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铜镜、金钗、唐三彩
吴馥萍
听说大三镇挖出了一个古墓,挖出了好多好多宝贝,几个农民就这样分了。我很想去那个古墓看看,问清了确切地址,便悄悄地去了。
我费尽了周折,找到了当年的老根,老根说他最划不来,挖出的东西平分,可是只有两件值钱,一件是铜镜,一件是金钗,可他们有三个。老根说抓阄,他做的阄,该他倒霉,瓷钵归他得。他一想,古墓里有铜镜,有金钗,干吗放一个瓷钵子,里面一定有瓜金……老根就一挖锄把瓷打破了,里面装的是土,什么东西也没有,老根气病了一场,心想不打破,还有个瓷钵在。老根留了几块瓷片当念想。
我一看,心里就不敢吭声,要是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唐代官窑出的极品唐三彩,要是按当前的古玩市场价格,我想……老根问我这东西值不值钱?
我说,不多,最少要值500万。老根吓了一大跳,你再说一遍,他打了我一拳说,值多少,我说,你听清了,500万。老根没听我说完,就倒下去了,这下把我吓死了,我连忙打电话,把老根送到医院,老根足足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
有天,我在茶楼和几位朋友谈起老根的唐三彩的故事,没有想到旁边的一位中年人听到了走过来说,他就是三人之一,他叫山子,分得的是铜镜。山子说,你说那东西是唐代的,那么值钱。我的铜镜值不值钱,帮忙看看。
我心想真的,唐三彩打碎了铜镜还在。我和山子约好了时间,第二天去他家看铜镜。山子在市里做生意,他的家好气派,房中有楼中楼,客厅里橱柜上摆着几样古董,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他给我倒了茶,叫我等一下,就进房去了,好半天才出来。
他从红绸缎里把铜镜拿出来,我一看就傻了眼,铜镜破成两瓣。我心里就像刀绞一样生疼,我问镜子怎么摔破了。他说,我们乡下结婚喜欢用铜镜压箱子,一不小心,铜镜掉在石板路上,就摔成了了两瓣。
我说,这确实是一面做工考究的铜镜,正面乌黑发光,光洁照人,反面铸有海兽葡萄图案,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是过去富家小姐梳妆打扮的面镜。是唐镜中的极品。山子再也说不出话来。
一个罕见价值百万的唐三彩打碎了,一面精雕细刻的铜镜失手打破了。我很想知道金钗的下落,更想知道它的命运如何?我问山子分得金钗的是谁?山子告诉我,他叫柱子,住在山南镇,日子过得还很不错,听说他儿子考起了北京大学,是山南镇百年来第一个。
柱子是名人,他儿子考上北大,好找。他家干净整洁,给人印象极好,坐在他家喝茶吃饭,都能放心,柱子家很有一点城市味。
柱子说,金钗他没有,他从来就没有金钗。我说,我不是为金钗而来。我知道老根的唐三彩碎了,山子的铜镜摔破了,我想问问你的金钗?就这,没别的意思。柱子笑起来,金钗的命运也不怎么好,我把改成了金戒指和耳环了。
我激动地说,你怎么能把这么珍贵的东西,改成金戒指和耳环,你太糟蹋珍品了。
谁叫我家太穷了。当时,我的老亲娘叫我什么也别送,只有给我未婚妻送一副金戒指和金耳环就行了。我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钱,我求东家找西家,没人借我一分钱。后来是老根说傻小子,你把金钗改成金戒指和金耳环不就能结婚了。我想也没想就把金钗拿去改了,花了几十块钱的加工费。我老婆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刚刚时兴戴金戒指和金耳环,人家没有她有,你说高不高兴?
我说,你知道唐代的金钗值多少钱吗?他说,知道。他又反问我,你知道爱情值多少钱吗?这倒把我问住了,我说,我真不知道。
柱子说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要不是金钗就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婆,没有这么好的老婆,就没有这么优秀儿子,没有这么优秀儿子,儿子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选自小说《铜镜、金钗、唐三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以特定的物品为标题,提醒读者从人物对待文物的不同态度和文物的命运中体会到不义之财如流水。
B.小说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仅由一个个文物的故事连缀而成。
C.小说行文简洁,语言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看似平常的讲述,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故事的情境,真实可感。
D.虽是平常的故事,作者叙述起来很讲究艺术构思,篇末揭开谜底,作者的褒贬蕴含其中。
E.小说以人物对话描写见长,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待文物的复杂情感,从而成功塑造出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小题3】请概括“我”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文物观,进而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文物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0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女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B.“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D.“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人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小题2】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用途很大,曾经很受欢迎,引出后面所写的内容。
B.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窝子,结尾写人们烧毛窝子,前后对比,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
C.小说的结尾富有象征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这一美好的景象暗示出“我”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
【小题2】小说三次集中描写李大爷的外貌,请找出来,分析各表现了李大爷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拾月光的小女孩

张世勤

“月亮就是从我们村的月亮谷里升起来的,”麦穗说,“月亮从月亮谷里升起来后,就开始往下落月光。我爸就趁着夜晩,领着我去拾月光。那落到月亮谷里的月光,就被溪水冲走了,拾不起来,落到东山顶上的,一个圆连着一个圆,闪闪发亮,就被我爸和我拾了回来。我妈正想给我做件衣裳呢,我爸说:‘那可是巧了,我和麦穗拾回来一些月光,你就给她做了吧,一定很漂亮。’就这样,我妈就给我做了一件漂亮的月光衫。”

“月光……也能拾?”佳怡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能拾!”麦穗说得很肯定。

“你去拾了?”

“是的,是我爸领着我去的。”

“那你们是怎么拾的呢?

“我那时还小,跟着爸爸,忘记怎么拾的了。”麦穗说,“不过,我爸会,他说等我长大了,他再好好教教我。”

“你爸教你了吗?”

“我爸还没顾上教我。”

“为什么顾不上?”

“因为我爸去外地了,一直没回来。”

“你爸去外地干啥?”

麦穗说:“我爸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说:“月亮不是从你们村升起来的吗?你们村就有月光啊。”

麦穗的眉心皱了一下,郁郁地说:“月亮搬家了。”

“好好的,月亮怎么搬家了呢?”

麦穗说:“月亮谷里的那条小溪没有水了,很少再起来雾,奶奶说月亮住不习惯,就搬家了。”

“那月亮会搬到哪儿去呢?”

麦穗说:“所以,我爸就去找了。我爸说,他一定能拾到最好的月光,回来再给我做一件更漂亮的月光衫。”

佳怡妈妈给月亮湾小学的洪老师打电话说:“是洪老师吗?我是星城小学佳怡的妈妈。”

“佳怡妈妈好,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星城小学与远在山边的月亮湾小学结对子,学校要求有条件的家庭,暑期时每家接一个月亮湾小学的小朋友到星城来,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这样佳怡家就选了麦穗。

麦穗,是佳怡妈妈亲自选的。佳怡妈妈从一摞照片中一下就选中了她。照片上的麦穗,模样清秀、灵动,皮肤跟山里的苹果一样,一看就让人喜欢。

因此佳怡妈妈说:“好着呢!打电话就是想问一句,麦穗这孩子是不是很会讲故事?”

洪老师说:“她是不是又讲她的月光衫了?”

“是的。都把我家佳怡给讲信了,缠着要我也给她做一件呢。麦穗的月光衫到底是怎么回事?”

洪老师说:“唉,这孩子也是苦啊!她爸妈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到外地打工去了。后来,她爸回来,给她买回来一件小衫,是点点服,每个点点里面都有发光体,一通电,就全亮了,晚上看的确跟透着月光差不多。因为她小,她爸就给她编故事,说里面的月光是领她去东山顶拾回来的。她爸离开的时候,她哭着不让走,她爸只好说,你还想不想要月光衫,想,那想的话我得拾月光去。可月亮搬家了,已经不在咱们村了,我得到外地找月亮去,先找着月亮,才能把月光拾回来。所以在她的印象里她爸是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妈妈说:“可她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按说应该知道这是大人讲的故事了。”

“按说是这样,”洪老师说,“可问题是她爸妈一直没回来,所以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其他小朋友一遍遍地讲她跟着她爸拾月光的事,谁如果不信,她就很不高兴,不再理人家。”

“孩子这么小,她爸妈也舍得,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孩子不是。”

洪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才说:“她爸妈在外面出事了,回不来了。爷爷奶奶知道,可到现在还一直瞒着她。”

“这么妤的孩子!”佳怡妈妈显然也有些伤心。

洪老师说:“无论她怎么讲,别管你家佳怡信不信,我希望你信。这样麦穗这孩子会高兴的。”

“洪老师,你放心吧,我信。”佳怡妈妈说。

暑假结束了,佳怡妈妈带麦穗和佳怡回到月亮湾。洪老师带她们去月亮谷玩,麦穗说自己要写作业,没去。月亮谷里的小溪的确干涸了,裸露着一些光滑的石子儿。佳怡感觉这儿好像离太阳很近似的,阳光很足。

洪老师领着佳怡母女回到麦穗家,麦穗正在写作业,佳怡看到麦穗手边有个漂亮的铅笔盒,正要打开,麦穗说:“别动。”

“怎么了?”

“里面盛着月光呢。”

佳怡说:“等晚上我们一起去拾月光好不好?”

这天晚上,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看上去真像从月亮谷方向升起来似的。在山里转了一天的佳怡早就累了,不等月亮升高就睡下了。夜里佳怡做了个梦,在那东山顶上,她和麦穗一起拾月光。过了一会儿,月亮姐姐来了,月亮姐姐真美,挥舞着长长的丝袖,佳怡想拽着她那长长的丝袖,带着麦穗飞到天上去,刚有飞翔的感觉,梦却醒了。

第二天,佳怡怅怅的,闷闷的,不说话。走的时候,佳怡问妈妈:“麦穗的爸妈到底在哪里啊?”

佳怡妈妈说:“她爸妈在天上呢。”

佳怡说:“这是麦穗说的。”

佳怡妈妈说:“麦穗说的是对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优美的笔触编织了一个有关月光衫的感人故事,赋予了小说以现实主义色彩,并收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良好效果。
B.麦穗的爸爸依据点点服的特点编织出了月光衫的故事,并为自己离开孩子去打工找了一个美丽的理由,而麦穗从这个理由中获得了安慰和希望。
C.“第二天,佳怡怅怅的,闷闷的,不说话”,是因为在梦中佳怡没有帮助麦穗见到麦穗日思夜想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佳怡对麦穗的情谊深厚。
D.小说的故事叙述很有特色,全文以人物对话交代麦穗的不幸遭遇以及人们对麦穗的呵护和关爱,层层剥笋,释疑解惑。
【小题2】“月光衫”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洪老师和佳怡的妈妈、麦穗的爷爷奶奶隐瞒了麦穗的家庭遭遇,一起对麦穗进行了善意的欺骗,你怎样评价这种善意的欺骗?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幸福的珍藏
若荷
日历翻到最后一张,心中不禁感慨,又是岁末了。
早晨换上新的日历,将旧日历倦倦地扔在桌上,母亲拿过抹布,把桌面抹得锃亮,于是,旧日历也被她随手拿走了。那里面有她记下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也有偶尔因怕忘记某些事情而让我们给她记下的留言。我知道,母亲一定是把它收藏起来了。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习惯性地收藏一些旧物,她的那个小小的红漆木箱里,不仅保存着我们儿时看过的小人书、小发卡、红头花之类的琐碎物品,还有一些发黄的信件,或者那就是父母年轻时候的通信,有我们几个孩子在外求学工作时写给父母的只言片语。还有那曾经为我们做鞋用的大小不等的纸样儿,母亲也把它们码齐了折在一起,夹在一本旧杂志里。因为这些旧物,记录了我们成长的一些重要过程,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或者,记录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或者婚姻,甚至是记录了生命。
曾经埋怨母亲,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攒它们做什么?母亲说:也不做什么,就是舍不得丢,看到它们,就想起过去的日子,想起你们的小时候。听了母亲的话,忽觉心里酸酸的,再看母亲的皱纹和白发,默默地将那些旧物重新撂起,郑重地放回原处。
母亲年纪大了,最近的几年里,身体多病,动辄感冒发烧,本来就有气管炎的毛病,就更一次次地引发。母亲拥有一处复式的楼房,那是我们为了孝敬她盖起的。但她不喜欢住,分三家把它们租了出去,自己坚持住在老房子里,那是她和父亲半生住过的。墙上的画、小院里的花,都是父亲留下的生活痕迹,母亲说,父亲的气息仿佛还在,所以她不离开。可不知是年久失修,还是什么原因,那所房子自从父亲去世后就开始漏雨,为此我们请人重新修整过,但最终没能修好。至今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墙角处照旧雨水淋漓。雨连绵的季节,也还罢了,最怕急风骤雨的时候。偏偏母亲又不打电话告诉我们,只一个人用盆钵逐个角落接着,因为那时正是更深的夜晚,母亲怕惊动了我们的睡眠,便任由屋子里的浊水汩汩泛滥。
因为这个,不止是母亲,我的心里也时常觉得悲伤,“屋漏偏逢连阴雨”,怕的就是那种人在孤独却无人相助的境遇。想许多年前,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是何等的快乐!从小到大,何曾操心过家中的事情。那时的房屋好像也从来没漏过雨。在我们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山,一棵高大的树,他撑起的,何止是一个家,而是我们心中的一片天。
九四年的十月,父亲因病去世,从那时起,我们家便成了典型的所谓“空巢”式家庭,母亲一个人守着偌大的庭院过日子,心情十分孤寂。我姐妹五个,除我之外都远在两百多里的城市工作。起初,姐妹几个商量好了,在忙过手头的工作之后,每隔几天就轮流赶回家陪母亲住两天。但是后来,母亲不忍看到女儿们奔波的辛苦,硬是不再让人陪她了。
母亲是个有思想的人,对生活也有着一定的见解,从不愿给儿女过多的麻烦。我父亲的去世,致使母亲大病了一场,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之后,母亲开始走出家门,继续到老年大学学习,看到母亲孤独的身影,我一次次潸然泪下。由于母亲有读师范时打下的绘画基础,再加上她对待学习十分认真,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因此,母亲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至如今,母亲已参加了二十几次老干部书画展了,得到人们不错的评价。
以前,我去母亲那里是即兴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因为母亲的上学,我却不能来去自由了。每次去,必须先打过去一个电话和她“预约”。父亲去世后,我便成了母亲木讷的女儿,了无生趣的语言,生活里也很少有向母亲撒娇过,更不用说在电话里了,除了千篇一律的问安,永远都是波澜不兴的平和。而母亲总是接过电话,关心我的工作或生活。和父亲一样,母亲最希望听到的,是我在哪方面有了些成绩,日子过的开心不开心,快乐不快乐。
对儿女来说,时间就像一张旧了的白纸,翻过去就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而对于父母来讲,那分分秒秒逝去的,是他们饱蘸着青春走过来的岁月。曾经的时光,在儿女们的眼中是朦胧的纱,在父母的记忆里却是一幅清晰的画,一件一件,无一不是幸福的珍藏。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2】细节是散文艺术的生命。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本文题目为“幸福的珍藏”,有什么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