥干、开水烫好,放在一只土钵里,撒上盐、辣椒面和葱花,端起土钵簸一簸,佐料匀了,便是一道上好的凉菜,拿香椿做热菜当然最好是炒鸡蛋,褐色的香椿、黄色的鸡蛋、碧绿的扁韭,拌好,油烧好了后,倒进锅里,炒起来盛在一只白色的瓷盘子里,那色、那香,很少有人会扛得住。
有的人家香椿树多,鲜的吃不了,就会掰回来,开水烫过,搭在竹竿上晾起来,晒干后用小塑料袋装好,到了冬天,一回拿一袋出来,热水浸泡,依然可以做出好几道凉菜和热菜,依然是那样香郁可口。也有的人家并不晒干,只是沥干水气,便取来一只坛子,放一层香椿芽,撒一层盐、花椒粉、辣椒面、大蒜末,再放一层香椿……装满一坛,盖子盖钵,注入壶水,这种存放方式的优点就是取出即可食用,又香又脆,当然也可以炒了吃、炖了吃,色泽香味竟如春日。
香椿树也是上好的木材,质量轻,颜色好看,尤其是经腐,倘是做成家具,还隔潮防虫蛀,而它最为神圣的用处是修房子时做房梁,除了前面提到的优点,它又是长寿的代表,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平添了几分吉利,乡下修房子,倘是有一根香椿树做梁,是最为体面最为惬意的事。
鄂西的香椿虽然很多,但可以做房梁的却少,因为香椿树如果掰了香椿芽,算是灭了顶,它就生出斜枝,所以,一棵老的香椿树,往往是虬龙一般地张牙舞爪,直的树干只有很短的一部分,自然做不了木材,更不用说做梁了,所以,做梁的香椿往往要到没有人掰香椿芽的深山去找,难度就可想而知。
闰月栽下的香椿自然不是为了掰香椿芽的,她这当姐的就为妹妹送一根梁树。鄂西有送梁树的习俗,必是至亲才可以送的,树是择了吉日伐的,去了皮,砍出一个平面,刨光,中间画太极图、画八卦,两边画了一些吉祥的图案,一端写了荣华富贵,另一端则写了长发其祥……到了立屋的那一天,披了红,八个小伙子抬着,吹吹打打送过去,按照掐好的时辰,到了立屋的人家,将梁升上去,卡在中柱的榫口上了,便开始抛梁,木匠提了一只斗,斗里装了花生、红枣、核桃、板栗,还有硬币、肉包子,一边把斗里的东西往下包一边念念有词:脚踏八卦定四方,手执八卦定阴阳……
闰月栽香椿就是想为银菊送梁树,她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她给银菊送梁树时的情景,闰月为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主意而激动,她对银菊的思念将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她呵护着这一棵香椿,就是呵护她和银菊的感情。
要呵护一棵香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不能让人掰香椿芽。闰月栽下香椿树不久,就又养了一只狗。从第二年起,到了春天,她和那只狗在香椿树旁守着,几乎是没日没夜,一直守到椿树叶散开了不能再吃了,她们才撤退。后来大家知道了原由,再没有人盯着那株香椿树了。
时光飞快地流逝,闰月在杨家冲生儿育女,劳作经营,眼角已然有了细密的皱纹,那棵香椿树也长到三厘钵粗了。
银菊终于出嫁了,闰月知道,她还要再攒些粮食攒些钱才能做房子。那棵香椿树依旧快乐地生长,微风吹来,那些散开的香椿叶哗哗作响。
几年过去了,还是没听英菊说修房子,闰月忍不住了,那年的末端阳,她拎了一袋面去看银菊:“你们几时修房子呀,姐等着给你送梁树呢?”银菊避开闰月的目光,望着自己的丈夫,她丈夫说:“姐,钱也攒得差不多了,明年就修,不过,我们修平房,不要梁树。”
包面已经下锅了,闰月还是走了,银菊出来追她,她已走到了桐树包,银菊站在水田边,眼泪哗哗地,她知道,姐的眼泪也是哗哗地。闰月回到家,大病了一场,直到六月初六龙晒衣那天,要翻晒衣服才下地。
后来,大家集资修学校,闰月说,我送一根梁树,校长很高兴,生产队长也高兴,说闰月为杨家冲争了光。
送梁树的那天,很是热闹,梁树披了红,闰月也披了红,那红绸上写着:“助学兴教,功德无量”,还要她去发言,她自然没去。梁树在鞭炮锣鼓声中离开了闰月的家走了,不过,它不是去银菊家,而是去了村里的学校,闰月褪下披在身上的红绸,把稻场坎边的椿树茬子用土埋了起来,这时,起风了,风吹着她的头发和衣衫,把她的思绪吹到了很远。
时光依然飞快地流逝,又过了好些年,学校要拆了旧校舍修建预制结构的标准化校舍,还要把别的村的学校并到这儿来,闰月去找校长,想要回那根梁树,校长是个年轻人,听完闰月的叙述,捋了捋领带说:“因为你当时是赠予,赠予一旦生效,你便丧失了所有权,通俗地说,这根梁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闰月悻悻地回了。
后来一个搞收藏的人花两万元从校长手里买走了那根房梁。有人把这事告诉闰月,闰月笑着说:“真的吗?”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串穿好的红辣椒挂到了门框的钉子上。
(取材于温新阶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知道闰月栽树缘由后,被她对妹妹的深情感动,再没人盯着那棵树了
B.文章中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句子,意在说明香椿树是长寿的象征。
C.画线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此描写为闰月思念妹妹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D.立屋抛梁时,木匠抛的花生、红枣、核桃、板栗,硬币、肉包子等,都有美好寓意。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B.掐:用指甲按着指头计算。
C.褪:使套着的东西脱离D.捋:用手掀起
【小题3】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写到的“哭嫁歌”。
【小题4】本文题目“一棵树”能否改为“一棵香椿树”或是“送梁树”?为什么?
【小题5】结尾处,听到有个搞收藏的人买走了那根房梁,闰月的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小题6】本文写了哭嫁、送梁树等内容,表现了土家族生活的原生态及土家人特有的美。下列对经典作品中民俗风情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对贾府过年的生活写得隆重精彩,生动地展示了贾府鼎盛时期的富贵生活场面。
B.《平凡的世界》中对双水村百姓居住的窑洞、男性戴的白羊肚手巾、民歌《信天游》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陕北农民保守落后的生活状态。
C.《呐喊》中的《社戏》,作者以绍兴地区的“社戏”民俗为背景,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
D.《边城》中写到端午节赛龙舟时如雷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声、庆祝的炮声,这些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了湘西这一古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   情
徐建英
我出生的豫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驻扎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当时各村成立了护农小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
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他拄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而他总是习惯说:“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特别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那个人,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咔嚓”“咔嚓”的灯光闪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
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加速了父亲进山的频率——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
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拄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
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
父亲拄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
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拄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那个人停在原地半晌,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走去。
父亲在晌午时拄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着那个人的不是,说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笑了起。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咎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
这件事后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
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伸手的前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委曲的孩子,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道父亲“加速了进山的频率”却依然打不到猎物,是因为父亲已经年老体衰。
B.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雪、树林、风等坏境描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渲染了氛围。
C.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我”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有起到了烘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D.文章在艺术结构上平铺直叙,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
【小题2】小说题目“深情”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文中多次出现的“那个人”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醉石
墨中白
泗州人玩玉风盛,黄山一人独好石头。泗州城外九座梅花山上多怪石,黄山常去山上寻觅石头。每有所获,便醉酒相庆。   
收金藏玉是常事,黄山独爱石,众玩家不解:“为何获石如得宝?”黄山笑道:“金银玉器固然可贵,玩的是快乐,可石头天然似世间万物,如幻如真,不可更其质,不可改其硬,应自然的变化而有度,守住原本的性质而坚硬如初,不愧长天之浩浩,不负沃土之泱泱,玩石又何止是快乐?”   
大家听了,也不搭腔,各自举杯饮酒。   
黄山见众人不以为然,便从怀中掏出一包,打开红布,只见一白石线如切,曲如刻,弧如雕,圆如搓,随太白之醉而醉,醉意浓浓,呼而不醒,其神态令人拍案叫绝。   
众玩家纷纷称奇,然仍有人不屑:“醉石虽奇,仍是石头,怎能与美玉相比?”黄山淡然一笑:“玉初也如石,因人雕琢而成玉,而石头天然如万物,其形神奇,非人力所能。”   
“说得好!”旁边一个讲着生硬中国话的人拍起手来。   
众玩家一看,是个日本人。他盯着黄山手中的石头,高兴地说:“中国不仅金银玉器值得收藏,石头也有无价之宝,您这醉石,卖吗?”   
黄山摇头。   
“我出五十两黄金。”日本人伸出左手。黄山心里一紧,仍是摇头。   
“这个数呢?”日本人又亮出右手的五个指头。   
“一百两黄金?”众玩家不敢相信。   
黄山还是摇头:“玩石玩的是心情,藏石藏的是快乐,快乐无价,心情如何卖?”日本人抚摩一下醉石,失望离去。看着众玩家羡慕的眼神,黄山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玩瓷器的吕震提醒说:“此人可能是桃太郎,他有收藏癖,而且与官府勾结,就是此人强买钱国生的铁五铢钱,害得他连夜逃离泗州城的。”   
黄山顿时酒醒,后悔不该当众炫耀醉石。   
当日下午,桃太郎果然再次找到黄山,非要买他的醉石。   
没想黄山抬价,最后以二百五十两黄金成交。   
众玩家都笑:“醉石虽奇,也有价,黄山你也是爱金银的人哪!”   
黄山神秘一笑:“醉石实有两个,另一个大如真人,更酷似太白,醉立于九座梅花山上。”   
不几日,桃太郎又找到黄山,询问真人醉石的去处。“醉石扎根于大山,岂是人所能动?”黄山轻蔑一笑。“一睹而三生有幸。”桃太郎回答。   
“既然先生有如此雅兴,不妨带您一观,不过,山路险峭,十分难走……”黄山沉吟道。   
“我常攀中国的名山大川,再险的山路也走过。”桃太郎不为所惧。   
第二天天还没亮,桃太郎如约登山。山路果然险峻,到了命悬崖,黄山指着通往对面腊梅峰的那块窄细石头说:“这就是有名的心平石,过此石须心无杂念、气静心平才可。”   
望着窄石下深深的山崖,桃太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要不,还是原路返回?”黄山微笑道。“到了,怎能回去?”桃太郎愣愣地看着窄石,“这石条能走人吗?”   
黄山看他一脸惊疑,就屏气抬脚,顺着心平石慢慢挪步,不一会儿就到了对面,直看得桃太郎心惊肉跳。稍息片刻,桃太郎也学着黄山的样子挪步上了心平石,走到中间,他却不敢抬脚了,对面的黄山提醒他不要往下看,可桃太郎只觉头一晕……就在这时,一根树枝伸到面前,桃太郎犹豫了一下,还是牵着树枝慢慢地挪到了对面。   
腊梅岭是众山巅峰。望着远处细如飘带的黄河,遥看美丽的泗州城,桃太郎感慨:“好醉人的风景啊!”黄山说:“地是山之母,石是山之魂……”“先生无须多说,刚才情形,你只需轻轻一碰,我便跌入命悬崖。先生君子我小人,惭愧啊。”桃太郎面露羞色。   
返回时,桃太郎在前,黄山随后。这次桃太郎挪步心平石不再胆怯,小心过了命悬崖。桃太郎下山,把醉石还给黄山,从此撤离泗州城,再没回来。   
众玩家问:“命悬崖那边的腊梅峰真有太白醉石吗?”   
黄山醉笑:“不贪,不妒,不弃,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主人公是黄山,为了展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进行了大量的描绘。
B.黄山很后悔不该把醉石拿出来炫耀,以至于最终因为不想像钱国生一样被逼得要逃离泅州桃,而和桃太郎成交,卖掉了醉石。
C.桃太郎为买黄山的醉石不惜金钱,为看真人醉石不怕山路艰险,他也如同黄山一样全身心地热爱着藏石。
D.作为次要人物群体,小说中的众多玩家除了玩瓷器的吕震外,连具体名姓都没有,但在小说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的存在衬托了黄山的人物形象。
【小题2】“这次桃太郎挪步心平石不再胆怯,小心过了命悬崖”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黄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